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拳(下)
拳術之學,至深且奧。非訪求名師臣子不易得其玄旨也。既遇其人,宜誠以求之,專以學之,恆以習之,虛以處之,拙以藏之,怯以掩之,忍以守之,靜以制之,逸以待之,暇以乘之,整以御之,方有得也。重其動作,宜堂皇焉,端莊焉,柔和焉,游優焉,不存心焉,不著意焉。順其氣,隨其勢,任其勁,自然而然也,故其行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其止也。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超然泰然,如羽化之仙然。而其致極之功,則熟尚也。蓋熟生巧,巧生妙,妙生化,化之至焉。莫與論矣。若是技也,非僅技也,而進乎道矣。始予之學技也,所動者身,而未及乎心。數年之後,則心以神動而身隨之。方今之時,動以神而隨以心,至於身則忘之矣。官之神行,依乎天理。其動靜也,疾徐也,剛柔也,進退也,趨避也,反側也,曲伸也,開合也,起落也,莫不因其固然而已。學至此方可臻上乘之境達保生全身,養親盡年之旨矣。
予於拳術,非曰能之。願學也。蓋因拳術為中華之國粹,且為體育之正經,故不可譏然置之。至予於拳術,不寧唯是,兼有二意在也。一則借雞鳴之舞,以消胸中忿郁之氣。二則乘養晦之時,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耳。
拳術之學說,為殺人之學說。若將此學說傳播於世,大傷天地太和之氣,促人群者紛爭。此予所以不欲將此書付印之故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
第2章 拳法概述
戴氏心意拳是會意與形聲融為一體的內家拳法之一,是以陰陽五行為母,丹田為根,六合為法,束展為勢,翻滾為進,剛柔為勁,快慢為速,崩射為攻,三節為用。會其健身與生克技擊之意,像其各勢之形與行和聲,具有獨特的風格。
第一節 風格、特點和要領
一、 風格
束展有方,開合自然,起落有勢,進退連環,行身如槐蟲。虛實結合,快慢有度,剛柔相濟,六合勁整,爆發為強。以靜制動,後發制人。
二、 特點
1、 內外兼修,精練丹田
心意誠於內,肢體形於外,重內不重外,重神不重形。精練混圓功,養練丹田氣。樸實無華,貴在實用。目的為強身健體與防身克敵。
2、 以神促形,神形合一
形隨意轉,意隨心生,心隨神動,神隨形移,不刻意追求所謂的固定招式,練各種拳法姿勢,只是練各種不同方位的勁力而已。
3、 勁發于丹田,由內催外
以意領氣中,以氣催勁。丹田內勁(氣)催至身之各部。丹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此為下行;丹田催胸,胸催肩,肩肘,肘催手,此為上行。丹田一動渾身俱動,內勁一發勁無窮。
4、 以圓構型,攻防自如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以丹田為軸心,順陰陽翻滾,螺旋擰轉,順圓而行,隨圓而走。圓則滾,滾則擰,擰則進,進則入,入則出。滾擰進為之作用,進入出為之目的。身以滾而起,手以滾而出。身進腳手隨,三節自可齊。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自如。
5、 快慢有度,重實輕靈
先慢後快,慢練格式,姿勢要清。得練實功,不宜痴呆。而後練快與輕靈,快而不可亂,目標要准。輕而不可飄,而且要穩。靈者如同觸電,一觸即發,一發即至。
6、 剛柔相濟,勁力不斷
欲剛先柔,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剛中寓柔,柔中有剛,剛柔兼用,剛柔皆具。運用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柔順濟以剛直,久練純熟剛柔齊備。剛柔之勁,如同行雲流水,勁力不斷。順敵形與勁而,隨我心與意而攻。
7、 束、鑽、抖、擻、剎
「束」是束身,束身是起身展勢之源,無束而無展,無展而無進,無進而無擊,束身要低。「鑽」是進,頭要進,腳要進,身要進,膊要進,手要進,上左必須進右,上右必須進左,是拳之變化與進身靠敵之法。拳譜曰:「若要打的美,就要嘴對嘴。若要打的遠,還需臉對臉。如同嬰兒撲乳,又同與人親嘴」。「抖」是順,直出之勁。「擻」是橫開搖擺之意,一技動而百技搖,以橫克順之勁。「剎」是閘住、停,勁達四梢之終,尋找變化之時,是束身、束勢之源。
8、 踩、撲、舒、裹、絕、決
「踩」者,如踩毒物,疾毒。「撲」者,如兔虎之撲,急快。「舒」者,舒展其力生,雄猛。「裹」者,包裹而不露,安之意,敵想逃跑而角決開,靈而脆。踩也絕,撲也絕,舒也絕,裹也絕,一絕而無處不決矣,絕不決,硬崩摘豆角,無有不決之理。
三、 要領
1、 三尖要齊
練身法束勢和步法的展勢,要做到鼻尖、膝尖和腳尖上下對齊,三點呈一垂線。
2、 三心要對
練身法束勢時,要做到頂心、中心和腳心上下對齊,三心呈一垂線。
3、 三節要翻
練功時,要做到上三節頭要翻,中三節身要翻,下三節腿腳要翻。束身時陽入陰出;展身時陽出陰回。稱其三翻。
4、 三勁要脆
練功打快勁時,發音要脆,束身要脆,展身也要脆。氣足音脆,束展抖勁大而猛。
5、 呼吸要順
練功時,口呼鼻吸,束身鼻吸氣,展身口呼氣。熟練之後,自然呼吸,不用力,不著意,不思氣之出入,氣呼心意隨時用。摩精摸鏡,易哈連聲。
6、 內外要合
