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交響曲發展史

西方交響曲發展史 汪申申課程報名(0人評價) 0.0課程評價專業大類:藝術學專業:音樂學

······交響樂是在18世紀下半葉以後確立起來的一種大型管弦樂體裁,「symphony」一詞來自希語「symphona」,原為「聲音一起響」之意,它是一種按照奏鳴曲原則構成的管弦樂套曲形式。交響曲的前身是巴羅克時期的義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18世紀上半葉作曲家們採用義大利歌劇序曲的快-慢-快結構譜寫管弦樂作品,並將其稱為交響曲。從此,交響曲逐漸取代了巴羅克風格的樂隊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中主要的器樂形式。教師團隊

汪申申 教授部門:音樂學西方交響樂

交響樂是在18世紀下半葉以後確立起來的一種大型管弦樂體裁,「symphony」一詞來自希臘語「symphona」,原為「聲音一起響」之意,它是一種按照奏鳴曲原則構成的管弦樂套曲形式。交響曲的前身是巴羅克時期的義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18世紀上半葉作曲家們採用義大利歌劇序曲的快-慢-快結構譜寫管弦樂作品,並將其稱為交響曲。從此,交響曲逐漸取代了巴羅克風格的樂隊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中主要的器樂形式。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得到了真正意義的確立和發展,主要歸功於曼海姆、柏林和維也納樂派。曼海姆樂派奠定了古典交響曲四樂章的基本結構,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終曲的交響套曲形式。

浪漫主義時期的交響曲有一定的發展,其特徵主要表現為:內容具有文學性標題性,曲式結構更自由,樂章數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樂章組成的交響曲),樂隊編製龐大,音響華麗而豐滿,民族風格濃郁等。以舒伯特、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魯克納和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其發展的高潮時期以維也納為中心,集中了大量的音樂家,並以大小施特勞斯為集大成者,故此維也納每年舉辦的交響樂新年音樂會通常僅限於大小施特勞斯的作品。20世紀的交響曲受各種音樂思潮的影響,構思獨特,樂隊編製有大有小,音響複雜多變,風格多樣。以德彪西、科普蘭、梅西昂、奧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頓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介紹貝多芬全名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又譯路德維希·馮·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他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此被尊稱為樂聖。祖父自從二十歲來到波恩就做了那裡的樂長。父親是一名擅長高音的歌手。母親出身低微,是一個廚子和女傭生的女兒,在嫁他的父親之前曾嫁過一個男佣。

4歲開始學習音樂8歲登台演出10歲就開始作曲11歲就於戲院樂隊擔當成員。12歲任宮廷首席大提琴手13歲成為大風琴手19歲于波恩大學旁聽哲學,開始接觸資產階級啟蒙教育。1787年起任音樂教師。1792年定居維也納三年後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開始創作生涯。1796年雙耳漸漸失聰,但並未輟筆。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弗蘭德。自幼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大學旁聽哲學,也就是在這時與莫扎特有了短暫接觸。1792年,定居維也納,經過海頓的指引,藝術上進步飛快,三年後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九部;歌劇《費黛里奧》,戲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鋼琴曲《悲愴》、《月光曲》等等。

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鳴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老年耳朵失聰。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5交響曲》等。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黛里奧》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了。貝多芬一生坎坷。因為聽力的問題,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創作交響曲

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湧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主要作品偉大的作曲家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弦樂幾十首:交響曲9部;《普羅米修斯的生民》、《愛格蒙特》等序曲;鋼琴協奏曲5首(還包括另外兩首:D大調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田園、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以及七重奏等各類室內樂共70餘部;歌劇1部《弗黛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歌曲等許多作品。
推薦閱讀:

普京警告西方勿「勒索」
世界報 中國崛起為世界強國,西方如何應對?
談談西方占星中使用的護身符
程映虹:黑奴貿易是西方的原罪么?
從神奇女俠看東西方審美差異

TAG:發展 | 西方 | 交響曲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