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防治與康復》 第一部分

《糖尿病的防治與康復》 第一部分

醫德與醫術,是成就一名醫家所不可或缺的兩翼。潘教授除醫風為人稱道外,其醫術同樣有口皆碑。潘教授有言:「療效是硬道理。」有媒體報道,每遇疑難雜症,他「猶如運動員挑戰極限,他會興奮」,甚至廢寢忘食,閱典苦思,四處求教,其屢起沉痾、起死回生的案例恐怕已是不勝枚舉。

大醫精誠,精者,精進也。潘教授功成名就而不言退,以耳順之年,載譽之軀,仍不辭顛遙,在辛勞的坐診、教學、研究之餘,筆耕不輟,著述甚豐。序一

周漢民

今年是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年,「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而美好的重要內涵就是「和諧」,天人的和諧,國際的和諧,國家的和諧,社會家庭的和諧,一直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和文化核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理念可以用一個「和」字來總概。早在東方哲學源頭《易經》的卦象與爻辭里就已借泰卦、否卦闡述了萬物交感為泰、為吉;萬物背離凝固為否、為害的尚和理念。周代史伯及其後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先哲曾提出「和實生物」、「保合太和」、「以和為貴」、「沖氣以為和」、「地利不如人和」、「萬物各得其和」等論述。這些論述分別從不同角度與層面對「和」的內涵及重要性作了充分的闡述。然而自近代以來,由於對中國古代的哲學研究和重視不力,「和」作為一個文化的重要核心受到冷落。在倡導「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今天,重申「和」的重要性,繼承「和」的大智慧則顯得尤為重要與及時。只有做到社會發展與秩序、精神與物質、生存與環境方面的平衡與和諧,才能重建美好的未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真正更加美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也不斷得以改善和提高。然而,人們在享受現代物質生活的同時,依然沒有擺脫各種病魔的困擾,這是現代人類在享受高度物質文明生活中所顯露出的不和諧之音。千百年來,人類為了擺脫疾病的困擾,實現「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一刻也沒有停息研究探索,在這個方面也可以說,一部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各種疾病頑強作鬥爭的歷史。

當前,人類生命與健康面臨著最具威脅的三大疾病或稱「三大殺手」、「三大元兇」,分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惡性腫瘤。其發病之眾,危害之大,為萬病之最。這類疾病高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們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外在物質環境方面的原因。原因儘管是多方面的,但其結果是相同的,這就是由於這些疾病的存在極大地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今天,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健康養生的關注也就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怎樣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秉承傳播醫學知識,普及健康的理念,蘇州大學出版社策劃組織編寫了「遠離疾病,讓生活更美好」名醫問答叢書。這是一套健康科普讀物,其實用性、指導性均強。閱讀書稿時我發現,該叢書編寫的出發點是通過對全民健康知識的普及,以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讓生活更加和諧、更加美好。這無論是從推行我們民族的核心文化理念,還是從健康世博來說都是一件實事和大好事。健康即美,美必健康;和諧即美,美必和諧,這也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精神與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擔任此套圖書主編的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潘朝曦教授。潘朝曦教授先後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師從當代中醫泰斗張伯臾教授,盡得心傳,學養寬博深厚,以擅治各種疑難重危病症且療效顯著而聞名海內外。潘朝曦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上海名醫特診部特邀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導師等職,近40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科研積澱,為這套叢書的成功編寫提供了保障與前提。潘朝曦教授早已醫名廣被,臨床與教學工作又特別繁忙,何以能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放棄春節假期來編寫此書,這本身就是一種以民族興旺為己任的學者良知和對人民大愛情懷的體現。這種以民族興旺和解除人民疾苦為己任的精神,我覺得很值得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提倡和發揚。

科普讀物的編寫往往費時費力,需要有四兩撥千斤的功力,要做到既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又要把握好學術上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確非易事。潘朝曦教授憑著深厚的中西醫學研究的積澱,又有著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積累,加之他流暢活潑的文筆和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來從事這套極具實用性的健康科普著作的編寫,對於廣大讀者和國家民族來說,自然是一件幸事。相信本套叢書的編寫,定會為人們在健康養生方面提供豐富有益的知識營養和有效的指導,讓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故樂為之序。