練功時,要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為內三合;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此為外三合;內外相合稱為六合。又心與眼合,眼與目合,膽與怒合,此為心神合一。內外上下合而為一,得其心意六合之奧妙。
第二節 丹田與氣
一、 丹田
武術與氣功都論丹田,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按筆者看法,丹田實則有三: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
下丹田:肚臍下一寸半處「氣海穴」為下丹田。丹田中之精氣謂先天之元氣,丹田內息,散於四肢。
中丹田:兩乳中間「膻中穴」為「中丹田」。膻中之氣是胸肺部之氣,是由口鼻從空間呼吸之氣。所以膻中之氣謂後天之氣。膻中之氣分注八脈。
上丹田:人之面部兩眉之間「印堂穴」為上丹田。印堂穴是人之主竅,神氣藏於印堂,現於面部及五官。精實氣足則神志清,印堂發亮,紅光滿面,目光炯炯有神。
下丹田之精氣,是人類之胎氣。因在母體內,通過臍帶與胎盤之靜動脈的供養而生存成長,所以叫先天之精氣。由母體產出後,通過口鼻呼吸至胸肺部的氣,叫後天之氣,普通人時,胸肺部中的後天之氣與丹田中的先天之氣,兩者之間不能相互溝通混合。但是,如果順序而進,通過一定程度的吐納鍛煉和內功修養,則可令二氣相互貫通,混而為一,稱為「氣通」。到了氣通的境界,則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上下交結流通,無形中就似在體內結成一粒「丹丸」之物,可以上下流動,這便是道家所謂之內丹。其實,是體內形成一股氣流與氣勁,隨意念在體內運行,上下表裡散者可以統之,分者可以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一氣而已。
二、 氣
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精為人之先天之元。氣為後天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基本物質。人之生長的過程,也是氣所生長衰退的過程。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之失調,影響人之身體健康,就會生病。氣血通則百病自愈。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靈也),練身而能堅。是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而需之靈。如能夠持之以恆地練此心意拳,練氣養氣於一貫,便可促進內氣運行,調理人體陰陽平衡,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培養真氣。只有真氣充沛,才能使人體健身壯。譜曰:「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予人」。
氣始生於一,終分為二。即陰陽也,清濁也,魂魄也。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靜為陰,動為陽;吸為陰,呼為陽;上升為陽,下行為陰;陽氣上升為陽,陽氣下行為陰;陰氣上升為陽,陰氣下行為陰。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面是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為陽,濁者為陰。人之陽以滋陰,陰以滋陽。又魂氣屬陽,靈明輕清,虛實剛柔循環變化。魄氣屬陰,渾厚重濁,可堅強猛烈,雄魄毅兮可摧堅,此陰魄氣之錄用也。心意之養氣者,胸中努力,或腹內運氣,是不明根本之理。蓋氣分魂魄,魂氣生於天,根於義理;魄氣生於五臟,根在於四事,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清源而水流,培水而要茂。古養魂而棄魄,差矣;養魂而棄魂,也差矣。此都不是心意養氣之道,輕魂則變化不靈;輕魄則實力不厚。心意以身體為運動,按陰陽、五行循環變化之意,生萬物之形,必須魂魄並重。氣分為二,實合於一。則為心意養氣之要也。
第三節 七拳十四處打法
眼要毒,手要奸,腳踏中門襠里鑽,就是神仙也難防。眼有鑒察之明,手有拔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緊隨身。乘其不務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取之。前腳帶後腳,後腳踩腿彎。後腳趁前腳,前腳緊相連,起先前進後腿隨。心與眼合多一力,心與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為之神,凡為元帥,股肱手足為五管。四梢左為先鋒,右為元帥。手腳相顧,萬無一失。縱然萬般合,不如一看快。通身十四處打法,頭為一拳,雙肩為兩拳,雙肘為兩拳。通身十四拳打法歌訣如下:
1、 頭打起落隨腳走,起而不起佔中央,
