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璽印的發展變化
羅隨祖先生是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對古璽印研究有素。11月18日下午在收藏講座上,他非常清晰地講述了古璽印的發展變化。 他首先給古璽印界定了一個範圍:從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到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他要講的就是這個時期的璽印,並且不包括明清流派印和宋以來的書畫鑒藏印、款印,因為這些一般不列在古璽印的範圍之內。 我國對古璽印的研究主要發展於近百年來。如對戰國古璽文字的識別,清中晚期還相當朦朧,概稱作古文、奇文,隨著本世紀初甲骨、竹簡、青銅器的大量出土,對這種古璽文字(通稱六國文字)開始識別,出現了許多著名學者(識別和釋讀印章上的契丹文、八思巴文、巴蜀文、古梵文,也是近百年的成果)。又如以前認為戰國官印只有白文,沒有朱文,後經徵集,發現黃河下游地區也有朱文官印,廓清了一個事實。再如從前把秦到隋唐以前的印都叫漢印,近三十年才區分開來,有一本《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的書(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就是第一部按時代區分古印的書。漢代璽印規格是統一的,國君、百姓都是2.4×2.4厘米,稱為「方寸」。隋唐以後官印逐步加大,但因為一直未正式發現,認識模糊。現在收集了許多隋唐印,知道了是怎麼回事。同時還有個重要發現,找到了印紐的過渡期。漢印印紐有橋形紐、龜形紐等,宋元是直把紐,其間的隋唐印紐必有個過渡期,怎樣過渡的呢?它的印鼻是圓的,有穿孔,而且逐漸從大變小,從寬變窄,孔也相應變小(唐時更小,更纖細)。到了南宋,印紐細得就像個扁柱子了。羅先生講時舉著一本圖冊,看了圖更加清楚了。
印章起源跟商品社會的出現、跟社會需要交流關係密切。不相識的人相互怎樣取信?只有憑信物,印章於是應運而生。所以古人說:「印,信也。」印章在古代社會中雖不能和青銅器、禮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至於印章代表某種權力,是後來派生出來的意思,開初並非如此。最早的印章有人說是殷商的三方印,但鑒於證據非常孤立,本著「孤證不信」的原則,只好存疑。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印是戰國印,羅先生指示我們看圖,有烙印(燒紅後蓋在馬身上),有「富昌韓君」印等,有的已經非常精緻。秦代官私印開始用「田字格」,字與字之間有界格,文字趨於規整,但不失自然美。西漢初期文字更規整,「田字格」仍然保留。 羅先生還為我們講了一種印,這種印的印文通常是這樣的:「建明德,子千億,保萬年,治無極」;「修功德,以俟賢,世業興,令名存」。這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這是用來殉葬的,是給死人用的。清朝時有人不懂,還有仿刻一方,帶在身上的,實成笑話。實際上古代有制度,官員免職或死在任上,官印都要上繳,但可申請刻一方印來殉葬。這種印多少都帶有急就章的味道。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印章,許多都不是實用品,而是殉葬品。真正實用的印章都是帶封泥的,字非常規整。同其他古物一樣,古印也有贗品,造假手段不外乎:一、或是看到過真印或印譜,仿照做個假的,但大小可能失真(印譜比原件放大了);二、或是原作文字風格有力,仿刻則鬆散、柔軟,不及原作(印文風格是鑒定印章最根本的要素);三、或是改動原作個把字(如把「舞陽丞印」改為「舞陽令印」),企圖矇混過去。這些只要見多識廣,通過比較,都是可以識破的。 |
|
古璽印的發展變化 |
|
作者:liuhua 時間:08-05-15 點擊: 10 列印 關閉 頂一下 0 |
羅隨祖先生是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對古璽印研究有素。11月18日下午在收藏講座上,他非常清晰地講述了古璽印的發展變化。 他首先給古璽印界定了一個範圍:從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到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他要講的就是這個時期的璽印,並且不包括明清流派印和宋以來的書畫鑒藏印、款印,因為這些一般不列在古璽印的範圍之內。
我國對古璽印的研究主要發展於近百年來。如對戰國古璽文字的識別,清中晚期還相當朦朧,概稱作古文、奇文,隨著本世紀初甲骨、竹簡、青銅器的大量出土,對這種古璽文字(通稱六國文字)開始識別,出現了許多著名學者(識別和釋讀印章上的契丹文、八思巴文、巴蜀文、古梵文,也是近百年的成果)。又如以前認為戰國官印只有白文,沒有朱文,後經徵集,發現黃河下游地區也有朱文官印,廓清了一個事實。再如從前把秦到隋唐以前的印都叫漢印,近三十年才區分開來,有一本《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的書(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就是第一部按時代區分古印的書。漢代璽印規格是統一的,國君、百姓都是2.4×2.4厘米,稱為「方寸」。隋唐以後官印逐步加大,但因為一直未正式發現,認識模糊。現在收集了許多隋唐印,知道了是怎麼回事。同時還有個重要發現,找到了印紐的過渡期。漢印印紐有橋形紐、龜形紐等,宋元是直把紐,其間的隋唐印紐必有個過渡期,怎樣過渡的呢?它的印鼻是圓的,有穿孔,而且逐漸從大變小,從寬變窄,孔也相應變小(唐時更小,更纖細)。到了南宋,印紐細得就像個扁柱子了。羅先生講時舉著一本圖冊,看了圖更加清楚了。 印章起源跟商品社會的出現、跟社會需要交流關係密切。不相識的人相互怎樣取信?只有憑信物,印章於是應運而生。所以古人說:「印,信也。」印章在古代社會中雖不能和青銅器、禮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至於印章代表某種權力,是後來派生出來的意思,開初並非如此。最早的印章有人說是殷商的三方印,但鑒於證據非常孤立,本著「孤證不信」的原則,只好存疑。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印是戰國印,羅先生指示我們看圖,有烙印(燒紅後蓋在馬身上),有「富昌韓君」印等,有的已經非常精緻。秦代官私印開始用「田字格」,字與字之間有界格,文字趨於規整,但不失自然美。西漢初期文字更規整,「田字格」仍然保留。 羅先生還為我們講了一種印,這種印的印文通常是這樣的:「建明德,子千億,保萬年,治無極」;「修功德,以俟賢,世業興,令名存」。這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這是用來殉葬的,是給死人用的。清朝時有人不懂,還有仿刻一方,帶在身上的,實成笑話。實際上古代有制度,官員免職或死在任上,官印都要上繳,但可申請刻一方印來殉葬。這種印多少都帶有急就章的味道。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印章,許多都不是實用品,而是殉葬品。真正實用的印章都是帶封泥的,字非常規整。同其他古物一樣,古印也有贗品,造假手段不外乎:一、或是看到過真印或印譜,仿照做個假的,但大小可能失真(印譜比原件放大了);二、或是原作文字風格有力,仿刻則鬆散、柔軟,不及原作(印文風格是鑒定印章最根本的要素);三、或是改動原作個把字(如把「舞陽丞印」改為「舞陽令印」),企圖矇混過去。這些只要見多識廣,通過比較,都是可以識破的。 |
|
推薦閱讀:
※合局變化萬千
※銀聯總裁時文朝:銀聯將發生這些大變化!
※從《滴天髓》中「從象」看天乾的變化——賀雲飛
※變化神通的地支三合:你有多少秘密(下)
※早餐蛋餅,24款變化,全能營養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