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影響世界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2005年3月8日,《參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轉載了香港《鏡報》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聖人--孔子在國外》和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孔子再次周遊列國》,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和莎士比亞一樣,相信和諧、等級、社會秩序和奉行愛國主義。絕大部分西方人對孔子尊敬有加。
西方人心目中的孔聖人
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德國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
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還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
最早把儒學介紹給西方人的是明清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傳教士利瑪竇將《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可見孔子思想在西方流傳至少已有300年的歷史。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譯本,該書的前言中說:「這位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
西方的儒學研究
18世紀時,孔子學說就在歐洲學術界引起了廣泛討論,到了20世紀,西方出現了欽佩孔子的高潮,60年代在大眾中形成了東方文化熱。
西方人看來,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沒有留下「親筆」作品、但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三個偉人之一。流傳下來的《論語》是由孔子的學生在他去世後撰寫的;記錄古希臘蘇格拉底思想的《辯白》是由他的學生柏拉圖在他被處死以後撰寫的;描述耶穌言行的《福音書》也是由他的門徒在他被釘上十字架後幾十年里完成的。
20世紀以前,義大利、法國在研究儒學文獻方面達到了一定水平。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完成的四書五經、《老子》、《莊子》譯著,被稱為19世紀英語世界最傑出的漢學成果之一。美國人對儒家的研究要晚得多,美國學者顧立雅的《孔子與中國之道》代表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儒家研究水平。
耶穌比孔子晚5世紀
孔子說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也曾說過「你們想讓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就應該怎麼對待別人。」這兩句名言在西方被稱為「黃金律」,但是耶穌比孔子要晚整整5個世紀!雖然孔子不是宗教創始人,但國外卻常把孔子與耶穌、穆罕默德以及釋迦牟尼相提並論。
孔子與「亞洲價值觀」
如果說經濟增長與其背後的文化存在著必然聯繫的話,有人把「東亞經濟模式」稱之為東方「儒家資本主義」。1995年11月19日,《華盛頓郵報》載文說:「亞洲的政治家、學者和商界領導人自豪地宣稱,他們有孔子文化模式,認為他們的文化價值比我們的好。」1996年1月8日,倫敦《金融時報》刊登文章,教訓美國人應向亞洲學習,「美國如果鼓勵美國人自願地去採用一些孔子的教誨,其社會將會有莫大的受益。」美國1999年出版的《孔子住在隔壁:東方在教導我們西方應如何生活》一書指出:「東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成為繁榮的工業社區,社會奇蹟也伴隨著經濟奇蹟而產生,因為生活在那裡的人通常堅守著儒家的教導。」
孔子與現代管理
不少東方和西方的學者認為,從複雜變化的情勢中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就是「中庸」。日本人竹添光鴻把中庸解釋為「合情、合理、合法」,即「合理化管理」。有人用M理論來代表中國人的管理之道,M是英文中人、中庸與管理的字首,在英文26個字母中,M正好居中,正合中庸之道。
兩千年孔子影響外圍世界
如果說世界歷史上有位古代思想家的學說影響了人類社會,並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今的世界,那麼這位思想家非孔子莫屬。兩千多年前,中華文化就開始影響著它的外部世界。
儒學在日本
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在中國本土。
儒學在大和時代進入日本。在當代,日本的儒學已經融入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情感及生活方式之中,成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形態可以用「日用而不知」來概括。
日本民族以「有用性」為準則不斷攝取與利用多元的外來文化,從而形成其民族文化。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為自由民權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橋樑;儒家的「義利之辨」成為日本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觀念為近代日本的國家和企業服務;儒家的「中庸」概念用來協調日本的現代政治等等。
韓國尊儒最甚
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千百年來,韓國每年都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紀念孔子誕辰。2004年的「釋奠大祭」不僅在漢城,而且在全國的234所「鄉校」同時舉行。大約在1600年前的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民族就開始了紀念孔子的釋典,並一直延續至今。
韓國不僅擁有儒教學會、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而且在20多所大學裡還設有專門研究儒教的學科。韓國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的熏陶。1960年,韓國把儒教的道德倫理列入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又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韓國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
