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上卷:前序——第二部分:概要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上卷:前序——第二部分:概要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大乘佛教則是以自度度他為根本原則,即是在自覺的基礎上,也要發大菩提心去利樂覺悟所有一切眾生,也亦是在自己通達明了的同時,也要廣發四弘誓願來教令所有一切眾生脫離三界生死苦厄。也就是說,大乘佛教則是以六度萬行為修行的根本原則,即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萬行為修行的根本基礎原則。然而於六度萬行之中,般若則是屬於根本基礎,般若則是屬於六度的根本,般若則是屬於六度的基礎。所有的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悉皆是以般若為根本基礎。如若是沒有真正的般若,如若是沒有真實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與禪定這五度。所以說,所有一切的修行,所有一切的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乃至於所有一切修證無上菩提的種種教理教法等等,悉皆是建立在般若智慧之上的。也就是說,大乘佛教則是以六度為根本基礎,六度則是以般若為根本基礎。從而得知,六度以般若為本,大乘佛教以六度為本,佛教則是以大乘為本。般若是六度萬行的根本基礎,六度萬行則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基礎,大乘佛教則是佛教的根本基礎。故此說,般若具足無量義,般若涵蓋攝取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

所謂的眾生,即是眾緣和合而生,即是種種的業因果報和合所生的,即是種種因緣和合所生的,即是種種的業因與境緣和合而生的等等。凡夫眾生不知道所有一切諸法,悉皆是因緣所生。所有一切萬法,悉皆是因緣生,悉皆是因緣滅。雖然所有一切萬法悉皆是緣生法,但是其本體,也亦是本性,也稱作為自性,則是不變的,則是本來具足的。也就是說,如若是從理體上來說,所有一切萬法則是不變的。如若是從事相上來講,所有一切萬法則是因緣生,則是因緣滅的。故此說,所有一切凡夫眾生,雖然是眾緣和合而生,雖然是種種的業因,種種的境緣,種種因緣果報所生的,但是所有一切凡夫眾生,本來具足有如來大智慧德相,則是不生不滅的,則是不增不減的,則是不變的,則是究竟圓滿具足的。所有一切萬法悉皆是緣生法,由於凡夫眾生沒有真正的徹見自己的本性,也亦是沒有真正的見性,故此凡夫眾生隨著外在的種種境緣,從而生起了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也亦是隨著外在的咯境緣生起了我執與法執等等。即是所謂的凡夫眾生不能夠真正的轉境,從而凡夫眾生隨境而轉。這就是眾生迷惑顛倒的根本之處,也亦是凡夫眾生輪迴三途六道生死苦厄的根本因素。凡夫眾生迷而不覺,隨境所轉,也就是迷而為覺,從而逐相而轉。諸佛如來通達明了所有一切萬法悉皆是緣生法,悉皆是因緣和合所生的萬法。因緣所生的種種萬法,本無自性,緣生性空。也就是說,因緣所生的萬法,當體皆空,了無自性。諸佛如來通達明了萬法皆空,了無自性,當體即空,也即是所謂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簡稱為覺正凈。凡夫眾生則是屬於迷惑顛倒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則是屬於清凈平等覺悟的凡夫眾生。凡夫眾生則是屬於迷惑的佛,諸佛如來則是屬於覺悟的凡夫眾生。凡夫眾生則是屬於未來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則是屬於過去的凡夫眾生。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悉皆是過去的凡夫眾生。所有一切的凡夫眾生,悉皆是未來的諸佛如來。因此可知,凡夫眾生悉皆是因為迷惑顛倒,悉皆是因為肈分別執著煩惱惑業,悉皆是因為我執與法執,故此才感召三途六道生死苦厄果報。而諸佛菩薩悉皆是因為自己真正的覺悟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緣生性空,當體即空,了無自性,故而超越了色界、欲界、無色界這三界苦厄。也就是說,因為迷惑顛倒,從而生成了三途六道。因為覺悟清凈,從而生成三聖。故此說,三途六道則是迷惑顛倒所感召的果報,聲聞緣覺與諸佛菩薩這四聖,悉皆是清凈覺悟所感召的果報。所以說,修行就是修持種種的真實清凈與大覺悟,佛法即是清凈覺悟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清凈覺悟的教育。

