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民俗]中國古代禮儀--冠禮,笄禮,婚禮
冠禮,笄禮
冠禮就是在男子十五到二十歲之間舉行的為他束髮簪纓,加冠服的儀式,以此宣告他獲得了成人的資格。同時,莊重的儀式,冠服的三加也向冠者展示了華夏的形象,從而樹立了他對華夏的理解與對華夏的歸屬感。我們認為,人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而禮義對於孩子是有外達內的過程,從而,由加冠而服備,由衣冠整而容體正,由容體正而顏色齊、辭令順,然後才能禮儀備,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這便是自小而大的修為過程。所以今人視衣冠為小事,而古人卻每於細微處見精神——如此,乃能為禮儀之邦啊。綜合禮記,冠禮之後,乃開始學禮,可以衣裘帛(也就是穿華美的服裝,小孩怕他們敗壞,所以是不準穿的),可以與人行禮(孩子行禮是根從大人的,沒有自己意義),可以與人交往,接見鄉黨,直至繼承宗廟,拜見國君……從這點上說,冠禮意味著學禮行禮的開始,意味著冠者從此進入了人生的禮儀。
———————————————————————————————————— 一、冠服:天子冠禮:周禮,公冠篇言:公冠禮四加,天子亦四加。五禮精義曰天子五加袞冕。漢天子四加,魏乃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故一加袞冕。唐明皆一加。漢順帝初加緇布進賢,再加爵弁武弁,三加通天冠。東晉用冕幘。北齊先著空頂幘,次介幘絳紗袍,次袞冕。唐初著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絳紗袍,次加袞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幘絳紗袍,次加袞冕服。皇太子冠禮:家語以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復三加。唐宋明三加。北齊空頂幘公服加進賢三梁冠,再加遠遊冠。隋空頂幘遠遊冠,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寶飾采衣,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十八梁,三加袞冕。民超一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親王冠禮:皆三加唯劉宋一加。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緋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品官冠禮: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品以上進賢冠三梁纓青緌(rui2)導,四品五品兩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則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禮:儀禮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緣(據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純繢,即此意也。)一說,硃紅色緣。梳雙丫髻,用帶系起。
2、冠者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據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製玄衣,纁(淺紅)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的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
1、童子服: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髮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髮髻,但也有認為是將髮髻做成兩個環,髮髻用硃紅色錦絛扎系,這叫紒。童髮式還有「鵓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前發下垂至額,兩側頭髮編成辮,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髮只留錢大,偏於左側,叫「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繒,名「鵓角」。穿四衩衫,顯然這是便於活動,與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該用緇布為衣,而飾以錦緣,錦一般用朱紅。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緇布冠、深衣、大帶、納履,見《朱子家禮中的深衣詳考》。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
