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地位之爭?

?

提示:點擊上方"中東研究通訊"↑訂閱本微信推廣平台

今日最熱:

據英國《阿拉伯人報》8月3日報道,「伊斯蘭國」組織控制了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一些糧食作物產區,已攫取了100多萬噸小麥,約佔伊拉克年消費量的1/5。與此同時,「伊斯蘭國」組織「聖戰」分子還控制了該組織所佔領的拉卡和迪爾祖爾兩個地區小麥產量的30%。同時它還控制著敘利亞棉花產量的75%。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前,敘利亞曾是棉花出口大國。

觀察員 | Jacques

2001年,由本·拉登主導的「9.11」轟動一時,它使得基地組織(al Qaeda)一度成為聖戰(Jihad)朋友圈中毋庸置疑的老大。自從那時起,中東地區幾乎所有的恐怖主義活動都被國際社會默認是基地組織所為,而拉登也因此成為聖戰分子的偶像。然而,這樣的「盛況」只持續了10年時間。

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徹底改變了中東地區的聖戰權力結構。無論是埃及、利比亞、葉門等國的政權更迭,還是敘利亞內戰,都滋生了長期潛伏於這些地區的聖戰分子,尤其增強了該地區聖戰薩拉菲派的信心。那麼,2011年後中東地區的聖戰版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聖戰派薩拉菲是如何分裂重組的?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東項目副主任漢·邁爾加(Haim Malka)在其文章《聖戰薩拉菲的叛亂與權威危機》(Jihadi-Salafi Rebellion and the Crisis of Authority)中,重點研究了聖戰薩拉菲的演變,以及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的關係。

他認為,2011年後,雖然基地組織對聖戰分子仍然擁有所謂的「指導權」,但是聖戰薩拉菲,特別是位於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聖戰分子已然不將基地組織視為老大了。2011年後,部分聖戰薩拉菲組織不僅僅公然反抗基地組織的權威,而且還質疑其終極目標以及領導聖戰分子的方式。

2014年6月,位於伊拉克的聖戰薩拉菲宣稱建立哈里發領導下的統一伊斯蘭國家,摒棄伊斯蘭傳統的舒拉原則,同時招募聖戰分子,投入進新的戰鬥中。這一支聖戰薩拉菲最終發展為今天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不斷改變原有基地組織的指導原則,甚至有意分化基地組織。至此,這種分裂的狀態重新塑造了中東的聖戰版圖。

聖戰薩拉菲派起源

聖戰薩拉菲,從其英文名Jihadi-Salafism,就可以看出是由聖戰和薩拉菲的結合而成,顧名思義就是具有薩拉菲思想的聖戰分子。薩拉菲主義的原始追求是致力於回到穆斯林前三代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思想。總體來說,大部分薩拉菲信仰者都支持順從穆斯林統治,包括威權主義,傳統上他們反對對阿拉伯政府進行聖戰,因為他們認為叛亂有害於穆斯林的團結。

然而,隨著薩拉菲主義的發展,部分薩拉菲信仰者開始主動或者被動地吸收了聖戰思想,進而使得這一派薩拉菲走向極端化,暴力化。他們都擁有共同的追求:即通過武力聖戰的方式建立一個新的伊斯蘭實體。但是此時的聖戰薩拉菲還未正式成型,他們分布於中東諸多地區和國家,也擁有不同的行動策略和意識形態。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聖戰的思想。聖戰(Jihad),又稱吉哈德,類似於西方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但是根據《古蘭經》的記載,聖戰的本意卻是「為主道而奮鬥」——獲得真主的喜悅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在為主道而奮鬥的範圍內。因此,它的原始意義更偏向於和平,即使是用在戰爭方面,也只能作為抵禦外敵之用。

後來,聖戰發展成為一種解救窮苦大眾的「戰爭」。到了伍麥葉王朝(Umayyads)和阿巴斯王朝(Abbasids)時期(伊斯蘭前兩個王朝),聖戰開始作為一種控制領土的工具。總的來說,聖戰主要有兩種存在形式:進攻性聖戰和防禦性聖戰。其中防禦性聖戰,在十字軍東征和蒙古帝國入侵期間,就開始被「美化」,逐漸被一些伊斯蘭思想家賦予「合法性」,將武力聖戰視為追求純潔的穆斯林認同的最佳實踐方式。

