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授輔導材料之七:練功各部形體要求 | 智能氣功科學電子資料庫

練功各部形體要求

龐明

(根據1989年3月26日-27日,給教練員班講課錄音整理)

第一節 身形要求

智能氣功強調練功形體和精神並重。雖然練氣功的關鍵是運用意識,具體到智能氣功首先是強調運用意識。我們前面已講過運用意識及涵養道德了。而真正練功的時候,卻是需要從形體上練起來。運用意識是運用到形體裡邊來。因為我們智能氣功一個練的是智慧(指神經方面的功能),再就是練能力,而能力就包括一個人的整個身體健康狀況。從功法要旨來說,一個是精神的,一個是形體的。對於這一點,古人練功也很強調,在比較早的著作《管子》中講「形不正者德不來」。所以自古以來練功並不是單獨強調一個方面,必須要形、神並練。我在前天講課時提到過《衛生·易筋經》這本書,從武功到內功都很推崇它,此書中有幾句話:「練無形而棄有形者不可,練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前面是說練無形棄有形不可,光練無形的神意氣,不練有形的形體,就是說神意氣不和形體結合不行,當然光練形體,而不注意神意氣就更不行了,那就不叫氣功了。所以古人也是強調形神並練。它又談到,「練有形是無形之輔,培無形是練有形之佐」,這兩者是相得益彰的,「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一個人的生命活動有兩個表現,這兩個表現最後落到一個人的整體生命活動提高上去。因此我們智能氣功就強調練形和練神,神為主宰。所以,我們講運用意識,講涵養道德,同時還講體態要求。我們那幾套功就是從形體動作上入手,以後慢慢進入到神、意、氣。

練智能功的體態要求:一是講各部身體要求,一是練功體式,即不同的姿勢。

各部身體要求主要是講練氣功的人身體各個部分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正確姿勢。練氣功的姿勢和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要求不完全一樣。為什麼要講姿勢的要求呢?因為,從練氣功來說,正確的姿勢能使氣血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如果姿勢錯了,就阻礙氣血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所以,我們練智能功首先要把身體各個部分的正確姿勢掌握起來,當你把身體各部姿勢都能做得正確了,那麼在練不同的動作和不同的姿勢時,都應該以這個姿勢做基礎,這樣就可以使體內氣機充斥,容易通達,練功效果就會增強。有不少人練功,練練出毛病了,出現一些不舒服的癥狀。同志們要注意,我過去講過,練智能功容易出現練功反應,但也不能夠把病人出現的一切癥狀都一味地歸結於練功反應。有個病人練一段功後,說老師我練功練得腳疼,你說沒事.練功反應,智能功就是有反應;又練了一個月,老師我還胸疼,你還說練功反應。動不動就是練功反應,那行嗎?我們智能功的確是練功反應多,但對一個具體人來說,是不是真的練功反應,還需要認真的給查一查,查什麼呢?首先要看功法掌握得對不對,符不符合要求。如果你動作都不符合要求,姿勢要求全錯了,那就練錯了,就不是一般的練功反應問題了。如果是動作路線對,如捧氣貫項法,貫頂、推、收,這個做對了,動作路線沒錯誤,而動作基本姿勢要求沒做對,也可以出現問題。因此,來人說個癥狀後,要給查一查,看他符合不符合練功要求,如果姿勢符合要求了,再看練功意念對不對,意念活動如果違背智能功的要求,那也不能算作練功反應。那是沒符合練功要求的問題,應該給人糾正,糾正姿勢及意念活動,糾正以後可能就沒有問題了。如果我們把姿勢不正確當做練功反應,愈練癥狀就愈多。我記得在1985年,開始教形神庄的時候,一天我上天安門輔導總站看他們練功,有一人對我說,龐老師我怎麼腰疼啊,快一年了,越練越疼。我一看是練功姿勢不正確,我給他擺擺姿勢,把尾閭往下一垂。他覺得「咕得兒」一下,不疼了,沒事了。這就告訴同志們,有很多練功反應,你如果查一查,不一定是真正的練功反應。

對各部身形要求,必須認真地聽,認真地體會,當你對各部身形要求有體會了,以後你再去給學員檢查,往往一看就看出來他的毛病了,如果你自己身體里氣通了,他一說難受,你不要去查,就稍稍一動,他練功哪點姿勢不對,就可以知道了,很簡單的問題。如果你自己就不掌握正確的姿勢,那就很難給人家糾正了。我們講各部分要求時,一方面講正確姿勢、作法、起到的作用,同時還講姿勢做得不正確,可能會出現什麼異常反應和癥狀。將來同志們在教功時,對哪些地方出現什麼癥狀了,你就要認真給別人查—查。講到每個地方有什麼要求,你要跟著比一比、動一動,體會體會。哪些地方有病,我說到那兒,你就趕緊想,這兒一動,氣血就正常了,這比發氣治病信息要大得多,因為每講到一個部分,要講怎麼做使得氣血正常流行,我這兒一做,你跟著一比,就把你那兒的氣給帶通了,這個問題要特別地注意。下邊講各部身形要求。

一、對頭部的要求:

頭都要求非常簡單,就兩個字:中、正。中是指左右,既不能左傾、也不能右傾;正是指前後,頭要擺正了,下頦不能舒著,仰著頭不行,低著頭也不行,要中正。左右不歪好說,前後什麼叫中正,怎麼才能做到中正呢?大部分同志發旋處有個坑坑、就是智能功所說的百會,裡邊屬於泥丸宮,有個別人坑歪一點,歪了就不要去摸那個坑了。一般是兩個耳朵尖往上一引,在上面連起來。頭要豎起來,坑坑垂直著往天上頂,似乎是一個直柱子頂到天上去了。怎麼才能是直的呢?整個身體要保持垂直線,好比一個人從百會處住上一提,拉起一綹頭髮,一綹頭髮下面是很自然的受力,如果往前一低,前邊拉得緊;往後一仰,後邊拉得緊,一綹頭髮掀起來一提都吃上力氣了,就標明頭放正了,如未放正拉起的一綹頭髮不是平均受力的。這是檢查頭部中正最簡單的方法。平時練頭部中正的方法,可以用一個小玻璃球,在頭上頂著,走路都頂著,頭一歪球就掉了,就這麼頂著不掉,還得有個精神向上托著它,這樣就出現了頭部需要的「虛凌頂勁」。虛著往上凌空,能使清氣上升,使得神氣能貫到頂上來,神氣清明。當平時練熟了以後,真練功時就可以不要那個球了。練功時怎麼體會頭正不正呢?下頦要回收,平時講下頦要回收,目的就是頭要擺正,有的同誌喜歡舒著下頦,不符合練功的要求,低著頭關係不太大,仰著要出毛病。同志們要注意,下頦回收與低腦袋不一樣,下頦回收是腦袋不動下頦往回收,意念喉頭也要有在回收的意思,這對做好頭部中正非常有意義,喉頭往回收不一定動多少,意念往玉枕骨處收,再從這兒往百會提,好像咽唾沫,一咽喉頭往回一收像做收下頦、拔頸椎動作似的,這是做好頭部中正的要求。

如果頭中正做不好,可能會出現如下幾種毛病:

一種是下頦往前腆著,下頦往回一收脖子就往後仰,這是兩個相連的動作。下頦舒著,有時也容易挺胸脯,身體壯的人下頦舒著准挺胸脯,這兩個動作加到一塊,練氣功(練智能功也是一樣)不知不覺血壓要高,這個效果非常明顯。血壓高的降不下來(當然舒一點問題不大)。什麼道理呢?督脈氣該升升不起來,任脈氣該降降不下去,應該升的清氣升不起來,該降的降不下去,陰陽就不平衡了,使得任脈氣往上升,往上一衝沖得血壓高了。將來有人問:老師,我怎麼練了半天功,血壓降不下來啊?你去看吧,大部分都是挺胸脯、舒下頦的,你把胸含一含,下頦低一低,再去練功,練練血壓很快就下來了。高血壓的同志,只要姿勢擺對了,練三心並站庄十五分鐘血壓就能往下降,如果你在旁邊再給導導氣,十五分鐘都用不了,一分鐘降二十、三十不成問題。擺對了姿勢以後就想一個「頂心向下歸丹田,頂心向下歸丹田……」二十分鐘量血壓去吧,就降下去了,快得很。

再一種可能是,由於下頦舒著,有時脖子發木,發緊,這往往也是由於頭擺得不中正。有的人腦袋發緊、發脹,往往也是下頦收不好引起的。

另外,有的人練功時不平衡,身體晃站不住,站不穩,往往也是頭沒擺中正,左右傾斜了。當你站庄時覺得身體晃動,要摔跤,你就把頭擺擺,頭頂百會虛凌頂勁,頂天空,就想天上一根繩子把自己吊起來了,這樣身體就平衡了。

有很多同志練形神庄第九節彈腿翹足描太極站不住,為什麼站不住呢?做動作腦袋是歪的,身體正腦袋也要正,自然而然身體就放鬆了。

如果有的人總是低著腦袋,一般來說練智能動沒什麼大的問題,如果低得太多了,整天老那麼低著,可以出現胸部發緊、發悶的感覺,胸部有壓迫感,或者是兩個肩胛骨發緊。這都是由於低頭低得太多了。

二、對眼睛的要求:

要求目似垂簾。眼睛慢慢閉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閉上,另一種是留一線光線,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各有長處。若留一線光線,練功精神容易集中,不易跑神。第二還容易把外邊陽氣吸過來,但它不容易靜得更深;閉上眼睛,好處是不容易受外界干擾,靜得深度大一點。但一開始練功的人,閉眼練易犯睏,沒精神,尤其練三心並站庄。閉著眼睛就打盹,咱們智能功還沒教坐功,教坐功後閉著眼睛練,身上放鬆,再低著腦袋,練一會就睡著了。因為閉著眼睛練不受外界刺激了,有時就跑神了,或睡覺了。這是它的弊病。至於每人適合哪一種,自己去摸索。有人覺得留一條縫特別累,有點光線還靜不下來;有的人完全閉死反而覺得不舒服,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自己來摸索體會。一般來說練智能功往往是眼睛輕輕閉合,一開始不要閉死,不要用大力去閉,就輕輕閉著,也不是有意留點光線,也不是有意閉死,合上就行了。眼睛合不好關係到練功的效果。一開始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眼輕輕閉合,這是幹什麼的?是從不練功狀態進入練功狀態。兩眼輕輕閉合這一句話,就把我們智錢功練功的全部準備工作包括到裡邊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注意外面很多事情,精氣神不知不覺跑出來了,身體裡邊占的少了。兩眼輕輕閉合時就是要把神收回來。如果不是兩眼輕輕閉合,而是「啪嗒」一閉,好了,神還在外邊,沒有收回來,人的信息量都在外邊,從外邊凝結著氣,帶著氣往外跑的,就不可能人靜,不可能集中精神來練功,所以必須慢慢、慢慢地做這個動作,認真的做,兩眼輕輕閉合、輕輕閉合、輕輕閉合。這是—個大的關鍵,有的同志練功精神不能集中,就是一開始兩眼輕輕閉會不符合要求。