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2、 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憑蓋勢力,束展二字一命亡。
3、 肘打去意佔胸膛,起勢好似虎撲羊;
或在左右一旁走,兩肘緊記肋下藏。
4、 拳打三節不見形,若見形影不為能;
天地交合雲遮日,武藝相爭蔽日光。
5、 臀尾打人不見形,猛虎坐窩藏洞中;
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
6、 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交合必自然;
外胯如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
7、 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
和身輾轉不停勢,左右擺拔任意行。
8、 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
與人交勇無須避,去意好似卷地風。
9、 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和全;
氣呼心意隨時用,硬打擰進無遮攔。
10、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纏為真;
拳如炮行龍蟄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11、 水意游龍高低行,追風趕月不放鬆;
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龍水面行。
12、 釘頂毒狠弓摧翻,束身直進虎撲羊;
學者要知拳中理,風行火爆思水意。
13、 拳無拳勢意無意,混元一體是真藝;
渾身十四處打法,都不脫丹田之精。
14、 丹田去意佔在陰,好似反弓一力精;
丹田久練是根本,金魚抖鱗顯奇能。
初學入門
第一節 初學須知
一、 練拳三注意
1、 練前注意
勿餓勿飽。飯前餓得發困不練拳,練則無力且傷神;飯後過飽不練拳,練則傷脾胃;身體勞累過度不練快勁,練則傷腎。
2、 練中注意
勿構軸,勿忿怒。構思則腦昏,忿怒則氣暴而易亂。勿說勿笑,勿出虛恭。談笑則氣散而不凝;唾涎則喉干而痰升;出虛恭則氣泄而散矣。
3、 練後注意
練後半小時內勿飲食,勿排泄,勿卧。蓋飲食則易滯;排泄則,氣潰;卧則氣抑而不疏。
二、 練拳三害
1、 努氣,爪則折,易生胸滿氣、逆氣肺炸諸症,如心君不和百官失其位。
2、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經絡不能舒暢,陰火上升,心為拙氣可滯。滯於何處,何處為病,輕者肉發跳,重者攻至疼痛,甚至可以結成瘡毒。
3、 膨胸提腹者,逆氣上行不歸丹田,而足無根,輕如浮萍,全體不得中和。
故三害不明,練之可以傷身,明之自能引入正道。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練習者慎之慎之。
三、 練拳三勤
1、 腿勤之人習藝,皆有常師即其所能者習之。知藝之在人,本是無窮,有等量我者,有高超我者。果有高超我者,不畏山川之險,道路之遙,親臨其門,誠心求教。我以誠心求於人,而人無有不誠心教我者。所謂一處求師,還需百處學藝。
2、 口勤之人習倔,刀、槍、拳、棍等,自有真形實象,始而混朦不明,繼而錯亂不合,苟能虛心求於講解,而人沒有不實心教我者。目染耳濡,何患不能明達此理。
3、 身勤之人習藝,朝夕摩練,日將月就,持之以恆,何患不能達到高超上乘之境。
四、 練拳三知
1、 知明手
何謂明手?比拳或比刀、槍、棍、劍等器,真正勇猛短毒,疾狠快利,一見間便可退讓。
2、 知明眼
大凡見人比拳或比刀、槍、劍、棍等器,出自何人,當時為怎樣,今要差之毫厘,後必謬之千里。一經改正,不覺令人憬然服從。
3、 何謂明言?對歷代拳、刀、槍、棍等法,一聽其講究,真正是有始有終,有本有末,有證有據,不覺令人豁然暢曉,如在夢中醒來。
五、 練拳三性
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故眼中不時論旋轉,耳中不時常報應,行坐不時要用心,心中不時常驚醒。則精靈之意於我,遮不致為人所滿,而無見機哲也。總之,臨陣須提防,小心無大差,莫持己藝高,驕傲身自傷。
六、 練拳二戒
1、 戒自持刀、槍、拳、棍等,自之不易之准,過於不及,皆非作的當。人是我非,須當捨己從人。若執迷不悟,終久無成。
2、 戒自滿刀、槍、拳、棍,其實本無盡境。習一藝,更有一藝相逼;得一著,又有一著相乘。依然自滿,則半而未盡之弊,必不勉矣。
習藝者,若能勉三勤,勵三知,凜二戒,然而不能成者,未之有也。
第二節 練功與取時
練拳之目的,一為健身;二為防身。日練晨,晚練昏;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必須持之以恆,不可間斷。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心意拳講究陰陽相合,五行生剋變化,對於采天地日、月、星;水、火、風混元之氣是至關重要的。
一、 早晚練拳
1、 早練