(周漢民,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員、上海世博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

序二

趙玉平

大約是2008年始,筆者供職的《康復》雜誌在申城啟動「社區健康關愛行動」,定期到社區開展公益健康講座及諮詢活動。因純屬公益,只能象徵性地給參與的專家支付些許微不足道的酬勞,由是在邀請專家時往往應者寥寥。彼時的潘朝曦教授早已譽滿杏林,蜚聲海內外,是各大知名醫學論壇的座上賓,各地高校的邀約不斷,頻頻於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各大媒體露臉。我刊這一定位相對「草根」的活動,在試探性地邀請他出席時,他卻出乎意料地欣然應允,全無名家派頭,且從不提報酬。他主持的每場講座,深入淺出,揮灑自如,往往一席難求,聽者甚眾。因有了像他這般的名家參與,「社區健康關愛行動」得以順利開展並漸入佳境。每念及此,我刊同仁均感佩不已。

熟識後,慢慢了解到,潘教授還有多年捐醫贈葯、集巨資修路等諸多義舉,且堅持數十年在普通門診坐診,主動放棄主持專家門診相對優厚的收入,在當前醫界恐怕也是空谷足音。

醫之大者,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如是論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潘教授以名醫之身,眼中無貴賤之分,懷仁愛濟世之心,普同一等。在醫患糾紛、醫療紅包已成尋常事的當下,在普通大眾看病難看病貴、優質醫療資源為少數人專享的如今,藥王的訓條早已被許多醫家置諸腦後。醫療界之所以亂象叢生,原因難以一言窮盡,但有一點毋庸置疑:「普同一等」的大醫之風的缺失,當是許多從醫者必須反思的命題。

醫德與醫術,是成就一名醫家所不可或缺的兩翼。潘教授除醫風為人稱道外,其醫術同樣有口皆碑。潘教授有言:「療效是硬道理。」有媒體報道,每遇疑難雜症,他「猶如運動員挑戰極限,他會興奮」,甚至廢寢忘食,閱典苦思,四處求教,其屢起沉痾、起死回生的案例恐怕已是不勝枚舉。

大醫精誠,精者,精進也。潘教授功成名就而不言退,以耳順之年,載譽之軀,仍不辭顛遙,在辛勞的坐診、教學、研究之餘,筆耕不輟,著述甚豐。每與潘教授接觸,除欽佩其精湛的醫術外,還被他的狷而不狂、犀利精到的言辭所折服,興之所至,往往出口成章。偶爾興起,即興揮毫,詩書畫均是信手拈來,自成一格,他的書畫已為收藏界矚目。他的詩詞曾在《中華詩詞》雜誌獲全國一等獎,現為上海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畫家協會一級畫師、上海浦東美協會員……醫學之外,文史哲、天文、藝術均有涉獵,且總能給人以驚喜。天地盈虛,與時消長,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理,非博不能至約。潘教授能在醫術上獲得建樹,其通才是因,厚積薄發是果,博於學而後精於業。況且源遠流長枝繁葉茂的中醫學,有人畢其一生都未必能入堂奧,又豈是僅憑課堂上讀幾本專業書籍就可以不知天高地厚地望聞問切的?我想,這恐怕也是潘教授能在全國醫學高校第一個開設《中國古代天文、地學知識》及其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和參與主編衛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規劃教材《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原因所在吧。在急功近利、充滿浮躁之風的學術界,潘教授以其冷靜而獨到的堅守,維護著中醫學的純凈與高貴,傳承著中醫學問的博大與精深。