兩眼輕輕閉合動作要緩慢,要均勻,開始兩眼平視前方。如果你自己練功時。開始睜著眼睛看前方天地交接處,不眨眼地看,眼睛很脹了,兩個眼睛麻酥酥、癢,要流眼淚,流就讓它流,你別理它。尤其有病的人、越是身體虛的人越愛流,連五分鐘都用不了。三分鐘就流眼淚,別人看怎麼練功哭開了,不是哭,它是身體反應,實際是氣不足,氣到眼睛這兒交成水,水不能收進去,有點病的水跑出來了,也不是什麼壞事情。然後兩眼輕輕地、緩慢地、還要均勻地閉合。做好的關鍵在外眼角。閉眼時千千萬萬不要注意上下眼皮,尤其眼睜得越大、看的時間越長,閉眼時就容易「啪嗒、啪嗒」兩下閉上了,不會慢慢地一點點地閉合。所以必須要把意念放在外眼角上,兩個眼角往一塊一擠,微微有點笑容,眼角往外一拉,慢慢就閉上了。

以前沒講讓大家看那麼長時間,培訓中心的老師們要想出功夫,就練看天地交接處。看天地交接處一個很大的好處是把大自然的很多的信息都集中到那兒,都集中到混元氣這兒來了,收的時候上、下眼皮一擠就把天地的混元氣一下都收回來了,氣就足了,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練功訣竅。這個問題以前也講了一些,但是沒有講得那麼明確。以前講把神收回來,沒有講把天地混元氣收回來。同志們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就只練眼睛,慢慢的睜開眼睛看,看一會此後慢慢閉上,反覆地做,很多病都可以好得了,這也是形神並練。就靠眼睛,因為眼睛裡神最足,發放氣也最足,放氣足收氣也就足。我們練智能功必須要注意眼睛的鍛煉,沒事就這麼練一練,效果很好。如果練功中精神靜不下來,雜念比較多,就採取這個辦法,慢慢把眼睜開,看到遠處,再閉,再睜,再閉……最多三次精神就集中起來了。有很多同志講練功靜不下來,你就這麼做試試看,一會就靜下來了,再來了雜念,再這麼做,就可以把雜念排除。

將來我們用神光治病,就是用眼睛,慢慢把眼睛一合,意念往回一收和眼光結合就是神光治病。眼睛一看就解決問題了。治病不一定都用手發氣,眼睛一看就行了,有時比手還決。這是對眼睛的要求。關鍵是緩慢、均勻的閉合,閉時注意外眼角。現在同志們試試看。平視前方,想看前方天地交合處,下頦收著,睜眼看,不要閉,就看到你前邊的人都沒關係,注意集中精神,不要眨眼(約看三分鐘後)兩眼輕輕閉合,均勻緩慢閉合。兩眼緩慢睜開,往前看,眼睛有病的人可能癢要流眼淚。什麼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一流眼淚就都流好了,(約看兩分鐘)兩眼輕輕閉合;注意外眼角,再慢慢睜開。如果有的同志閉眼不自然,可以用兩個手摸著外眼角,稍稍一動眼皮自然就慢慢下落了。經常練習就聽指揮了。眼睛的要求就講這麼多,關鍵是同志們認真去練。練坐功、動功、站功都要這樣閉眼睛,慢慢往回收,將來會覺得眼裡有光,慢慢就覺得裡邊發亮,拿這亮光去指揮身體,做動作拿它去指揮,這是以後的事情,一開始做不到。

三、對口腔的要求:

口腔裡邊有口唇、牙齒、舌頭,這些基本上都是管上下交通。口唇要上下輕輕閉上,張大嘴練功不行,除非說話時張嘴,練功時不能張嘴。上下門齒輕輕碰上,有假牙的練功時能摘就摘下,不摘也行。舌頭要頂上齶,頂在牙齒的後面,上牙牙根和牙齦交界的地方,叫「搭鵲橋」。此處屬於腦的髓孔之一。點此處可以使任督二脈交通,直通腦子。一般練氣功舌頂上齶不頂在此處,而頂在軟硬聘交界處,此處靠後。我們為什麼不頂這兒呢?頂這兒要吃力,舌頭往回卷,頂的方法是發音「2」舌頭捲起來往上—頂,大約就在軟硬聘交界處。大家體會一下,發「2」音時舌尖及兩側是不是都要用力往回卷,老這麼「2」著練一二個小時的功就受罪了,就違背自然了。將來到了高級程度,上齶不是還有水往下流嘛!將來到了一定程度真的往下流水,嘴裡出又香又甜的唾液,一般從腮腺這邊出來的有時有一點甜味,非常甜的味從下邊出不來,非得從上牙膛往下掉的水才特別甜。將來練功練到一定程度,有的門派不出這個功夫就不算成,不過智能功不強調這個。練周天功、丹道功的,上齶的水下不來丹就結不了,非得出甜水才能結丹,還不僅一個地方往下出水,共有三個小孔,當中一個,兩旁各一個,平時看沒有窟窿,功夫到了拿氣沖著才能有眼。打個比喻:膀胱從腎臟卞來的輸尿管,在體內有尿會從腎流到膀胱里,再到體外。可拿農村宰豬來看,把豬膀胱拿出來,小孩吹點氣玩,一吹氣,氣回不去了,口就沒有了,連氣也不通,閉死了。在體內膀胱上邊有兩個輸尿管連著往裡流尿,拿到體外往裡吹氣氣都不通了。什麼道理?膀胱壁是鱗狀上皮,可以變化,一收縮閉死了。上齶的三個小孔與此相似,嘴裡老出氣就閉死了,裡邊的活氣通了就有水往下流了。有人說你這是歪道理,解剖學上能找得到甜水管嗎?那個甜水管都閉著呢,練氣功練通了管就開了。怎麼練呢,不頂那兒將來甜水怎麼下來呀?告訴大家,不是舌尖頂著才頂下來的,是上邊有氣從上往下衝下來的,不過舌頭在那兒放著,下邊好開一點。「我們不頂那兒不是就開不了了嗎?」第一,我們不管它開不開,第二,把舌頭自自然然地往門牙這兒一放,不要使勁,整個舌頭上面都貼在上牙膛上,氣同樣可以下得來。這是對口腔的要求。

智能功還可對口腔加點附帶的動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時間練氣功,就練點口腔功。

先叩齒:先叩門齒九下,再叩左面九下,叩右面九下,再叩前面九下。叩四九三十六算一遍。

練舌頭:叩完齒練舌頭,頂下齶三下,再頂上齶三下,門牙縫三下。頂完再用舌頭圍著牙床轉,男人從上牙往左轉,女人從上牙往右轉。正轉三圈,再反過來轉三圈。然後將舌頭放在牙外邊,舌尖頂著上唇的系帶處,再各轉三圈,方向同前。這樣轉一轉,就把舌頭給轉活了。這就叫口腔體操,也是口腔氣功。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功法,在過去是「千金不換」,叫金不換口訣。這樣一搞後,嘴內唾液就多了,用唾液漱口,有人說那多噁心,你漱漱保管不噁心,這個唾液沒味,越漱越清,越漱越涼,變成清水了,開始有沫,漱漱就沒沫了,一嘴都是涼涼的清水,含的越多越好,到裝不下要往外流了,甚至於要嗆了,這時再往下咽。這是最好的機會。水太多了,氣管要嗆,趕緊往後一挺脖子,用點力「咕嚕」將三分之一咽下,意念送到肚臍,再從左邊咽三分之一,再從右邊咽三分之一,都送到丹田去,以前叫做「草還丹」,也叫「玉液還丹」。這麼一個簡單的功夫,過去就當做是非常寶貝的功法,練丹就練這個。會練這個了再到裡邊去轉周天,轉小周天、大周天,關鍵就是從這裡入手,不會入手練不出功夫。我們現在就當做練保健用,沒事就叩叩齒,轉轉舌,別人看練智能功的怎麼都咬牙切齒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們這是練草還丹呢!一般人都笑話怎麼叩叩齒就練功夫了?就算本事了?其實氣功就那麼簡單,不要以為多麼複雜,以前講這是天機不可泄露。叩齒、點舌、轉舌過去都有名詞的,叩齒叫「擂鼓聚將」,也叫召集眾神,叩左邊是防不祥,叩右邊是戰邪惡,左邊叫天磐,也叫玉磐,右邊叫金鐘,也叫天鍾。古時就講擂鼓聚將九次,敲玉磐九次,敲金鐘九次。舌頭頂上、下齶、門牙,叫開三皇鎖,天皇、地皇、人皇。轉舌是赤龍攪海。過去都用這種障眼法來寫書,老師不教你,不跟你講,你就甭想會。將來你們看書開三皇鎖就在嘴裡。古人就這樣,簡單的叩齒、轉舌就做這麼一大篇文章,我今天都明講了,尤其過去開三皇鎖是不講的,有的書上講三皇,但三皇鎖怎麼開不講。叩齒、攪海有講的,但不多。

同志們以後看到有「漕溪大路」也是講的口腔。一般書上講督脈氣上升叫漕溪大路。其實這隻講了漕溪大路的一部分。實際漕溪大路是指整個的任、督二脈。大路就是大路唄,還講漕溪幹什麼呢,學問就在漕溪上。上、下牙一併像水漕似的,舌頭往上一項,從上牙膛往下一點點的流水像小溪一樣,一個水漕,一個小溪,叫漕溪,就指的牙要並上,舌抵上齶,交通任督二脈。一說漕溪大路,就指的任督二脈氣循行,就講的周天,並不只是督脈,本來漕溪是佛家的曹溪派,為什麼還加三點水呢?因為把嘴看成個水漕子,上頭往下流水叫溪。所以你們將來看到「漕溪大路」秘密就在這兒。還一個在尾閭關,就這兩處要注意它。因為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體會,你們就可以從中學點東西。

四、對頸項的要求:

對此「一」中已述。只要下頦回收,百會上領,頸項就豎起來了。不復贅。

五、對胸背部的要求:

要求含胸拔背。智能功與別的功法稍有不同,先講拔背,就是把背拔起來,為什麼要把背拔起來?怎樣才能拔起來?因為正常人脊柱有幾個彎曲,一是脖子這兒往前彎,到了背部往後彎,到了腰部往前彎,到了骶部又往後彎,到了尾部往前彎,整個脊柱差不多就這麼個狀況。拔背總的意思是把背拔直,從脖子後最高骨頭大推(第七頸椎)往上拔,把脊梁骨拔直,不讓它彎著。因為彎著肺受壓,拉直就不壓了,胸脯拔起來胸就開闊了。拔背要注意是從頭頂住上拔,頭頂上懸,下頦回收,大椎往上領,這樣拔起來。關鍵是把脊柱拉直了不受壓迫,背部的氣就能夠正常流通了。可是這樣—拔容易把肩膀端起來,背是拔直了,但兩個肋也往上抽,氣往之沖得多了,頭沖得難受,耳根抻得發脹,脖子也發緊。我們把背拉起來,兩側要放鬆。要注意不要拔得過度了,既要把背拔直不受壓迫,肩膀又不能起來。怎麼辦呢?先把背拔起來,拔多了也沒關係,連肩膀一塊起,然後把肩膀往後放鬆,從前往後一轉放下來,再合到前面來就行了,這叫拔背和落膀相結合。慢慢練智能功的都會轉膀子,很多地方都活了,這樣搞起來比較舒服了。拔背和落膀相結合,不單純提拔背,拔背拔多了不舒服。如果不拔背,練功的時候有時背部發緊、發木、發涼,這種情況往往是拔背動作做得不夠,如果有的人練功以後脊背有手掌那麼大塊涼嗖嗖的,這就是沒有很好地拔背。當然,練形神庄含肩縮項、手掌外撐也沒很好地練,練好形種庄背部也能過得去。如果光練三心並站在,沒有很好的拔背,背部的陽氣通不了,會出現發涼、發木、發緊、發冷、發疼。這就是拔背。含胸是指胸部含起來,要注意智能功含胸和一般的武術含胸不一樣。當然武術里也有不同的派別,有的派別不主張含胸,不僅不要含,近要把胸挺起來,練少林就是挺胸疊肚泛臀。練智能功講含胸,要注意含胸是指把胸部放鬆,那些不健康的、氣不足又瘦又弱的人都喜歡肩膀耷拉著,因為中氣不足,只要挺起來氣不夠使喚就難受;一般健康的人,都喜歡威風凜凜的,走起路來昂首闊步挺胸,但這樣氣不容易放鬆,一挺胸背就擠上了,背就不好拔了。所以練智能功胸要含一含,不挺胸脯,把胸自然收回來,但又不是把胸擠起來,胸廓要自然放鬆,胸廓裡邊的心臟、肺臟不受壓迫,所以又提出含胸和擴胸相結合,練的時候胸要飽滿張開,氣沖開,但又不是挺胸,胸要含起來。含胸是從脖子下面的坑坑(西醫叫胸骨柄切痕,中醫叫天突),到兩個乳頭的三角區放鬆,這叫含胸。如何體會呢?先深吸一口氣,吸滿放鬆自然呼出,胸往下一落就夠了。為避免落得太多胸受擠,還要再張開,把胸往兩側張,因為含胸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得胸廓開大,增加肺氣的容量,裡邊活動自如了,我們通過後天換先天,也就有了條件,有了基礎。運動員為什麼呼吸量大,五千、六千、七千、還能到八千,普通人有些身體弱的只有一千,一喘氣沒有了,氣進不去。胸會拉開會含,就能增大肺里的運動量。開胸怎麼開法呢?先把胸含住,從兩個腋窩往外開,兩個腋窩往外一張,兩個肩頭往斜上方一拉,胸就開了。練武術的有幾個門派含胸含得非常好,一含胸往下耷拉著,膀子一下子出去了,脖子活動度非常大。練武術為了打人,你胳膊這麼長,他胳膊比你長得多,看起來他像一個小老頭,以為打不著你,其實不然。我學功的時候,我的老師比我矮,我把手伸開頂著老師的胸脯,老師一伸手,可以從我手底下打我的後腦勺,他的胳膊不能伸長能打到我嗎?他個子比我矮那麼多,胳膊不會比我長,還能繞過去,就是因為他會松。我們把胸含了以後,從兩邊開,往外拉,這就叫合胸和開胸相結合。開胸可以使肺氣更充足,氣機流通量更大,而且練智能功的要練得相貌堂堂,氣宇軒軒。都像美男子,美女子。

六、對肩的要求:

要求松肩、墜肘。真要做到含胸與開胸相結合,還要和上肢的肩、肘、腕結合起來。肩關節要放鬆,松肩和含胸、開胸又是緊密相關的,松肩就是把肩關節放鬆,不要綳著勁,我們哪套功都一樣,肩要放鬆。肩放鬆了氣才能到肢端上來,如果肩不放鬆,綳上勁氣就過不來了。肩一松又容易往下溜,往下耷拉。以前練功夫都講松肩墜肘,也叫松肩垂肘,也有的叫落肩,肩往下落,肘往下垂,這樣就和前面的功法合上了。一含胸、一松肩、一墜肘,慢慢都變成溜肩膀了,本來中國人就不健康,都變成溜肩膀,西服都沒法穿了。所以咱們練功要把氣端足了,肩平平的,身體很健康,這也是時代不同,內容也不一樣了。所以不能一味松肩,要松肩和虛腋相結合,腋窩要空虛,松肩不是往下落,而是要鬆開,鬆開以後兩個肩膀往外一撐,腋窩就空了,肩關節也鬆了,胸也就開了。其實這個動作是連在一起的。拔背含胸:先拔背,拔好了落膀,含胸,開胸,松肩。拔起來一落,轉到前面來,往外一開、一含、再一開。如果肩往下垂,擠上了,一擠就不靈活了。練氣功要求氣機靈活,武術講兩肘不離肋,既是護著中三路,可以打人,也可以防身,是有用處的。我們是練氣,氣足了就行。這就是松肩和虛腋(或空腋)相結合。

七、對肘的要求:

練功每個姿勢都應該垂肘,但不是一味地墜肘(或叫垂肘),胳膊肘後面的骨頭尖有往下垂的意思,做動作任何時候都不允許把臂伸得綳兒直,像練體操似的。任何動作上肢都是似直非直,當然練形神庄有特殊的要求就不一樣了,如立掌分指兩臂要撐直,一般的動作都是似直非直的。大骨頭尖有點彎曲往下墜,這是墜肘。古人就講一個墜肘,我們要光講墜肘就壞了,肩一松、肘一墜,還得往下拉,空著往下墜就不平衡了,要墜肘和懸肘相結合,肘往下墜時不完全墜在大骨頭尖上,而是靠裡邊麻筋的地方,在武功上肘這個穴位是個竅,有開合作用,會擰轉,武功有研磨肘。也叫磨雲肘,破手打手用肘打,完全靠麻筋這地方轉,這是很自然的轉,摸著這些地方才好動,慢慢轉轉胳膊就活了,這是肘上的一個竅,這個竅會動了就都會做游龍形了,放鬆了往下一垂肘自然就跟著轉,會用這個勁肘就活了。光墜這個地方還不夠,還得上面會懸一懸,一墜一懸,一個往下拉,一個往上提,臂就不是一個勁地往下墜,就不重滯了。像寫毛筆字懸肘似的。光懸肘不行,再加上點墜的意思,氣就渾厚了。所以,我們練智能功既用武功的墜肘,也用寫字的懸肘,這樣就把氣溶合在一起,上肢就比較靈活了。

八、對腕、掌、指的要求:

智能功很多動作要求坐腕,腕子不是橫著往下坐,關鍵是小手指側腕橫紋處的神門穴,在豌豆骨的邊上,坐腕時意念從這裡往下坐,過去武功上的千金鍘、千斤墜都用這地方,霹靂手下劈也是用這地方,一坐腕氣一下就能到掌上去,氣就可以順過去。坐腕時腕要微微斜一點點,這樣坐腕是活的,棒氣貫頂有很多推揉動作,往外推要坐腕,要往外擰著向外坐,回來時稍稍合一點,斜著含回來,這樣做手的氣感就大。坐腕時神門穴能帶著氣往外走,當然還要和肩、肘、腕連在一起。

對手掌、手指。練功中如果沒有特殊的要求,手掌都微微內含。往裡含氣,把氣含住,結合著五個手指放鬆,微微內收把氣收住。除非老師要求往外腆掌,說掌心外突,再外突,否則就微微的含,這樣有突有含,才能把內氣、外氣結合上,一出一進。含掌的關鍵在於四指自然舒開,大拇指、小姆指自然在一掌以外意念扣住,就像五股力量在那地合住了,但動作不要太大。捧氣貫頂、形神庄、五元庄很多地方都有這個動作,推揉坐腕推出去,回來就含掌合指,越小越好,如果把膀子放鬆了,再加上垂肘、懸肘、坐腕、含掌、合指,往外一推,坐腕推出去,回來膀子帶動,慢慢動一動,手的氣感就忽忽悠悠的不一樣了。沒事大拇指、小拇指合合合、收收收、合收、合收、合收,慢慢的氣就呼呼的往裡邊跑。所以沒事就這樣練練,比劃比劃,上肢要放鬆,將來就真是飄飄欲仙,一走忽悠忽悠就起來了,不放鬆就不行了。

上肢從頭到手就這麼簡單。頭要中正,兩眼微閉,舌頂上齶,下頦回收,拔背落膀,含胸開胸,松肩空腋,懸肘垂肘,坐腕含掌,舒指合指。

九、對腰的要求:

腰是練動功最最根本的部位,無論練哪一家功夫尤其是練動功都強調腰為主宰。我們講練氣功要神意做主宰是指整個的生命活動。一個人有形有神,在全部的生命活動當中,應該以神意作主宰,在有形的身體範圍內運動的時候應該以腰做主宰。任何一個形體活動往往都應該和腰有連帶關係,平常我們可能感覺不到,但到了腰有病的時候,走不了路,坐著拿東西也拿不起來,一拿腰疼不能使勁,腰疼得非常厲害翻身也不好翻,這就是說,在病理的情況下,由於腰的功能低下,有了障礙,要用它不聽使喚了,你才感覺到腰的作用,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腰這個主宰作用是不容易體會到的,它不知不覺地在起作用。所以練功時對腰要特別重視,腰的動作或形態做得不合度,練起功來就有很多的影響,過去有不少練功的出毛病,問題也就出在腰上。我認識的幾位老前輩,他們練功看來腰都沒解決好,功夫也很好,可到了晚年有的半身不遂死了。有一位老前輩練太極拳,算我的師叔吧,晚年得了三次半身不遂,怎麼死的不清楚。有的老前輩,腰沒解決好,最終得了心肌梗塞。最早的一個老朋友是62年死的,他的功夫也很好,56歲時心肌梗塞死了。為什麼呢?因為腰沒解決好,周身氣血不能很好地融通,很多地方氣路不暢通,這樣練功練到一定程度後,那兒過不去就出問題了。這不是我一個人講的,原來周潛川老先生在世時,也談過這個問題。有些人由於腰的問題解決不了,陰陽不能平衡,到最後就出問題了。所以練智能功要特別注意腰的問題,腰的問題解決了,再練起功來就一順百順了,現在練自發功的人,如果真要把腰解決了,保證出不了自發功,一百個練一百個不會出自發功,想讓他動也動不起來,因為丹田屬人的重心,氣往這兒充斥多了,腰放鬆了,一方面容的氣多了,另一方面周身氣血非常容易通。一般人腰往前塌,這是脊椎的生理彎曲,是為了保持人的重心的平衡,人體有個重量,要保持一個中心,就需要從人體整個重量的中心上集中力量,如果這個地方力量比較足,按氣功來講,氣足就有力量了。好保持平衡了,如果氣不足,脊椎就得往前塌來保持前後的平衡度。身體越弱的人,脊椎的彎曲度越大,因為上面有個腦袋壓著,脖子就往前塌,這樣前後一中和就平衡了。丹田氣不足,上身有重量往下一壓,腰就往前塌來維持平衡,雖然平衡了但整個健康度不夠了。腰塌得很厲害的人,扛重東西一壓就受不了,因為彎曲度越大越不能承受壓力,一個直棍承受壓力很大。人體的脊椎彎曲就是這樣形成的。我們練氣功懂得這個道理以後,就要千方百計把腰弄直。有很多瘦弱的人,非要彎著腰不行,因為這樣呆著舒服,你讓他起來氣夠不著太難受了,健康的人是想像不出來怎麼能這樣呆著的,但瘦弱的人氣不足習慣了自然了。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養氣、練氣,一方面要有意識的去糾正不健康的形體,因此練智能功要求松腰。松腰包括脊椎,脊椎旁邊的韌帶,腰部的肌肉都需要鬆開,要鬆開就需要有氣去供應它,因此要有意識地向腰貫氣,氣足了腰就鬆了,就能隨便活動了。如果只知道貫氣,不懂得松腰是什麼樣子,還不能主動用意識來解決這個問題。練智能氣功強調主動運用意識,通過意識領著氣往那兒去沖,往那兒解決它。首先要懂得松腰是什麼樣子,在70年代講課時有人問我松腰是松什麼?哪裡是腰?我說是扎腰帶那兒。又問在脊椎的什麼地方,我說整個一條脊椎都算,脊椎旁邊的血管、內外韌帶都算那才行。但是我們搞氣功不具體講那些解剖的內容,就講腰的形狀。什麼樣才算鬆了腰呢?坐著腰椎往前塌,把肚子腆出來,但不能把胸脯一起挺出去。胸要含,這就是坐著的松腰。一般人坐著時腰往後弓,成了一個大羅鍋,一個弧形,這樣不行。咱們要有兩個弧形。普通人站著的姿勢胸往後去,腰往前揭。我們坐著時要符合一般人站著時脊椎的要求,就算鬆了腰。當然頭頂要放鬆、要中正。站立時按普通人坐著的姿勢。智能功多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反過來,日常生活中你會這麼動,練智能功還得要求你會那麼動。什麼是完美身心?日常生活一個美才一半,日常生活當中意識往外放,腰往前塌,練氣功要意識往回收,使意識完美了,有往外來的也有往裡邊去的。形體上日常生活中往前去,我現在讓你往後去,你坐著往後來,我要你往前去,一反一正,這不就完美了嘛,完美身心,就這麼簡單。能夠出來的東西還得會進去才行,一出一入,一個整的,你光會出就不行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們智能功要完美身心,要這麼去體會,有個什麼功能,要看是不是完整的,是否一出一入,一反一復,一個反覆才是一個圈,否定之否定,過去再回來,這才叫完美。腰怎麼樣才會松,坐著問題不大,站著的時候就難了,因為大腿骨與骨盆相連接,骨盆與脊柱相連接,三節的,像三接頭皮鞋似的,腿是一節,骨盆是一節,脊柱是一節,還有腦袋是四接頭,但接頭沒在一條直線上,一壓就不容易掌握平衡了。如果氣足了,拿氣一充,把頭充起來,裡邊的氣也充起來,脊柱就直起來了。懂得這個道理就要有意識地把脊往後放,地方大點丹田氣多裝點,如果骨頭把丹田氣的地方佔了,就不叫丹田氣了,就成了丹田骨了。尤其女同志身體比較弱的,生小孩以後往往都是肚子往前挺,腰往前塌,骨頭都跑到丹田裡邊來了,躺在床上由於丹田氣不足從小肚子一摸,就摸到骨頭了,說明丹田氣非常弱,腎氣不足,這是診斷腎氣不足的一個明顯標誌,我們糾正它就是把骨頭退回來,把地方讓給氣,氣練足了,也有地方裝了。如果不有意識地去解決松腰問題,老是習慣塌著,不去改,氣足了裝不下就往外擠,練功練得氣挺足,收不住就擠跑了,彎曲的地方不好過去,到了後邊大腿根環跳往外跑,也從胳膊往外跑,這就是自發功,自發功基本上都是從下邊的環跳穴(屬少陽膽經)、秩邊穴(屬膀胱經),從背部肌膚上到上邊肩井穴、肩髃穴,還有曲垣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一抻自發功就出來了。所以身體越弱的人,出自發功越快,有點氣就擠跑了。懂得這個道理自發功有時也能把腰抻開,不懂這個道理,光發、發,發了三年還發,把氣都發跑了。因為自發功快,如果自發功能解決問題,一般最多不超過三個月,如果三個月還解決不了,就說明沖不過去了。自發功有一整套理論,懂得這個道理,腰一放鬆,尾閭向下一垂,氣就走上去了,你就讓他出自發功也不會出的。以前我們練功時,練站庄解決松腰的問題,老師給擺姿勢,擺合適了就這麼站著,過一會兒再看怎麼變了,再擺,有好幾十個人一塊練,尾閭下垂放鬆,有時晃動晃動,沒有一個出自發功的,你說這不是怪事!一般自發功有特殊的點竅開關,老師把竅一點一開,他一引你就出自發功,想憋也憋不住,「蹦、蹦」跳起來,一個多鐘頭,最多不超過兩個鐘頭。我們練智能功首先要解決腰的問題,怎麼解決?練三心並站在。我以前和老師練功學站庄的時候,站了半年把腰站開了。我慢慢琢磨四個規律,後面站成一個三角形,尾閭垂在三角形的中央,搞了一個書面材料,讓老師驗證,老師說可以,比以前擺的要好。三心並站庄是練功的基本功,是聚氣的基本功,本身就可以松腰垂尾閭。當然我們現在還有更新的辦法就是練蹲牆,面壁蹲牆,臉沖著牆,腳尖頂著牆,蹲下去起來,反覆做。練蹲牆就是松腰的。牆是直的,腳尖頂著牆,往下一蹲,膝蓋向前一拱過不了牆,腦袋往前塌,鼻子尖過不了牆,只好把身體向後放,一開始掌握不了平衡腰松不開就往後栽。有人找「竅門」,站庄鼻子尖、膝蓋、腳尖不在一條線上,這不能松腰。三心並站庄尾閭下垂,百會往上提,一個往上提,一個往下拉,腰就鬆開了。普通人腰往前塌,是不健康相,腰要放鬆出去,腰也會喘氣,像呼吸一樣,丹田也會呼吸,腰會放鬆了就會呼吸了。要放鬆就要練三心並站庄,練蹲牆,這是最最間單的方法。可不要小看蹲牆,它是會者不說,不教你一輩子也不會,就這樣蹲下、起來,就把腰鬆開了,後腰不放鬆下不去,脖不放鬆也下不去,非得放鬆往後起。開始肩膀還得在前扣,不扣後邊掌握不了平衡,同時鼻子尖往牆上靠著,肩膀也往牆上靠才能掌握平衡,否則想往下下,「嗵」就栽個屁股墩。非得把身體往前靠,腦袋向前靠,肩膀也往前靠著,一往裡含著,慢慢就這樣下去了,慢慢腿上有力氣了,腰也鬆開了,就可以不那麼下了,身體往後放鬆著點,胸還可以張開再下去,能夠張開胸下去那就有點基礎了。一開始似乎是把胸壓了,可是一起的時候,就得挺胸脯,不挺胸脯又往後跑了,腦袋還得貼著牆,胸脯不就張開了嘛,有一合還得有一張,這也是一個往複,所以練時要特別注意。年輕的同志想練出點功夫來,要好好練蹲牆,蹲牆過去是千金不賣,會的在家裡練,不許出去練,你看不著,老師不教,只要不教你,簡單也學不會,越簡單越不會,因為你想不到。同志們想把功夫練得好,身形練得更好一點,就要從腰上做起來。我上次比劃太極拳,胳膊能一節一節會動,就是腰鬆開了,腰是總的關節,它這一晃蕩周身都跟著晃蕩開了,都鬆開了,這是最根本的條件。為了說明這問題,再說一下:我老師和他老師練太極拳的時候,練了16年,我的老師非常刻苦,每天三、四點鐘開始練,至少練3個鐘頭,練太極拳的八個勁:掤 、捋、擠、按、采、挒、肘、靠,一個勁練二年。一開始全套拳全部打出掤勁來,捋也打出掤勁來,擠也打出掤勁來,一靠也打出掤勁來,每個姿勢都得有掤勁;然後打捋勁,全套拳都得打出捋勁來才行。打完了八個勁又加了一個鑽勁,打摟膝拗步也得有鑽勁,鑽出去,打了16年。他的老師說你的拳打得不錯,怎麼就是功夫不長啊,勁不整,讓看他的老師打拳,一摸腰會鼓動,這叫松腰。當然太極拳還有三圈相摞問題,我們不搞武功就不講它了,鬆了腰才能三圈相摞,才能打成個整勁。我的老師知道了這個道理,鬆了腰,以後再打太極拳就不一樣了。在65年,我見到他推他們師兄弟,他擺好姿勢不動,由五個師弟一個推一個、一個推一個,後面推著腰,前面一個人扶著他的胳膊,最後老師一晃,「啪」後邊的五個人打了個屁股墩,因為勁整了。那時他練松腰已經練了好些年了。50年代老師的腰就鬆了。沒松腰以前勁出不去,鬆了腰勁就出來了,形體動作也變了樣子。後來我的老師跟他的老師講,你讓我搞了16年,什麼鑽勁呀,靠勁呀,掤勁,捋勁呀,早教我這個不好嗎?所以我的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就說別跟你師爺學,就先練站庄,我是站了半年把腰站開了的,我以前練過太極拳,已經可以帶著師兄弟打拳了,但老師說全不行,到底是拳不行還是全都不行,愛怎麼領會怎麼領會。怎麼算行呢?「給我蹲著去!」站庄不叫站庄,叫蹲盆子。老師一擺,蹲了半年,行了,開了,因為一開了有感覺,老師才叫練拳,從太極上式、攬雀尾變單鞭,打了整整三個月,老師說湊湊合合算行啦,打拳一動會轉關了。關節會轉了叫轉關,如果你不松腰,湊合都不行。腰就那麼關鍵。講這麼一段小插曲是讓同志們重視腰。你們可別拿它不當一回事,沒有多少人講這個東西,就1936年出版的陳微明寫的一本太極拳拳譜上,講36種發勁時談到松腰問題,其他任何書都沒有,我看了幾十種武術書裡面沒有第二本公開寫松腰問題的。所以希望你們懂得這個道理,把它當作好東西,當做寶貝去練。

十、對尾閭的要求:

尾閭也很關鍵。尾閭要下垂,關鍵往哪垂?怎麼垂?在《太極全書》、《形意全書》都寫到松腰松胯垂尾閭。《太極全書》中講,「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這也是一個練功的口訣。尾閭要中正,往下垂要中正,神要貫到頂上來,一上一下,才能氣透三關入泥丸,在以前也叫走河車,所以練武功的不懂得內裡邊的氣機,那就成為外行了。以前講武道通仙道,不是講練功要成仙嗎?武道也能通到仙道上去,裡邊都是通著的,所以垂尾閭很關鍵。三心並站庄就是要垂尾閭的。尾閭垂在三角形的中點上,相當於一般人腳後根連線中點往後半個腳多一點點,不能一個整腳,意念往那兒去垂,一開始不要怕臀有點往後翹。垂尾閭時一定要有肛門往上 提的意念,肛門要收縮,要不然光往下垂、垂,有時弄不好引起痔瘡和小腸疝氣,這個問題也請同志們特別重視它。三心並站庄就是練垂尾閭、松腰的。

