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期:形意拳基本功夫訓練(下)
蘇建友口述 楊松整理 ⊙ 編輯/張宏婉
導讀:腹背四肢頭頸足底,相爭相稱,起如挑肩,動如槐蟲,上下通透,整身前移,動如軟蟲蠕動,以脊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催足,直線行進,力達四梢,動如風,站如釘,打法多變,令人難以捉摸。
鋼琴 單行道 - 單曲 - 鋼琴
形意拳基本功夫訓練(下)
三、開胯不在胯
在曠日持久的拳術演練中,第一個最直觀的要求莫過於身法的垂正。要挺直脊樑過日子,身正氣順,氣順血和,血和腎氣足,身強體壯。諸如尾閭中正,斜中寓正,騰起脊樑,力從脊發,沉腰坐馬,塌腰坐胯等等,無不著重身腰的正直和以脊為軸的作用。然人體脊柱一波三折,反「S」型生長,彎曲且有彈性,在立身負重時具有緩衝作用,不易傷害椎間盤。若以更大能力去適應激烈對抗,就必須神拉腰脊,使其生理彎曲接近垂直。前人云:「虛領頂勁,落地三盤,人身中勁在頭的領意,力點在胯。」三盤是什麼?怎麼落地?常規練法中的含胸拔背,豎項沉肩,鬆開兩肩,即解脫了上盤。什麼是中盤?中盤是腰是胯,既承托上半身體重,又保護了內臟。操拳中塌腰坐胯,坐胯必塌腰,主要動向是拉開這五節腰椎,求胯的動意,但通常多指臀說,什麼溜臀、斂臀、卷臀、逼臀與泛臀等等,活動幅度有大有小,有輕有重,均為胯動而設置。脊挺拔,臀下坐,不但糾正了頸彎曲和胸彎曲,同時也拉平了腰溝,加大了胸腹固有空間,五臟六腑都參與活動,內臟相互依靠,相對穩定,才能發揮最大的內效應,這是內力。通過形體外練,骨架穩固,肌肉豐滿,筋腱柔韌,刺激了內動,激發了內臟內息潛能,卷尾托腹,抱元歸中,這叫「五神歸位」,內壯神勇。范師笑曰:「臀活腰平已有用,拉不開腰骼,襠撐的再大也不是開胯。」卻原來,人體上挺下坐,脊柱拔拉,得拉開尾閭最下一個大關節,活動開脊骸骨根間隙,胯才能充分活動。形意拳前手打人,後手發力,束身如弓,以及踩撲裹束抖(絕)五勁一體,人體勁力才能淋漓盡致地得以發揮。此時方才明白老前輩於搏命之中瞬間發力的那種「崛鞭抽腹尾擊背,身脊如弓拳似炮」的氣勢是怎麼來的。做好這上下貫通三盤落地,再求周身一家,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至於能否儘快洗開全身各大關節,做好十三關節反稱,還須多求明師指導,久練功到自然成。
四、簡約的步法
形意拳的動作緊湊,身法靈變,看正似斜,斜中寓正,正面暴露的機會極少,打法多變,活動範圍廣,多賴優秀之步法發揮威力,是極為受人歡迎的傳統拳種之一。自初學三體式起,有了柔韌之肌,強勁之筋,堅實之骨,又有前後左右上下相稱的爭力,練就了堅如磐石的腿功,還須有靈動的步法。藉此,在下不揣淺陋,把形意拳中的幾個優秀且又簡單的步法,介紹給朋友們,以期在加深習練中參考使用。
1.槐蟲步。自左三體式起,動前足(左)跟後(右)足,後足(右)大步過前足(左),全腳掌踩踏落地,前足變後足的左足跟進半步,呈右足在前的右向三體式,雙手互易,連環出擊。前足(右)寸步向前,後足(左)跟進,後足(左)大步過前足(右),全腳掌著地踩落,右足變後足跟進半步,又呈左(式)向三體式,雙手交替隨身出擊,左右三體式大步猛進,寸步靈便,隨一吞一吐之呼吸節奏,一張一弛,身體腹背四肢頭頸足底,相爭相稱,起如挑肩,動如槐蟲,上下通透,整身前移,動如軟蟲蠕動,以脊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催足,直線行進,力達四梢,動如風,站如釘,打法多變,令人難以捉摸。
