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批評
緒 論
基本知識1.儒家的文學教化論是從先秦到漢代逐漸形成的。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響文學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響文學的內部規律方面。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概念和範疇主要受到中國古代傳統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因素的影響。4.意境說和教化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兩大支柱。5.詩話的源起,應以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為最早。6.何文煥的《歷代詩話》,丁福保的《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郭紹虞等的《清詩話續編》是重要的詩話資料的彙編。7.《詞話叢編》的編者是唐圭璋。8.最早運用評點的批評方法的批評家是南宋末年的劉辰翁。9.金聖嘆把評點的批評方法推向了高峰。10.重要的文學評點有毛宗崗的《三國演義》評點、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和脂硯齋的《紅樓夢》評點。思考題1.簡述中國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中國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與中國古代的社會形態、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以及中國文學的特點及其演變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有關。(1)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歷史悠久,獨具體系,有其深刻性與正確性,但變革緩慢,也有保守落後的一面。(2)由於受到古代社會農業性和宗法性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重視道德實踐,強調文學的社會內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概念、範疇往往是抽象與具體、概括與體驗的統一,其內涵既有確定性,又有多義性。(4)受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影響,中國古代文論偏重於表現(抒情言志),發展為義意境說和教化說為兩大支柱的文學理論體系,不同於西方偏重於再現(摹仿),發展為以典型說為核心的文學理論體系。(5)由於漢語獨特的結構和聲律特點,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也從中總結出一套結構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審美範疇和「復古」的文學思潮也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特色。(6)由於中國古代文學家和批評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論批評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濃烈的文學性。2.簡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形態。中國古代具有系統性的文論專著不多,主要的表現形態為:(1)散見於子書中的某些章節和片段的文論。(2)筆記體的詩話和詞話。(3)文人間來往的書信和各種文集的序跋。(4)小說和戲曲評點。(5)散見於詩詞、筆記、小說、戲曲、經傳訓詁、藝人諺語中有關文學的言論。(6)古代一些選集和總集的編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傾向。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弧內)1.一般而言,主要影響文學的外部規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2.主要影響文學的內部規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兩大支柱教化說和()。A.意境說B.文氣說C.興趣說D.神韻說4.《詞話叢編》的編者是( )。A.夏承燾B.王國維C.況周頤D.唐圭璋5.最早運用評點的批評方法的批評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聖嘆B.張竹坡C.朱彝尊D.劉辰翁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弧內,答案沒有選全或有選錯的,該小題不得分)1.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兩大支柱是( )。A.教化說B.文氣說C.教化說D.神韻說E.興趣說2.重要的文學評點有( )。A.毛宗崗的《三國演義》評點B.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C.脂硯齋的《紅樓夢》評點D.劉辰翁的《水滸傳》評點E.毛宗崗的《金瓶梅》評點三、簡答題1.簡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形態。四、論述題1.中國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A2.B3.A4.D5.D二、多項選擇題1.AC2.ABC三、四題答案請參考「思考題」部分第一章 先秦兩漢文學理論基本知識1.先秦兩漢的詩論往往與樂論互通。2.