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的粵點泰斗陳勛:粵式點心「四大天王」就是我提出來的
來源:TALK對話 | 公眾號:inspire_talk
視頻
93歲的粵式點心大師陳勛
▼
廚房內,蒸汽升騰,煙霧繚繞。
反覆揉面,將一條麵糰平均分為五小份,秤量每一份的重量,精細到克。然後將小份麵糰按壓成圓形的皮,包入新鮮拌好的叉燒餡。93歲的粵式點心大師陳勛巧手如蘭,輕捏幾下,上蒸籠,火候適中。數分鐘後,一隻精緻的叉燒包就此誕生。
陳勛這輩子不知道做過多少只小小的叉燒包了。「我還記得上世紀40年代,我在廣州長堤的六國飯店工作,最高紀錄是一天賣出了一千多籠叉燒包。」陳勛笑著說道,「我做的叉燒包肉鮮多汁,外皮厚度適中,所以好吃。」
好吃,這是對於食物最樸素而又令人心滿意足的評價了。
▲ 陳勛至今做了80年的點心
圖/方迎忠
陳勛出生於1924年,廣東番禺人。於1937年入行做學徒,至今做了80年的點心了。對於這位點心大師來說,現在一天的時光從上茶樓開始。當然,上茶樓的重點不是品茶,而是吃茶點。
「我一般晚上看完鳳凰衛視的新聞才洗澡上床,10點多11點睡覺,早上8點半起床,去喝茶,然後看報紙、聽粵曲和流行音樂,中午小睡一下。」陳勛說,現在才補回上輩子的覺,因為退休之前,不管颳風下雨,都是半夜起床。
陳勛笑說,舊時候做點心師傅,所謂「一世夫妻半世床」,因為每天半夜2點就要上班,如果碰上新開張的酒家,那就只能通宵工作,因為難以估算食物的銷量,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所以我的子女全部都不願意繼承父業,他們從小就覺得老爸太辛苦了。他們說做什麼工作都行,就是不當點心師傅。」
▲ 2017年6月廣州,陳勛在餐廳後廚
圖/方迎忠
「做得不好就會挨打」
◆◆◆
1937年,只有13歲的陳勛為了養家,通過一位在陶陶居賣餅的親戚介紹,進入一間名為「七妙齋」的酒樓當學徒雜工,師從當時業內知名的點心大師陳熙。
「我的第一個師傅很兇的,而且他又學過功夫,我們幾個學徒都很怕他,如果做得不好就會挨打。」
▲年輕時的陳勛
陳勛回憶起學徒時代,最開始學做的就是叉燒包的皮和千層酥。那時候,少年陳勛晚上7點下班,小睡兩個小時,半夜12點起來學手藝。
「因為以前沒有冰箱,只用冰來冷藏做好的麵皮,等到凌晨四五點再用來做點心。那是在1941年—1942年,我印象很深,我們跟著師傅做梳夫厘布丁,還有芝士布丁,因為點心的其中一個部分需要用雞蛋做蛋皮,我做得不好,師傅一個巴掌就打下來了。」
不過,陳勛日後也當上了師傅,卻從來不打罵徒弟。
「我不打人,也不罵人,但是臉色當然就不好看啦,徒弟看到就知道怎麼回事。我學到的是我第二個師傅崔強的風格。崔強是用行動感化你,如果你做得不好,他就自己來做。所以我的徒弟也挺怕我的,以前我在北園酒家工作的時候,點心部的人都管叫我『老爸』,說跟著『老爸』幹活很辛苦。」
▲1978年,陳勛當選廣東省人大代表
陳勛說,在解放前的廣東,點心這一行當沒有拜師傅的正式儀式。
「大家心照,你尊重那個人,他就是你的師傅。因為我們這個行當,什麼人都有,比較複雜。有些人找師傅只是為了拿好處,比如師傅在哪個地方工作,有些人覺得當徒弟找工作就比較方便。」
陳勛口中的第二任師傅崔強,擅長做形似「百花」的蝦餃,綽號「百花強」,是當時的業內有名的大點心師。
1946年,崔強舉薦陳勛進入六國飯店,陳勛也不負眾望,兩年後當上了「六國飯店」點心部主管,成為當時著名的餐飲大佬,當時廣東飲食圈內就有「西有羅坤,北有陳勛」的佳話。
羅坤
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粵點大師。15歲起學做點心,建國後,在廣州泮溪酒家做點心師,是1983年評出的全國五名最佳點心師之一,也是全國五大點心師之首,著有《廣東點心》等著作,一人能製作點心千餘款,並且創製了「象形點心」,開創了點心筵席之先河,為行業內外帶來了全新的飲食體驗,也讓行業內重新評估並意識到點心的地位,被譽為「點心狀元」。
六國飯店,當時位於廣州長堤二馬路,是銀行、戲院、商鋪的聚集地,人流密集。
陳勛說,「現在大家流行喝下午茶,以前我們流行的喝早茶和夜茶。特別是夏天的夜晚,從7點到11點就是夜茶時間。六國飯店的對面是海珠劇院,也叫人民劇院,每隔五天就有戲班上演粵劇,那些粵劇名角還沒開始開演之前會來我們飯店喝茶,晚上看完粵劇的人也會來六國飯店吃點心。」