一年四季都應取時於日出之時。此時,陰氣漸退之,陽氣初生而漸旺,而且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互融合混為一體之時,再者清晨空氣清凈而鮮。所以,早晨易先練吐納,調整呼吸與氣血,活動筋骨,而後再練拳。通過鍛煉把人體胸肺部在一夜間呼吸的陰濁之氣,換為新鮮之氣,再以陰陽混元之精氣調補身體,促進氣行血行,振奮精神,更便於心、肝、脾、肺中的血液循環。
2、 晚練
一年四季易取時於日落時。此時,是陽退陰生,而且又是陰陽相合融為一體之時。再者人在白天意呼吸陽盛之氣,以及緊張勞累的工作和混亂複雜的思想情緒。通過鍛煉,采天地陰陽混元之氣來補充自身之體,調理人體陰陽平衡,進而放鬆肌體與各路神經,便於夜間更好的休息。拳譜曰:「先定心,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靜,清靜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像,絕像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氣歸根,合成一氣」。總之,只有練好氣,養好神,精氣充足,精氣神與筋骨皮內外上下融為混元一體,才能體健身壯,成為金剛之軀,百病不侵。
二、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1、 三伏天
此時是一年四季最為炎熱的季節,也是萬物生長將要成熟之時。惟人身之陰氣潛於內,實是外火而內寒,內寒而身體感到外熱。動以養身體之陽,滋身體之陰,進而調理身體之陰陽,保持陰陽相互平衡,內餐陰陽相合融為一體。
2、 三九天
此時是一年四季最為寒冷的季節,也是萬行冬眠收藏時。惟人身之陽藏於內,陰達於外,陰虛而內火外發,身感外寒而冷。以養吾身之陰氣腎水,滋調內火盛而外發之現象,調理吾身之陰陽相互平衡,內外陰陽相合融為一體。
總之,三伏、三九天之季節,是練功與健身的最佳黃金季節。此時練拳上功效果好,健身祛病效益高。再加以起居鍛煉有常,飲食有量,生活有節,不妄作勞。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精實氣足身體壯,精神好,百病不侵,長生耐老。
第三節 習練順序
習練此拳,必先練樁功(即蹲猴勢),以立其體,至睏倦時,即起而射丹田,射時名曰翻天地,變成展勢。此為不出步的射丹田,再進爾學進步的射丹田,加寸步的射丹田。前足寸一步,再上後足,勢正後射出。名曰踩步子。此為根也。
根熟以後,動四把、雙把、五行拳、三拳三根、七炮、五膀及五螳閘勢,手法練熟以後,方學龍蛇二行,摩精摸鏡,十大形、七小形,然後再學聯珠把、連環拳等。
練時先學慢練重動。蓋慢則規矩明,而勢法清。重則步法穩,而功力生,以到其用。待格式對,功力生,方可進而快學輕。快所以使人不測多之出入,輕則使我之變化靈敏。先慢練重動,是恐不足以到其用。又為何不行練快、練輕,再練慢與重?因為先練輕快,成了輕浮之病,後雖練重與慢,不易更正,況且重慢後練,多生滯而不靈之病。又輕動之拳多屬上法,重動之拳多屬取法。屬於輕功者:龍行、蛇行、雞步、車輪步、轉輪步、摩精摸鏡等。其他均屬重動。但是,輕動雖以輕為主,而內外必須合成一塊,方為有效。至於練快一節,亦必須勢法分清,方能應用。然後再教以出聲之法,大動呼哈「令」也,小動呼一「易」也。
手拳練熟以後,再教以各種步法之用。最後方可學器械:棍法、刀法、槍法、鐵筷子(亦稱乾坤針)、娥眉刺和鞭桿等器,以及點穴之法。此為習意拳習練大概之次序。
第四節 動作圖解說明
為了使讀者能夠參閱本書圖文動作習練此拳,特將動作圖例解釋說明,以便練時注意。
1、 在文字說明中,凡有「同時」兩字的,不論先寫或後寫,身體的每一部分動作,都是要求一起活動,不可分先後去做。
2、 動作的方向,是以人體的前後、左右為依據的,不論怎樣轉變,總是以面對的方向為前,背向的方向為後,身體左側為左,身體右側為右。
3、 動作中轉身時,向左轉體為左轉身,向右轉體為右轉身,經左向後轉體為左後轉,經右向後轉體為右後轉。
4、 在運行中,左手左足的行經路線為虛線;右手右足的行經路為實線。
5、 動作的姿勢和方向,相同的重複動作,不作另加解釋,只寫與「上」或與「前」的某一動作解釋相同;相反的重複動作,與反之解釋相同,先寫的內容為前或上,後寫的內容為後或下。
6、 每一個動作的身法、步法要領,基本與起勢樁功與步法的要求相同,不作另加解釋。
第五節 手型、步型
本書內容中所採用的名稱術語,是以戴氏心意拳的名稱術語為準。
一、 手型
指手法運動中靜止時的形態姿勢。
1、 拳
拳為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蜷曲握緊,拇指端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節指骨上。拳的主要部位包括:拳心、拳眼、拳背和拳輪。各種拳型說明如下:
(1) 棱錘(亦稱螺旋形、螺絲拳):拳心略向下傾斜。
(2) 立拳:拳眼向下,拳面向前。
(3) 上平、下平拳:拳面向上稱上平拳,拳面向下稱下平拳。
(4) 陽拳(亦稱仰拳):拳心向上,拳面向前。
(5) 陰拳(亦稱俯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
(6) 空心拳(亦稱雞嘴拳):五指半屈半握,手背扣,五指相合,手心成空心狀。
2、 掌
掌的主要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外緣和掌根。各種掌型說明如下:
(1) 刀掌(亦稱柳葉掌):五指併攏,拇指微內扣靠在食指,其餘四指伸直。
(2) 金鏟掌(亦稱叉掌):中指、食指、無名指、小指相互並在一起,拇指自然分開約90°。
(3) 虎抓掌(亦稱鷹抓掌):五指自然分開微屈內扣,掌心微內含,手背微扣。
(4) 鷹捉掌:五指自然分開成半握狀,掌心內含,手背扣,手心成空心狀。
(5) 金鏟指掌:小指、無名指半屈微收,中指、食指相併伸直,拇指與食指分開約90°。
(6) 金針指掌(亦稱八字掌):中指、無名指、小指半握微收,食指伸直,拇指與食指分開約90°。
(7) 劍指掌:中指、食指相併伸直,其餘三指半屈,拇指端節壓在無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指骨上。
二、 步型
指步在運動中靜止時的形態姿勢。步的主要部位包括有:兩腳、兩膝、兩腿和兩胯。各種步型說明如下:
1、 並步
兩腳平行並立站在一起,兩腳尖向前對齊。
2、 單重步
如重心移在左腳,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腳的腳後跟靠在左腳趾尖處(註:腳後跟點地亦可),右腳尖上蹺虛懸,右腿屈膝,右腿彎與左膝前後相合。
3、 虎步
展勢時之步,其步系前弓後直,前後兩腳趾均向前,後腳以腳後跟蹬地,腳後跟與後腿、後背和腦勺綳直成一斜線;前腳的腳尖與膝尖和鼻尖上下對齊成一垂線。
4、 長三步
前後兩腳均是斜形,如骨牌中長三之形,其他與虎步中的解釋相同。
5、 獨立步(亦稱金雞獨立)
如重心在左腳,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腳提起,腳後跟靠在左膝內側,腳尖上蹺,與左膝相平,右腿屈膝,右膝上起至與胯相平。
6、 馬步
兩腿分開屈膝下坐,兩大腿持平,兩膝微向內扣,兩腳平行站立,兩腳尖向前,兩腳間距因人而定,一般為本人的一腳半寬,重心置於兩腿中間。
7、 地盤步
前腳外撇45°落地,重心移在前腳,前腿內側外撇向前;後腳變為前腳掌著地,腳尖向前,虛懸起腳後跟,兩腿屈膝下坐束身,前腿彎與後膝前後相合。
8、 倒插步
如左腳在前,左腳前寸步,腳尖內扣90°落地,重心移在左腳;右腳經左腳的後方跟進一步,倒插在左腳的外側,腳尖外撇180°落地,兩胯緊夾合襠。
9、 龍形步
如左腳在前,重心移在左腳,腳尖向前,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腳提起蹬出後下落至體前,腳跟虛點地,腳心向前,腳尖向上,右腿向前伸直。
戴氏心意拳基本樁功
歌訣
手抱丹田身體正,二目平視兩腳並;
心靜神寧氣歸根,虛實自然需求真;
目視一點神志清,鵲橋能使周天通;
含胸拔背肩內扣,束身曲體不停留;
沉肩垂肘勁下行,提肛裹胯腿夾緊;
兩手下落與膝平,邊落邊翻風陴心;
兩掌相挨兩臂靠,兩肘貼腹需做到;
胸含腿曲成圓形,氣沉丹田隨勢行;
陰出陽回要記清,三尖三心最要緊;
三圓聚一為束身,六合混圓已形成;
展身也要講虛靈,徐徐起勢勁不停;
陰陽翻轉頭要頂,挺胸豎脊腳心蹬;
手翻抱丹氣呼盡,視點不移眼出神;
氣出二心為釘頂,重心勿偏身脊正;
一束一展勢完成,若打快勁發雷聲;
六合混圓丹田根,橫順翻滾日日行;
若出步時虎步型,圓勢變為直角形;
前腳宜踩後腳蹬,陰陽反弓一力精;
第一節 預備姿勢
1、 兩腳並步站立,兩腳尖向前對齊,兩臂自然下垂伸直,兩手心向內分別放置兩腿外側,全身放鬆,兩眼微閉。拳譜曰:「凡是有動,必有靜。動者靜之效,靜者動之儲也。舍靜言動其失也,舍動言靜其失也。估然靜為動之源,而運動者尤必先致力於靜,如是則氣內充而力外裕也。心意者以氣行而不動姿勢,實為入門初步建本清源之道也」。此時內無動意,外無動形。三際心斷,四像飛空,心志超然,如入太空,一所渾輪,無所向意,順天地之自然,茫茫片舟棄巨海,靜若木雞植庭中
拳譜曰:「先定心,心定神寧,神寧清靜,清靜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像,絕像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氣歸根,合成一氣」。
2、 接上式,將渾輪之氣略加收聚,此時,心意已動,陰陽已分,四梢已警。同時,將雙手由體兩側向前上起,摟抱至丹田處,變為兩掌心向內相互重合,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注意:男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女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身軀中正直立,頭頸自然豎直,下頜微收,口微閉扣齒,舌頂上齶;思想集中,意守集中,意守丹田,兩眼內視
譜曰
瑞雪滌垢意逍閑,守視返聽祖竅間;
眉光隱時慧光現,心光合一歸下田。
第二節 混圓樁功
一、 養丹田(亦稱蹲猴勢、蹲養丹田)
1、 接上式,由預備姿勢,兩腿屈膝下蹲束身,兩腿兩膝相併緊夾,兩膀、兩臂和兩手隨束身往裡裹勁;同時,兩掌翻轉下落至兩膝,變為兩掌心向前,兩掌指向下,與兩膝尖相平齊,兩掌外緣相併靠在一起,兩肘相併里裹靠在小腹,兩肩下塌,兩臂向下伸直,兩肩、兩胯同時裹根,極力往回縮勁。做到抱肩、裹胯、縮尾、含胸、拔背、提肛,使身形如竹瓦。做到鼻尖、膝尖和腳尖上下對齊成一垂線。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一點。
