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佛是學習靜坐的最穩當方法

念佛是學習靜坐的最穩當方法佛教凈土宗所修的念佛法門,被稱為能修攝萬念,最易下手,最為穩妥的一種方法,因此我們初學靜坐者,亦應選取用這個法門。因為它有多種的行持方法,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等,所以同樣可以由淺入深,畢生受持,效用無窮。古往今來,修凈土法者眾多。近年來,氣功界亦廣為採用,並收效甚顯。  學習靜坐念佛法,其特點是不受時間、地點等的限制,甚可以在行路時、站立時、躺著時皆可進行,不一定要坐。它較其他靜坐方法,還有簡單易學,不出偏差的特點。不僅能強身健體、祛病延年,更可開發智慧成就無上菩提。  持名者,即是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要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心口合一,念念相續地念下去。我們在靜坐時可以專念;在平時,只要不在集中精力做其他工作的時候,皆可將"阿彌陀佛"四字系在心頭,默默地念下去。念佛可薰習我們的心識,我們如能時時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入於定境了。所以徹悟禪師說:"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印光大師說:"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往坐卧,默語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quot;這種念佛稱攝心念佛,是最根本的念佛方法。  念佛的功夫,要時時處處抖擻精神,念茲在茲才能得益。為了使念力容易純熟,在坐中調息念佛,對有些人來說,也是一個善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在坐時,心中跟隨自己鼻端的呼吸,來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可在吸時念"阿彌",呼時念"陀佛";或呼時念"阿彌"吸時念"陀佛";念的速度,可隨呼吸的長短,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為宜。這樣在坐中萬緣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就隨之而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持久練習,心就愈來愈靜,氣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號仍綿綿密密,不散亂,不昏沉,漸漸進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這樣的靜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現前,同時因調息之故,又能使氣血流暢,體力輕健。  同樣,我們還可以用數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號一句,隨默數一,這樣連續數至十,再從一數起,周而復始,一直念去,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唐朝飛錫法師在《念佛三昧寶王論》中,對隨息念佛有明確的說明,他認為:"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晶、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這是對隨息念佛的珍貴提示。  凈土宗還有許多念佛的方法,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引用 報告 回復 TOP

2樓 發表於 2007-4-4 09:14 只看該作者

靜 坐時 應 注 意 的 幾 件 事

  我們說靜坐的好處很多,但得用正規的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例如靜坐能使我們心情平靜,而心平氣和的結果,便可使我們的血脈暢通,而疾病也就不易產生。相反地若經常受憤怒、恐懼、悲傷、情慾所干擾,心煩氣燥,則必致氣血失調,久而百病叢生。故我們練習靜坐的人,要注意心態的平衡。為了使我們的靜坐能一帆風順地進行而免遭挫折,特提出注意事項,望同修們切實引起重視。  1、 調飲食  我們的身體,飲食的滋養是不可缺少的,但飲食必須調勻,不得過飢過飽,忌食不幹凈、不宜食的食物。靜修法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中說:"若過飽,則氣急身滿,息喘體重,百脈因是不能流通,令心地閉塞不開,於是懈怠心起,百病叢生,身心不得安泰,道業因是而廢。然亦不可過減食,若飢餓,則身贏心懸,意慮不固。"又說:"然尤須先應識得可食、不可食之物,若穢濁之物,食之增病,凡增眠增煩惱皆不應食。"食物不宜濃厚,若能素食最好。靜坐時間在清晨空腹時最好,食後應過一小時才可入坐。  2、 調睡眠  睡眠是恢復體力的必要方法,一般人要睡足八小時,修習靜坐者大多數睡六、七小時也就夠了。過長會使人心神昏昧,不利靜坐;如果過少體力得不到恢復,心神虛恍,亦不利靜坐。因此初學靜坐者,必須應有較長的睡眠,不要刻意減眠,待功夫深入後,睡眠會自然減少。雖然,佛教中有終年不倒單(即以坐代睡)的禪者,但這並不是勉強可學的,初學靜坐者總以調和睡眠,使不過多過少,方為合宜。  學習靜坐者如能常常節慾獨宿,這對功夫的增進,有較大幫助。因為淫慾不但易使身體疲勞,還易造成心識的昏散悶塞,對修定大為不利,故佛教稱其為生死苦患的根本。凡習定修慧的人,必須注意禁戒。  靜坐者最好睡硬板床,習慣之後可在任何地方隨地而卧隨遇而安,不會有輾轉難眠之煩惱。睡的姿勢最好是右側睡,這樣不使心臟受到壓迫。睡要如弓,左右腳相疊。  3、 要放下萬緣,持之以恆  靜坐之時,要放下一切,如雜念紛飛,亦不理會,只管自己依預定的方案去做,所謂"目不外視,耳不外聽",久久練習必能成就。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木,往往心境反覺煩雜、苦悶,這時就不要被困難嚇退,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習坐日久,雙腿酸痛便會漸漸消失,妄念也能得到控制,身心便寧靜舒暢了。  4、 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礎  佛教強調戒為定基,正像造房子一樣,基礎不穩固是建造不好房舍的。戒律是佛教的道德規範和佛弟子的生活紀律。在家信徒有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出家眾則有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在家與出家眾都可受持的菩薩戒等。其中十善及菩薩戒則不但止惡,且要求行善事,懷善心,說善語來利益一切有情。只有我們內心上也沒有犯規的行為,安而後能定,所以過有規律的符合道德的生活,對靜坐十分必要。  學習靜坐的人,還應"少欲知足"如果是孜孜追求於金錢、名譽、地位的人,很難想像會攝心入定,這點也必須引起重視的。當然,剛才所說的並不是不要工作的責任心,而說的是要放下私心。  5、 時間的安排  初學靜坐時,必須規定時間。以念佛靜坐來說,不論白天、黑夜、早晨、傍晚均可。  一般地說,我們白天都另有工作在身,故靜坐時間還是選定於早晨起床之後和晚上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如果每天靜坐時間只安排一次的話,那末以清晨坐為最好。每次坐的時間,固然是越長越好,但初學者亦不必刻意追求,要順序前進,不可勉強。我們中國有名言:"欲速則不達。"這在我們學習靜坐上,亦是同樣適用。  6、常聽人說靜坐功夫用得不好,會"走火入魔",使得許多人想學靜坐而心中又害怕。到底什麼是魔呢?佛學上講得很清楚:"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魔就是靜坐時所產生的幻像。  如果不識其幻,而執取不放時,就是著魔。所以不管什麼身心感覺上的幻像出現,我們都要有心理上的準備,要有智慧上的抉擇。當我們洞悉了"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這個道理之後,即能把握不執著的方針,就能見佛不喜、見魔不憂地不被情境所轉了。

推薦閱讀:

篆刻入門:學篆是學習篆刻的主課
港特首曾蔭權稱卸任後將學習希伯來文與讀聖經
零基礎學 App 開發應該如何自學?
八字看哪些小孩不愛學習?
邵培仁:傳播觀念斷想———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TAG:學習 |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