怎樣辨析古漢語中的通假字

怎樣辨析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甘肅省康縣一中 呂永海 郵編:746500) 【關鍵詞】通假字的成因 通假字的類別與特點 辨析通假字五法【摘要】通過對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的成因、類別、特點的分析,歸納出來了辨析通假字的五種方法。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就是指文字的通用與假借。被替代的那個字叫本字,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通假字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是所謂造字的假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語言中有那個詞,但沒有為記錄這個詞而專門造一個字,於是就依照那個詞的讀音找了一個同音字來寄託那個詞所表示的意義。如語言中有「難」、「易」兩個概念(兩個詞),但前人沒有為這兩個詞專門造字,而是用讀音相同的表示鳥名的「難」和表示蜥蜴的「易」來表示。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二是本義廢,借義行,久借不歸。如「縣」的本義是「懸掛」,後借用作「郡縣」、「縣令」的「縣」。其性質本來與「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的假借並無二致,所不同的是後來人們又另造了一個新字「懸」來表示「縣」的本義。隨著「懸」字的廣泛使用,「縣」的本義卻逐漸廢而不用了,「縣」便成了「郡縣」、「縣令」的專用字。像「莫」、「孰」、「然」也是這種情況。 三是所謂本有其字而不用本字,卻臨時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借字來代替本字。如:例①惑主敗法,以亂士民。(《韓非子·孤憤》「惑主」即「迷惑君主」之意,「惑」用的是本字。) 例②別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或失道」意為「迷惑以致失道」,但不用本字「惑」而用了借字「或」。「或」本無「迷惑」義,只是因為「惑」、「或」古音相同而借用。)本有其字而不用本字,卻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借字來代替本字,這一點很像我們今天的寫「別字」。 四是眾多的社會原因。有可能是作者一時筆誤(寫了別字),有可能是書寫者因貪圖省事,寫了筆畫較少的同音字代替,也有可能是古書傳抄、刻寫方面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受地方習慣(包括方言)的影響造成的,如此等等,後來相沿下來,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通假字的類別與特點:一、從語音方面來看,有以下四種情形:㈠同音字通假:通假字與本字在讀音上相同或相近。例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例②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通「早」)例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例④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例⑤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㈡雙聲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相同,韻母不同。例①胡不見我於王?(《公輸》)(「胡」通「何」) 例②太后盛氣而胥之。(《觸龍說趙太后》)(「胥」通「須」)例③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莊子·逍遙遊》)(「培」通「憑」)例④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例⑤毋內諸侯。(《鴻門宴》)(「內」通「納」, 兩字同聲部。)㈢疊韻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韻母相同,聲母不同。例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參」通「三」)例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具」通「俱」)例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例④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例⑤置之河之干兮!(《詩經·伐檀》)(「干」通「岸」)㈣音變通假。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和韻母都不相同。例①扁鵲望桓侯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讀「xuán」。)例②)將軍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讀「pī」。)二、從字形(同偏旁)方面來看,有以下兩種情形:㈠同聲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據任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漢語中,按諧聲規律而言,聲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例①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適」通「適」)例②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經·邶風》)(「匪」通「非」)例③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㈡以簡通繁,即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代替一個筆畫較多的字。例①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例②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孔雀東南飛》)(「取」通「娶」)例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受」通「授』)三、從字義方面來看,有以下六種情形:㈠一對一的「單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可通「早」,但「早」習慣上不可通「蚤」)例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借「信」為「伸」,但習慣上很少有借「伸」為「信」者)例③默而識之。(《論語》六則)(「識」可以通「志」,反過來,「志」卻不能通「識」。)㈡一對一「雙借」。即甲、乙二字互通。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例②口慧之人必無信。(《淮南子》)(「慧」通「惠」)例③項莊則入為壽。(《鴻門宴》)(「則」通「即」)例④死即舉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即」通「則」)㈢一字通數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它幾個不同的本字。如「適」與「敵」、「嫡」、 「適」四字聲符相同,音近而通假。例①吳王夫差無適於天下。(《戰國策》)(「適」通「敵」)例②太甲,成湯適長孫也。(《史記》)(「適」通「嫡」)例③發閭左適戍漁陽。(《史記·陳涉世家》)(「適」通「適」)㈣二字連通。指有兩個通假字連接在一起。例①「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漢書·蘇武傳》)(「宿」通「夙」;「昔」通「夕」。)例②「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墨子?非攻上》)(「腑」通「腐」,「冷」通「爛」。)㈤群字互通。