一年多前,潘教授贈我新著《洪昭光「健康聖經」大顛覆》一書,該書以醫家極其嚴謹負責的態度,對某些嘩眾取寵、混水摸魚的養生理論進行了冷靜和嚴肅的批駁。一年多來,我常置於案頭不時翻閱,受到啟發很大,獲益頗多。孰料,潘教授轉眼間又送來厚厚一疊書稿,「遠離疾病,讓生活更美好」名醫問答系列叢書即將付梓,並囑我作序。惶恐之餘,深感欣慰。在互聯網上粗略檢索一下,有關疾病的發病數據觸目驚心。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發病劇增,未來十年在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這三大類疾病將進入發病高峰期。目前,我國單高血壓發病人數就達億;糖尿病發病率全國高達7%~8%。環境、抽煙、嗜酒和食用不健康的食品,加上人口越來越多,預計到2020年,全球每年新發生的癌症病人將達2 000萬。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全球五分之一的癌症新增病例將出現在這裡。北京市每年新增腫瘤病例2萬餘例,上海市萬例,浙江省9萬餘例,湖北省11萬餘例……近20年,我國癌症死亡率上升了,占死亡構成的24%,是中國第一位死因。堅信沒有不能治癒的病的潘教授,在病魔瘋狂肆虐人類的當下,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態度,適時推出的這套叢書,再次以深入淺出而又通俗易懂的筆調,穿插趣味橫生的故事,把高深的醫學知識通俗化、趣味化。當前,科普書不少,但能把中西醫學融會貫通且文筆生動的讀物卻寥寥無幾。醫者一人力量有限,但把醫學知識教給大眾,這力量就變得無限,其功大焉。

撰寫本序時,4月的申城感受不到陽春的和煦駘蕩,卻是乍暖還寒、忽冷忽熱的時節,理論上早該來臨的陽春並沒有如期而至,氣候環境愈發地捉摸不定。新聞中,西南數月乾旱、北方暴雪成災、玉樹強震、冰島火山噴發……我們生存的空間漸漸地開始以一種嘲弄與戲虐的姿態給我們以難堪與不安。自然與人類已共病,我們如何應對,如何反思?中醫之道,道法自然,而環境對我們的報復與戲弄,這大概正是我們盲目自大、漠視環境、自毀家園、逆大道而行的惡果,鑒於斯也可以說——人類的很多病是自找的。

大醫者,願天下無病;大醫者,願生活更美好、和諧。是為序。

(趙玉平,《康復》雜誌主編 )

前言(1)

潘朝曦

我從事醫學教育與臨床快40年了,在此期間,除了接觸學生就是接觸了大量的病人,通過與不同階層病人的接觸,對與大眾健康有關的社會狀況也逐漸有了一些了解。其中有四大現狀對我觸動最大,常使我憂緒難安。

其一,就是中國人疾病特別多,或曰,中國是人口大國,疾病多是正常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未必妥當。因為我曾到過歐亞一些發達和不發達國家做過考查,有的國家人口按土地面積比,比我們還要稠密,但發病人數卻沒有我們多。中國疾病多的一大特點是傳染病多,比如,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發病率很高,據統計中國肝病人口高達億,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患肝病,在不算落後的蘇北某些市縣,患有肝病的人數竟占當地人口數的15%~20%。中國堪稱是世界上第一肝病大國。同時,中國還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每年發病人數超過100萬,位居全球第二。在各類傳染病疫情報告中,肺結核發病和死亡人數居首位,病人主要是青壯年,分布於廣大農村地區。在過去5年中,全國共發現並治療了205萬例傳染性肺結核病人。除了傳染病多以外,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多。患慢性氣管炎、消化性潰瘍的人在農村和城市都非常普遍。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一些原本在發達國家才多見的一類疾病在中國也迅速地增多起來。例如: 心腦血管病一直居西方國家發病的首位,而近年中國這類病的發病率也奇高,已一躍與西方國家發病率接近。據最近統計,中國高血壓患者人數已高達億。冠心病的發病率已高於日本,據國內的某位教授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說,冠心病已經成為中國居民死因構成當中上升最快的疾病,每年死於各種冠心病的人數估計已經超過了100萬。我國還是腦血管病死亡率高發地區,據估計全國腦血管病患者約600萬人,每年新發生腦血管病130萬人、死亡近100萬人。除了心腦血管病以外,糖尿病在我國發病也特別高,據最近統計,患糖尿病人數已逾7 000萬,上海糖尿病的發病率已高達%。除此以外,患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的人數也均在6 000萬以上。由於生活習慣、環境、食品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除了上述疾病高發外,癌症發病率也很高。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除了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創造了許多第一以外,在疾病方面也無意中攬得了肺癌全球發病率最高,腸癌、乳腺癌發病率全國最高等數項第一。上海如此,全國其他地區發病情況也一樣嚴峻。面對中國疾病如此多發的現狀,引發我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雖然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但國民的健康狀況恐怕仍舊不容樂觀。