十一、對腹的要求:

腹部要回縮。縮腹有個矛盾,肚子一綳勁往回一縮就不能放鬆,丹田氣就不容易往下沉。現在很多同志練智能功不注意收腹,因為看別的氣功書說,練得氣足了以後好像女人懷孕一樣,肚子也大了。這就領會錯了。說跟女人懷孕一樣是說裡邊生氣勃勃,有生機的意思,可不能說像女人懷孕,跟大肚彌勒佛一樣。有人還說「我訂了個規劃,三年要學成大肚彌勒佛」,我說「你學大肚彌勒佛幹什麼?」「 丹田氣充足」。咱們練智能功練成那樣子就壞了,那麼大肚子一走起來晃蕩、晃蕩的,還怎麼鍵美身形。所以我們就不能往前腆肚子,要收回來,往回收腹把骨頭擠出去,也幫助解決塌腰的問題。將來氣足了以後小肚子可能比身體弱的時候豐滿些,像扣著半個小鍋。有的同志平仰躺著肚子像個船似的,那就是氣不足,比較豐滿點氣就足了。用收縮肌肉收腹不行,腹直肌一綳勁,像運動員似的綳起一塊塊肉來不行。應該怎樣收腹呢?用跨骨尖(也叫髂前上棘,中醫說的五樞穴、維道穴均屬少陽膽經,都在這個地方。)往命門收,往後放鬆著往上拉,同時背也跟著拔起來,肋骨必然也要起來,兩肋氣拔起來了,少陽氣就起來了,但肩膀不要起,要落,這就是過去好多武術書寫的一個口訣:「腹脅空鬆氣騰然」。就這麼幾個小動作,竅門,你會了以後慢慢去體會,練練以後大腹便便的同志肚子就收回去了,氣也足了,還身形美、健康美了。

十二、對胯的要求:

要求松胯。練武功、氣功、動功都要求胯關節要放鬆。形神在第七節「平足開胯分前後」及第六節「轉腰涮胯氣歸田」都是練松胯的。我們練智能功的松胯與武功的松跨要求不一樣,武功要求胯關節運動度大,跨關節的關節囊要鬆開,前踢腿、後踢腿,倒踢紫金冠,踢擺蓮腿、過山腿,還有搬朝天蹬,基本上練的是前跨和跨關節。我們不要求開那麼大,盡量讓胯關節、骨盆能夠活動就行了。轉腰涮胯就是練活動胯的,等我們轉熟了以後跳迪斯科都比他們多幾招。我們有氣功迪斯科,形神庄迪斯科,上邊胳膊還有通臂,下邊還要轉跨,還有意氣鼓盪,這也是迪斯科,凈是迪斯科,迪斯科快該讓我們搶行了!一轉腰涮胯更迪斯科了。不過我們不跳。平足開跨一個是開前胯,一個是開後胯。開前跨就是胯關節,腳往外撇往下蹲,關鍵是把胯關節打開,蹲下去以後還要轉一下,胯關節不鬆開骨盆不會轉,首先要站著練轉腰涮胯,站著會轉了蹲下去才好轉。松後胯是兩手往前環抱,兩腳往裡一扣,大腿骨往外一擰就把後邊骶髂關節打開了。骶髂關節是個死關節,平時不會動,一般女同志妊娠後期關節會稍稍開一點,也不會動,我們練得裡邊氣足了,拿氣往外一擠,像肚子里的胎兒往後擠,把它擠開了,擠開了它一松又回來了。一松一開,就這麼一點點,動作不是太大。坐著好動,尾骨往前一扣,臀部往後一擠,骶骨似乎動一點,動得也不大。站著摸尾閭骨那兒,別摸上頭,摸上頭不好動,從尾閭骨那兒往前一摳,臀部往後一擠,會動一點點,將來愈松愈大,動的也多了,會動了以後整個骨盆就都鬆開了。所以練功時松腰和松跨是連在一起的,松腰松胯垂尾閭是一致的,將來練轉腰涮胯時下邊活動度可以大一點。

十三、關於會陰問題:

過去練功基本都不講。太極拳有個別拳譜里講提頂吊襠,也叫提頂調襠或提頂圓襠。吊襠、調襠、圓襠基本上都是對會陰而言。練氣功要練氣、化氣的時候,這部分是關鍵內容。練武術怎樣把氣化開?怎樣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內練一口氣)?有的功直接練氣,有的功精氣充足起來再把精轉化過去,講會陰就是解決練精化氣的。會陰部分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我們智能功和別的功講法也不一樣。智能功講全身都要放鬆,唯有會陰肌肉、皮膚都要收縮,把下竅——前陰和後陰肌肉一收縮,把氣竅閉住。會陰穴不在皮膚表面,而是會陰部分深進一寸多處才是,氣功里講陰蹺庫,也叫虛危穴、生死竅。外面肌肉一緊張,一收縮,裡面生死竅反而倒空鬆了,氣倒容易流通了。如果外邊肌肉不收縮,外頭沒有保護牆,拿腿和臀部一擠壓迫它,反而不通了,同時外邊一收縮氣才不容易漏出來,才能使氣真正走到先天上去。因為練功精氣充足了,精一充足了,氣也充足了,這時就容易出現性衝動,以前叫白虎,白虎性情狂猛,難治,能把人「吃」了。性衝動出現以後不能控制它,把精丟掉人就死了,不是說一丟馬上就死,是說精丟掉不能化氣了,促進人早亡,甚至比不練功的人死得還早點。上次講混元氣的功用說混元氣可以化成精,把精都跑了,到最後身體反而不健康了。所以練氣功經常用意念把下邊封住、封住,別讓精跑掉,因為有時不一定都是通過性交才跑精,意念一動,精化成液體跑了,這樣跑的比較多一點。所以在日常生活和練功當中,經常注意封住下邊,閉住它,提起來,時刻化著走了,運著走了,不要讓它積存太多。前陰尿道部分經常保持似尿非尿的好象解小便解了一半的精神狀況,採取這樣意念,會陰竅就不容易開,氣就不容易跑,精和氣就容易返回來。這一點在下竅里講是「順則生人,逆則成仙」,順者出來就可生人了,逆者回去可以成仙,實際上不是成仙,練氣功功夫長了,身體就好起來了,創造新的生命了。以前老師講課不講這個,練功講拉屎撒尿太不文明了,都是講「之乎者也」,講上廁所解小便解一半怎麼「之乎者也矣焉哉」呀,難以啟齒,過去封建禮教說不出口來,讓你自己去悟吧,悟上一年悟不出來,二年也悟不出來,白練了。其實那時人們不開化,本來是科學有什麼不好講的,練氣功就是搞生命科學,碰到那兒都得講,意識過去不敢碰,練氣功得講,談到生殖機能需要練精化氣也要講,生命奧秘不講怎麼掌握規律呢?所以要講它。前陰「似尿非尿」體會一下就夠了,後陰肛門也一樣要經常忍住它,這比較好體會。肛門一縮就可以了,不要用力太大。如果有腹瀉、痔瘡等毛病的人使勁提一提沒關係,否則微微一縮有點上提的意念就夠了。更關鍵的是會陰,由於前、後陰都會收縮,會陰在當中並不太好收縮,需要配合大腿根肌肉用點力氣,大腿根綳勁,前後陰也綳勁,意念從小肚子裡邊往上提,氣提起來了,會陰竅、生死竅才真正開開。這個會陰穴按以前是命功的玄關竅,以前丹道功也叫龍門派練功講玄關竅開,男人似乎要出現射精沒有射精,要丟精沒丟精的感覺,是一種似泄非泄、似龕非龕的狀況。女人相當在子宮口位置起反應,男人相當在前列腺、射精管起反應,玄關竅就這麼簡單。不過我們不搞這個功法,但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將來以後出現這些反應,你要會去解決這個練精化氣。一旦出現這些反應了怎麼辦?因為我們功法只走中上二田,這種反應可能會少一點,如果有些人沒有很好地去從中上二田去練,一旦混元氣充足了,它要走到下田化精去了,精多了,會出現性的興奮,性興奮後「白虎」就來了,就要降服「白虎」,要把性興奮練沒了,不讓精跑出來,把它收回去,返回去。怎麼練?過去就是用吸抵撮閉(也有講吸抵提閉)口訣,吸指呼吸,要吸氣;抵指舌抵上齶;撮就是撮肛門,肛門收縮,也叫提肛;閉就是吸氣以後閉住呼吸,閉上眼睛,手握拳頭,腳使勁往下抓,四肢四關要閉住。前邊幾個動作要一起來:使勁一吸氣,要出聲用風呼吸法,不出聲慢慢吸不行,吸得要快、要使勁,吸氣同時提肛,一吸氣肛門往上提,順著脊梁骨意念就衝到頭頂上來,低頭往上拱,頸項往後挺,背往上拔,一吸氣同時攥拳頭,腳趾使勁往下摳,咬住牙,舌抵上齶咬牙要使勁,吸氣以後從肛門一提想到頭頂,閉住氣,不喘氣,然後再輕輕換一口氣,輕輕吐出來,太憋得慌換一口氣再吸,再來。一般這樣幾個呼吸以後性興奮就沒有了,以前管這叫做「還精補腦」。過去講,「要想不老,還得還精補腦」。有人講,這是胡說八道,精子從睾丸產生的,怎麼會跑到腦子裡去。這個問題沒時間多講,只能告訴大家一點,精液里激素量非常大,前列腺裡邊還有生命素,從現代科學講,這些激素從血液里吸收走了,可以增加生命力,使腦垂體里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地方得到平衡,這樣身體功能就可以強盛起來。當然個別書還講慧劍插在三江口,用劍指使勁點在會陰穴上,因為練智能功走下田走的比較少,不用這種辦法,用「吸、抵、撮、閉」就夠了,幾個呼吸以後性興奮沒有了,再安安靜靜練一會兒功,把氣舒展開就可以了。有時精已經快跑出來了,濁氣上去了,往上一吸氣頭髮脹、發悶,這怎麼辦呢?就要「化濁留清」,還需要有法決,就是用這個辦法提上來以後,在頭頂上不要挨著頭皮,不超過一尺二寸的地方用意念轉圈,不用手比劃,先左轉、右轉都沒有關係,一般是先轉三十六,再反過來轉二十四,這麼轉轉頭腦就清涼了,不僅僅是還精補腦,還可以把精化開,留下清氣使腦子清醒,身體健壯。「吸、抵、撮、閉」書里講了,「化濁留清」方法可能是南派的閔小艮引他老師的講法在一本書里談過,其它書基本沒有,一般視為秘而不傳的東西。這個功法我們自己用不著沒關係,將來碰到別的門派練功到了這一關過不去,功力上不去,碰到困難了,希望我們要善意告訴人家。不要這樣:「龐老師給我們講了你這是『白虎』來了,要吃你,給我磕頭交錢,不交錢,千金不賣道」。咱們可不能這樣干,一定要善意告訴人家,練功嘛,一個同志功夫過了關有什麼不好,好事情嘛!我們不能再搞過去那一套,「啊,不能隨便講」,我今天不就是隨便講,大家隨便聽的嘛。希望大家將來碰到這種情況,也隨便跟別人講講告訴人家才好。