即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字相互通用。如:「唯、維、惟」三字,在用作語氣詞時,可以互相通用。「祭」、「際」、「察」三字互通,皆有「至」義。㈥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與另一漢字(C)相通,那麼,這一借字又與本字的本字相通。如:「臣得行義,則主失明」。(《韓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謂「失明」,實則是「失民」的意思。)辨析通假字五法:㈠聯繫語境分析法。就是要把某個通假字放到具體句子中,聯繫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構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達也就是通過這些元素在意義上和語法上的組合而體現出來的。通假字中借字與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字義並無聯繫。清代學者王念孫就說過:「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為病矣。」意思是說,當我們碰到通假字時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出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義在句中就顯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時,我們就要考慮該字有可能是一個借字;找出借字,然後「依音破字」尋求本字。按本字讀之,就文通意順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來,那麼「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的句意就豁然明朗了。㈡掌握古今音變規律法。通假字的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於古今語音變化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在不都音同音近,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變得相同相近。例如:「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罷」通「疲」,雖然它們在今天並不同音,但在古代卻是同音的。)再如:「弟子趣之。」(《西門豹治鄴》「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卻不同音了。)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一些音韻知識,熟悉一些古音和古今音變的規律。例①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邦」通「封」,「 邦域之中」指「被封的疆土之中」。由於「古無輕唇音」,今讀輕唇音的「f」古讀重唇音。「邦(b—)」與「封(f—)」二字上古音同屬「幫」母「東」部,是同音字。)例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告子下》)(「拂」通「弼」,「匡正過失」之意。拂士,指能直諫匡過的忠臣。「拂、弼」二字同屬「物」部,疊韻;「拂」在「滂」母,「弼」在「並」母,發音部位相同,二字古讀相近。)㈢例證認知法。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說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無」通「毋」的例句:例①「令壯者無取老婦」(《勾踐滅吳》)例②「碩鼠碩鼠,無食我麥!」(《詩經?碩鼠》)例③「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例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例⑤「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例⑥「苟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例⑦「於嗟鳩兮,無食桑葚。」(《詩經·氓》)例⑧「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例⑨「寧信度,無自信。」(《鄭人買履》)例⑩「寡人無與復戰矣。」(《勾踐滅吳》)例⑾「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例⑿「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國也》)例⒀「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例⒁「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例⒂「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馮諼客孟嘗君》)上述例句,說明了「無」通「毋」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㈣參考舊注法。古代文字訓詁學家在注釋古籍中對通假字有過許多研究和考證,並常用「某讀曰某」、「某與某古字通」、「某與某同」、「某讀曰某」等來說明文字的通假關係。例①隰則有泮。(《詩經·氓》)(鄭箋:「泮讀為『畔』。」即「泮」為「畔」的借字。)例②陳錫哉周。(《詩經·文王》)(鄭箋:「哉,載。」孔穎達疏:「哉與載古字通。」即「哉」為「載」的借字。)例③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何晏集解引鄭玄註:「古字材、哉同耳。」即「材」為「哉」的借字。)例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經典釋文》注為:「知,如字,又音智。」「知」通「智」字。)例⑤百姓罷勞。(《漢書·成帝紀》(顏師古註:「罷讀曰疲。」「罷」通「疲」字。)㈤勤查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總會有些詞語不能理解,查工具書,既能解決疑難,又能節省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供學習文言用的工具書有許多種類,從高中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辭海》最為實用。尤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作為必備的工具書,經常查閱。例①「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 《觸龍說太后》)(查《辭海》可知:「郄」通「卻」,而「卻」又通「隙」。) 例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知:「與,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例③「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辭海》註:「厭」,通「饜」。飽;滿足。) 例④「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漢語大詞典》解釋:「有,通 『又』。(1)復;更加。(2)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例⑤「而倔起阡陌之中」(《過秦論》)(查《古漢語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突出。」) (發表在《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10月13日第1390期第4版、2010年10月20日第1391期第4版)

推薦閱讀:

道教、儒教與佛教異同之辨析
語文根基之易錯字辨析2
辨析:assure、ensure和insure三個「保證」怎麼區分?
辨析芮成鋼的四張面孔
富和貴 辨析

TAG:漢語 | 古漢語 | 通假字 | 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