令我憂心的第二大現狀是中國人醫學知識極為貧乏。這種貧乏不單見於文盲和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人,還見於知識分子,甚至高級知識分子。由於不了解醫學常識,很多人被病魔「盯上」多年卻全然不知。還有些疾病更是由於人們不了解醫學知識,自己硬攬上身的,或者疾病預防知識缺乏,患病後對病情也一無所知,如把肺癌當做傷風感冒、氣管炎;把冠心病當做胃痛;把乳腺癌當做乳腺小葉增生而延誤失治者在臨床頗為常見。同樣由於這一原因,生病以後該找什麼科去治,應當選擇何種療法為佳全然不知的人也不在少數。古代的讀書人多把醫學作為儒門事親的工具和自我保健的常識來了解,故清代以前文人多通醫。醫生看病、寫脈案、寫處方得處處當心,以防被文人找出漏洞。從中國一些古代文學名著如《紅樓夢》、《西遊記》、《鏡花緣》等書中也可看出,這些書的作者雖非醫家,而書中開出的脈案、方葯都頭頭是道、符合醫理。現在的知識分子不同了,大多不是通才,而僅專一門,或一門也不太專,更由於小學、中學重在引導學生攻克數、理、化和忙於應試,醫學衛生方面的知識教育基本缺乏。中醫近年雖被一些輿論炒作得比較熱,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仍然認為中醫治病比較慢,只能用於調理、補身體,全然不知中醫是我們祖先幾千年賴以防治疾病的一大利器,其不僅能治療輕病、慢性病,也能治療重病、急性病和難治病,更是防病養生的一*寶。好多人由於不了解中醫常識,受一些民間誤傳的影響,來看中醫不說病狀,手一伸,讓醫生搭脈去猜,全不知從古至今中醫診病一直是應用望、聞、問、切四大診察方法,從來沒有一部醫書要求醫生僅靠搭脈去診病。前言(1)

潘朝曦

我從事醫學教育與臨床快40年了,在此期間,除了接觸學生就是接觸了大量的病人,通過與不同階層病人的接觸,對與大眾健康有關的社會狀況也逐漸有了一些了解。其中有四大現狀對我觸動最大,常使我憂緒難安。

其一,就是中國人疾病特別多,或曰,中國是人口大國,疾病多是正常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未必妥當。因為我曾到過歐亞一些發達和不發達國家做過考查,有的國家人口按土地面積比,比我們還要稠密,但發病人數卻沒有我們多。中國疾病多的一大特點是傳染病多,比如,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發病率很高,據統計中國肝病人口高達億,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患肝病,在不算落後的蘇北某些市縣,患有肝病的人數竟占當地人口數的15%~20%。中國堪稱是世界上第一肝病大國。同時,中國還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每年發病人數超過100萬,位居全球第二。在各類傳染病疫情報告中,肺結核發病和死亡人數居首位,病人主要是青壯年,分布於廣大農村地區。在過去5年中,全國共發現並治療了205萬例傳染性肺結核病人。除了傳染病多以外,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多。患慢性氣管炎、消化性潰瘍的人在農村和城市都非常普遍。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一些原本在發達國家才多見的一類疾病在中國也迅速地增多起來。例如: 心腦血管病一直居西方國家發病的首位,而近年中國這類病的發病率也奇高,已一躍與西方國家發病率接近。據最近統計,中國高血壓患者人數已高達億。冠心病的發病率已高於日本,據國內的某位教授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說,冠心病已經成為中國居民死因構成當中上升最快的疾病,每年死於各種冠心病的人數估計已經超過了100萬。我國還是腦血管病死亡率高發地區,據估計全國腦血管病患者約600萬人,每年新發生腦血管病130萬人、死亡近100萬人。除了心腦血管病以外,糖尿病在我國發病也特別高,據最近統計,患糖尿病人數已逾7 000萬,上海糖尿病的發病率已高達%。除此以外,患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的人數也均在6 000萬以上。由於生活習慣、環境、食品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除了上述疾病高發外,癌症發病率也很高。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除了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創造了許多第一以外,在疾病方面也無意中攬得了肺癌全球發病率最高,腸癌、乳腺癌發病率全國最高等數項第一。上海如此,全國其他地區發病情況也一樣嚴峻。面對中國疾病如此多發的現狀,引發我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雖然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但國民的健康狀況恐怕仍舊不容樂觀。