「文學」一詞,最早大約見於《論語·先進篇》,為孔門四教之一。3.先秦諸子提到的「文學」都是泛指學術與學問,文學只是其內涵之一。4.漢儒將文學與學術區別開來,大致把學術稱為「學」,把文學稱為「文」。5.現存篇幅較長、較為完整的最早的文論資料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載吳公子季札觀樂而發的一大段議論。6.先秦諸子中最重視文藝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對文藝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7.孔子提出的「文質彬彬」、「盡善盡美」說,被後人引申為關於文學內容與形式關係的基本原則,和道德標準與審美標準相統一的思想。8.孟子在文學批評方面首創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方法。9.荀子開後世明道、徵聖、宗經三位一體文學觀的先河。10.諸子著作中最富藝術精神的是《莊子》。11.「非樂」與「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論觀點。12.《詩經》中「維是褊心,是以為刺」實為儒家詩論美刺說之先聲。13.「詩言志」說被朱自清稱為儒家詩論「開山的綱領」。14.先秦典籍中,《墨子》、《莊子》、《荀子》和《左傳》、《國語》、《尚書》等都有「詩言志」的說法。15.屈原首次明確提出了「發憤抒情」的詩論主張,他也是我國第一位自覺的抒情詩人。16.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和陸機的「詩緣情」之說,淵源於屈原的思想。17.儒學在漢武帝時代成為欽定的官學。18.漢代經學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派,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屬官學;古文經學則為在野的私學。東漢鄭玄兼取今、古文經學,結束了今、古文經學之爭。19.司馬遷對文論的最大貢獻在於明確提出了「發憤著書」之說,此說見於《史記·太史公自序》。20.兩漢文論的主導是儒家文論。21.《毛詩序》是我國文論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詩學論文。它是漢代學者綜合先秦儒家和當時經師關於詩樂理論而寫成的。22.兩漢文論主要是在對《詩經》、屈賦、漢賦和《史記》的的專題研究中展開的。23.西漢前期的賈誼、劉安、司馬遷等對屈原辭賦以很高評價。但東漢揚雄和班固則提出了批評。24.王逸是秦漢以來楚辭研究的總結者,其所作《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25.認為「賦」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的是揚雄。「勸百諷一」是揚雄對漢賦特點的概括。「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也是由揚雄提出的。26.較早肯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是班固。27.較早闡述文學的真實性與獨創性原則的是東漢的王充,他是在其《論衡》是書中提出的。28.古代文論中的「通變」觀源於《易傳》。29.孔子評價文學藝術的標準是「思無邪」。「思無邪」三字原出《詩經·魯頌·駉》。30.《毛詩序》中提到的詩歌創作為政治服務的兩種主要方式是:「上以風化下」和「下以飛刺上」。31.「六義」原名「六詩」,最早見於《周禮·春官》,順序是:風、賦、比、興、雅、頌。唐代孔穎達把「風雅頌」歸納為詩歌的體裁,把「賦比興」歸納為詩歌的表現手法。32.王充《論衡》涉及文學理論的篇章主要有《自紀》、《對作》、《佚文》、《藝增》、《超奇》等。思考題1.為什麼說先秦兩漢的文論尚未成為獨立和專門的學科?(1)這一時期文論與其它學術尚處於渾沌未分的狀態。(2)這一時期的文論與其它藝術論相互雜糅,難分彼此。(3)文論的未能獨立與此時文學觀念的尚未凈化互為因果。2.簡述荀子文論的特色。(1)強調文藝源於情感,並對文藝的情感特徵作了多方面的論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倡「中和」之美。(2)認為大道由聖人表述於經典,因此聖人經典是文藝的最高典範,一切文藝應以儒家之道為指歸。開後世明道、徵聖、宗經三位一體文學觀的先河。3.名詞解釋:「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說「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辯說,應有一定的客觀依據和標準,即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現實和將其運用於實際事務的實踐價值。(4)此說既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又帶有功利主義的特點與歷史局限。4.名詞解釋:「發憤著書」。(1)此說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發憤著書的意思是說:文學史上許多有生命力和審美價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寫強烈情感與深廣憂思的產物。(3)此說實際上要求作家直面慘淡的人生,抒寫對現實的不平與憂憤,把著書立說、文學創作當作實現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現的重要途徑。體現了強烈的對現實的批判精神。(4)此說以歷史經驗為基礎,本之於屈原,又加上了司馬遷本人的切身體驗,揭示了文學創作的一條重要規律。並對後世的文學理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5.什麼叫「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1)此說是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2)「麗以則」是他的創作原則,「麗」是對賦體形式風格上的要求,「則「是指儒家的法度和準則,實際上是要求作賦以明道。