《金剛經》則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以及也亦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修行經典,而且也亦是佛教之中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傳入中國之後,自東晉時期到唐朝期間,《金剛經》亦有六種譯本,由於不同的譯本,也略有不同的名稱。雖然是具有不同的名稱,但是悉皆是簡稱為《金剛經》。於六種不同的譯本之中,也唯有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通的比較廣泛。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金剛經》,整部經典總共有五千一百七十六個字,或者亦有五千一百八十個字,即是5176個字或者5180個字。而唐朝玄藏大師所翻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整部經典的字數則是八千二百零八個字,即是8208個字。

《金剛經》則是屬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之中的般若部,而在五時之中,則是屬於第四時般若所講說的般若部分。而在八時之中,則是屬於別教。釋迦牟尼佛所講說的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但是《金剛經》則是屬於六百大般若經之中的一卷。釋迦牟尼佛於四十九年講經講說之中,則是講說了二十二年的大般若經。也亦是運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說大般若經。以及釋迦牟尼佛在入大般若之前,預言說大般若經必定將大興于震旦東土,然後再由震旦東土推行弘揚流通到世界各地。

鳩摩羅什則是梵文的音譯,又音譯為鳩摩羅耆婆、鳩摩羅什婆,而簡稱為羅什大師,而漢語的意思,即是童壽。鳩摩羅什出生於天竺國,即是出生於西域的龜茲國,即是現今的新疆庫車縣。生於公元334 年,莫於公元413年,世壽七十九歲。鳩摩羅什的父親的名字叫作鳩摩羅炎,母親的名字叫作耆婆。由此可知,鳩摩羅什則是父母名字的合稱。鳩摩羅什大師則是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即是公元401年,姚興派人將鳩摩羅什大師迎請到長安,即是現今的陝西省西安市,率領弟子八百多人,翻譯了《摩訶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 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等的經典,還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及《大智度論》等等論著,總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而與真諦(公元499——569年)、玄藏(600——663年)、義凈(公元6 35——7 13年)也亦有說(公元705——774年),則是被稱作為四大誦經師。鳩摩羅什大師的著名弟子,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這四大弟子,以及在當時稱作為四聖。

唐朝玄藏大師,在唐高宗的劫持之下,僅僅運用了四年的時間,奉詔在玉華寺翻譯六百卷大般若經,而梵文大般若經也亦有二十萬頌。即是在唐朝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即是公元六六0年至公元六六三年這四年的時間。

《金剛經》則是阿羅漢向釋迦牟尼佛啟請如何修證大乘菩薩的經典,也亦是大乘菩薩直至無餘涅槃,以及大乘菩薩契證實相般若境界的一個修證過程經典等等。古往今來,許多大德曾經講解《金剛經》,而第一個講解《金剛經》的大德,則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天親菩薩與無著菩薩這兩位大德。而天親菩薩的《金剛經論》,則是天親菩薩在自己契證阿羅漢聖位之後,回來修學大乘與弘揚大乘教理教法時所著述的論著。而於六祖惠能大師,則是屬於第二個講解《金剛經》的大德祖師。惠能大師所講解的《金剛經》,稱作為《金剛經解義亦曰口訣》。以及亦有近代的印順法師講解的《金剛經講記》,還有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與江味濃的《金剛經講義》等等。

所謂的金剛,則是金中最堅硬的剛,具有堅固之義。而在經論之中,則是常常運用金剛來作為比喻,即是運用金剛比喻為武器,或者運用金剛比喻寶石等等。運用金剛比喻武器,則是比喻堅固、銳利,以及能夠摧毀一切,而自身不被萬物所破壞。就如同帝釋天與密跡力士所執持的法器金剛杵一樣,能夠摧毀所有一切萬物,而自身不會被萬物所破壞。