3、再加帽子、皂衫、革帶、系鞋。帽子為紗帽,或縐紗帽。宋史-輿服志說:士大夫嘗好帽以烏紗,衫以皂羅,角帶,系鞋,皂衫大概為直裰一類。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現,以當時衣率通裁,由於古代布幅較窄,故而衣前後正中皆有縫合線,唯這類衣服於下擺處加一幅布作緣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裝飾,像是用一條布攔斷,故而稱為襕。襕衫多圓領。宋史上說,襕衫用白細布,腰間有襞積。明代則所謂帽子的,用巾。也有說明代用對襟衫的(類似背子的,合領或直領),但沒有圖畫為佐證,待考。鞋,說到系,可能是與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襆頭、公服、革帶、納靴(四庫版家禮上說用庶人用襕衫、革帶,但參考《宋史》,品官自有平冕為三加,則庶人應准以公服進之)。襆頭又名折上巾,有漆、紗二種,宋明公服同之,較有稜角,展腳各長一尺二寸。公服用貯紗或紗羅絹,袖長回肘,袖寬三尺(約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擺,從戲曲書上看應當是連在後片上,然後在後邊左右有繫繩輔助固定,想來擺應當是加了襯的吧。宋代公服下擺處也有襕。革帶,有的在身後左右有兩塊長出來的帶子,叫抹布。也有執笏的。
二、儀程:
1、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父母無期喪,則可行冠禮。
2、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這裡主人當為冠者祖父輩的宗子,如不行,則請冠者父輩的宗子,實在不行,則父親主持,如果冠者是已孤的宗子,則自為主人。
3、戒賓:擇朋友賢而有禮者一人。主人深衣詣其門,啜茶,一番謙遜,賓從命。如果地遠,可以具書派親戚做使者去請,賓同意後復書。
4、前一日具書宿賓。
5、陳設:設盥帨於廳事如祠堂之儀,以搭帷幄於廳事東北。若廳事無兩階,則畫出來。
6、當天天初亮,設冠服。三加的服裝按照一加再加三加,依次由南向北放到帷幄中的桌子上,領子朝東,在北面再放置盞盤。冠帽則各以一盤盛之,蒙以帕,以桌子陳於西階下。長子則布席於阼階上之東少北,西向;眾子則少西,南向。宗子自冠則如長子之席,少南。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階下,少東,西向。子弟親戚童僕在其後,重行西向北上。擇子弟親戚習禮者一人為儐立於門外西向,將冠者童子裝在房中,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立於主人之右,尊則少進,卑則少退。宗子自冠則服如將冠者,而就主人之位。賓至,主人迎入升堂。賓擇其子弟親戚習禮者為贊。賓盛服至門外,東向立。贊者在右,少退。儐者入告主人,主人出門左,西向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者,贊者報揖主人,遂揖而行。賓贊從之入門,分庭而行,揖讓而至階,又揖讓而升。主人由阼階,先升,少東西向。賓由西階繼升,少西東向。贊者盥帨,由西階升,立於房中,西向。擯者筵於東序,少北西向。將冠者出房,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從出迎賓入,從主人,後賓而升,立於主人之右,如前。
7、三加: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出房立於席右,向席。贊者取櫛,置於席左,興,立於將冠者之左。賓揖將冠者,即席西向跪。贊者即席如其向跪,進為之櫛,合紒,施掠。賓降,主人亦降,賓盥畢,主人揖,升複位。執事者以冠巾盤進,賓降一等受冠笄,執之正容,詣將冠者前,向之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乃跪加之。贊者以巾跪進,賓受,加之,興,複位,揖。冠者適房,釋童子服,服深衣,加大帶,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若宗子自冠,則賓揖之就席,賓降盥畢,主人不降。賓揖。冠者即席,跪。執事者以帽子盤進,賓降二等受之,執以詣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謹爾威儀,淑順爾德,眉壽永年,享受胡福。」乃跪加之,興,複位,揖。冠者適房,釋深衣,服皂衫革帶,系鞋,出房立。三加襆頭,公服革帶,納靴執笏。若無官,襕衫,納靴。禮如上,惟執事者以襆頭盤進,賓降沒階受之,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徹帽,賓乃加襆頭。執事者受帽,徹櫛入於房。
8、醮子:若為長子,則賓者改席於堂中間少西,南向。眾子則仍故席。贊者酌酒於房中,出房立於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就席右,南向。乃取酒詣席前北向祝之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冠者再拜,升席,南向,受盞。賓複位,東向答拜。冠者進席前,跪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興,降席,授贊者盞,南向再拜。賓東向答拜。冠者遂拜贊者。贊者在賓左,東向少退答拜。
9、字冠者:賓降階東向。主人降階西向。冠者降自西階,少東,南向。賓字之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仲叔季唯所。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或別作辭,命以字之之意亦可。
10、賓請退。主人請禮賓,賓出就次。