反對專事形式上的鋪張而忽略內容上的針對性和其現實意義。(3)明道、徵聖、宗經思想是此說的理論基礎。6.簡述先秦兩漢文論的歷史影響。(1)先秦儒家與道家學說之對立互補,確立了我國古代文論的基本體系與框架,從而對文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學見解在後世發展為文論的基本觀點,如文質觀、文德觀與文學自然觀等。(3)先秦兩漢文論在方法論多有建樹,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說與漢代對《詩經》、《楚辭》的比較批評,在批評方法上為後人導夫先路。7.名詞解釋:「以意逆志說」。(1)此說是在《孟子·萬章上》中提出的批評方法。(2)「意」是指詩的表層意思,「志」是指深層情志。主張通過對作品文本表層的象徵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層意蘊和作者之志。(3)此說是與文學創作中的比興手法相對應的批評方法,長期為後世批評家所遵用,並在鑒賞學中得以拓展其理論內涵。(4)此說也往往被誤解,導致主觀武斷的批評。8.名詞解釋:「知人論世說」。(1)此說是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學批評方法。(2)孟子的願意是從與古人為友,須讀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須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須把握其所處的時代的角度來立論的。(3)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形式風貌,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藝術素養以及時代精神、社會風氣是息息相關的,這是文學批評要進行知人論世的理論基礎。(4)此說是對其「以意逆志」說的重要補充,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具有重大的影響。9.簡述《周易》對古代文論的影響。(1)陰陽之道。陰陽學說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在思維方式上啟發了後人以對立劃分的眼光去評析變化發展的事物。中國古代文論中許多矛盾對立的範疇如美醜、虛實、動靜、形神等,都發軔於《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等,則是《周易》辯證觀念的投影。《周易》對世界本源之「道」的認識,也啟發了後人對文學本體的探索。(2)觀物取象。此說原是對《易》象起源的說明,但其揭示的認識過程,實際上啟發了後世對文學創作規律和法則的探索。「觀物」理論是古代文論「物感」說產生的基礎。取象理論則涉及到文學想像和形象思維的某些特性。(3)通變入神。通是規律的繼承,變是思想的日新,文學史上復古與反覆古的鬥爭,文體的代有興盛,都是通變理論的具體實現。「神」原指事物發展變化微妙難言的客觀規律,嚴羽、司空圖、王漁洋的理論對此都有所承傳。(4)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諧統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髮了後世「中和」的美學觀。孔子的「詩無邪」說、《禮記》的「溫柔敦厚「說等,都受此影響。(5)觀民生民。《易》表達了通過觀察民風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啟發了後代文學家提出「觀風」和「風化」的藝術規範,鼓勵文學創作去諷諫社會政治得失,從而促進古典批判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形成。(6)情見乎詞。自《易》提出「情見乎詞」之後,啟發了後人講究語言藝術如何與內在情理完美統一的問題。對情的規範和對這一規範的突破,構成了古代文論的重要內容。(7)言意之辯。《易傳》認為言和意之間既有矛盾也有聯繫,言不盡意並不否定言可達意,但言可達意並不能詳盡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過「立象」來解決。莊子、陸機、劉勰的理論都深受其影響。這一審美趣味影響創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蘊藉、意出言外的風格長河。(8)言語樞機。《周易》強調語言運用,注重修辭,要求切合事理,反對矯情,對後代批評家講究語言藝術有直接影響。(9)稱名取類。「名」指事物名稱,「類」指事物的異同。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語言文字去涵蓋無限的生活內容。文學創作中的比興手法等即受此影響。(10)賁飾尚素。原意強調本真,但不排斥文飾,而是否定極飾滅真,體現了文飾與質素辯證統一的觀點。此說對後世平淡的美學觀念以及平淡與華飾的關係奠定了基礎。10.名詞解釋:「思無邪」。(1)「思無邪」三字原出《詩經·魯頌·駉》,指牧馬人放牧時專心致志的神態。(2)孔子在《論語·為政》中用以評價《詩經》的特色,並賦予它政治與倫理的含義。無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無邪」包容了《詩經》廣泛的內容。後世反而在理解時經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3)孔子是從文藝的社會功能出發,論詩和樂時把「思無邪」作為評價文學藝術的標準的。11.孔子是如何論述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的?(1)首先從人的立身處世來討論詩歌和禮樂。認為詩樂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同時在政治和社會活動中,發揮其社會功能。(2)其次論文學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提出了「興觀群怨」之說。