《金剛經》的整部經典,則是空的智慧,即是講說無所得的真實智慧,也亦是講說自性的真實大智慧德相等等。《金剛經》則是一部徹底解放煩惱心靈大智慧的經典,則是屬於契證「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實相境界的唯一大經典。從而得知,這部《金剛經》,則是真正的超越了所有一切的宗教性,以及也真正的包涵了所有一切宗教性。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之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聖賢,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悉皆是真正的得道成道的,由於各自的得道與成道程度深淺不相同,以及因地因時的不相同,也亦是由於各自的因緣不相同,即是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緣功德不相同等等,故而各自所傳化的方式方法途徑手段等等,亦有所不相同而已。雖然具有種種的差別,雖然具有種種的不相同,但是最終的目的,悉皆是徹見自己的本性真如,即是真正的徹見自性,以及也亦是恢復自己本來具足的如來大智慧德相,即是所謂的成佛。所謂的成佛,則是自己本來具足的自性佛。也亦是可以說,所謂的成佛,則是成自己內在本具的佛,而並不是去成外在的其它佛。

所謂的金剛,即是比喻堅硬,也亦是比喻勇猛突破超越,以及即是教令自己順利修行證果等等的意思。所謂的般若,則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智慧,即是能夠真正的通達世間與出世間所有一切萬法,以及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的絕對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即是真正的超越世間與出世間所有一切萬法的真實大智慧。所謂的波羅蜜,也亦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究竟圓滿到達、究竟圓滿到達彼岸等等的意思,即是徹底的超越生死,從而真正的到達解脫大涅槃的彼岸。所謂的經,即是途徑、方式方法、手段等等,也亦是學佛修行的路途,以及也就是學佛修行成佛的途徑等等的意思。從而得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題大義,即是運用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真實大智慧,徹底的破除掉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從而真正的脫離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苦厄,究竟圓滿到達大自在大安樂的大涅槃真實大智慧,即是真正的究竟圓滿到達生死苦海的彼岸的真實大智慧。

《金剛經》則是屬於佛教之中破執遣妄的一部經典,即是徹底的破除掉我執與法執,以及徹底的斷除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的一部經典,從而真正的獲得到清凈平等覺悟的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果德。凡夫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種種無明煩惱惑業,故此生起了種種的妄想執著。所謂的妄想,即是分別心,也亦是能夠真正的分變種種的境界,以及分別變現十法界種種的境緣等等。而執著又分作為我執與法執兩種類別,所謂的我執,即是生起煩惱障的根因。所謂的法執,即是生起所知障的根因。也亦是說,我執生煩惱障,法執與所知障。凡夫眾生由於煩惱障民所知障,也亦是由於我執與法執這二執,故此才生起了種種的惑業,故此才造作種種的惑業,從而感召三途六道生死苦厄的種種果報。也就是說,妄想則是屬於分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分別心。然而執著則是屬於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執著,也就是所謂的情執我見。因此可知,修行就是破除掉我執與法執,修行就是徹底斷除掉煩惱障與所知障這二障。所謂的執著,即是我執與法執所生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這二障。修行就是徹底的斷除掉情執我見,即是真正的徹底破除掉假我,從而真正的徹見真我。而且也亦是真正的降伏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真正的顯發出來本來具足的自性德相。即是所謂的超越三界苦厄,契證一真法界的真實果德等等。

所謂的般若,即是自性本來究竟圓滿具足的正智,也亦是無上正等正覺所照見的事實真相,即是徹底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以及也稱作為佛智佛見,即是佛之佛見,也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佛見解思惟行為,而且也亦是佛的身口意三業的造作行為等等的意思。所以說,修行就是徹底的斷除掉世間所有一切有情執我見,即是真正的徹底斷除掉世間的所有一切染污境緣,從而真正的契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自在大安樂的菩提果德,也就是所謂的究竟圓滿成佛。從而得知,佛法即是教令生活過日子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教令生活過日子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說的所有一切經典,即是講說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即是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即是講說因緣果報,也簡稱為講說因果二字。人生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人,宇宙則是我們自己生活過日子的環境。能夠真正的通達明了這個理體,即是所謂的佛菩薩,如若是不能夠真正的通達明了這個理體,即是所謂的凡夫眾生。也就是說,諸佛菩薩則是一個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真實相的大智慧的清凈平等覺悟者,凡夫眾生則是一個沒有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真實相的迷惑顛倒的愚痴者。從而也真正的得知,修行即是修正自己對於人生宇宙的錯誤見解思惟行為,也亦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身口意三業行為。雖然大乘佛教修行的綱要,則是以六度萬行來修正覺正凈,即是修正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從而真正的究竟圓滿到達無有佛涅槃,以及真正的到達無有涅槃佛的真實理體上的境界。

