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安倍將日本學校道德教育引入歧途
06-17
2014年09月10日 09:51:15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師艷榮道德教育是培養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規範的教育,是提高國民素養的重要途徑,其中學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日本是教育大國,且歷來重視學校德育。明治初期以獨立學科設立的修身教育,伴隨著《教育敕語》的頒布和國定修身科教材的多次修訂,最終轉向「忠君愛國」的軍國主義教育軌道,淪為日本政府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戰後廢除了《教育敕語》和修身科,確立了以《日本國憲法》和《教育基本法》為指導思想的民主化道德教育理念;取消了學校德育的獨立學科地位,建立了以特設「道德課」為中心,通過學校全部活動開展道德教育的特設道德教育體制,但並未對戰前修身教育進行深度反省和批判。20世紀50年代以來,日本保守勢力試圖恢復戰前傳統道德教育的活動始終未停止過。目前,日本政府在不斷強化道德教育的改革中,已復活了「愛國心」教育,進而提出了「道德教育教科化」的改革動向。「愛國心」教育的復活愛國心本應受到推崇,愛國心教育也無可厚非。然而,因戰前日本推行「忠君愛國」的修身教育,使得「愛國心」一詞被蒙上了濃厚的軍國主義和天皇制絕對主義的色彩,遭到社會的批判和排斥。然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冷戰局勢的升溫,美國對日政策由遏制轉為扶植,日本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性不斷增強。保守勢力佔據主導權的日本政府開始強化道德教育,部分政要提出了試圖恢復《教育敕語》和修身教育的文教政策,旨在復活「愛國心」教育。1950年,日本文部大臣天野貞祐主張在學校懸掛「國旗」,齊唱「國歌」,設立「新修身科」。1951年,又拋出了被稱為「天野敕語」的《國民實踐要領》,力主恢復《教育敕語》中的德目,重建修身科,復活「愛國心」教育。天野的主張因遭到各方強烈反對而未能實施,但卻開創了戰後復活「愛國心」教育的先例。1952年,天野的繼任者岡野清豪上任不久即拋出了旨在加強「愛國心」教育、恢復修身科的文教政策。時任首相吉田茂也鼓吹「愛國心」教育,為其重整軍備戰略奠定思想基礎。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不僅提出了將《教育敕語》中的德目作為學校德育的指導理念,還公布了諮詢報告《理想的人》,指出愛國與敬愛天皇是相通的,要培養具有純正愛國心和敬愛天皇的國民。這種大肆宣傳「忠君愛國」思想的言論受到以日教組(全稱為日本教職員組合)為首的革新勢力及輿論的強烈譴責和批判。此後,以天野為代表的保守勢力試圖恢復「愛國心」教育的活動有所減弱,但復活傳統道德教育的暗流依然潛伏在日本政界,影響著學校德育的發展方向。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學校道德危機的日益嚴重,日本政府不斷強化道德教育。特別是隨著日本新保守主義的抬頭,日本政界恢復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政治主張不斷強化。其代表人物中曾根康弘首相上台以來,曾多次強調要繼承日本文化傳統,培養青少年的「愛國心」,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和右傾化。1989年,日本文部省規定學校必須升國旗、奏國歌。1999年,正式通過了《國旗國歌法》,將「日之丸」定為國旗,將「君之代」定為國歌,藉此來加強「愛國心」教育。21世紀以來,日本政治右傾化趨勢日益增強。政府不斷強化對學校德育的控制。2002年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髮放道德教育輔助教材《心靈筆記》,同時著手修改《教育基本法》。2006年12月,安倍晉三內閣修改了規定著日本學校德育發展方向的《教育基本法》,將「愛國心」描述為「尊重傳統與文化,熱愛孕育了這些傳統與文化的祖國與鄉土」。至此,作為戰前軍國主義象徵的「日之丸」國旗、「君之代」國歌及「愛國心」教育實現了合法化。日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也隨之出現了恢復傳統的跡象,「愛國主義」取代「個人尊嚴和價值」,成為核心理念,實現了「愛國心」教育的復活。此後,日本不斷加大力度推進「愛國心」教育。在安倍政權不斷加強「愛國心」教育的影響下,日本年輕人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支持、對修改憲法的贊同及對增強國防力量的認可等民族主義傾向初露端倪。