通過詩歌來表達情志以發揮其社會作用的概括論述,這也體現了他對詩歌藝術特徵的認識。12.名詞解釋:「興觀群怨」。(1)此說是在《論語·陽貨》中提出的。主要是針對文學的社會功能而說的。(2)這種說法是通過詩歌來表達情志以發揮其社會作用的概括論述,這也體現了他對詩歌藝術特徵的認識。(3)「興」從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觸動而引發內在之情和創作之念;就讀者而言,是指詩歌具有藝術感染力。「觀」從作者來說,就是要反映現實的真實;從讀者來說,是要通過作品來認識社會的真實風貌。「群」指詩歌具有團結群眾和教育群眾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諷諭和男女之間的情怨。(4)孔子此說比較全面地總結了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對後世批評家論文學與社會的關係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13.孔子是如何論述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的?(1)孔子以「善」和「質」表示文藝的內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藝的形式。「盡善盡美」和「文質彬彬」是孔子認為的形式和內容的理想關係。它與「中和」之美的關係非常密切。(2)「盡善盡美」是在評論音樂時提出的,「文質彬彬」是在論述人的倫理品德和品質時提出的。但二說都被引申為文學與形式關係的論述。(3)孔子不僅要求文學的內容真實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贍巧妙,總體上是文質並重。14.孔子是如何論述人的審美感情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1)孔子關於人的審美感情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論述主要見於《論語·雍也》,其語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2)孔子把水的動態與山的靜態的自然本性與智者、仁者的胸懷和性格特點有機結合起來,論述了人的精神品質與自然美的關係。(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對自然山水的不同的愛好,開創了論自然美與人的審美關係的先河,為後世的相關理論奠定了基礎。15.名詞解釋:「心齋」、「坐忘」。(1)莊子文論的哲學基礎是「道」。所謂「道」是指一種超越時空而存在的絕對理念,它主宰和支配著主體的精神意志,含有強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確證性。(2)「心齋」、「坐忘」是文藝創作主體實現和完成「道」的兩種方式。文藝創作主體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由耳—心—氣—虛的經驗觀照就是「心齋」。文藝創作主體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擺脫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3)「心齋」、「坐忘」名雖為二,實則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藝創作主體通過直觀經驗去領悟、體驗、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超越現實,獲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藝創作主體的審美態度必須達到物我兩忘、虛靜空靈的精神境界。(4)從文藝創作的角度來說,此說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16.名詞解釋:「自然」、「素樸」。(1)「自然」、「素樸」是莊子提出的關於文藝創作客體的兩種互有關聯的審美風格。(2)莊子哲學的「道」即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變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樸」與「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種明白純凈、取法自然的風格。(3)莊子主要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他的這一風格觀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順物自然;C.既雕既琢,復歸於朴;D.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4)莊子認為,文藝創作應該順應、恪守自然本性,尋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藝創作的手段是為了取得素樸的效果,素樸美超過任何一種美的類型。莊子實際上把「自然」、「素樸」視為文藝創作客體所具備的最高審美風格。17.什麼叫「得意」「忘言」?(1)莊子的「道」具有非語言能認知的模糊性,但「道」作為精神實體又必須被認識和掌握。所以莊子主張以「無言」來體悟「道」。具體到文藝創作中,便直接表現為「言」與「意」的關係問題。(2)莊子認為,言與意之間有差異,各有其認識事物的內容和層次,可以言論者為「粗」,可以意致者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論和意致均難以認識的,所以要從「言」外、「意」外去體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盡「意」中之「道」,則「言」其實也就難以盡「意」。