佛在《金剛經》之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古往今來所有一切聖賢,悉皆是真正的得道證道的大賢聖者,悉皆是真正的契證理體的大聖賢者。但是所不相同的,但是所具有差別的,悉皆是因為各自所契證的程度深淺不相同,即是各自的因緣果德不相同,以及各自的時期地點不相同,故此所傳導教化的方式方法,也亦有不相同的種種差別等等。由於眾生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緣功德的不相同,由於眾生各自的程度深淺差別,以及又由於眾生各自的時期與地點種種的差別不相同等等,故此所獲得到的教化與傳導方式方法,也悉皆是亦有種種不相同的差別。

《金剛經》則是屬於大乘般若部之中的一部經典,而且與佛教之中號稱為大經的《華嚴經》之大乘般若等齊的一部經典,以及也亦是稱作為大乘般若經典,所以稱作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的金剛,則是金屬之中最堅固的,就像金剛鑽一樣,能夠摧毀所有一切。比喻能夠建立一切法,能夠真正的摧毀一切法,無堅不嶊。所謂的般若,則是梵語的音譯,漢語為智慧。所謂的般若,即是大智慧的意思。所謂的波羅蜜,也亦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到達彼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到達生死的彼岸。所謂的經,也稱作為徑、途徑、手段、方式方法等等的意思,以及也簡稱為法、教理教法等等。從而得知,《金剛經》即是講說能夠真正的徹底降伏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世間的所有一切苦厄,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的一部大乘般若經典,也亦是一部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的一部般若大智慧經典,以及也亦是一部超越三界生死苦厄,徑登涅槃彼岸的大般若智慧經典。

所謂的般若,即是大智慧的意思,也稱作為大般若智慧,而簡稱為智慧。也就是說,所謂的般若智慧,則是能夠真正的了解道,能夠真正的悟道,能夠真正的修道,能夠真正的證道,能夠真正的了脫三途六道生死輪迴苦厄,能夠真正的超越三界,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契證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道果的真實大智慧。所以說,般若所指的大智慧,則是超越了普通聰明睿智,以及也亦是屬於理體上的根本大智慧。雖然根本的大智慧,也亦是屬於一個名稱,但是也必須要通過這個假體虛擬的名稱,來指引教令所有一切迷惑顛倒的所有一切凡夫眾生,究竟圓滿契證佛果聖位。也就是說,般若大智慧則是屬於根本智,則是屬於超越所有一切聰明與普通智慧的真實大般若智慧,則是屬於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真實相的大般若智慧。所以說,大般若智慧則是真正的屬於整個身心契證的大智慧,則是屬於生命本源與生命本性的大智慧,則是屬於自性本具理體的真實大般若智慧,則是屬於性體上的真實大般若智慧,也稱作為自性德相、自性德能等等。從而得知,所謂的般若這兩個字,確確實實地是不能夠真正的代表大般若智慧整體的全部義理。雖然如此,但是般若所內涵的大智慧,也亦是可以分類為五種類別的般若大智慧,也稱作為五智般若,或者是稱作為五般若,以及也稱作為五智等等。般若所包涵的五種大智慧,分別為實相般若智慧、境界般若智慧、文字般若智慧、方便般若智慧、眷屬般若智慧這五種類別,而且也稱作為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