註解
(1) 行功的同時,上氣意導下降,下氣意導上提,意導上下兩氣歸於丹田。
(2) 此姿勢內含雞腿、龍身、熊腰、鷹膀、猴背、虎豹頭和雷聲之各種特點。雞腿取其兩腿緊夾,則敵不易踩入中門,可免意外之險;龍身取其身和,扭轉靈活,變化莫測;熊腰取其下坐有勁,則扎勢穩固,不易顛跌;鷹膀取其膀束,而鑽顛有勢,起落有勁;猴背取其後背突出,而內天自收,翻時有勢;虎豹頭取其枕骨挺直,則額顱有勁。俗云:「豪傑出於枕骨,英雄出於額顱」。雷聲取其易哈連聲,音也。易是一小動,哈是一大動;哈是令也,震勁警之意。
2、 接上式,至睏倦時,兩腳下蹬,兩腿伸直展身,起而翻天地。同時,兩隨身上起翻轉摟抱收回至丹田處,變為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不可張開;展身上起的同時,腳心湧泉穴下釘,頂心百會穴上頂,手心至腳心發起到天門,有踩塌地和頂破天之意。身軀中正直立,不可左斜右歪,不可前俯後仰,頭頸正直,下頜微內收,兩眼平視前方。
二、 站丹田
1、 由前預備姿勢,兩腿屈膝下蹲束身,兩腿兩膝相併緊夾;同時,兩手兩臂相摩上起至胸前,兩前臂交叉成十字形,變為兩掌心向外,兩掌指向上與嘴相平。要求抱肩、裹胯、縮尾、含胸、拔背、提肛。做到鼻尖、膝尖和足尖上下對齊成一垂線。上氣意導下降,下氣意導上提,意導上下兩氣歸於丹田。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一點。
2、 接上式,至睏倦時,兩腳下蹬,兩腿伸直展身,起而翻天地;同時,兩掌隨身上起和兩臂相摩下落,兩掌翻轉摟抱至丹田處,變為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兩肩自然下垂,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不可張開;展身上起時,腳心湧泉下釘,頂心百會穴上頂,身軀中正直立,不可左斜右歪,不可前俯後仰,頭頸正直,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三、 翻丹田
1、 由前預備姿勢,兩腿屈膝下蹲束,兩腿兩膝相併緊夾;同時,兩掌隨兩膀、兩臂往裡裹勁,兩掌經懷中順胸腹擦身上起至與嘴相平時,變為兩掌心向上相互重合,左掌在上,右掌在下(註:兩掌如向上托物之意),兩掌指向前上方,兩臂屈肘相併,兩肘靠在心窩處;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2、 動作不停,兩腳下蹬,兩腿伸直展身;同時,兩掌繼續向前上起至與眉平時,兩掌向前翻轉,變為兩掌心向前,順弧向前下方摸落至體前,再翻掌收回至丹田處,變為兩掌心向後相重合,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不可張開;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一點。
註解
練時,身落手起,身起手落,要做到協調一致。
四、 滾丹田(亦稱六合勢)
1、 由前預備姿勢,兩腿屈膝下蹲束身,兩腿兩膝相併緊夾;同時,左膀隨上體右轉90°時右裹下落,變為膀尖向前,左掌心同時與腰腹相摩下落至上體右側,變為掌心向左抱在右臀部,掌指向後下方與尾閭穴相閏,左臂微曲靠在胸腹;右掌心同時與左臂外側相摩上起至左肩窩處,變為掌心向左抱在左肩,掌指向上與左肩相平,右臂屈肘,右肘靠在右肋;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2、 動作不停,上體左轉180°;同時,右膀左裹下落,變為膀尖向前,右掌心同時與左胸、左腰肋相摩下落至體左側,變為掌心向右抱在左臀部,掌指向後下方與尾閭穴相平,右臂微曲靠在胸腹;左掌心與右臂的外側相摩上起至右肩窩處,變為掌心向右抱在右肩,掌指向上與右肩相平,左臂屈肘,左肘靠在左肋;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一點。
3、 動作不停,左右反覆練習,至睏倦時,由前圖的動作姿勢,兩腳下蹬,兩腿伸直展身;同時,左膀外擺90°,兩掌分別隨身上起轉體向前,左掌心與腰腹相摩上起至丹田處,變為掌心向後;右掌心與左臂外側相摩下落抱在左掌,變為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五、 砸丹田
1、 由前預備姿勢,兩腿屈膝下蹲束身,兩腿兩膝相併緊夾;同時,左臂隨上體微向右轉時屈肘,左肘上起右裹前頂,變為肘尖向前,高於心窩一拳,左掌順胸腹翻轉上起至與嘴相平,變為掌心向右,掌指向後與耳相齊;右掌姿勢不變,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2、 動作不停,兩足下蹬,兩腿伸直展身;同時,左掌隨上體繼續右轉變為拳,左拳左前臂由上順弧翻轉向體前的右下方滾砸,左拳砸落至丹田右側,變為拳心向上,拳面向後,左臂微曲靠在胸腹,左膀同時右裹下落,變為左膀尖向前;右掌變為拳,右膀外擺90°向後;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3、 動作不停,兩腿屈膝下蹲束身,兩腿相併緊夾;同時右臂隨上體左轉90°時屈肘,右肘上起左裹前頂,變為肘尖向前,高於心窩一拳,右拳順胸腹翻轉變為掌,右掌上起至與嘴相平,變為掌心向左,掌指身後與右耳相齊;左拳收回至洞中,拳型不變;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4、 動作不停,兩腳下蹬,兩腿伸直展身;同時,右掌隨上體繼續左轉90°時變為拳,右拳右前臂由上順弧翻轉向體前的左下方滾砸,右拳砸落至丹田左側,變為拳心向上,拳面向後,右臂微曲靠在胸腹,右膀同時左裹下落,變為右膀尖向前;左拳姿勢不變,左膀同時外擺90°向後;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前方。