(3)在「言不盡意」的基礎上,莊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莊子認為:「言」是「意」的基礎,「意」是「言」的指向,領悟到「意」就是超越於「言」。(4)由言意問題可以引申到文藝創作的形神問題,「得意」與「忘言」是藝術形象審美特性的兩個質的規定,它要求藝術形象必須是具象與抽象、確證性與模糊性的統一。(5)莊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審美創造,以期達到「荒唐之言」與無形之道妙契無痕、自然彌合的藝術境界。18.名詞解釋:《毛詩序》(1)《毛詩序》是我國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論,相傳是漢人毛萇所撰《詩毛氏傳》在首篇國風《關雎》題下的一篇序言,它不僅說明了《關雎》一篇的創作主旨,而且總論詩歌理論,提出了文學上的許多根本問題,故亦稱《詩大序》。(2)它是綜合了漢代學者關於先秦儒家和當時經師關於詩樂理論而寫成的,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儒家文論的若干理論原則,如詩歌的本質、詩歌的社會作用和詩歌的體裁以及表現手法等。(3)《毛詩序》對漢代以及整個封建社會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毛詩序》是如何論述詩歌的本質(即「情」與「志」的關係)的?(1)《毛詩序》繼承了《尚書》、《荀子》、《莊子》等關於「詩言志」的有關觀點和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觀點,並有所發揮。(2)《毛詩序》第一次把「情」與「志」聯繫起來,體現了作者對文學藝術情感特性的重視,為後人對於詩歌的本質特點的認識奠定了重要基礎。(3)《毛詩序》對「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禮義」道德規範來約束「情」,也就是說,「情」要受到「志」的規範。「情」與「志」相比,情始終是第二位的。《毛詩序》的這一觀點明顯帶有封建時代統治思想的印記。20.《毛詩序》是如何論述詩歌的社會作用的?(1)《毛詩序》繼承了孔子「興觀群怨」的觀點,進一步在理論上明確了詩歌創作為政治服務的兩種形式:「上以風化下」和「下以風刺上」。(2)在這兩種形式中,《毛詩序》偏重「上以風化下」的教化作用,並把文藝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藝的根本目的。(3)《毛詩序》同時也認為:下層百姓在窮苦無告時,也可以詩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條件的,要求「主文而譎諫」,即用隱約的言辭勸諫而不直言其過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維護統治者的尊嚴。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鞏固封建的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對後代現實主義創作和理論都形成的一定的影響。(4)《毛詩序》同時認為,詩歌是社會政治的反映,所以從一個時代的詩歌,也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政治得失。21.《毛詩序》是如何總結詩歌的體裁和表現手法的?(1)《毛詩序》總結詩歌的體裁和表現手法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六義」說是繼承《周禮·春官》的「六詩」之說。(2)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認為,風雅頌是詩歌的體裁,賦比興是詩歌的表現手法。此說對後世影響深遠。(3)《毛詩序》主要論述的對象是詩歌的體裁,它認為,「風」是通過個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國地區的政教和風俗。「雅」說的是王政興廢所由,反映國家的治亂興衰,其中「大雅」說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說的是個人生活中的事。「頌」是歌頌先王功德和祈禱神明的祭歌。這一概括大體符合《詩經》的基本內容。(4)《毛詩序》雖提到賦比興,但未作闡釋。此後劉勰和鍾嶸都作了闡釋,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比興說」。22.王充的《論衡》主要論述了那些文學方面的理論?(1)關於文學的社會作用問題。(2)關於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問題。(3)關於文學作品的繼承和創新的問題。(4)關於作家的品德修養問題。(5)關於文學作品的語言問題。23.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學價值觀?(1)提倡文「為世用」是王充論述文學的社會作用的重要內容。原文見於《自紀》篇。(2)所謂文「為世用」,就是要求文學必須有益於世,必須對社會產生好的作用。(3)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就是勸善懲惡,教化人民;第二,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教育作用,而且還有認識作用。(4)此說還包括文學要為君王歌功頌德的內容在內。雖事出有因,但亦不無弊端。24.如何評價王充的文學理論?(1)王充的文學理論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代表了當時文學理論的成就。(2)王充的某些觀點也有片面的地方,如一味反對想像和誇張等,忽略了文學藝術的特殊性。(3)王充的文學理論至今仍給我們以啟發。25.王充是如何論述作家的品德修養問題的?(1)作家的品德修養會影響到作品的內容和風貌。(2)作家首先要有「實誠」的寫作態度。(3)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氣」決定的。