令我憂心的第二大現狀是中國人醫學知識極為貧乏。這種貧乏不單見於文盲和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人,還見於知識分子,甚至高級知識分子。由於不了解醫學常識,很多人被病魔「盯上」多年卻全然不知。還有些疾病更是由於人們不了解醫學知識,自己硬攬上身的,或者疾病預防知識缺乏,患病後對病情也一無所知,如把肺癌當做傷風感冒、氣管炎;把冠心病當做胃痛;把乳腺癌當做乳腺小葉增生而延誤失治者在臨床頗為常見。同樣由於這一原因,生病以後該找什麼科去治,應當選擇何種療法為佳全然不知的人也不在少數。古代的讀書人多把醫學作為儒門事親的工具和自我保健的常識來了解,故清代以前文人多通醫。醫生看病、寫脈案、寫處方得處處當心,以防被文人找出漏洞。從中國一些古代文學名著如《紅樓夢》、《西遊記》、《鏡花緣》等書中也可看出,這些書的作者雖非醫家,而書中開出的脈案、方葯都頭頭是道、符合醫理。現在的知識分子不同了,大多不是通才,而僅專一門,或一門也不太專,更由於小學、中學重在引導學生攻克數、理、化和忙於應試,醫學衛生方面的知識教育基本缺乏。中醫近年雖被一些輿論炒作得比較熱,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仍然認為中醫治病比較慢,只能用於調理、補身體,全然不知中醫是我們祖先幾千年賴以防治疾病的一大利器,其不僅能治療輕病、慢性病,也能治療重病、急性病和難治病,更是防病養生的一*寶。好多人由於不了解中醫常識,受一些民間誤傳的影響,來看中醫不說病狀,手一伸,讓醫生搭脈去猜,全不知從古至今中醫診病一直是應用望、聞、問、切四大診察方法,從來沒有一部醫書要求醫生僅靠搭脈去診病。前言(3)

癌症用化療、放療在中國已是最常規治法,用量之大前文已述。其實凡了解醫學常識的人,皆知道化療葯是目前臨床上中西藥物中毒性最大的葯,癌症中真正適宜化療的病種僅惡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白血病、小細胞肺癌等數種,大多數癌症醫書上均講明對化療不敏感。此外,化療對於老人、體弱和有一些並發其他疾病者是更不適宜的,用之不當反能催命。而臨床上很多病人由於不了解這方面知識,往往在大劑量化療中不知不覺、心甘情願、前赴後繼地奔向死亡。中醫在治療癌症方面,不僅歷史悠久、方法獨到豐富,而且副作用也很少。中醫的這一優勢,在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受到相當的重視,並投入大量資金去研究。而在國內,卻常被看做是西醫手術、放化療治療無效後無奈的選擇。記得臨床上,有一個家庭,第一個人生了癌症選擇放化療死了,第二個人生癌還是去用放化療又去世了,等到第三個人生癌才聽海外友人勸說改用中醫治療,結果好了。這時這個家庭才如夢初醒,知道中國還有如此神奇的醫術。不過這種覺醒,是他家用兩條生命換來的,代價可謂太大了。