5、 動作不停,左右反覆練習,至睏倦時,由上勢,右膀隨上體右轉向前時外擺90°;同時,兩拳翻轉變為掌,兩掌摟抱至丹田處前後相重合,變為兩掌心勞宮穴與海穴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第三節 踩步子
歌訣
手抱丹田身軀正,右足後拖至足跟;
足尖向前趾頂跟,重心壓在後足心;
後腿屈膝趨圓形,前腿微屈要虛靈;
足尖上蹺翻足心,膝頂膝彎要合緊;
抬頭含胸似猴形,兩手至膝束勢成;
必做展勢往前行,重心前移足跟蹬;
前足宜踩後腿綳,圓勢變為直角形;
足心下釘頂心頂,奔射翻滾丹田根;
至此步法已完成,此勢名為虎步型。
一、 奔丹田(亦稱小鬼穿靴)
1、 接上式,右腳後退一小步,重心移在右腳,右腿屈膝下蹲束身;左腳隨束身提起,腳後跟靠在右膝內側,腳尖上蹺向前,與膝相平,左腿屈膝,左膝上起前頂至與胯相平;同時,兩掌翻轉下落至左腳兩側腳踝處,變為兩掌心向前,兩掌指向下,兩臂向下伸直;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2、 動作不停,左腳繼續上起前蹬,變為腳心向前,腳尖向上至與襠相平,左腿向前伸直;同時,兩手順弧向前上起伸出至體前,置於左腳上方,變為兩手心向上,十指向前,兩臂向前伸直;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3、 動作不停,丹田用力將左腿向前方奔出,左腳和向前踩進一步落地,右腳後蹬,右腿綳直展身,成為左虎步;同時,兩手向內翻轉摟抱至丹田處相重合,變為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4、 接上式,左腳前寸一步落地做主,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腳束身跟進提起,腳後跟靠在左膝內側,腳尖上蹺向前與膝相平,右腿屈膝,右膝上起前頂至與胯相平;同時,兩掌翻轉下落至右腳兩側腳踝處,變為兩掌心向前,掌指向下,兩臂向下,兩臂向下伸直;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5、動作不停,右腳繼續上起前蹬,變為腳心向前,腳尖向上至與襠相平,右腿向前伸直; 同時兩手順弧向前上起伸出至體前,置於右腳尖上方,變為兩手心向上,十指向前,兩臂向前伸直; 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6、動作不停,丹田用力將右腿向前方奔出,右腳向前踩進一步落地; 左腳後蹬,左腿綳直展身,成為右虎步;同時,兩手向內翻轉摟抱至丹田處相重合,變為兩手心勞宮穴氣海穴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 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動作不停,左右反覆練習,至睏倦時,右腳前寸一步落地,左腳跟進至右腳內側落地,兩腳並步站立,兩手姿勢不變.
二、射丹田
1、接上式,右腳後退一小步,重心移在右腳,右腿屈膝下蹲束身;左腳隨束身提起,腳後跟靠在右腳拇趾處,腳尖上蹺虛懸,左腿屈膝,左腿彎與右膝前後相合,成為右單重步;同時,兩手隨束身翻轉下落至左膝,變為兩手心向前,兩手指向下,指尖與左膝尖相併齊,兩掌外緣相併靠在一起,兩臂向下伸直,兩肘相併里裹靠在小腹;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2、動作不停,丹田用力將左腿向前方直射,左腳向前邁進一步落地;右腳後蹬,右腿綳直,展身射丹田,成為左虎步; 同時,兩掌上起翻轉摟抱收回至丹田處,變為兩掌心向後相重合,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3、接上式,左腳提起前寸一步落地,重心移在左腳,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腳跟進至左腳前,腳後跟靠在左腳拇趾處,腳尖上蹺虛懸,右腿屈膝,右腿彎與左膝前後相合,成為左單重步姿勢;同時,兩手隨束身翻轉下落至右膝,變為兩手心向前,兩手指向下,指尖與右膝尖相平齊,兩掌外緣相併靠在一起,兩臂向下伸直,兩肘相併里裹靠在小腹;頭微抬,兩眼平視前方.
4、動作不停,丹田用力將右腿向前方直射,右腳向前邁進一步落地;左腳後蹬,左腿綳直,展身射丹田,成為右虎步;同時,兩掌上起翻轉摟抱至丹田處,變為兩掌心向後相互重合,兩掌心勞宮穴與氣海穴相對,兩臂屈肘,兩肘分別靠在兩肋;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左右反覆練習不停,至睏倦時,右腳提起前寸一步落地,左腳跟進至右腳內側落地,兩腳並步站立,兩手姿勢不變.
