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負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乳名玉姑,易名瑾,字璿卿,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漢俠女兒,別署鞦韆,山陰(今紹興)人。生於福建閩縣。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父壽南,官湖南郴州直隸知州。嫡母單氏,蕭山望族之後。自小見識廣博,極愛祖國山河之美,打拳舞刀、騎馬射箭,巾幗不讓鬚眉。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由父母做主與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結婚。但丈夫無心家事國事,秋瑾只得寫詩抒懷,後隨丈夫遷居北京,途中目睹京津一帶被八國聯軍摧殘得民不聊生,滿目瘡痍,歷歷在目。夫婦倆在中秋佳節吵起來,秋瑾離家出走,因嚮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文化,毅然選擇去日本留學。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機會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活動。無論是浙江同鄉會,還是湖南同鄉會的活動,她一次不落,不僅參加,還登台慷慨演講,滔滔不絕,熱情真摯,使聽者感動萬分,熱淚盈眶。
時間不長,秋瑾就成了留學界的知名人士。她與許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浙江籍的魯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時澤,廣東籍的何香凝、馮自由等有過不少交往。秋瑾素有辯才,一到東京就參加了"演說練習會"。她和大家一起認真探討演講的技巧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還積极參加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活動。
1904年中秋節,秋瑾參與創辦了《白話報》正式出版。這是一張用通俗的白話文,主要面向國內大眾的報紙,其宗旨為,倡導思想解放,主張愛國反清。秋瑾署名"鑒湖女俠秋瑾";,發表了不少文章。
秋瑾認為,愛國反清必須聯絡群眾,廣交愛國志士。她一到東京就積极參加了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成為活躍分子。當時有一個留日女學生組織了一個"共愛會",但人數少,活動少。秋瑾明確提出"反抗清廷,收復中原"的口號,將"共愛會"改組為"實行共愛會",這是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一個組織。秋瑾就是此時將秋閨瑾改為秋瑾的。
1904年10月下旬,秋瑾與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乘車來到橫濱參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復中華"為宗旨的"三合會",秋瑾被封為"白扇"(軍師)。"三合會"是一個秘密的反清團體,入會時要舉行秘密而複雜的儀式,要把頭放到一把鋼刀上宣誓,還要跳火盆,飲雞血酒,會員之間說話,走路都有暗號。
1905年初,秋瑾完成了日語研習的學業,因為錢將用完,決定回國籌措學費,在向一個親戚陳義辭行時,正巧碰上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締造者之一陶成章。秋瑾對陶早有耳聞,陶也聽說秋瑾是留學女學生中一位著名的紹興人。
兩人相見談得很投機,秋瑾即提出參加光復會的要求。陶一開始有點不以為然,並說:你一個女人家,舞刀弄槍不合適。秋瑾聽了當即拔出腰間的倭刀,乘著酒興起舞,在座之人大加稱讚秋瑾不愧為"鑒湖女俠"。陶成章後來不僅介紹秋瑾參加了"光復會",還向她介紹了光復會在國內的兩位首領蔡元培和徐錫麟。
後來,秋瑾回到紹興進行反清革命活動的時候,主要就是依靠的當地的光復會等秘密會黨。
1905年春,秋瑾回國籌措學費,在上海見到了蔡元培,回到紹興又找到了徐錫麟。由於有陶成章的介紹,徐錫麟親自主持了秋瑾加入光復會的儀式。儀式非常隆重而秘密,刺血並宣誓:"光復漢族,還我江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正式成立,之後半個月,秋瑾經馮自由介紹加入了同盟會,並在黃興的寓所莊嚴宣誓:"聯盟人浙江省會稽縣人秋瑾,當天發誓: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眾處罰!"