其四,令我不安和感慨的是中國人太看輕生命。「生命誠可貴」、「生命只屬於人一次而已」,這是人們常說的兩句話。可是生活中真正重視生命,懂得關愛的人卻很少。當代中國人追求什麼呢?過去講人當追求真理,而理想的大廈一旦坍塌,人心又被世風所左右,權、名、利就成了很多人的第一追求。抬頭望星空的人變得少了起來。看當前有人費盡心機,有人奔波勞碌直至身體不支、大病臨頭仍不願放棄的大概就是這一所謂追求。因為改革開放、經濟搞活,目前在中國富了的人多了起來,有了錢幹什麼?當然是買房子、買車子、買奢侈品,大吃海喝,進歌舞廳……唯一不願做的就是投資健康,甚至花些小錢去投資健康都不願意。富人如此,窮人有了錢首先是填飽肚子,然後再忙蓋房子,為子女存錢辦婚事。小病拖著,大病忍著,實在不行買點葯胡亂對付,真的病得厲害才去醫院。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人命之重,有貴千金。」而現實生活中真正看重生命的人在人群中又有多少呢?

上述國情現狀,常使我憂心忡忡,魂夢難安。身為操仁術以濟世的一位醫者,面對上述的四種現狀,應當怎麼辦?經過一番思索,我覺得盡我一己之力能做的就是盡量去逆轉時風並傾力去普及中西醫學知識,使人們早日走出迷霧,走向光明。心有所思、貴人來助,去年蘇州大學出版社高敏社長帶領該社主任、編輯一行來舍組稿。他們要組的稿子,正好是我想做的有關傳播新的健康理念及普及醫學知識方面的選題,他們先是希望普及癌症方面的防治知識,我建議是否可以再拓寬到目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三大類疾病,這三大類疾病就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他們同意我的建議,並商妥用問答的形式,內容涵蓋每一類疾病的病因、診斷、防治、護理康復諸方面,從多個角度力求把這些知識講准、講透。考慮到目前的中西醫學現狀及大眾的文化狀況,決定採用以西醫知識為主體去列題講述。由於本書是面向普通大眾的,所以為了把深奧難懂的醫學知識淺顯、大眾化,除了表述時力求淺顯、通俗、趣味外,還用說故事的方法,圍繞醫學知識編寫了與其相關的小故事多則貫穿其中,除此之外,還配上了相應的插圖以期形象、生動。

編寫此書時,正欣逢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即將在上海召開。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先生既是我的友人,又是我最為尊敬的一位富於朝氣和活力的領導。他得知此事後,大為鼓勵,並曾多次電話詢問編寫進展情況。他認為這件事是實現健康世博的一件實事和大事。承蒙他在百忙之中為本書賜序推薦,這不僅使本書增色添輝,也為我國醫學科普和世博科普平添一大助力,對此,我謹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感謝。本書還得到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康復》雜誌社趙玉平主編賜序,得到蘇州大學出版社高敏社長的具體指導和多方支持鼎助,對各位朋友的隆情高誼和厚愛、幫助,我謹致謝忱。為本書付出辛勤勞動的還有上海和江蘇的一些醫學專家和同道,我的研究生侯建媛、紀鈺津、李士磊、王雷、劉中良、韓璐、溫岩等為本書的編寫做了不少繁雜的工作,韓洪剛和葉海霞、潘宇鳴等人還放棄春節休息為本書收集資料、撰稿,對此我也一併致謝。

本書由於冊多,文字量大,在力求淺顯、通俗、趣味方面又做了不少嘗試,限於我的水平,疏誤之處定所難免,祈海內外同道、賢達不吝賜教。

我的同窗好友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成惠曾發來一篇類似格言的簡訊說:「當你修鍊到足以克服一時不快,看重自身的責任而不是權力,關切他人的不幸而專註於拯救和安慰時,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我願以這一格言作為我的終生勉勵,讓我向著人生精神的最高處不斷攀登,讓健康、祥和、富饒、歡樂早日降臨整個人間。


推薦閱讀:

控糖有術 糖尿病保命7錦囊
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的防與治
有糖尿病?不要慌!多吃這些植物「胰島素」,助你對抗糖尿病!
糖尿病如何選用水果

TAG:糖尿病 | 第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