儒學外傳的一千多年來,韓國受儒學影響最深。
三教同源在越南
儒學在秦漢時期即已傳入越南。在唐代,越南著名儒者姜公輔還曾擔任唐德宗的宰相。
10世紀初至19世紀末,越南經歷了丁、前黎、李、陳、胡、後黎、阮等朝。從丁朝到陳朝,越南社會思想基本上是三教同尊而以佛教為主。儒學發展到陳朝取得主導地位,到後黎朝形成獨尊之勢。在阮朝,儒學仍然處於正統地位。
越南儒學由中國傳入,與越南本土傳統思想相結合,產生了某些變異。子不語怪力知己神,而有的越南儒家學者公然承認鬼神的存在。越南儒、釋、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國濃厚得多。越南人稱之為「三教同源」。
孔子作為世界名人的影響
儒學早在漢唐時期便超出中國範圍,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國輻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孔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且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許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遠播海外,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廣大的儒學文化圈,覆蓋的人口超過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傳到歐洲,造成很大震動。中國的文官制度經歐洲人改造,成為西方的文官制度;孔子、儒家思想還啟發了歐洲啟蒙思想家,在思想啟蒙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法國霍爾巴赫主張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狄德羅認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藝術、智慧、政治、哲學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伏爾泰認為儒家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並將"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入法國最早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萊布尼茲主張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相互結合、溝通;沃爾夫主張以儒家倫理來補充基督教的不及,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所用的精神辯證法與中國儒家經典《大學》的辯證法相吻合;費爾巴哈汲取孔子"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強調對己以合理的自我節制,對人以愛,並試圖把這種道德推廣到家庭、集團、社會、民族和國家中去。
東亞經濟騰飛與儒學文化
日、韓等東亞各國幾十年來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和對這些國家社會和文化影響極深的儒學文化不能說沒有關係,就此,海內外學者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日本學者田久孝翁談到日本能成為經濟大國時,認為其中一條主要原因即日本經濟是貫徹和平經濟學思想,而和平經濟學的出發點則應歸之於經世濟民的思想,經世濟民正是儒學思想的成分。他滿懷激情地倡議儒教文化圈的確立。李#平(中國社科院)分析了儒學文化為基礎的"東亞意識"與東亞"金融危機"的關係:東亞地區曾出現過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蹟是實實在在的,做為東亞奇蹟的文化基礎是"東亞意識",而形成東亞地區這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東亞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產業結構問題、泡沫經濟問題、銀行系統問題等。這場危機已基本過去了,而克服這場危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調動東亞社會內部的因素,而"東亞意識"是其積極因素之一。
湯恩佳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就和社會形態是利用儒學思想的最佳成果。儒學對日本社會和文化具有深刻影響,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代,突出王陽明的儒學精神、孔子思想,後來與現代化相結合,實踐出今天國強民富、社會安定的日本。
"和"則興,"同"則衰。黎紅雷(中山大學)指出,東亞地區在"後現代化"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和則多力"優勢,實行"舉國一致"體制,動員全民族全社會力量,創造出像日本那樣的"政企聯合體"和"企業命運共同體"的協作模式,形成了建設現代化的"合力"。在短短二三十年里趕上了歐美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但實踐中未把握好"和諧"與"同一"的分寸。偏愛追求和諧,為和而求同趨同,甚至去和而取同,出現了像韓國那樣的"官商合一"之僵硬體制,結果窒息了社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陷入"同則不繼"局面,帶來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惡果。這也可以是一個前車之鑒。
孔子屬於全世界
孔子有「聖人」之稱,他被評為對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前百名。顧名思義就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他們所以受世人敬仰千年不光是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2千年中國的正統思想,還因為古代的中國的強大張力把儒家思想向外輻射。在東亞形成了一個「龍文化圈」,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越南,馬來半島。。。而隨著現代中國的崛起,亞洲經濟的發展,儒家思想也開始受到西方的關注。現在,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隱藏不住的就是愛一個人的眼神!真真是醉了
※隔著一個世界的我們【西決】
※世界觀第214期:——美軍撤出但了猶未了的伊戰
※世界三大「地獄之門」,有一個在中國,都極其神秘,你認為哪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