所謂的實相般若,即是宇宙的本源,也亦是修道、悟道、證道、明心見性所體悟到真實的那個道體。也就是修證體悟到那個道體的真實空性,即是悟道所徹見的那個空性的理體,我們把這個自性理體,我們把這個空性,就稱作為實相般若,實相般若也亦是屬於大智慧的一個部分。但是我們的聰明,但是我們的睿智,也只能夠是屬於意識的一個部分,則是屬於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局限於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則是屬於具有一定局限性範圍的一個部分。然而真正的道體,然而真正的空性,然而真實的般若大智慧,然而實相般若智慧,則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則是超越知識與意識想像的範圍,則是超越了討論與研究的範圍。也就是說,所有一切運用知識與意識,以及運用討論與研究等等,來進行想像與思惟,悉皆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悉皆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範圍。從而得知,能夠真正的運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悉皆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悉皆是屬於妄想意識範圍的虛假相。真正的道體,真實的大智慧,實相般若大智慧,則是超越語言文字所表達範圍的,則是超越知識與意識範圍的。由於真正的道體,由於實相般若,則是超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範圍,所以也只能夠運用不可思議來表達真正道體的空性。所以說,所謂的不可思議,則是不可以運用普通的知識與意識來進行推測來思惟。如若真正的道體,如若真實相,如若實相般若,能夠真正的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能夠真正的運用知識與意識來表達,那麼這個道體,那麼這個真實相,即是屬於妄想意識範圍之內的般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屬於道體空性之內的真實大般若智慧。也就是說,所謂的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夠去思議,而是所修持契證的境界,確確實實地是超越了知識與意識所思議的境界範圍。實相般若則是屬於般若之中的最根本般若,也亦是屬於大智慧之中的根本大智慧。因此實相般若則是屬於人生宇宙的本源,則是屬於我們自己生命的本源,則是屬於宇宙的本源。而於佛教之中,所謂的佛,所謂的道,悉皆是代表實相般若,也亦是代表為大智慧的理體,以及也即是代表道體空性等等。從而得知,這個佛、這個道,則是無所在 ,也亦是無所不在的,即是所謂的在在處處、時時處處、無所不在、無所皆在。雖然實相般若的名詞很多,也只不過是一個代號而已,也只不過是代表實相般若而已,也只不過是代表實相般若的道體而已。

所謂的境界般若,即是種種的現象,種種的自然界觀念等等的意思。所謂的境界,也稱作為境緣、現象、觀念、想像等等。能夠運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境界,悉皆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範圍的境界,麻將機能夠真正的代表真實相的境界,也不能夠真正的代表悟道證道的境界,以及也沒能夠真正的代表道體空性的真實境界。所以說,境界也只能夠意會,不能夠真正的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即是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論是修行者,還是造作五逆十惡者,各自悉皆是具有一定的境界。修行的人有修行的境界,不修行的人有不修行的境界。吃飯有吃飯的境界,睡覺有睡覺的境界。高興有高興的境界,煩惱有煩惱的境界。所以說,境界包涵了所有一切的境界。凡夫眾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痛苦。如若是從實相般若的角度上來說,境界般若則是從實相般若的理體上來的,也亦是道體上所產生境界,即是自然而然所產生的境界。真正的開悟證果者,真正的悟道證道者,智慧開顯無窮無盡,而於佛教之中則是稱作為無師智,也稱作為自然智。即是自己本來具足的大智慧德相,即是自己本來具足的如來大智慧德能開顯出來了,工不老師所傳授給你的,而是自己本來究竟圓滿具足的。所以把這個本來究竟圓滿具足,以及也亦是天上天下無所不知的境界,稱作為境界般若。從而得知,境界般若確確實實地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謂的文字般若,文字雖然是屬於語言思想符號,但是文字本身也具備智慧。文字則是記錄語言思想的一種符號,中國人的語言思想記錄符號,稱作為中文。外國人的語言思想記錄符號,稱作為外文。所以說,所謂的文字般若,即是記錄語言思想境界的般若大智慧,也亦是文字思想上的境界範圍,也稱作為文字境界、文字意境、文字智慧。雖然文字般若則是在悟道之後所自然產生,而並不是憑藉我們的思想意識的睿智所產生。雖然我們修行的根本目的,則是契證真實的實相般若。但是也必須要在文字般若的啟發之下,才能夠真正的顯發出來我們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也就是說,文字般若則是屬於航海的把航針,則是屬於旅行的導遊,則是屬於標月指。但是我們必須要通過這個文字般若,才能夠真正的開顯出來我們本來究竟圓滿具足的自性道體,即是所謂的空性。也就是說,文字般若是修行導航,實相般若是修行最終的目的。