2、三角步。左右側身大步行進,前足全腳掌落地,大步踩踏,後足跟進半步,落點自由放置,後足可實可虛,步幅幅距大,衝撞有力。雖說左右側身但步正(形意拳早有正打斜、斜打正之說),步動身移,整個身體重量與拳勢合一。拳譜上雖說拳打一溜線,但身去踩撲,落步三角,力重千鈞,一左一右,調角行進,故稱三角步。民諺稱「歪步動地動山搖,又謂全身重量上了拳頭。」若側身轉勢,寸步前頂與氣合一,順勢大踏步前進,則有機地變成蜿蜒曲折的「S」型行進路線,即所說的「蛇行步」。蛇行步有定勢動勢練法之分。定勢蛇行節奏清晰易上功,動步蛇行靈活多變易連續使用。日日習練,身隨勢變,氣順力猛,迴環如意,任意揮灑。
3、拔步。拔步是形意拳最初級的基礎練法,因行進步法慢重拙行而幾近樁功,俗稱「笨步」,多與樁功同練。頸鬆柔,頭虛領,含胸拔背,兩腿彎曲,整身下蹲,胯下坐,小腹內斂,兩臂曲蓄下按且上提,身體脊柱讓開頭頸,從第一胸椎後面大椎起極力上拔(脊挺),尾椎儘力下坐(骸坐),拉直脊柱保持身體六掙空間,以放鬆內臟壓力,兩腿彎曲度不變,左腿左臂與右腿右臂同向同步同起同落,周身一家,渾重如球,實步前進。久練則體成一塊,內意渾然,毛髮束張,酷似「熊弔頸,鳥蹬足」之神意,求的卻是看似拙笨無比,但卻包裹嚴密含蓄有力的暗寓殺機,又稱「熊搬缸」。
4、雞蹺腳。頭頂項豎,二目神光炯炯,兩臂掙撐,曲蓄有力,雙手連環顧打合一,一腿彎曲獨立支撐體重;一腿提起,端平大腿,小腿下垂,足尖上蹺,氣抱丹田,內外合一。雞蹺腳步法,虛實相間,轉換靈便,束身歸整,下盤穩固,刁拿踢瑞,靈動無比,與猴形之跳蹬,蛇形之撩陰,鶴鳥之獨立等功法相近且易變,精氣神意相通,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骨筋肌肉全身內收而勁力卻外放,謂之「倒行逆施」。久練之,溫養氣血,疏通百脈,激活五臟潛能,產生內勁和彈抖勁。但在習練中應時刻注意拔拉身脊尾閭,改變脊柱生理彎曲(束身如弓)的同時,切記讓開頭頸自大椎上拔,尾閭下墜,不使氣血上逆而沖腦;二是行進中翹起的那條腿,其足尖必須上蹺,手足內意同步同勢同向發力,而勿使內臟氣滯(此舉之重要性,李金波老先生已有忠告)。此步法的功理是內外和合,手足並用,遠打穿心箭,勁變眼前一寸間,練用一體。況且形意拳一吸一呼,一動一靜,動是拳,靜則為樁。老樁法歌訣就有「猴練氣血虎練力,鹿練反弓龍練筋,雞腿獨立似鷹飛(神意)」之說,雞蹺腳步法靜止不動時,卻也是修鍊樁功的首選。
5、叉步。叉步是形意拳明前進暗轉身的特有步法,其工順勇急狠真,六方合巹,身手一處,踩撲裹束抖(絕),五力合抱,大步前行,落地發力,威震敵膽。隨整身撞擊的同時,後足從後側過前足,向前足前方叉落仍為後腳,左拳出擊右轉體,右腳後叉,右拳衝擊,身形左轉,左腳後叉,上身身形不變,而腳腿步型已呈變勢之機,隨應而動,順達無比。真可謂「起是鑽,落為翻,不鑽不翻,爭一寸為先」。形意拳中有許多身法未動而機勢暗藏之招術,諸如所說的後腳、變幻中的虛手虛腳和寸步,以及郭雲深前輩打天下的「半步」均屬此類。整身一體進,變勢敵難察。明為轉身步,實際可進又可退,步步暗藏殺機。久練叉步自有妙用,前踏後掃,無意之中又練成另一功法虎尾腳,單用不易,隨身轉勢後掃,腿順腳實,有意無意,勢不可擋,令敵難防。那可真是「雷霆萬鈞驚敵膽,虎尾一橫掃三軍」。
五、氣血和歸整
有史以來,習拳練武之法並不總是專門為「打」而設置的,它還兼具養生、增力、祛病、延壽之功能。故有「養為上,練次之,末而用」之故訓,古代先賢多有經典之談。
1、拳不能沒動靜,氣不能無呼吸,氣血的盈衰關乎人的生命。前人云:「氣血和合,拳成一半。」在拳術中,骨骼、肌筋和氣血共同運動的同時,各系統內臟器官也共同參與運動,伴隨而來的勻深長細呼吸機制的改變,開發了肌體潛能,淘汰了不健康的生命因子,更新了老化的細胞,提高了生命活力。