11、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若冠者私室有曾祖、祖以下祠堂,則各因其宗子而見;自為繼曾祖以下之宗則自見。
12、冠者見於尊長:父母堂中南面坐,諸叔父兄在東序,諸叔父南向,諸兄西向,諸婦女在西序,諸叔母姑南向,諸姊嫂東向。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為之起。同居有尊者,則父母以冠者詣其室拜之,尊長為之起。還就東西序,每列再拜應答,拜者答拜。若非宗子之子,則先見宗子及諸尊於父者於堂,乃就私室見於父母及余親。 若宗子自冠,有母則見於母如儀,族人宗之者皆來見於堂上,宗子西向拜其尊長,每列再拜,受卑幼者拜。
13、禮賓:主人以酒饌延賓,及賓贊者。酬之以幣而拜謝之。幣多少隨宜,賓贊有差。
14、冠者遂出見於鄉先生及父之執友。冠者拜,先生執友皆答拜。若有誨之,則對如對賓之辭,且拜之,先生執友不答拜。
三、要義與沿革:自儀禮有成文,歷代漢政權、漢化政權皆有禮儀行之,澤被殊俗,至今,韓國、日本,猶存遺意。冠禮之核心乃為冠者加冠,示成人也,為冠者醮酒,示行禮也。儀禮,緇布冠、玄端為成人燕居之服;皮弁、素積為朝會天子之服;爵弁、爵鞸為祭祀之服。一如宋代,深衣為通用禮服;皂衫為處士服,襕衫為進士服,錶冠者之進學;公服為官服,示以學而優則仕……儀禮士冠禮曰:「無大夫冠禮……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可謂振聾發聵,惜後世未能繼承……另外,由於古人刪繁就簡或趨於世俗,冠禮往往不確,有婚前匆匆加畢者,有兩加而盡者,有三加用四方平定巾、襕衫者,亦有為諸子集體冠禮者……明代冠禮頗盛,有以學業為據者,故有弟已加冠,而兄猶總角者。明代庶人冠禮雖無網巾,但明代成年皆網巾,此與童子區別。明代有字學,專為冠禮取字用。至滿清剃髮後,猶有冠禮者——嗚呼!三加之後便是剃頭之始;禮儀之始,卒成衣冠之終……不知其詳也。
——————————————————————————————————
附笄禮:女子許嫁,或年十五,雖未許嫁亦笄。母為主,若女子父親為宗子,或雖非宗子而與宗子不同居,則在中堂舉行笄禮;若非宗子而與宗子同居,則在私室舉行。其禮儀與冠禮基本一樣。只是賓要選姻親之賢達知禮的婦人,且不需要贊者。服裝歷來缺少資料,唯朱子家禮中說用背子冠笄,不知是否也有三加,存疑。
婚禮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所以古代的婚姻不是對夫妻雙方負責,而是對夫妻,尤其丈夫的家族負責。故而按照古代的原則,好媳婦的標準不是與丈夫卿卿我我,而是在於和公婆搞好關係,表現在婚禮中,就是婚禮要以廟見為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冠服:天子昏禮:周冕,後服首飾褘衣。晉袞冕。北齊服繡衣帶綬佩。隋袞冕服,後首飾褘衣。唐袞冕,合巹服通天冠絳紗袍,後首飾褘衣,表謝則展衣,廟見則鈿釵禮衣。宋皆通天冠絳紗袍,後服花釵十二樹九龍四鳳冠,褘衣。明朝袞冕,同牢服通天冠絳紗袍,後首飾以九龍四鳳冠大小花各十二樹,並兩博鬢寶鈿十二,服用褘衣,表謝則展衣,受朝賀則首飾褘衣。皇太子昏禮:隋服袞冕九章,妃首飾花釵九樹服用褕翟衣。唐袞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飾花釵九樹。宋袞冕執圭,妃同唐制。明朝袞冕九章。親王昏禮:唐代,親王服袞冕,妃用花釵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納婦,服九旒冕,婦人服揄翟,衣花釵首飾。明代親王納婦,袞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翚四鳳冠,花釵九樹兩博鬢九鈿。公主下嫁:漢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純縹(piao1,淡青色絲織物)上下,若長公主,首服加步搖。魏公主大手髻,七鈿(草字頭+敉)髻,簪珥,長公主得加步搖,其服以文綉。齊公主大手髻,繡衣裳,黃綬,長公主則紫綬,唐公主花釵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飾花九樹,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鳳冠,揄翟衣。
品官昏禮:儀禮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緇衪,女純衣纁袡,婦見舅姑則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職冕服,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綉冕,五品玄冕,婦服花釵翟衣,一品花釵九樹翟九等,二品花釵八樹翟八等,三品花釵七樹翟七等,四品六樹六等,五品五樹五等,六品一下花釵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婦,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婦服花釵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婦與唐同。明朝各用本職朝服,婦服花釵翟衣,各隨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禮:儀禮,爵弁,士妻始嫁,襌黼於領上(黼領)。唐制,庶人昏禮假以絳公服,嫁女則花釵連裳,青質,以青衣革帶襪履。宋假襆頭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婦服花釵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