十四、對膝的要求:

要求膝關節放鬆,形神庄第八節「膝跪足面三節連」就是松膝關節的,在那兒一站,上身斜著,腿往下放鬆,膝蓋鶴頂穴還得住上提一下,這點是關鍵,要注意。

十五、對足的要求:

要求兩腳平鋪。講三心並站庄時提過一下,練智能功要求兩腳平鋪地下,不像練武功那樣五趾抓地,猶如老樹生根。我們要求兩腳平鋪,全腳都要吃著勁,腳心也要平。有人擔心足弓平了,平下去成了扁平足,成了病態還得動手術。練智能功真要是把腳心著了地算作有本事,本事大了,那可不是扁平足,把腳放平很不容易。怎麼辦呢?在日常生活中練,方法是兩腳與肩等寬平行站立,身體放鬆,重心放在腳心到前腳掌這一段上,大拇處稍加意念往下落一下,兩手自然放著,含胸,收腹,頭往上頂,尾閭放鬆,這時開始從頭頂百會到兩耳,往下放鬆,從耳到肩,從身側、體外側一落,差不多落在腳的中心點,往下落,落那麼幾遍。松下去,呆一會兒身體開始晃蕩,身作整體地晃動,別綳勁,它愛怎麼動就怎麼動,栽不倒。腳腕子這麼一晃一晃,來回一動,裡邊就鬆開了,把腳的小骨頭慢慢都鬆開了。練功夫什麼時候都可以練,在大街上等汽車時往那一站就可以練,練三心並站在收功以後也可以那麼晃蕩呆著,慢慢腳就放鬆了。腳放鬆以後,覺得腳心著地了,抬抬腳看當中還空一塊,那是氣著了地了。真正松下去,龍弓鬆了,腳有很大的鬆動力了。腳真能塌下去,這不成了扁平足了嗎了?不要怕,出不了毛病,一用勁腳又弓起來了,那時走路一挺一綳,彈跳力不知提高多少倍。就這麼放鬆以後,氣能下去,才能返上來,返上來以後整體的氣就連在一起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至此各部身形全部講完,大家要注意一點,今後練功,除特別要求以外,無論什麼功:站庄、形神庄的鶴首龍頭、彈腿翹足······周身都應該符合這個要求,那怕動作做了一半,一停,周身也要中正符合要求才行,隨時都需要這麼來練,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單兵教練」。就是不能在練功時查身形是否符合要求,那樣精神就不集中了。什麼叫單兵教練呢?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練,去體會每個動作,平時坐著體會松腰、含胸、擴胸。沒事站著跟別人說話鬆鬆腰,尾閭往下垂垂;吃飯時,拿起筷子先別夾萊,體會體會松肩空腋,懸肘垂肘,坐腕,含掌合指,再來夾菜,這就練了。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動作這樣去體會,用不了一個月保證身形就合度了。我練功那時老師問我一天練多長時間功,我說至少十多個鐘頭,一上班來個病人,安安靜靜,精神注意給病人摸脈,全身都放鬆了,這也是練功了。同時還要注意身形要求:松肩空腋、懸肘垂肘、坐腕。但是大家真要給人家摸脈時可要注點意,因為我出過岔:給病人摸脈,氣放得太鬆了,一下把病人胳膊摸得受不了啦:「哎呀,龐大夫我胳膊動不了啦,又麻、又沉、又酸、又脹的。」我搞過這麼一回,太入靜了,摸著脈氣太多了病人就受不了啦。告訴大家,什麼時候都可以練功:走路練功,吃飯練功,上廁所練功。老師說我,「開玩笑,上廁所練什麼功?」上廁所正好練會陰,練似尿非尿,練提肛。老師說,「你這孩子真有點邪乎,真象著魔似的。」我說練功不著魔不行。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候都可練功,這樣把姿勢、身形要求練好以後,功夫很快就上去了!不這樣練,就早晨那一會兒,到了公園先看有人沒有,趕緊比劃幾下,這樣練怎麼也練不出功夫來,追得很忙很緊,一天完了到了晚上快要睡覺了:唉喲!今天還沒練功呢,一看十二點了,再補兩下吧。一天都把它忘了,腦子一點意識都沒有,還能練出功夫來?不可能。你總想著它,說著話、坐著、站著都可以來幾下鶴首龍頭。日常生活中老想著它。總惦記它,到時候功夫就到手了。俗話說:不怕賊吃,就怕賊惦記著,賊老惦記著偷你,最後讓他偷去了。所以你老惦記著氣,多來點氣,自然不知不覺地氣就來了。串講形神庄要領的時候,還要講這些問題。你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都可以這樣做,沒事走著來個通臂,生活化,藝術化,不能老那麼死死板板的,生活藝術化跳芭蕾舞呢!這樣就使得生活有趣味了,給自己找快樂、舒服、自在,練練功調劑調劑生活。在家裡做飯有點累,來個龍頭鶴首,邊端鍋邊做鶴首龍頭也行,不信你們做做保證做得輕鬆,鍋也不覺得沉,挺輕鬆的就解決問題了。你不會用,不會找竅門那就沒辦法了。會用了以後什麼動作都結合形神庄、捧氣貫項法,隨隨便便,只要腦子想著它,什麼都能用,就怕你不想。真正長本事就在這時候,不要以為就早晨那點功長本事,日常生活中比幾下,很可能比早晨十分鐘還有效,這就是主動用意識,而且非常自然,這一點非常關鍵,希望大家都注意。

第二節 練功體式

現在講練功的各種不同體式。同志們可能感到今天講課內容似乎與智能功不完全相干,為什麼還要談這些內容呢?因為它是氣功的初級簡單的知識。

一般說練功有靜功、動功兩大類型。

在靜功中又分行、站、坐、卧四種。給大家講靜功,不是強調去練靜功,目的是讓同志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種形式下都可以採取練功的姿勢,都可以選擇練功的姿勢。

首先是卧式,又分側卧及仰卧兩種。

側卧:古人—般強調側卧,不強調仰卧,其實各有長處。側卧中左側卧及右側卧形式是一樣的。可是古人又把左側卧稱為青龍卧,右側卧稱為白虎卧。因為左邊屬肝,屬於青龍,右邊屬肺,稱為白虎。但兩種姿勢基本一致。卧時在下邊的手放在耳朵處,有兩种放法,一種是虎口對著耳垂,另一種是大拇指按著耳珠,小拇指按著眉間,其餘三指自然放置。胳膊放在身體下面稍前一點,不要壓著,另一隻手放在臀部,捂著肚臍也可以,身體自然彎曲,腿側著,上邊的腿彎曲得大一些,下面的腿微微彎曲,上邊腿的腳面放在下邊腿的腘窩處。還有一種形式是上面的腳背碰著下面腳的腳後跟,兩個腳搭著。這種躺的方法很自如,而且身體微微彎曲著。平時講卧如弓,躺著腰彎著似弓,體內的氣容易聚攏,使氣內斂,精神容易集中。如果在睡覺以前先把身體放鬆了,把姿勢擺好了,想放鬆、放鬆,這麼一做氣很快就通開了。練著功就睡覺了,練習慣以後一翻身又變成另側的姿勢了。有的同志講練功不收功把氣都跑了,練智能功沒那麼多說詞,沒有跑氣這麼一說。

說到跑氣,再隨便說幾句:最近學員當中有人不好好練功,凈上別人那兒收氣去,誰要這麼搞,保證誰的功夫上得慢,將來在講發放外氣時還要講偷氣的問題。不好好練功,用意識去搞這些東西,第一把寶貴的練功時間丟了,第二用這種意識去拿那點氣,即便能拿一點量也非常小,而且意識是個缺德的,這種道德觀念功夫肯定不能往上長,將來你們去看全國各地每個地方都有那麼一部分偷氣的,這種人再過幾年還是這個樣子,身體素質不很好,氣也不是很圓潤,這種人似乎是弄了點氣,當時舒服舒服,其實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吵了別人練功,也害了自己。現在先打個招呼,反正練智能功也不怕輸,混元氣多著呢,你要偷就偷唄,沒這個概念,也不要緊張。有人想搗鼓氣你甭理它,這些人弄不好早晚都得鬧病。

練卧功不收功沒關係,擺好姿勢躺好後,想睡就睡,其實不用想,躺著自己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睡了就睡,不睡就練。這樣睡覺也是在練功了。

仰卧:仰卧姿勢多講幾種。古人不主張仰卧,說仰如屍,我們認為仰卧也有很好的價值。仰卧又分自然仰卧、還陽卧以及混元卧。

自然仰卧:自然躺著,兩臂放在體側,手心向上,兩腳自然分開,寬窄不必管它。這是最簡單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把兩隻手放在肚臍上,一般是右手拇指的魚際穴按在肚臍上,左手放在右手上。這種方法可以補命門正氣。

第三種方法是揉腹卧功法(《氣功探邃》上有)。躺在床上,男左女右兩手挨著身體放在心口和肚臍之間,捂著肉皮轉圈揉腹,慢而均勻,集中精神轉,轉著就睡著了,睡了也沒關係,睡不著就轉。這是卧功姿勢又是動中求靜。以前我講過《衛生·易筋經》講膜論,少林派十二月逐步行功法,前三個月主要是練揉,練騰膜,把膜騰起來,揉一揉中氣慢慢、慢慢就強盛起來了。以前少林派練武術,練神勇餘力,一下千八百斤力量怎麼能練出來,就靠這種十二月逐步行功法,就不許練動功,一年都躺著練功,一天練四個時辰:子、午、卯、酉,一次練兩個鐘頭,每天八個鐘頭,一年十二個月練完以後就出幾百斤的力量。我有一個朋友,1968年去世了,解放前在北京武術界也是很有名的,他是練神勇餘力的,我還有幾個年輕的朋友,和他打,打他的肚子,使勁一打,一下被拋出七八步遠,像皮球一樣—打就崩出去了。練神勇餘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練揉腹,當然它還有具體內容了。我們不練武術.也不練神勇餘力,沒事揉一揉,強壯強壯身體還是有好處的。練智能功隨便練一練,躺著睡覺揉一揉,沒有壞處,也不要每天練八個小時,晚上睡覺以前揉上個把鐘頭,練一、二個月可能中氣就比較充足了,講話的聲音也宏亮一些。揉腹的方法很見效,揉時精神要集中,隨便晃晃不行,揉時要拈著皮膚轉,在皮上轉不行,這是揉的關鍵。就這樣閉著眼睛躺在床上拈著皮膚揉,揉一段時間以後腹直肌的肌腹就看不出來了,肌肉的膜就騰起來了,整個肚子就變成一大塊,像個大餅子似的,這也叫練膜。有興趣的同志練一練對強壯身體將會起到特殊的作用。

還陽卧:自然仰卧,兩腳心相對,兩手十指交叉放在肚臍上,或兩手不交叉分別放在大腿根上。腿是一個圈,手是一個圈,兩個圈。這種卧法對培補、增強腎氣效果比較明顯,腎虛的人,這樣躺著睡一段時間,腎氣就充足了。