2、初步的鍛煉,淺層次的臂腿粗壯,練出基礎體力翻浪勁,打出自己的拳風節奏和內涵,這種不受外界干擾的自控能力,只能在曠日持久的演練過程中,從身體百轉練步和整意抱中鍊氣中來,無論是長吸短呼,口吸鼻呼,或似無似有的呼與吸,都必須不憋不努,自然順遂。招有千式,變有萬法。古有明訓曰:「虛領頂勁,落地三盤;身備五弓,一氣貫通;明知鬆緊,受益無窮。」如若做活了領意,沉落了三盤,五弓齊備,合好呼吸,那就說明你已初入門徑。然而,人體結構嚴密,各部器官用進廢退,極緊才極松,極柔才極剛,過剛易折,過松則懈,萬不可把鬆緊當作剛柔,別怕緊,別太松,鬆鬆緊緊,緊緊鬆鬆,自然如意,神意使之,日久自可氣斂入骨,內外和合,剛柔相濟,堅持苦練,定能練出形意拳的翻浪勁、彈抖勁、脫骨勁,真正做到身中有物(功),動中有拳(打擊力)。
3、幾種呼吸環境
(1)鼻肺連接大氣環境之外呼吸。(2)體細胞組織內部碳氧交換之內呼吸。(3)血液對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運送,影響肺呼吸質量。
4、呼吸運動是多種呼吸肌的協調活動,以胸隔和肋間肌微動為主,在呼吸神經中樞(基本是延髓部分)的調節下活動。聲是氣之尾,它以丹田內氣震動發聲,雷音聲震同外呼吸以及內氣鼓盪有關。由於丹田水谷氣(煉精化氣)的生髮和合成,增加了血量和血流運行,氣的養煉使心肺器官和機能得以改善,以日常的隨意呼吸,到勻深長細呼吸的欠氧內環境,促使臟器細胞的信息編碼重新排列,伴隨著拳腳功夫的深化而被激活,漸旺漸盛,支持外呼吸,以應對內外激烈運動的不缺氧需要。
5、歸整
氣血和合,周身歸一,功乃大成,不能簡單的用內勁、整勁、內功等一言而蔽之。練拳,一求筋骨肌肉壯,二求粗煉下丹田水谷精之氣化,氣血旺盛,腎水充足,補充肌體機能以助神意守中;精鍊中丹田精氣的升華還神,凝鍊萬緣重在調息、神光內斂的返歸祖竅,體健神全。這就必須在日常習練中多多注重形氣合、形力合、形神合,內外兼修,日久功深彌堅,內外協調,神清氣暢,剛柔相濟而周身歸整。
後天之修,道曰續命,其核心內容仍是呼吸鍊氣。尚雲祥先生曾用鼓腹拋射丹田之功擲起大漢,有人親見而深信不疑。若言周歲孩童叫聲媽媽而肚腹震動,亦屬丹田功而會同一理,多無人認可。那就只好讓他自練自感自悟自解好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孕育了浩瀚而實用有效的中國武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八般武藝件件皆精實屬不易,琴棋書劍拳禪道醫的圓融和涵蓋令人感嘆。「真是舉手投足皆學問,隻言片語寓高功」。雖無太大的可比性,但也足足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胸懷。傳統武功博大精深,是先人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一定要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學功明理應該多知,擇優用之。
敬請熱愛形意拳的朋友,珍惜大好時光,結合自己的長處,習練適合自己的技法功法,為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共謀福社,共習共勉!
推薦閱讀:
※朱天才講座:太極文化、太極養生與太極功夫
※吳京之後還有沒有武打明星?
※從吃相看男人的床上功夫
※論是否真懂功夫及功夫之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