現代聖戰薩拉菲的思想就是一種被「美化」了的防禦性聖戰。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以及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使得聖戰薩拉菲有正當的理由對其進行聖戰,而且應該用武力聖戰抵禦敵人,進而保護穆斯林世界。近代以來,在聖戰薩拉菲思想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位思想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位是18世紀出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瓦哈比(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他是一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追求最純粹的伊斯蘭教義,並主張拒絕任何令教義腐敗的事物,後來發展成「瓦哈比主義」;另一位是20世紀出生於埃及的賽義德·庫特布(Sayyid Qutb),他是穆兄會的成員並充當精神領袖,反對當時的埃及納賽爾政權。兩者的共同點是要追求他們所認為的「真正的伊斯蘭」。

後來,庫特布的思想進一步得到了發展。首先是在來自於南亞的阿布·毛杜迪(Abu-l-A『la Mawdudi)和阿布·哈桑·納德維(Abu-l-Hasan al-Nadwi)的影響下,庫特布發展了一套武力攻擊穆斯林統治者的合法性思想,其一是異教徒思想,其二是哈基米亞(hakimiyya)——一種薩拉菲認同獨一的思想。

庫特布甚至將其發展成:任何沒有行使哈基米亞思想的「系統」都應該受到懲罰。其次是受到海灣地區薩拉菲活動的鼓舞,他結合了這一地區的薩拉菲思想,發展出一套聖戰薩拉菲意識形態基礎,這鼓舞了埃及以及埃及以外地區的遜尼派伊斯蘭;最後,這些學習庫特布思想的聖戰分子在1980年代進入了阿富汗,開啟了聖戰薩拉菲運動的新篇章。

基地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1980年代,伊斯蘭世界各地的聖戰分子史無前例地聯合到了一起,他們在阿富汗發起了一場反對蘇聯的聖戰。但是,隨著蘇聯的「失敗」以及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的聖戰分子回國後,聖戰界的思想開始發生內部分歧,一派主張不涉足政治,認為武力聖戰已經隨著蘇聯的潰敗而結束;而另一派則被勝利而鼓舞,認為「革命尚未結束」,應該繼續進行戰鬥。

然而即使在主張繼續進行武力聖戰的圈內,也存在著分歧。一派是以阿卜杜勒·阿扎姆(Abdullah Azzam)為代表,認為聖戰的對象只能是非穆斯林的侵略者,注意力應集中在反殖民者的鬥爭上;另一派是埃及聖戰薩拉菲領袖阿伊曼·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他完全反對阿扎姆將阿拉伯世界政權統治者排除在聖戰範圍之外的想法,認為威權主義的政權早已不是穆斯林,因此聖戰者應該對其發動進攻。

1990年代,扎瓦希里的思想逐漸影響到了當時在沙特名噪一時的富翁本·拉登。1996年,拉登宣布要驅逐駐紮在沙特的美國軍隊,開始走上聖戰之路。1998年,扎瓦西里和拉登共同成立了基地組織。值得注意的是,兩位恐怖大亨既是企業家又是叛亂者。

基地組織是一種新型的聖戰薩拉菲運動,成立初期就將聯合聖戰薩拉菲視為其主要的內部任務之一,為此基地組織發展了一套嚴密的行動策略,即舒拉的原則(Shura),講究嚴格的等級觀念同時還強調協商的決策模式。但凡加入基地組織的聖戰分子都要遵循這一原則。

雖然說基地組織是一種聖戰薩拉菲,但它與一般薩拉菲有本質的戰略原則的區別:第一、優先考慮全球聖戰,即「遠方的敵人」(Far Enemy),然後再考慮諸如國內政府的「近處的敵人」(Near Enemy);第二、不急於建立統一的伊斯蘭實體,即哈里發;第三、強調建立和維持穆斯林大眾與聖戰團體聯繫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認為要想最終建立哈里發,必要對穆斯林進行徹底的「洗腦」教育,如灌輸達瓦思想;第四、盡量不暴力對待平民,包括什葉派,因為對平民的暴力攻擊容易使基地組織遠離穆斯林大眾。

