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為什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有道德常識,沒有「思辨哲學」
黑格爾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沒有「思辨哲學」,只有道德常識
大家還記得中學課文《兩小兒辯日》嗎?大聖人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了辯論太陽遠近的倆小孩子都糊弄不住,畢竟他只顧著洞察世事與人情了。
黑格爾對於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是很看重的,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談到孔子時,認為孔子沒有「思辨哲學」,《論語》中只有一些「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因而不值得一顧。《論語》雖然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但是很論語結構很零散,更沒有形成體系,也很少涉及到嚴密的邏輯推論和辯論,大多只是孔子對學生的說教。現代哲學普遍認為,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而孔子及儒家經典更多的是方法論,即要求人、告訴人如何如何做,很少去思辯為什麼要這麼做。
國人看到了黑格爾對儒家的看法可能感到不適,但是從德國注重思想體系和黑格爾辯證哲學出發,黑格爾的責備也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一是對中國哲學還是知之甚少的。二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倫理學的問題(也就是黑格爾所謂的「常識道德」)自然是備受哲人們關注的。而且,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也不同與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論理」去推導,而是靠感情的打動和突發的感悟,達到既定的目的和結果。
這樣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自然不能讓黑格爾看好,因為,西方哲學即使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運用研究自然的方法,採取邏輯分析的態度,作純粹的理智思辨。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諸如此類的話,確實是常識,不是哲學。哲學是反思嚴密的邏輯和思辨。當然,說儒學沒有哲學並非貶低其價值,就比如說梵高不是科學家,這並非貶低他,某些國人不必敏感。
在尊師重教的大環境下,在《論語》里幾乎看不到孔子的二千多名學生中,有哪個學生敢孔子辯論,估計孔子的學生即使心中有某些質疑,也沒勇氣講出,哪怕是直至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的,在中國也很少有學生敢和老師辯論,哪怕是老師確實錯了,學生即使是有理也很少敢辯論,因為,身份、關係和權威高於理性辯論的本身,所以我們在《論語》里更多的看到孔子更像是一個不容質疑的權威,哪怕是孔子本人在對待他的老師老子也是如此,也畢竟師生關係不是平等的。
和孔子差不多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少時跟隨其師柏拉圖學習,時間長達20年之久。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柏拉圖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師還是他的摯友,正所謂:「良師益友」。他曾作詩這樣讚美過柏拉圖:「在眾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這樣的人啊,如今已無處尋覓!」 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亞里士多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他不畏權威、不畏傳統,他毫不掩飾他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老師所存在嚴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己的恩師的錯誤。這很自然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亞氏是背叛自己恩師的忘恩負義之徒,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響徹歷史長河的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追求真理和尊重老師並不衝突。亞里士多德的做法在儒家看來,哪怕是今天的中國人也是不敢想像的,因為在中國「就事論事」、「對事不對的人」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品質。
權威當道,盲目崇拜,缺少理性、平等、思辨的中國倫理哲學就這樣很難被西方哲學家認同。一句「大過年的」和了多少稀泥,一句我過得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多少老一輩把說話的資格作為辯論的底氣,哪怕是中國倫理哲學可稱為感情哲學。也許國外的哲學界很難認同這個詞,哲學就其本義來說就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與感情是不相容的。實際西方哲學家也承認「感情哲學」這個概念。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談到哲學的分類的時候說,如果「按照促使哲學家作哲學思考的主動慾望來分,這樣就分出來由愛好幸福而產生的感情哲學」,與之並立的還有「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
沒想到論語在黑格兒的心目中竟然是這個樣子的,沒有邏輯和思辨的語言實在不能稱之為哲學!
黑格爾批評得很對,中國實際上是沒有哲學家的,只有一些思想家。先對於西方哲學,東方哲學其實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我覺得主要是缺少了邏輯這個工具,所以根本沒有完整的能串聯起來的思想和理論。而且中國人很不注重辯證的思維,中國相對於西方整個社會都缺少思辨。很少認真完整的嚴肅的思考一些問題。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在古代,大家都敬佩孔子,不願意、也不能說自己能比孔子高明,人的腦量都是相同的,就好比牛頓定律,現代人高中文化的都比牛頓懂的力學知識多,個個都可以說自己比牛頓的力學造詣深。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局限性,過度強調謙虛之下是人性壓抑,個性壓抑。當代尖端科學的發展恰恰就不是什麼動不動就把老祖宗話當什麼金科玉律來追捧。而是總在找出突破傳統理論基礎上創新。追求超越才是優秀新生代科學家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不是拿什麼老祖宗的觀點當膜拜對象。這樣的體系下就無法創新發展出更好的東西出來,只能固步自封在舊圈圈裡。中國兩千年超長的封建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無論如何改朝換代都是換湯不換藥沒有進步,直到西方文明打進來才強行改變原地轉圈的軌跡。
推薦閱讀:
※論孔子詮《易》的向度(楊慶中)
※中國邏輯史的開創者是孔子而不是鄧析(2)
※孔子墓會不會被(考古)?
※84、信近於義,恭近於禮
TAG:道德 | 哲學 | 常識 | 思想 | 儒家 | 孔子 | 思辨 | 儒家思想 | 沒有 | 有道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