注 解
練此功法要順序迭習,日將月就,養丹、站丹、翻丹、砸丹和奔射丹田於一貫,使全身精氣神與意力貫注一起,歸納于丹田,久則丹田自能靈活無滯,內外、上下、左右、伸縮、翻滾、奔射自如.世稱美人掛畫者,即是以此為基礎.同道者勿輕視之,日久自能領悟到其中之奧妙與真諦.譜曰:「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予人」。
戴氏心意拳承傳系列示意圖
牛皋 ---------------------岳飛------------------ 將佐||牛慶.焦鵬.唐荊川元 朝||戴佰苗-----武當龍門派嵩山少林寺,姬龍鳳||戴環.戴玖 --------------|------------曹繼武. 馬學禮. 李貞||牛希賢戴龍邦金世魁(祖師1720一1809)||------------------------------------------- |戴大閭.戴二閭.郭維漢| {二世1769-1861)||--------------------|戴五昌.戴良棟賈大俊.劉錦林.呂海根.李洛農|(三世1834-1915)||||戴宏勛.戴奎曹興國.段成雲.郭和..車永宏(四世1874-1951)||||祁縣派 內蒙派 范甲元 晉冀派戴宏勛傳- -范 生. 渠本原. 孔繁新. 段 仙。戴奎傳--岳貴寧. 王國安. 高升禎. 馬二牛. 段錫福. 原德勝. 任大華. 趙萬躍. 田九元. 王映海. 王步昌. 高樹聲. 柳煥英. 張雲宸. 郭雲天戴式心意拳的內容和規程;基本功.渾圓樁.五法.膀法.多種步型.步法.多種腿型.腿法.以及手型和器械的功法。拳法套路:五行拳,十大形,交際四把,閘勢歸宗,五趟閘勢,·心意少林把,心意連環拳,七炮,七小形,,教手,點穴父刀.槍.棍.劍.峨眉剌.袖珍棍等。內功拳演練法則: 自然,渾沉,階遞,悟心,要循序漸進,不可隨心所欲。戴氏心意拳的功力三步:重動一輕動一靈動。重動;蹲丹田為主,間或用三慢一快,凋節體能,熟練功法,旨在退先天之膂力,以便在勁發丹田中、深沉強化藝術功力。輕動:剛柔相濟,柔中見剛,演練中要強化意識對拳法的思維,在拳法的變化中透入人的退觀能動力,使意識和勁力融為一體,進一步加深認識能力,從而使動作更規範,勁力更自然,變化更規律,體悟更清晰。靈動:功夫日臻升華,體悟知境知情,藝達爐火純青,智入深幻意境,反樸歸真,心形聚融,拳無拳來藝無藝,無意之中出真藝。重動是體能的轉化,輕動是心形的升華,無止無盡,靈動則是出神入化,爐火純青,隨心所欲,藝理超人,活到老練到老才是根本。立於心,精於意,重神不重形,寓無極太極之秘,蘊陰陽五行之精,函動靜.開合.虛實.剛柔之奇,可謂巧中有妙,妙中有巧,巧妙俱合,技法真髓。戴氏心意拳的拳架走勢以行雲流水滔滔不絕,又似深宮閏秀含而不露,虛實相間,剛柔相濟,為其精義要決,突出體現其笑裡藏刀,出乎人意,防不勝防。心法動,氣深於淵,巧運氣血,力凝於根,勁走螺旋,故示以虛,以無勝有,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技法動為,倏來即往,隨曲就伸,隨人所動,避實就虛,彼實我虛,守無定勢,彼虛我實發無常法,或虛或實不及至處,或柔或剛不到極里,見綻即乘,見陸隙即趁,意在力先,柔在變外,柔化剛發,隨化而發,意到勁到,意走力隨,勢慢而意快,後發須先至,已勁接彼勁,曲中倏求直,故要求心法明了。技法用熟,珠聯璧合,鎮定自若,準確無誤地辮位於尺寸毫釐,舉手投足制彼於擒撲封內之中。1. 由內催外,以根帶捎,重神不重形,重內不重外,意識動作,呼吸緊密配合的內功拳.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之理,以丹田為軸心,以軸催肢體,內勁發至丹田,以意領氣,以氣催勁,丹田一動渾身動,內勁一發勁無窮,看其肢體融人,實則內勁作用也。2. 以園構型,攻防自如,陰陽園潤,勢式園弧,園則滾,滾則進,故在進退中形成上旋下旋,外旋內旋,平旋立旋,橫旋順旋,旋為形滾為勁,動之如螺旋,無堅不催。起落似彈簧,蓄勁呈威,看其攻,攻中有防,觀其防, 防中有攻,身落手起束身進,身起手落展中擊,八卦以巧制勝,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心意壁壘森嚴,如岳家之善用正也,心意之妙, 尤在簡約而易於專精,其搏擊時,橫略帶曲勢,取有餘不盡之意,其身法亦貴在園勢,其十形中尤多合導引之義,是其為南宋內家之學也。3. 剛柔相濟,積柔成剛,肌肉放鬆,去其拙力,剛柔相濟,產生內勁,由剛入柔,以養丹田之氣,練到一定程度,方可快慢相間,強化思維,寓柔寓剛,讓思維對動作產生理性以識,以提高瞬息萬變的應變能力,這是條件對思維,思維對條件的反射,動作輕柔而思維深沉,動作剛猛面思維敏捷,進而轉入靈動,靈動不僅是功藝的再發展,而且是對思維的再提高.
推薦閱讀:
※意拳淺說 姚宗勛 著
※[轉載]李仲軒說形意拳步法(轉載)
※【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里的傳承和實戰(一)
※意拳單推手----謝永廣;李燕(圖文)
※宋氏形意拳崩拳
TAG: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