混元卧:自然仰卧,兩腳心相對,兩手交叉放在頭頂上,有些人把大拇指放在百會上,上、下兩個圈,整個人是混元的。這樣卧法對整體的神和氣、神和形。性和命都能一起練了。

有些人開始做混元卧有點困難,這樣躺著睡不著,放一會胳膊就麻了,氣血不流通。一般做還陽卧省點事。卧式睡覺以前等於先練卧功了,實際我們不把它當功夫,就當睡覺。最好先加個躺在水面上的意念,漂浮著晃晃悠悠的,這樣可以使自己有種氣的輕浮感,還可以解除疲乏。浮動感大,氣感就會更大一點,效果會更好些。

過去一氣功家叫陳摶老祖,他專搞卧功,寫一書叫《卧功圖》。可是現在人們很少練卧功了,說練卧功動得慢,不容易通。我們練智能功把它當作練功生活化的內容,反正我們也不搞運周天,就往那兒一躺,想躺在水面上了,睡不著就躺在那裡呆著,睡著了就睡覺。睡著了合算,睡不著也合算。如果把睡覺時間也加上練功了,就不愁沒有練功時間了。

坐式,簡單分兩大類:坐具坐也叫自然坐具坐,和非坐具坐兩大類。

自然坐具坐:要注意所坐椅子或凳子的高度,要求和小腿一般高,坐時大腿是水平線,若椅子太低腿就曲起來了,這不符合練氣功的要求。應該是坐下後大腿水平,小腿垂直,大腿、小腿間保持直角,身體和大腿也是保持直角,不要前傾和後仰。兩腿間距離和肩等寬,兩腳平行。手有不同姿勢,常見的是放在大腿上。這種坐具坐很隨便,任何時候都可以做。還可以變通成抵穴坐功法。方法是找有棱色的椅子,將尾閭骨坐在椅子角上,開始坐時時間不要太長,時間長了椅子角頂著尾聞骨太痛受不了,有人使勁堅持,坐十分鐘後,腰疼受不了起不來了,開始時一二分鐘就可以了,坐時不需要人靜。這種坐法刺激尾閭骨,使督脈陽氣往上升,對強壯身體效果非常好,而且有的還出特異功能。保定搞的「慧通丹田功」,其中之一就是靠抵穴坐功法。

坐椅子角時手式為子午連環訣,《氣功探邃》上有方法介紹,左手拇指掐中指指尖,這是午訣,右手套進去拇指掐在左手四指指根,中指放在與拇指相對應的位置,這是子訣。一個拇指掐子快,一個拇指掐午訣,叫子午連環訣。這樣能使氣血通暢,抵穴坐功法發動真氣快,若不掐這幾個訣,腰松不開就容易出自發功。掐子午訣即可避免。

非坐具坐:分四種形式,即自然盤膝坐、便盤、單盤膝和雙盤膝。

自然盤膝坐:兩腿自然交叉,兩腳在兩大腿根下面壓著,上身按各部身形要求自然放鬆。

使盤:農村中老太太喜歡這樣盤,一腿壓一腿,好處是兩腿重疊的壓力小—些,在盤膝中是屬於省力氣的。我在1980年即講過這種坐式,一般不用這種方法。但我在考察民間宗教中發現農村中很多人採取這種坐法。

單膝盤(也叫單跏趺坐):一個腿往裡邊收,另一腿壓在這個腿上。密宗做單跏趺的較多,他們叫蓮花坐。這種坐式,因一個腿壓一個腿,壓力比較大,練時氣血不容易流通。而咱們練功就是要讓氣血流通,盤腿氣血不流通了怎麼辦呢?不就起不到練功效果了嗎?反過來說,如果盤腿氣血還能流通,身體內氣血的流通量、能量、力量不就強大了嗎?腿壓著氣血還能通,就說明體內氣血暢通的程度提高了。說明一樣是坐功,姿勢不一樣,能使體內氣的量和質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雙盤膝(也叫雙跏趺):兩腿互相壓著,俗稱五心朝天坐,也叫大盤膝。這種盤膝方法的優越性是身體特別穩,容易平衡,氣機流通得更好,而且由於下肢壓住了,氣血到下邊去的少一點,往上來的就多一些。當然壓住以後氣血還能很好流通,那麼身體內氣的流量就更大了。同樣是坐功,自然便坐的入靜和雙盤的入靜,這兩個入靜達到的水平是不一樣的。自然盤膝何處都不受刺激,比如有2個力量即可使體內氣血正常流通,雙盤坐腿受壓了,2個力量就通不了了,需要體內更多的氣去充斥、去流行。因此古人練靜功、坐功,尤其佛家最強調練雙盤,雙盤兩腿壓著,關節、肌健、肌肉也能伸開,也能起到抻筋拔骨的作用。所以古人練功強調練坐功。練周天,尤其到結大丹的時候,不能動彈,要求體內氣機寧靜程度更大一點,而這種坐能創造這個條件。這種坐功最好能把臀部墊高一點點,約比前邊高一寸半到二寸為好,這樣身體就更容易保持平衡了,氣機從後面往上好沖一些。如果是腿前面比後面還高,身體就不容易平衡。我們沒有教靜功,平時在家中尤其是農村沒事都坐在炕上,盤著腿坐也就是在練功,能把氣收藏起來就更好一些。

至於手的姿勢,最常見的是合十手。好處是兩手氣能交通,能使氣形成—個圓環。若兩手似合非會,留一小縫縫,會有特殊的感覺。第二種手式兩手交叉,一般女同志是右手壓左手,男同志是左手壓右手,這種方法很隨便,過去叫混元式。若大拇指相接碰上就不是自然的了,就叫大力金剛式了,能產生力量。

若兩手不交叉,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掌心向上,大拇指相碰,稱為定印,容易人靜。

還有這種方法,兩手掐指環訣,這麼放著稱為彌陀定印。這是佛家的手式。

大拇指放在左手手心上,手心向下,有的稱此法為太極合印手。以上是最常見的幾種手式法。

另外也可以把兩手分開,掌心向上或掌心向下,這都是比較自然的姿勢。

一般的練功手的姿勢有這麼多種類,以前的具體的手式叫掐抉法我們就不去講它了。如果做智能功的回氣式掐中魁也可以,以前稱為玉訣,這些手式可以隨隨便便,怎麼搞都沒關係,做哪一個舒服就做哪一個。

以上介紹四種坐的方式,但我們練智能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練它,但是講到練功體式又不能不給同志們說一說。如果你自己有時想坐一下,哪個姿勢都行,智能功就搞傻坐靜等。坐著練捧氣貫項也行,坐著推揉也行。

再有就是跪坐,也稱金剛坐。日本人常用。其實跪坐應列入跪式,但也有人把跪坐列入坐式練功里來。

下面簡單地把幾種常見的坐勢示範一下。

自然坐:兩腿不著地,懸著,一隻腳放在大腿根處,周身中正。身體稍稍放鬆,任何坐動都不能挺胸脯。坐功最禁忌仰頭,低點頭沒關係。手可隨便放。

單盤:上面講了一種單盤姿勢,實際單盤有兩種姿勢。一種是用一條腿的腳跟抵在會陰穴上,另一條腿放在上邊、兩腿必須著地,單腿盤懸著是病態,把腿翻下,一翻就著地了。另一種做法是一條腿的腳跟抵住會陰穴,另一條腿的腳跟抵住腳腕上,這種單盤的好處是兩隻腳的氣脈相接,但內景上就不如上一種單盤意義大。一般單跏趺坐第一種多一些。坐時要把臀部整得稍高一點,使得身體重心前傾,容易坐穩,腰部也容易往前塌著放鬆,坐如鐘,若腰向後面凸著就不是坐如鐘了。

雙盤:一條腿壓在大腿根上,另一條腿放在這側腿上,兩腿都放鬆才能落下來。手隨便放也行,做彌陀印也行。

跪坐:中國跪的較少,日本人跪坐較多,它又叫金剛坐。兩隻腳要疊起來,臀部要往後放,腰往前塌,不能挺胸,要含胸,日本管這種坐法叫三折式。

女同志還有些特殊的姿勢如跨鶴坐、真武坐等。

大家要想練坐功,千萬不要急於求成,明明坐不了又非坐不行,坐一會兒腿又麻又木,非常難受,練功就練不了了。怎麼辦呢?就是自然而然,有時間坐的特別是離了休的同志想練一下可以,先從簡單的做起。先自然便坐,能坐兩小時了,再一步步往上升。因為四十多分鐘氣血就受影響了,麻、木感覺就出來了,你能超過一個多小時,氣血反應過去了,然後再加一個量級。一個量級一個量級往上加,必須得超過一個多小時不麻、不木才能過關。記得我在1960年練雙盤的時候,當時本不該練雙盤,練功心切,看老師盤半天都沒事,得苦練啊,就使勁往上搬吧,腿疼得很厲害,開始疼、麻、木都好說,再呆一會兒就心煩得難受,非搬下來不可,實際是受罪了。過去練功就是這樣,因為我聽老師講過才這樣乾的。過去和尚練功修行就是這樣,人講「苦行僧」,半路出家的很少能雙盤,上不去老師給你搬,搬上後用繩子一捆,把手也捆上,想下也下不來,難受勁就甭提了,難受得打滾,打滾也開不了,非得兩個小時才行,反正兩個小時氣血不通肢體也壞死不了。過去禪堂和尚的苦勁是很難熬的,有的受不了苦就跑了,當然這樣搞的寺院並不太多,但有的寺院就要求和尚得這麼練。我思考過其道理:兩腿盤上把動脈血壓住了,神經肌肉沒血液營養,一段時間以後神經不起作用了,肌肉和肌健的緊張度消失,身體就鬆開了,血液循環恢復,皮膚又由紫色變紅潤了。你若真有毅力,雙盤上就不往下放,只要能超過兩個小時就不難受了。雙盤有幾個難受點:有人腿很硬一搬上就疼,把這段時間過去以後,十五分鐘時難受幾分鐘,二十分鐘又一次難受,四十到五十分鐘時又一段難受,再也坐不住了,非搬下來不可,等咬牙衝過去了半小時又來了,又衝過去了,兩個半小時又受不了了,從兩個小時以後的半個小時時間很長,能衝過去就過去了,沖不過去就老停留在此,一年也過不了關。不過我們不提倡練靜功,而是練動功,先把肌健、肌肉拉開再說,沒拉開時去練靜功就費大勁了。同志們以為一坐就是靜功了?裡邊需要的氣血流量二個量就夠平衡的了,而真正高功夫所說的雙盤你根本靜不了。所以真正想練靜功,得增加體內氣血的通路、流通量,你身體打不開、境界沖不開,練靜功體內氣血總量就不夠,強調練動功就是要把體內氣血通路打開。現在誰能坐雙盤了,氣血流量能保證的,我就同意誰練靜功,不能坐雙盤的最好別練靜功,否則效果差。因為這些功夫哪個更好一點我都體會過、試驗過,哪些功種什麼地方、拉什麼地方,搞什麼東西得有體會,所以我一直強調搞動功。同志們講搞了半天老搞動功,老是初級的。其實什麼功都有高級的,如果練動功也當無形來練,不就是高級的高級了嘛!練動功能當作和無形一樣,那是最最高級的。不能只坐著會靜,要總在那麼安靜,干著事也在那麼靜著,那才是最最高級的吶!就得是無為而無不為,總在做著很多事情而裡邊又總在靜著,裡邊氣血總是那麼通著,那是最最高級的。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靜功是高級的,動功是初級的。靜功是練功的一個過程,到最後也不能總那麼靜著。以前練功有出世、入世,一開始要出世,上深山老林里去練功,練靜功到一定程度,還得入世回來做好事。大家看八仙過海,八個地仙要向天仙過渡的時候,也回到人世間做好事,當然電視片按修鍊要求是不夠的,他們還沒有做到性情平靜,不應該受情緒的干擾,應該總那麼靜著,一平如水,入世看到什麼景象都能心平氣和,意識控制能力就提高了,過去做善事、干好事,實際還是練自己的意識,在動中、亂中還能那麼靜,那才是練功夫。智能功一開始就這麼練,在動中練,日常生活中練。