陳勛笑說,以前廣東點心界的大佬,常常聚會切磋業務,也默默達成共識,如果哪一家飯店出了新的點心品種,那麼另外一家飯店就不會出類似的競品,會去研發其他點心品種,避免惡性競爭。
1959年,陳勛以技術骨幹的身份為大三元飯店籌備復業,隨後一直在大三元擔任點心主管一職。1973年,陳勛離開大三元飯店,進入北園酒家擔任點心部主管,直至1984年從北園飯店退休。
▲陳勛在北園酒家
南北點心之爭
◆◆◆
叉燒包、蝦餃、干蒸燒賣、蛋撻,號稱粵式點心的「四大天王」,因為太經典,是廣州幾乎所有茶樓都會出品的點心。
其實「四大天王」這種說法,就是陳勛提出來的。
▲粵式點心「四大天王」——叉燒包、蝦餃、干蒸燒賣、蛋撻
1983年,第一屆全國烹飪比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在點心類別的比賽中,陳勛是代表廣東的評委,另外來自北京、上海、山東、四川、蘇州、陝西、福建、江蘇各有一名評委。而當時廣東參賽的就是羅坤和他的徒弟,參賽的點心在當時看來頗有創意——雪梨果、兔子餃、脆皮百花球、蛋黃角。
「江蘇的評委提出,羅坤做的這幾樣,說是菜又不像菜,說是點心又不像點心。一開始江蘇評委覺得一定要有糧食在裡面,比如做成麵皮的,才能算是點心,所謂面點。但我覺得不一定要有糧食才算是點心,在我爺爺的時代,廣東的點心就有牛肉燒賣、豬肉燒賣這些純肉類做的點心了。」
陳勛說,「當時南北不同的評委對於點心有著不同的概念,後來好在來自上海和福建的評委都同意自己的看法,否則羅坤就拿不到全國大獎了。」
因此,在第二屆全國烹飪比賽中,陳勛就建議,可以把叉燒包、蝦餃、干蒸燒賣、蛋撻等傳統品種拿去參賽,也讓經典的粵式點心發揚光大。
▲現在很多酒樓出品的叉燒包,都是皮厚餡少,不夠鮮爽
舊時的味道讓陳勛想起故鄉,想起童年,「其實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就出現現在粵式點心的雛形了。我記得小時候還在鄉下,就去茶樓喝茶吃點心了。但當時的點心品種不多,只有包點、牛肉燒賣之類的。現在,即使是同一個點心品種,吃起來的跟以前也不一樣了。」
陳勛解釋說,因為原料不一樣,消費者的要求也不一樣。
「比如蝦餃,以前我們的做法,分為『實餡』和『散餡』,實的就是所謂『百花餡』,散的就是指肉餡不用完整的一隻蝦,而用剁碎的蝦肉,包裹的時候蝦餃皮上有幾個摺痕也是有規定的。但是現在的消費者就喜歡裡面包著整隻蝦的蝦餃,賣相好看。」
▲現在蝦餃追求大而且整隻大蝦做餡,這樣火候不易把握
陳勛在採訪現場教授」如何識別一隻完美的蝦餃」。
「你們去吃茶點的時候,用筷子夾起一隻蝦餃,翻看沒有皺褶的底部,如果底部和上部的外皮顏色是一樣的半透明狀,那就證明這隻蝦餃在蒸的時候火候均勻,整隻蝦餃是熟透的。」
陳勛最看重的是點心製作過程中的火候,「以前我們用的焗爐跟現在不一樣,以前用的是炭爐,而且有一段時間我們只用來自廣東韶關地區的一種炭,非常講究。」
▲葉劍英和聶榮臻都嘗過勛叔做的點心
解放前,陳勛不會做傳統北方面點。「解放之後,我學會做幾樣北方的面點,蔥油餅、饅頭、手擀麵。上世紀60年代我在大三元飯店工作,很多省內的會議,比如農代會、工代會,需要接待來參會的人,於是就會安排一些北方師傅來到大三元教我們做面點。
這位93歲的粵點大師坦言,做了這麼多年點心,最大的心得就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南北並舉,「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就會做梳夫厘布丁和芝士布丁,因為廣州是開放的地區,我小時候認識的一些師傅是從越南西貢、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回來的,帶來很多西點的做法。」
現在,很多人見到陳勛師傅,都愛問他的養生之道。他卻說沒什麼特別的。年輕時煙酒茶什麼都沾,蛇蟲鼠蟻樣樣敢吃,每天熬夜睡眠不足。現在陳勛有些返老還童了,偏愛甜食,比如外皮酥脆內里綿軟的芋角,「你們現在很少吃到這種點心吧?」
▲廣州另一款特色粵點——蜂巢芋角
推薦閱讀:
※為人動點心眼,處事講點手腕(穿著體面)
※一縷輕風,迷離點點心事~
※日本端午節的「粽子」
※甜品點心做法大全06
※鑒別星座的等級(一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