(4)作家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氣」的不足,一方面環境對作家有影響,另一方面作家也應主動去學,鍛煉自己的品格修養,培養自己的氣質學識。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弧內)1.先秦諸子中最重視文藝的是( )。A.儒家B.道家C.佛家D.墨家2.稱「詩言志」說為儒家詩論「開山的綱領」的人是( )。A.朱光潛B.朱自清C.王國維D.陳中凡3.我國文論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詩學論文是( )。A.《文賦》B.《堯典》C.《毛詩序》D.《楚辭章句序》4.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觀點的批評家是( )。A.王逸B.班固C.王充D.揚雄5.屈原首次明確提出的詩論主張是( )。A.發憤著書B.詩言志C.發憤抒情D.詩緣情6.「發憤著書」說的提倡者是( )。A.陸機B.司馬遷C.屈原D.韓愈7.儒學成為欽定的官學是在( )時代。A.漢武帝B.漢成帝C.漢宣帝D.漢文帝8.結束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的學者是( )。A.鄭玄B.董仲舒C.馬融D.王充9.「六義」之名最早見於( )。A.《毛詩序》B.《尚書堯典》 C.《詩經》D.《周禮·春官》10.「六義」最初的順序,排在第二位的是( )。A.賦B.雅C.比D.風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弧內,答案沒有選全或有選錯的,該小題不得分)1.由孟子開創的文學批評方法有( )。A.以意逆志B.品第高下C.知人論世D.神韻說E.文質彬彬2.荀子開後世( )三位一體文學觀的先河。、徵聖、A.自然B.文質C.明道D.徵聖E.宗經3.提出「詩言志」命題的先秦典籍有( )。A.《墨子》B.《莊子》C.《荀子》D.《尚書》E.《左傳》4.揚雄提出的有關「賦」的主要觀點有( )。A.賦是「童子雕蟲篆刻」B.賦的特點是「勸百諷一」C.「詩人之賦麗以則」D.「辭人之賦麗以淫」E.賦的風格「文質彬彬」5.《毛詩序》中提到的詩歌創作為政治服務的主要方式是( )。A.「詩言志」B.「勸百諷一」C.「上以風化下」D.「下以風刺上」E.「文質彬彬」三、填空題(在每小題的空格處填寫正確答案)1.漢儒將文學與學術區別開來,大致把學術稱為「學」,把文學稱為_____。2.諸子著作中最富藝術精神的是_____。3.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是在_____中提出的。4.「六義」原名「六詩」,最早見於_____。5.《論衡》一書的作者是_____。四、名詞解釋題1.三表法2.以意逆志3.知人論世4.思無邪5.文質彬彬 6.詩言志7.心齋、坐忘8.自然、素樸9.《毛詩序》10.興觀群怨五、簡答題1.簡述荀子文論的特色。2.簡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兩句的理論內涵。3.簡述先秦兩漢文論的歷史影響。4.簡述《周易》對古代文論的影響。六、論述題1.為什麼說先秦兩漢的文論尚未成為獨立和專門的學科?2.孔子是如何論述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的?3.孔子是如何論述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的?4.孔子是如何論述人的審美感情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5.《毛詩序》是如何論述詩歌的本質(即「情」與「志」的關係)的?6.《毛詩序》是如何論述詩歌的社會作用的?7.《毛詩序》是如何總結詩歌的體裁和表現手法的?8.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學價值觀?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A2.B3.C4.D5.C6.B7.A8.A9.D10.A二、多項選擇題1.AC2.CDE3.ABCDE4.ABCD5.CD三、填空題1.「文」2.《莊子》3.《史記·太史公自序》4.《周禮·春官》5.王充四、五、六題答案請參考「思考題」部分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基本知識1.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論,創作論,鑒賞論。2.玄學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風度」,「魏晉精神」即是彼此影響的產物。3.南北朝時,玄學與佛學合流。4.魏晉是文學自覺和文學獨立的時代。5.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主要在作家論、創作論、鑒賞論、文體論四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6.品評才性的風氣,直接影響到魏晉南北朝對作家的品評。7.兩漢時期,第一個著文品評作家才性的是司馬遷。8.漢代文學理論的作家論主要體現在對屈原的品評上。9.《典論·論文》被稱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論專篇。10.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鑒賞論」的專篇是《文心雕龍·知音》。11.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詩歌品評的專著是鍾嶸的《詩品》。12.魏晉南北朝時期常用的兩種文學鑒賞方法是:味詩法和意象法。13.魏晉南北朝文體論研究的成就與當時文學創作中的擬古風氣密切相關。14.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位系統而周詳地討論文體問題的是劉勰,他的《文心雕龍》從《明詩》到《書記》,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討各種文體問題。