二、古代倡導的婚禮儀程:(以朱子家禮為例,行間對照儀禮。)議婚:男子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本人及主婚者無期以上喪的,乃可成婚。先使媒人往來通信,待女嫁許之,然後納采。納采:主人具書,清早告於祠堂。使子弟為使者至女家,女家主人盛服出見,獻茶,然後謙讓一番。女家主人以來書告於祠堂,復書。使者復命,主人復告於祠堂。納幣(儀禮有問名、納吉,已經簡化):幣是絲織品,這裡用色繪的,少不過兩,多不踰十,用釵釧、羊酒、果實之類也可。具書,遣使,女家主人受書,復書,禮賓,使者復命,同上但不必告廟。親迎:前一日,女家來鋪房。當天早晨,男家陳設桌椅。女家在門外設次。天初昏,新郎盛服。主人告於祠堂,醮子(贊者斟酒於案上,新郎再拜受盞,跪祭酒,起身,啐酒)。命之曰:往嬰爾相,承我宗事(若非宗子,只能說乘我家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新郎答曰:諾,唯恐不堪,不敢忘命。新郎乘馬出,至女家,在次等候。女家告於祠堂(若非宗子之女,則由宗子告於祠堂),然後醮女,父起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爾舅姑之命。母送至西階上,為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諸母、姑、嫂、姊送至於中門之內,為之整裙衫,申之以父母之命曰:既呢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女家主人迎新郎於門外,揖讓以入。新郎執雁,至於廳事,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新郎再拜,主人不用答拜。(若女子的父親不是宗子,則主人應有宗子來作,父親立於妻右。)姆(一般是女子的乳母或由老而無夫老而無子的婦女擔任)奉女出中門,新郎向她作揖,然後由西階降,主人不降。於是新郎出,新娘從之,新郎舉起轎簾,姆辭讓,女登車。(在儀禮中是登車,新郎要為新娘惠綏,那是非常浪漫的一刻,在漢代樂府中每為婦人思念。)新郎乘馬先於新娘的車回家。立於廳事,待新娘下車,揖之,引導入門。新娘從者布新郎的席於東方,新郎從者布新娘的席於西方,新郎在新娘從者的侍奉下盥手,新娘在新郎從者的侍奉下盥手。然後新郎揖新娘,入席,新娘拜,新郎答拜。新郎揖新娘,就坐,新郎在東,新娘在西。從者斟酒設饌,新娘祭酒,舉餚,又斟酒。新郎揖新娘,舉飲不祭,不用餚,取巹(小瓠一分為二)分置,於新娘面前斟酒,揖新娘,舉飲不祭,不用餚。新郎出就他室,姆與婦留房中,撤饌於室外,新郎從者吃完新娘的剩餘,新娘從者吃完新郎的剩餘。然後新郎復入,脫去盛服,從者把蠟燭拿出。主人禮賓:在新人行禮的同時,男家主人招待客人。男賓在外廳,女賓在中堂。婦見舅姑:第二日清晨,媳婦盛服,公公婆婆坐於堂上,公在東,婆在西。媳婦先進於東階下北面拜公公,然後奠執幣於桌上,再降下,拜。然後至西階下拜婆婆,並升階奠執幣,然後降階下,拜。然後公婆禮婦,如同父母醮女一樣。然後媳婦見尊長,尊於公婆者則如見公婆之禮,但無執,小姑小郎則相拜。如果是嫡長子之婦,則要婦家盛饌酒漿,為公婆進酒侍食。然後公婆禮婦,禮畢,公婆降自西階,媳婦降自阼階——這一各細節象徵著媳婦成為這個家庭的新主婦了。廟見:婚後第三日,主人以婦見於祠堂。(確切說,這時候才算正式成為家中的媳婦。)婿見婦之父母:廟見第二天,婿見婦父母,並見婦黨諸親,婦家禮婿如常儀。當然,世俗的婚禮往往不同。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不慶賀。而從漢代開始,宴會也成了婚禮的一項,甚至連鬧房也已經出現。故而,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也許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的儀式了。根據周禮的理想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象徵……理想的婚禮中,婦女的衣著是黑色紅邊的,而世俗婚禮則一概尚紅,這一好尚也起自漢代……但是從歷代禮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古人對傳統的偏好與對世俗的寬容,於是理想與世俗便兩不相悖,各有市場。為了重溫作為理想的周禮,這裡特別提一下其中的服飾:
儀禮士昏禮:一、納采、納吉、納徵、請期:女家主人、男家使者,玄端。二、親迎禮: 1、主人(新郎):爵弁、纁裳緇衪。即淺黑色衣,淺紅色裳,裳下緣黑邊。 2、女(新娘):戴假髮,純衣纁袡,即黑色絲綢深衣,邊緣用淺紅色。一說,袡為女用蔽膝,但觀褘衣,此說不足信。 3、新郎從者、新娘父親:玄端。 4、新娘從者:玄色絲深衣,有黻紋。披肩,纚、笄。 5、姆,五十多歲婦人,相當今伴娘?宵衣:黑色深衣,一說領子用綃制。纚、笄。三、次日見舅姑:婦纚、笄,宵衣——這是士妻常服。
推薦閱讀:
※中華民俗 - 畲族
※話說貼春聯 | 為什麼要貼春聯?
※六十甲子民俗論命之奧妙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否有性別歧視的成分?孩子是否可以叫母親的父母「爺爺奶奶」?這麼做是否矯枉過正?
※說是老傳統,經得起細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