2013年12月29日,《朝日新聞》刊發的輿論調查顯示,20多歲的年輕人中,「否定二戰是侵略戰爭」的比例為33%;「贊成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比例高達60%;「贊成修改現行憲法第9條,將自衛隊改成國防軍」的比例為33%。由此可見,約有1/3的年輕人對二戰的性質存在顛倒黑白的錯誤認識,超過一半的年輕人支持參拜靖國神社,每3名年輕人中就有1人贊成修改憲法。「道德教育教科化」被提上日程戰後日本學校德育領域存在批判戰前修身教育、維護民主性道德教育的革新勢力,同時也存在試圖恢復戰前道德教育的保守勢力。兩種勢力圍繞著學校德育的方向展開了錯綜複雜的論爭。當「愛國心」被寫入《教育基本法》後,日本左派革新勢力逐漸衰弱,而右傾保守勢力佔據了主導地位。特別是安倍執政以來,日本政治右傾化不斷加劇。為將復活後的「愛國心」教育踐行於學校德育實踐中,加強政府對學校德育的控制,「道德教育教科化」迅速被提上日程。戰後日本學校德育雖然特設了「道德課」,但並非獨立學科。沒有統一教材和專業教師,教學方法及效果也因學校而異。這種頗具自主性和靈活性的學校德育受到保守勢力的批判,甚至於將校園欺負等學校道德危機也歸罪於學校道德教育的不足。所謂「道德教育教科化」是指將道德課設為正式課程,使用專門教科書及設定評價指標。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就已出現有關「道德教育教科化」的討論。1986年,臨時教育審議會在《關於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報告》中曾提出要重新研究中小學教育課程中的特設「道德課」內容,強化道德教育。1998年,中央教育審議會指出要有效發揮道德課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作用。2000年12月,教育改革國民會議在《教育改革國民會議報告——改變教育的17條提案》中明確提出了小學設「道德」、初中設「人類科」、高中設「人生科」的道德教育學科設置方案。2007年,作為安倍內閣私人諮詢機構的「教育再生實行會議」進一步提出了將德育教科化,不斷充實課程內容和教材,確保課時數的改革建議。2008年,中央教育審議會報告認為有必要將道德課置於區別於現有教科的特別教科位置,並配備專門教科書。不過,這些改革動向僅停留在討論階段,還未付諸實踐。2012年育鵬社出版的《從13歲開始的道德教科書》一書直接使用了「道德教科書」一詞。雖然並非中小學教育階段中各學校使用的主要教材,但該書出版後短短三個月內就已經重印了6次,可見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而且,編輯委員之一的日本武蔵野大學教授貝塚茂樹明確指出,使用「道德教科書」作為書名,意在表達要致力於將道德教育教科化的決心。2013年以來,「道德教育教科化」成為安倍「教育再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再生實行會議」則成為倡導「道德教育教科化」的主力,在其提出的「關於應對校園欺負問題」的第一次建議中指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負等道德危機問題,有必要充實道德教材和指導內容,明確指導方法,實現道德教育的教科化。同年11月11日,文部科學省有識之士也提出了把中小學的「道德課」升格為「特別課程」的方案。總之,自2013年4月至今,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就「道德教育教科化」問題已召開了10次討論會。從其討論內容和頻度來看,在安倍內閣的推動下,實現「道德教育教科化」的可能性較大。結語安倍內閣操控下的「道德教育教科化」改革動向的實質就是要將「愛國心」教育應用到學校道德教育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國家對道德教育的控制,恢復戰前道德教育傳統。「道德教育教科化」一旦變成現實,教科書的檢定標準將直接影響到學校德育的理念。在安倍為首的右傾勢力的主導下,使用國家審定的統一教科書後,很有可能將日本的學校道德教育引上歧途。(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駝腰嶺鎮學校文明禮儀規範活動工作總結
※白銀工業學校女生:跟殺人犯相處2年多 毛骨悚然(圖)
※★學校門口對聯
※弘瑞直擊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尋求3D列印技能培養新爆點
※女兒在學校遭受同學的侮辱,爸爸的一句話讓她重回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