秋瑾由愛國反清真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學生加入同盟會的第二個人,被推舉為同盟會的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結束了兩年的留學生活回到了苦難的祖國。
秋瑾是懷著獻身國家,誓死如歸的決心回國的。
在秋瑾赴日留學期未滿之時,日本政府根據清政府的要求,頒布了《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當時,清政府已內外交困,得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和留日學生宣傳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驅逐留日中國學生,8000名留日中國學生立即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並組織敢死隊與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擔任了敢死隊隊長,堅決主張回國。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登上自橫濱開往上海的"長江號"輪船毅然回到上海。她滿懷激情,視死如歸,決心大幹一場。在一首詩中,她寫道:"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回國後,秋瑾在給留在日本的友人王時澤的信中也說:"君之志則在於忍辱以成其學,而吾則必不受辱以貽我祖國之羞;……吾回國後亦當儘力籌劃,以期光復舊物,與君相見於中原。成敗雖未可知,然苟留未死之全生,則吾志不敢一日息地。"
她還以為當時沒有一個女子為拯救祖國而獻身是女界的恥辱,說:"吾自庚子以來,正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戀吾所不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秋瑾已決心獻身革命。
1906年初,秋瑾穿一件紫色白條子和服,腰佩短刀,頭髮盤頂走進家門時,小弟宗章竟認不出她了,母親望著女兒平安歸來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動的眼淚。
回到紹興以後,在徐錫麟、陶成章介紹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體育,1906年3月又到吳興縣南潯鎮潯溪女校教日文、衛生等課。
秋瑾在潯溪女校任教僅兩月,卻結識了3位摯友。當秋瑾向學生講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講男女平權,婦女解放的道理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圍著秋先生,有一個叫吳珉的學生卻獨自坐在角落裡沉默不語。當秋瑾了解到,吳珉原來是一個童養媳時,二話沒說,拿上錢就去為她贖身。
後來,吳珉一直跟隨著秋瑾;秋瑾犧牲之後,她毅然更名為吳惠秋,帶著秋瑾交給她的秘密文件離開紹興參加了革命。秋瑾還與潯溪女校的教務長徐自華(字寄塵)和她的妹妹徐蘊華,字小淑(秋瑾的學生)結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後的兩年里,徐氏姐妹給了她許多溫暖與慰藉。
有一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護。在《病起謝徐寄塵小淑姊妹》一詩中,秋瑾寫道:「朋友天涯勝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勸葯每勞來熱盞,加餐常代我調羹。"
秋瑾關心學生,宣傳婦女解放,宣傳革命思想,受到師生愛戴,卻遭地方頑固勢力增恨和攻擊,因而,她毅然辭職離開了潯溪女校。
秋瑾為了更好地宣傳反清愛國的革命思想,喚起民眾,特別是婦女的覺醒,她到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經過艱難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第一期問世,但由於經費難措,1907年3月4日,《中國女報》出版了第二期後就被迫停刊了。
為了辦《中國女報》,秋瑾曾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千方百計籌集經費。她曾四處奔走,親自籌款,並在《中外日報》上登載《征股廣告》,計劃集股金一萬元,但結果只有四、五個人入股。她的好友徐自華捐助了1500元。
無奈之中,秋瑾想了一個辦法,去湖南湘潭向夫家誘款。當時,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在北京,其父見秋瑾回來,以為她回心轉意了,要與其子破鏡重圓,也為了王家的面子,就給了秋瑾一筆不小的款子,但最終還是辦刊失敗了。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來訪。來人是未曾見過面的革命黨人王金髮。他帶來了徐錫麟的親筆信,提出共同籌劃武裝反清起義。
秋瑾非常高興,立即備酒待客,酒逢知已,長談徹夜,一致以為武裝反清的時機已到。王金髮這次來是受徐錫麟之命,請秋瑾主持紹興大通體操學堂,負責浙江會員的領導工作,徐錫麟去安徽開創革命局面,兩省配合待機進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紹興,以大通體操學堂為依託,奔走於浙江各地聯絡會員,準備武裝起義的各項工作。正當秋瑾積極籌划起義一切即將就緒時,傳來徐錫麟在安徽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被殺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從報紙上得知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的起義失敗並被殺害的消息。她手拿報紙,失聲痛哭,預感到自己也將為國捐軀。有人勸她暫避他地,並為她聯繫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絕了。她不食不語,寫下了一首絕命詩,其有這樣的詩句:「痛同胞之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在一次同鄉會上,有一個年長秋瑾十幾歲的同鄉胡道南聲言,不贊成革命,反對男女平權。秋瑾氣憤之極,當面罵他是"死人"。就是這個被秋瑾罵為"死人"的胡道南,從大通學堂學生口中得知,秋瑾將在7月19日發動起義,他將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貴福,貴福連夜報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撫張曾揚。7月11日,張曾揚從杭州派了300餘清兵去紹興抓捕秋瑾。
