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四原則
洮河人收藏 孩子是花朵,孩子是未來,孩子也是大多數家庭全部的希望之所在。相信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知道怎樣教育好孩子。早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魯迅先生就提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命題,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的家長對如何教育好孩子心存茫然。這裡,談點個人的一得之見,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啟發。
一、家長要勇於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
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老師是怎麼教育的?」、「你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老師」。。這些我們幼時耳熟能祥的話語在當代家長的口中竟然也高頻率地出現,不能不讓人深思。
現在不少家長在孩子未進入學校之前還能負有教育責任,但當孩子一旦進入學校,就認為孩子的一切教育問題都是學校的責任,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是首先考慮自己的教育義務,而是首先想到學校,當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觀點時,不是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而是首先考慮老師。作為家長,相信學校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不管什麼情況、不問什麼原因,有問題就交給學校和老師的做法卻是不妥的。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說:「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里由母親開始。」學校是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庭則是施行早期智能開發,培養興趣點、引發求知慾,培養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健康人格等的場所,具有開啟鴻蒙的功能。必須記住,家庭,而不是學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家長,而不是教師,是第一位也是永遠的啟蒙教育者。
正因為如此,家長就必須盡到自己的教育義務,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人格示範的作用,這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教育,可以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而且,這種影響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是舉足輕重的。完全可以這樣說,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自私自利,孩子很可能愛佔小便宜;父母滿口污言穢語,孩子就可能髒話連篇;父母懶散,子女就很難做到勤勉。而且,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的發育與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重「智」輕「德」,幼兒就會有品德缺陷;溺愛、遷就,會使幼兒養成不尊敬長輩、自私、任性的不良行為;訓斥、打罵,就會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經有人問巴金「什麼人把你教育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回答:「這些人不是在私塾里教我識字的教書先生,不是學校傳授我知識的教員。我的第一個先生是我的母親,她教我知道了愛,教我懂得了愛和被愛的性質。正是因為我認識了愛、知道了愛,才想到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到替別人做點事情,把我和社會聯繫起來正視這個愛字。她是我性格的根底。」
我不知道我們的孩子以後是否會有類似的想法,也不知我們的家長在聽了巴金的回答後會有什麼感觸。但我想,要想孩子有所進步,家長就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與學校形成教育的合力,而不是把一切都推給學校,而自己卻作壁上觀。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每次開家長會,遇見熟悉的朋友,下面的對話是很普遍的:你的孩子成績怎麼樣?我的孩子的數學成績又下降了2分,等等。面對這樣的議論,我總是默然。因為,我覺得,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一位著名的學者在談到是什麼使他走向成功時,回答也是習慣,是幼兒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是心理素質或者說是人的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好習慣,會終生受益;反之,則貽害終生。
可以看看我們周圍,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習有障礙或者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孩子,他們的主要問題也正是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時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應抓住這個黃金季節,努力幫助和培養孩子養成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習慣,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加深理解、勤於筆記的習慣等。家長可聯繫自己孩子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比如,有的孩子做作業磨磨蹭蹭、不講效率,家長就要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專心致志,不要只注重孩子學習時間長短,不注重孩子學習效果,更不能讓孩子老坐在書桌前看書、做作業,沒有休息與放鬆的時間。再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或做作業時只為了完成任務,答案對了就滿足,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多思考,教給孩子每天學習之後,給自己提幾個「為什麼」的問題,動腦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習慣強化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人格。家長只要給孩子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要求,認真地進行督促引導,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良好的習慣是終生受用的,比一次考試成績要重要的多的多。
三、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現在,不少的家長把孩子當作是自己夙願的實現者、理想的代言人,口號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制定什麼「零歲方案」,把孩子的發展目標定位在高考取得優異成績、進入名牌大學上,一切以考試為重,成績第一,從胎教開始,然後強化訓練,以至不惜節衣縮食,重金聘請語文、數學、英語、鋼琴等教師輔導孩子。殊不知,這樣的結果往往得不償失。
孩子是一本「書」,從嬰兒到兒童,從少年到青年,一天一「頁」,一年一「章」。這是本很厚很厚的「書」,而書中的主角應該是孩子本人。每個父母,都面對這麼一本「書」。作為稱職的父母,必須讀懂這本「書」: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具有獨立性、有自身內在要求和發展潛力的個體,而不是家長的附屬物。特別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要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關鍵是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從小培養孩子適應與發展的能力,挖掘孩子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和品質。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孩子得到全面的發展,最終成材,最好的辦法是尊重興趣,因勢利導,全面地培養孩子的特長,促其主動發展,使「要他做」成為「他要做」。
我不奢望孩子會成為作家,但孩子在我的引導下開始喜歡寫作。記得孩子剛入三年級時,老師要求孩子寫日記。一開始,孩子很頭疼,拿著筆半天也寫不出一個字,逼的沒辦法就找書抄。我知道,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才幾歲的孩子!關鍵是要孩子有話可說。於是,孩子愛動,我就利用周末帶孩子爬山,和他說說看到的景物,這裡像什麼,那裡怎麼樣,如何一覽眾山小;孩子喜歡滑冰,我就領他到滑冰場,從蹲在地上學走步開始,一步一歪地滑起來,讓他體會熟能生巧;孩子愛看書,我就經常帶他到書店,感受書的海洋,為他買書、讀書,讓他知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漸漸地,孩子感到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從自己不願寫到自己主動要求多寫,感到寫日記成了一件樂事。後來,語文考試中,他把爬山當作自己最快樂的事寫出來。他的習作發表在地方報紙上,更成了莫大的鼓勵和榮耀,寫日記就再也不是什麼困難了。
四、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的智力發展在於手指尖上」。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有「六個解放」的說法,其中之—是「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孩子雙手能接受頭腦的指揮,父母不要去包辦。」然而,事實上,由於我們溺愛孩子,很多事都由父母包辦了,輪到孩子的時候只有坐享其成,看起來是愛孩子,其實是在誤孩子。據報載,某高校一名大學生,因從小備受溺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考取了出國留學的獎學金後卻因焦慮過度而精神失常。後來,其母親說了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我們一心一意地愛他,沒想到卻是害了他」。
也許這只是極端的例子。但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的家長愛孩子的方式過於盲目和無理性,只知道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什麼也不用考慮,更不用說去做,只要求孩子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全然不考慮孩子以後是否能獨立生存和生活,以致於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不會穿鞋系鞋帶根本不是什麼新聞。而孩子在習慣了完全的依賴後,不想也不能鍛煉和增長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旦離開家長,就無所適從。
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但會愛孩子,愛「好」孩子,卻需要理性和智慧。要知道,誰也不可能永遠是能為孩子擋風遮雨的大樹,只有孩子才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最終總是要離開父母的呵護,走向完全獨立的道路。未來的生活需要孩子在現在就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要及早放手,讓孩子適時地去試一試、大膽地去闖一闖。孩子只有經過多試多做,才會不斷提高他們的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了才會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從而走向獨立,從而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長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使其茁壯成長,就必須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採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自己先做個教育的明白人。否則,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
推薦閱讀:
※傢具選擇與布置的一般原則
※陳益峰:金鎖玉關砂水原則
※李鴻章的為官原則與自保
※輔食怎麼添加?這些原則要牢記 [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