15.曹丕文學理論的文章除了《典論·論文》之外,還有《與吳質書》等。16.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氣說」。「氣」的具體含義包括作家的氣質、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風格三點。17.陸機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年輕時在洛陽得到文壇領袖張華的賞識。官至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18.陸機《文賦》大約作於他40歲左右。這是我國第一篇討論文學創作全過程的專論。19.陸機撰寫《文賦》的目的是想通過論文學創作中物、意、辭三者的關係,來說明「作文利害之所由」。20.陸機的審美理想是:應、和、悲、雅、艷。21.陸機用比喻的方式論述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22.陸機《文賦》中的「體」是體裁與風格的總稱。23.陸機《文賦》共分析了十種文體的寫作特點和風格特徵。這十種文體是: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24.葛洪非常推崇王充的《論衡》,稱王充為「冠倫大才」。葛洪著有《抱朴子》,其中的「文」主要指學術著作。25.「立言者貴於助教」是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的觀點。26.沈約的《宋書·謝靈運傳論》提出了情文互用的觀點。27.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著名的聲律論和四聲八病之說。28.李登的《聲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韻書。29.聲律論的建立既與漢語音韻學的發展有關,又與當時佛經的轉讀音譯有關。30.聲律論與當時佛經的轉讀音譯有關,這是陳寅恪在《四聲三問》一文中提出的。31.漢字的四聲最早是周顒發現的。而最早把四聲應用到詩歌創作上的詩人則是沈約。32.最早提到聲律說「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鍾嶸的《詩品序》。唐代的《文鏡秘府論》才將「八病」完整列出。33.所謂「八病」是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34.劉勰字彥和,祖籍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東晉以後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曾任昭明太子(蕭統)東宮通事舍人。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號慧地。35.劉勰青年時期隨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經,歷十餘年,期間撰成《文心雕龍》。36.劉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龍》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37.魯迅說:「東則由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斯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式。」38.「樞紐」即理論總綱的意思,是劉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五篇。39.《文心雕龍》有20篇專論文體,涉及文體34種。文體論部分的具體寫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釋名以彰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的體例進行。40.劉勰專列《情采》一篇來作集中論述「情」與「采」即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這是貫穿整個《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紅線。41.劉勰的《神思》篇位列創作論之首,是論藝術想像的專篇。本篇集中論述了心與物、情與景、意與辭,即物、情、辭三者的關係。這三者關係貫穿整個創作過程,是劉勰創作論的核心,故也是其創作論的總綱。42.劉勰風格論的專篇是《體性》篇,專論風格形成的主觀因素。體指體貌、風格,性指作家的才性。43.劉勰認為風格可以歸納為八種類型: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輕靡、新奇。八類又可分為互相對應的四組: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44.劉勰所說風骨的含義,歷來說法不一,但主要有兩說:一是黃侃的「風即文意,骨即文辭」說,一是劉永濟的風即情志,骨即事義之說。而現在一般認為,風即情志,骨則是指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鍊三者結合後形成的一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力量。45.通指會通,變指適變。通變說探討的是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問題。劉勰有《通變》篇專門探討這一問題。46.《物色》主要論述文學與自然的關係。《時序》篇主要論述文學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他在追溯歷史的情況下,總結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規律。47.劉勰關於文學批評的專論為《知音》篇。48.