12日,有學生給秋瑾送來消息,請她躲避,秋瑾非常鎮靜,說:"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她組織大家把大通學堂的槍支彈藥隱藏起來,然後命令學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一大早,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突然來到大通學堂門前,看看四周無人才小心地進了院子。原來是化了裝的革命黨人王金髮。他是特意來告訴秋瑾,清兵已過錢塘江,催她趕快離開紹興。秋瑾只說了一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王金髮無奈,給秋瑾留下一支手槍,與秋瑾揮淚而別。
秋瑾視死如歸,決心為反清愛國,喚起民眾而獻身。秋瑾被捕以後,她最後寫下的一句話是:"秋雨秋風愁煞人"。在審訊她的時候,她只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對革命的活動一字未說。最後她說「革命的事不必多問,要殺要剮隨便吧!」
在當地,秋瑾編輯《白話報》,與一批同學發起《共愛會》提倡男女平等。之後她認識了光復會副會長徐錫麟(杜宇航飾),二人志同道合。接辦紹興大通學堂,實為謀反做準備。
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泄秘者胡道南於1910年被革命黨人王金髮暗殺身亡。
1907年7月14日,一場強弱懸殊的戰爭展開,數十名學生力抗三百清兵,一半學生被打死,場面慘烈。革命最終失敗,秋瑾被判斬刑,享年31歲。
7 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秋瑾是個仗義愛國的鑒湖女俠受人尊崇,景仰者眾,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女革命家。
秋瑾犧牲後,她的摯友徐自華,吳芝瑛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1930年,在她的犧牲地紹興軒亭口矗立著秋瑾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被人民政府闢為"秋瑾故居",國家出版了《秋瑾史跡》、《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紀念。
1907年7月15日,鑒湖女俠秋瑾在浙江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秋瑾就義背後,還有一個與之相關的人物卻並不為世人所知。此人就是身處晚清黑暗官場卻良心未泯,親自拘捕監殺秋瑾又負疚自盡的清朝七品官吏——李鍾岳。李鍾岳是山東省安丘縣輝渠鄉北輝渠村人。他出身貧寒,自幼勤奮,18歲中秀才,39歲赴濟南應試考中舉人,43歲中進士,列第18名,從此入仕為官。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正月,李鍾岳任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知縣。
在李鍾岳上任前的1906年冬,秋瑾與徐錫麟等光復會領袖在上海集會,密議分別在浙江和安徽同時起義。 1907年正月,秋瑾從上海回到家鄉浙江山陰縣,任大通學堂督辦,主持校務,積蓄革命力量。
光復會的計劃,是於農歷六月初十在浙皖兩地同時舉事。然而事情泄露,徐錫麟只得於1907年7月6日(農曆五月廿六日)在安慶倉促起事,旋即遭到鎮壓,徐錫麟被殘忍殺害。浙江巡撫張曾揚(張之洞叔父)聞訊,急電紹興知府貴福,立即查封紹興大通學堂,拘捕徐錫麟同黨秋瑾。由於大通學堂校址在山陰縣內,貴福便命令到任不到半年的山陰縣令李鍾岳負責查抄大通學堂。
李鍾岳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學,所以,接到命令後,李鍾岳立赴府署,向貴福陳述「該校並無越軌行動,不可武力摧殘,驚動地方;容俟暗中調查,是否確實,再定辦法。」貴福心雖不悅,但起初也未十分拒絕。由於李鍾岳拖延時間,該校師生大部分逃走。
1907年7月13日,浙江巡撫發出第二次催促電令,貴福逼迫李鍾岳抓人。下午四時,被逼無奈的李鍾岳會同撫標兵管帶率新軍300人,前往大通學堂捉拿「亂黨」。為了避免士兵開槍傷人,李鍾岳故意乘轎走在最前面,讓清兵跟隨其後,進入學堂,他又下令兵丁不許亂射,只許捕人。於是,當場拘捕秋瑾、程毅等師生8人,押至縣署。
第二天上午,貴福又命李鍾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李鍾岳故意不讓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樓,草草收兵,結果無獲而歸。
1907年7月14日下午,李鍾岳奉命提審秋瑾。他不忍對秋瑾下毒手,稍加審問後,便令文案將程毅等7人帶到公堂審訊,自己則破例設座,讓秋瑾坐於椅上,同其單獨交談,形同會客。二人對談後,李鍾岳讓人取紙筆給秋瑾,秋瑾用硃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世人傳頌的絕命詩句,並留下千餘言,陳述其生平歷史和申訴此次被捕之冤。
此情形被密探報於貴福,貴福大怒。於晚間親去杭州,面陳浙江巡撫張曾揚,謊稱秋瑾已承認密謀革命,張曾揚不加複查,立即擬寫了「就地正法」的手諭。深夜,貴福趕回紹興府署召見李鍾岳,出示了張曾揚手諭,令其立即斬殺秋瑾。李鍾岳據理力爭而無果,怏怏返回縣署,思忖良久,終無兩全之策。
待子夜已過,至1907年7月15日(六月六日)凌晨三點,執刑任務已不容再緩,於是李鍾岳將秋瑾提至大堂,當場「淚隨聲墮」。最後,李鍾岳答應了秋瑾不要梟首、刑後勿剝衣服等要求。凌晨四時,在貴福心腹的監視和催促下,李鍾岳被迫押秋瑾步行至紹興軒亭口赴刑。
負疚殉義
紹興知府貴福對李鍾岳袒護秋瑾、屢屢抗命的行為極為不滿,處決秋瑾後立即電奏浙撫張曾揚,曆數李鍾岳在秋瑾案中的消極表現。未過3日,李鍾岳即因 「庇護女犯罪」被革職。
李鍾岳離職後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里,他終日悶悶不樂,反覆念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對秋瑾之死深感內疚。他經常獨自一人將密藏的秋瑾遺墨 「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個字「注視默誦」,並對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並漸萌殉身之念。
李鍾岳先是幾次自殺未遂。一次躍井被救不死,數日又結繩老樹,卻被夫人發現,於是家人防範,不敢遠離,但他死志已決。 1907年10月29日(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時許,李鍾岳乘家人不備,在寓中懸樑自縊,年僅53歲。此時距秋瑾遇難只有百餘日。
推薦閱讀:
※《秋瑾參加革命》
※開漳聖城是秋瑾故鄉,也是天地會的創始地
※秋瑾丈夫墓及秋瑾衣冠冢被盜墓賊炸開 遺骨四處散落
※秋瑾的血與魯迅的《葯》——魯迅小說導讀之三
TAG: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