雖然以上四點原則均以書面形式存在於基地組織及其各分支機構,但是在基地組織「繁榮」期仍然有一些分支的行動偏離了總體原則。如2004,伊拉克「基地」組織(AQI)領袖阿布·穆薩布·扎卡維(Abu Musab al-Zarqawi),因提出建立哈里發以及2005年攻擊什葉派平民而被扎瓦西里指責;2012年「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提出在葉門建立一個酋長國,被基地總部提醒。

事實上,在基地組織各分至內部,每當出現違反原則時,都會進行相互的提醒,長期以致,就形成了一個「互助網路」。如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的埃米爾阿卜杜勒·德里克戴爾(Abdelmalek Droukdel)曾經就提醒過控制馬里北部的聖戰分子要注意民眾基礎的重要性。

伊斯蘭國的形成和基地組織的分裂

首先讓我們看看「伊斯蘭國」的形成過程。

這要從2004年說起,當時扎卡維建立哈里發的提案遭到譴責後,2006年,扎卡維將伊拉克「基地」組織的名字改為「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ISI),並宣布在伊拉克西部建立遜尼派國家。後來,因為「伊拉克伊斯蘭國」與美軍發生諸多交戰,該組織的大部分頭目都被殺害,此後一段時間內就處於分裂狀態。

然而,當2010年阿布·伯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成為ISI的領袖後,又重振了ISI,並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組織化的實體。2012年伊拉克動亂以及敘利亞內戰,給巴格達迪領導的ISI看到重新開啟聖戰的「曙光」。2013年4月巴格達迪宣布ISI脫離基地組織並成立「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ISIS頭領巴格達迪發表講話

2011年5月,本·拉登死後,基地組織在事實上就開始發生內部分裂。而巴格達迪的這一舉措,受到了當時基地組織領袖扎瓦赫里(原伊拉克基地組織領袖)的警告,標誌著基地組織的正式分裂。2013年6月,當巴格達迪宣布建立「伊斯蘭國」(IS),並任命自己為哈里發時,進一步加深了與基地組織裂痕。

「伊斯蘭國」與基地組織最大的分歧,在於什麼時候以及怎樣建立哈里發國家。

巴格達迪認為,應立即建立哈里發國家,並通過高調的暴力方式達到目的,而基地組織則強調通過教育,提供社會服務,等時機完全成熟後再建立哈里發國家。另外,「伊斯蘭國」將什葉派視為首要敵人,也同樣與基地組織的行動原則背道而馳。

事實上,「伊斯蘭國」不僅攻擊公認敵人,而且還排斥其他聖戰組織。「伊斯蘭國」通過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標準以及合法性,同時削弱其他聖戰薩拉菲「對手」,尤其是蔑視扎瓦赫里的基地組織。

「伊斯蘭國」對基地組織的反叛以及對其行動原則的蔑視,在聖戰圈內激起了一系列地權威危機,雙方互相進行攻擊和指責。如「伊斯蘭國」指責今天的基地組織已經不是聖戰的基地,已經遠離了聖戰的本意,變得膽小怕事,更沒有能力領導一場更偉大的聖戰;而基地組織則回應稱,「伊斯蘭國」已經徹底違反了伊斯蘭中重要的舒拉原則,正在創造異教徒,此外還質疑巴格達迪的宗教身份。

結語:雖然「伊斯蘭國」拒絕基地組織的領導,但是巴格達迪本人還是很崇拜本·拉登,認為他現在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實現拉登為實現的夢想——建立哈里發國家。(詳情了解請點擊右下角「閱讀原文」)

版權申明:本文為中東學人研究團隊原創,如有意轉載請與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MenaStudies)聯繫。

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關注中東問題研究前沿,定期推動優質的中東知識、最新中東研究以及中東資訊,服務各階層大眾,歡迎各界學人關注、指正與批評!也歡迎合作與投稿!投稿聯繫:duanjz14@mails.tsinghua.edu.cn微信號:MenaStudies


推薦閱讀:

歐盟官員:基地組織分支正尋找無案底者赴歐恐襲|查理周刊|歐盟反恐
評論稱基地組織必將逐步瓦解直至銷聲匿跡
斬首難有成效基地組織低調壯大

TAG:基地組織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