所謂的方便般若,即是善巧方便的簡稱,即是所謂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及也就是佛教之中常常講說的四攝,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事情。即是如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樣,具有一千隻眼睛,具有一千隻手,而且頭上也亦有三隻眼睛,則是代表觀世音菩薩千處啟求千處應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能夠真正的做得到應緣作隨緣修行。能夠真正的做得到應緣教化所有一切眾生,能夠真正的做得到隨緣修持善根福德因緣功德等等,即是真正的具足了善巧方便,也稱作為方便般若。能夠真正的具足隨緣的方式方法,能夠真正的具足應緣的方式方法,能夠真正的具足隨緣應緣不變的方式方法,即是真正的具足了方便般若的大智慧。從而得知,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善巧方便的大智慧,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大般若智慧。以及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真實的善巧方便的慈悲,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說,無論是智慧,還是慈悲,都必須要究竟圓滿具足善巧方便,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智慧,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慈悲。佛教之中常常講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就是講說,沒有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善巧方便的慈悲,沒有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善巧方便的大智慧,沒有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大智慧的善巧方便等等,悉皆是屬於助紂為虐,悉皆是屬於禍害的根源,悉皆是屬於三途六道生死輪迴苦厄的業因等等。

所謂的眷屬般若,即是佛教之中所常常講說的行願,也亦是從悟道智慧之中產生的,也亦是屬於身口意三業行為上的智慧。所謂的眷屬,即是親戚、朋友、家人、親善等等的意思。而於六度萬行之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五度,悉皆是屬於般若度的眷屬般若。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五個行願,悉皆是稱作為眷屬般若。也亦是可以說,所謂的一切行願,所有的一切大誓願,所有的四弘誓願,所有的一切身口意三業大誓願行,悉皆是屬於般若的眷屬般若。

所謂的一切行願,所有的一切大誓願,所有的四弘誓願,所有的一切身口意三業大誓願行,悉皆是屬於般若的眷屬般若。般若無所不包無所不涵,般若只能夠梵語音譯,不能夠真正的直接翻譯,也亦是勉強翻譯為智慧。因為般若的之中內涵修道悟道證道的真實之大誓願行,以及也涵蓋了修道悟道證道的真實理體。所以說,無論是人生還是宇宙,也無論是十方法界還是微塵等等,悉皆是不出般若之中,悉皆涵蓋在般若之中。

《金剛經》亦有六種原譯本,流通最廣泛的則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玄藏大師所翻譯的,則是稱作為《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的能斷,即是能夠真正的降伏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世間的所有一切苦厄,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等等的一部大乘般若經典。所謂的波羅蜜,即是波羅蜜多的簡稱,也稱作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則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到彼岸、究竟圓滿到達、究竟圓滿成就、圓證、圓契等等的意思。就如同《心經》一樣,悉皆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多心經》的簡稱。所以說,《金剛經》也亦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

經文之中的開經偈頌:「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即是武則天所作。也亦有人說《金剛 》之中的云何梵偈頌,也亦是武則天所作。云何梵偈頌:「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蜜,廣為眾生說。」云何可以獲得到清凈、長壽、自在、安樂,運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以及是那種因緣,才能夠真正的獲得到真實的堅固力。云何能夠真正的獲得到超越三界苦厄,如何能夠真正的脫離生死輪迴苦厄果報,如何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契證常樂我凈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陀能夠真正的打開最微妙秘密,把無上的教理教法,把無上的法門傳承給我們。

《金剛經》的原譯本,並沒有劃分章節段落,也就是沒有真正的劃分卷品。而我們現在所《金剛經》,則是劃分為三十二品,也就是劃分了三十一個段落章節,而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所編輯劃分的章節段落。也就是說,《金剛經》之中的三十二品,與三十二品的品目的分類,以及三十二品的標題等等,悉皆是梁武帝兒子昭明太子所編輯的,悉皆是昭明太子所附加填寫上去的,故此就變成了現在的三十二品《金剛經》。這是對於《金剛經》的一個簡單的概述,即是簡單的一個介紹而已。如若要真正的領悟《金剛經》的真實義,必須要親自讀誦《金剛經》,以及把《金剛經》之中所講說的真實理體,確確實實地落實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中,才是真正的契悟《金剛經》的真實理體,也亦是真正的得證《金剛經》之中所講說的真實般若大智慧等等。所以說,修行就是真正的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即是真正的效法佛菩薩行誼,即是真正的作佛。即是《觀經》之中所講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推薦閱讀:

桃花得氣美人中 第二部分
耶穌就是托拉 - 第二部分
使秦帝業白起之勢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九)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TAG:金剛經 | 金剛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