劉勰提出的正確的文學批評的方法,即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49.鍾嶸字仲偉,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50.鍾嶸《詩品》原稱《詩評》,明清以後才以《詩品》定名。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理論批評著作。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說:「《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51.《詩品》全書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共品評了自漢魏至齊梁的122位五言詩作家。52.鍾嶸從建安到劉宋時期的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歷史作了具體論述,認為建安、太康、元嘉三個時期是高峰,並各以曹植、陸機、謝靈運三人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詩歌,稱之為「建安風力」。53.滋味原指味覺上的綜合快感,後來引申為審美快感,進入文藝領域。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藝術理論。鍾嶸是第一個把滋味當作詩歌藝術的審美標準的。54.鍾嶸認為五言詩有三個源頭:《國風》、《小雅》、《楚辭》。55.鍾嶸最推崇的詩人是曹植。思考題1.魏晉南北朝「作家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1)作家才性論的道德意識逐漸淡化,美學意味逐漸增強。(2)開始認識到文學創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並系統研究這種才能。(3)強調作家才性的差異。(4)注意作家才性的天賦與後天習染的關係。2.魏晉南北朝「創作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1)緣情說。 (2)心物交融說。 (3)動靜相濟說。 (4)言意說。3.簡述魏晉南北朝「緣情說」的主要內容。(1)緣情說與五言詩的發達有關,也是對傳統言志說的重要補充。(2)緣情說最早由陸機在《文賦》中提出,此後劉勰和鍾嶸都有發揮。(3)緣情說確立了創作主體的情感在創作中的重要地位,開啟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注重情感的傳統。它主要有三大特徵:其一,強調外物對主體情感的感召或搖動,同時又強調主體情感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其二,強調「搖蕩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兩方面;其三,強調悲哀之情在創作發生中的重要意義,繼承了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理論傳統,並進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學價值。4.簡述魏晉南北朝「心物交融說」的主要內容。(1)心物分別代表創作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2)先秦時期對心物關係有三種觀點:其一是《樂記》中說的由物感心,其二是老莊的「心造」,重心而輕物,其三是荀子的「精合感應」說,兼有心的主觀能動性與物的客觀決定性。(3)魏晉南北朝把先秦的哲學思考化為藝術的審美認識,以劉勰為代表,主要繼承了荀子的學說,既注重心在感物之中的主導作用,又看到物對心的制約、決定作用。作家一方面投情與物,使物與情交融並在情的指導下運轉,另一方面,物又與情共游,使情隨著物的變化而變化,並最終充分而全面地反映情和物的本質。5.簡述魏晉南北朝「言意說」的主要內容。(1)言意關係,在先秦時期如孔子、莊子等都已開始討論。(2)魏晉南北朝的言意說具有一些新的特徵:第一,當時的言意之辨起於人物品評的風氣,人物品評主張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盡意是文學創作中的語言痛苦。第三,如何解決言不盡意的問題?一是注重對文學語言本身的學習與研究,注意語言的創新和文采、音律的講究。二是要注重辭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6.魏晉南北朝文學「鑒賞論」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1)關於鑒賞才能。 (2)關於鑒賞者的性情。 (3)關於「味詩法」與「意象法」。7.魏晉南北朝鑒賞論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鑒賞偏向?(1)信偽迷真。 (2)文人相輕,崇己抑人。 (3)貴古賤今,貴遠賤近。 (4)名士效應。8.簡述魏晉南北朝鑒賞論與當時作家才性論的關係。(1)二者關係密切,一方面要求鑒賞者具有傑出的鑒賞才能,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種種不良的鑒賞偏向。才性兼優,才能產生真正的批評與鑒賞。(2)作品之「物」對於鑒賞之「心」也有很大的制約作用。鑒賞其實就是對「物」的把握,不從「物」出發或者缺乏對「物」的正確估量,是難以達到真正的鑒賞的。9.簡述《典論·論文》的產生背景。(1)從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的關係看,《典論·論文》的產生既是文學創作的總結,又是文學創作經歷建安的繁榮之後,要求理論指點擊進入: 赤子詩人獎 詩文本 文學批評
推薦閱讀:
※古代帝王的家訓
※中國古代有沒有牙醫?
※金朝時女真漢化很好,為啥明朝末年女真還是那麼落後?
※揭秘古代那些玩妓女玩到極致的奇葩詩人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農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