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拔罐保健法
標籤:健康/保健 刮痧 保健 | 分類:健康知識 |
刮痧的緣起
痧是體內疾病在體表的特殊表現而抓痧(又可細分為撮痧、刮痧、挑痧),是用手或邊緣潤滑物或針具,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捏、提、擠、刮、刺、挑等手法,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調整機體、恢復生理狀態、克服病痛之外治法。
可能上古時代患病時,本能地用石塊摩或捶擊體表,而使疾病緩解。扁鵲傳這本書中記載扁鵲在虢為太子治療屍厥時,用石塊做工具,刮穴位和經絡。危亦林在1337年寫的世醫得救方中指出,痧證治法之一,是用苧麻蘸水在頸項、兩肘臂、兩膝腕處,刮至皮下出血,凝結成米粒樣紅點為止,然後蓋被保暖,喝粥、湯、茶發汗以驅病毒,明清時盛行。1676年郭右陶編的痧脹玉衡記錄「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
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膚局部出現瘀血斑的現象。有經驗的施術者,會區分痧的顏色及形狀,而判斷病邪之狀況。痧色鮮紅,痧粒分散表示病程較短、病情較輕;若痧色暗紅或青黑,痧粒密集甚至成團,代表病情重、病程長。
臨床上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不舒或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昏厥、唇甲青紫、頸前兩旁肘窩、腘窩出現青紫痧筋等現象,屬中醫痧證的範疇。痧在肌膚當刮之,痧在血絡宜放之,痧在腸胃宜內治。
刮痧拔罐的依據
中國傳統醫學針灸、氣功、推拿、按摩... 的理論基礎是易理-陰陽五行生剋順逆,而其臨床基礎則是經絡穴道,刮痧拔罐也是如此。人體有五臟六腑,似台灣有水力、火力、核能等各式發電廠,為其動力之根源,其能量的輸送,在電廠中為電線,在西方醫學稱為血管神經,在中醫則為經絡。
在中國傳統醫學裡,人的臟 (肝、心、脾、肺、腎、心包)、 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共有十二 個,臟腑各有其經脈,各司功能,並且左右平衡,在身體兩側各有一條並有穴道,一如西方醫學中樞神經,順脊椎而下左右各一,異曲同工。十二經脈的五腧穴,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特殊保健治療法,應用於針灸等保健治療,因其「手不過肘、腳不過膝」,避開身體所有主要臟腑器官,僅在手足部位施治,有其安全性,而其又是中醫經洛 氣脈之根源點,中醫經絡井穴 ( 脈氣之所發,均在手指與足 趾尖,與西醫認為手、足為人體之末梢,剌激末梢神經,有活絡血液循環,促進臟腑功能的作用相同,因此在手足部位十二正經的經絡部位刮痧拔罐,可收同樣良好的治療保健功效。
針灸、氣功、推拿、按摩就以此經絡穴道為基準,就其所司,或以針、灸,或以推拿、按摩,加以施治,達到人體保健治療的效果。刮痧基本上以經絡為主,或刮痧後體表顯示瘀痧情形,施以叩針拔 罐,以去其瘀,除其 病邪,然後再施以溫灸,順暢其經脈,逐風、寒、 濕 ,並補充正氣之不足。
正確的刮痧手法與順序
刮痧操作之順序依身體狀況而定,先刮後頸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為一般的原則。基本刮痧方向,依經絡循行「陰昇陽降」之原則,至於刮痧手法,分別敘述於各部位刮痧內。
(一) 後頸與背部之刮痧:其實際操作分述如下: (如下圖)
1. 刮背頸椎:自頸椎颳起,經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兩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後右。
3. 刮膀胱經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脈左、右各一寸五分處。
4. 以膀胱經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從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約刮五至七條斜線,間距以肋骨為準。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 (如下圖)
1. 先刮任脈:自天突穴(胸骨體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為胸骨體,第二段為心窩至肚臍,第三段為肚臍至曲骨 ,一段 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臍處可輕刮。
2. 以任脈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兩側做斜線之刮痧,約三至五條,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與下肢,內側與外側各有不同。(如下圖)
1. 上肢外側: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進行。
2. 上肢內側:由肩向叉與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側及後側:由大腿向膝,向腳刮 。
4. 下肢內側:由內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 板重直於皮膚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如下圖)
(五)刮痧力道應做單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
(六)刮拭力量要均勻,不可過速、過重、過快,以免患者畏懼不安與疼痛,影響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體的操作程序:
1. 視病體刮痧相應經絡、穴道與部位。
2. 視出痧情況及病理,選擇一至三處,以皮膚針輕叩皮膚。
3. 在皮膚針輕叩處,即速拔罐。
4. 拔罐約三至五分鐘後起罐。
5. 起罐後,以艾條溫灸患處三至五分鐘。
推薦閱讀:
※拔罐顏色越深是否代表體內毒氣越重?為什麼別人拔罐很舒服,我拔罐後腰酸背痛?
※拔罐真的能去寒氣么?腰疼背疼的時候拔罐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泄瀉的拔罐療法
※氣滯血瘀型月經不調的拔罐養生法
※這從身體里拔罐拔出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