下面介紹跪式:比較簡單,分雙跪和單跪,加上跪坐是三種。

雙跪:叫長跪式,過去女人練跪功都是雙跪式,這種姿勢跪的時間比較長。跪式要注意上身一定要直。跪式對強壯身體比任何一種姿勢:站式、坐式、卧式作用都要快。

單跪:一腿跪,一腿豎起來。

跪坐:上面已講過,不再贅述。

以前有宗教信仰的人,讓你去跪佛爺,其實這是在練功,你不跪佛爺在哪兒跪都一樣身體健康,一樣長功夫。你站著是兩個腳站在地下保持平衡,可一跪不行了,兩腿平著放著,沒有腳扒著不好使勁,又要保持身體平衡,身體還要直著,那非常吃力,如果你每天能跪四十分鐘,跪十五天身體就有變化,強壯身體作用非常明顯。有人講:你們智能功搞迷信,罰跪跪神仙。我就講:誰搞迷信?我們跪一跪就跪神仙了?跪也是個姿勢是一種運動,列寧在監獄中沒事就磕頭,看監獄的人說列寧改變信仰了,磕頭拜上帝吶!你心裡信上帝,磕頭是拜上帝,我磕頭是作為運動形式,鍛煉我自己,那叫什麼迷信。列寧改變信仰了嗎?沒有,地方太小,他鍛煉身體呢!因此我們不要拘於形式看問題,那叫形式主義,害死人,應該看實質。我們練功夫,跪一跪也不怕。我再給大家示範一下。

兩腿並好,兩腳心向上,臀部不能落下,落下成了跪坐了。跪時身體是直的,別的地方也按各部身形要求:頂頭懸,拔背含胸,松肩虛腋。兩手一般是胸前合十。這種脆可以跪得時間長。身體重心放在膝蓋上,兩腳保持平衡,但不要用大力氣,腰、跨比較吃力,這樣練腰部力量長得非常快。看起來很簡單,跪時也特別費力,比站庄費力多了,跪時入不了靜沒關係,就這樣跪著能堅持四十分鐘就不得了,就能長功夫。

單跪式:一條腿拿到前邊來。垂直放著,這條腿比跪著的腿還費力,腳不能吃勁,因為小腿是垂直的不能歪。這種跪法比雙跪還吃力。開始先別練單跪,太吃力姿勢不能放鬆,不能保持平衡,胯是擰著的,氣就不好通了。身體要中正,要放鬆。雙跪容易中正、放鬆。身體弱的人睡覺前在床上跪,不要在木板上跪,以免膝蓋腫。我以前就把膝蓋跪腫了,脛骨粗隆增生,一邊長出一個大包來,西醫叫奧許氏病。

練功體式,由於不是講功法,就都沒有講具體練法,只講了姿勢,如果有的同志想練,就按三心並站庄的要求去練,練脆就是三心並跪庄,坐就是三心並坐莊,什麼意念活動都不搞,就是傻坐靜等,坐在那兒犯愣就行了。什麼都不想,願意跟著做個捧氣貫頂也行,往下貫,貫到丹田就行了。

下面講站式:

現在練氣功站式用得較多,以前武功中站式多,氣功中站式不那麼多。由於現代練功已開始由靜功轉向動功,靜功也高了一級,由坐而站,練站功了。最基本的站庄式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兩腳站在一條橫的直線上,另一種是一腳前、一腳後分開的。兩大類型中又分幾種:

兩腳站在一根線上:最基本的站法是兩腳平行站立,兩腳間距離可寬可窄,多叫馬步庄。也可以兩腳是外一字、內一字。平行腳和一字腳之間再一過渡就是內八字和外八字。以上是從腳上分為五種,都是從兩腳在一水平線上的基本姿勢演化過來的。

兩腳一前一後,叫川水庄,有的俗稱牌九中的「長三」。可細分為重心在前和重心在後的兩種,還可站成小點的步,腳心一擰還可變成丁字步,再一擰還可變成丁八步。丁八步前腳的腳根要抬著,另外還有含機步,含機步腳下要實,一般後腿用力多,前腿三分力量,後腿七分力量。這在武功中是指含有很多的機制,叫側面含機,一般側面用於武功是守的姿勢,重心在後面,等著對方變化之後再變換。

手的姿勢變化很多,可隨意配任何一種腳的姿勢。一種是環狀。兩臂、兩手呈環式,最簡單的是放在下面,叫養生式;平舉起來叫抱月式;到頭頂上方叫貫氣式;在下面按著叫柱地式;手舉起來叫排山式,也叫外開式、舉頂式、托天式。這些都是由環狀式變化而來的。

另一種是直式。在體側直著往下按,也叫柱地式,或通地式;往上一般叫排山式,也叫托天式,這是從前面起來的;從側面起來的叫五丁開山式,往下抓叫擔山式,如果兩手斜著前後一分就成為打虎式。基本姿式就這麼多,可以任意與一種腳的姿勢相配合。如果抱月式與含機式配合,用於氣功中它的氣機是個混元體,用於武功可以防守,從中三路而防上下,再看對方變化而變化手式。站庄的方法可以隨意變化,以前管站庄叫蹲盆子,以前練武功必須得練站在,「要把骨髓洗,先從站庄起」,要把骨髓的氣通一通,非從站莊上來不行,所以站庄是練武功的根本。我們練氣功只搞一個三心並站庄。這麼多種站庄每一個都有它的特殊性,是根據練功的具體情況而定的,有的練空、有的練內氣、有的練姿勢。咱們練氣功主要為了養氣,既要往外放又要往回收,著重在於收上。因此我們就搞了一個很簡單的「三心並站庄」。其實站庄並不一定就站在那兒不動,很多站庄手式都可以變一變,變一變再站,當然還有活庄。形神庄不也叫「庄」嘛,但是它不是站庄,這個「庄」當做姿勢講,最典型的「活庄」是羅漢庄,這是比較早的功法,現在國內還有兩三家在練它,方法很簡單,與新氣功的自控療法動作很相像,但是又不走動,做時擰起來也很好,因此站庄不一定就是站著不動,也可以活動一下。練三心並站庄,若活動活動把姿勢變一變,練一個形神庄的姿勢再站也可以嘛!這都是活的,你練三心並站庄時很舒服,覺得哪裡的氣一動,馬上做個動作以形引氣通一通,也是很好的事情,也沒什麼不可以。將來自己練功可以活用。站莊裡本來就有定式站庄,還有定式換式站庄,活式站庄,但是活的站庄和自發功不一樣,智能功不搞自發功,要完全靠自己指揮,我願意動再動,我支配著胳膊和腿動走才行。不能拿氣一衝隨著它動去了,那就是「神為氣役」,主人的作用沒有了,弄不好就有出編的可能,練智能功神一定要做得了主才行。為了讓同志們領會站庄可以動,動時是用意念支配,我給大家比劃一下羅漢庄。羅漢庄是兩腳平行站立,兩腿離得很近,用意念把身體擰起來,不是像自發功這樣,完全是用意念主動支配形體動。練站庄想動時,一定要自己支配著才行,不能它自己想怎麼動就怎麼動,一想動了就按照形神在、捧氣貫項法的要求去做才行。

最後還有一種「行」,行不屬於靜功,屬於動功裡邊的,行是走路。行住坐卧,以前都叫做行功,這屬於第二大類,走路也得練功夫,邊走邊練。在各部身形要求中講了兩腳要放鬆,平鋪。重心放在腳心稍前。走路以前先這樣放鬆站好,鬆鬆腳,再開始走路,走路時還要基本保持站的那種體式,只是基本保持,完全保持站的放鬆姿勢就沒法走了,要注意不要像小孩子跳跳竄竄那樣走,放鬆了上身很穩地走,練氣功了就要很穩重,走路好像也在練功。走路很穩重,說明放鬆了,這個放鬆就是保持周身那個平衡度,同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百會往上頂著,同時要想著腳心湧泉,從腳心往上一提,把身體連成一個整體。這樣走路第一不累,第二邊走路邊練氣功。一個是頭頂,一個是腳心,若精神夠使還可多管一個會陰,頭頂提著會陰,從會陰提著湧泉。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練氣功就在這個簡單當中,你注意了就長功夫,就凈是練功的時間。行還指行為,處理事情聊天說話也可以練功,這種練功方法是在說話之前,意念從百會發氣,把與你說話的人一罩,再從地下兜回來,像發氣治病中的環流法一樣,一兜把兩個人兜成一圈,連成一塊,對他好,對你自己也好,再聊天說話就不那麼累了,而且還不容易抬杠,氣氛比較和諧,當然你本來就想和他抬扛那得另外說了。聊聊天也練功了,實際這是組成一個小場,開會也可以組個小場,拿意念一照一兜,像用個大網兜全兜起來那樣。大家懂得這番道理以後,應該隨時隨地處處都在練功,講練功體式就是要讓大家把氣功生活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把智能功的內容加到裡邊去。哪一個方便就用哪一個,就拿站來說,什麼姿勢都可以站,直著站可以,分著腿站也可以,兩腿一前一後站也可以,平時說「稍息」,一稍息就是丁八步;立正,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哪一個姿勢都是在練功。這樣就把練功在很大的範圍內展開了,因此練智能功事半功倍,一練功就長功夫就是這個道理。千萬別認為早上練一遍形神庄就是練功了,要隨時隨地練:中午睡覺,一躺練功;一坐,練功;一說話,練功;一走路,練功;一吃飯,練功;晚上睡覺,還是練功。如果每個同志把日常生活都當做練功內容,你一定會和別人的關係處得非常好,聊天,組個場,不知不覺都舒服;人家要跟你吵,你練功涵養道德不著急;工作時集中精神幹得好效率高,同志、領導都對你很好,你自己功夫也更長了。處處都在練功,碰到什麼事都是練功。可是大多數人往往把這種練功概念扔了,這算什麼練功啊!其實這正好是練功。

練功體式中講了靜功體式、動式,動式中講了「行」,指的行功,真正動式中的動功,姿勢就沒法說了,因為各家練功姿勢都很多,我們只講一點動式的動態要求。

練功動態要求

在練動功的動勢要求中必須明確要以各部身形要求為基礎,在練任何動作時都應該注意到各部身形要求,除此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神意主宰,形種合一

練功中要精神主宰自己,站庄時要注意,練動功時更得注意,一開始練功因動作不熟,得想著翹掌,按地拉氣,前推後拉……等慢慢做熟了,就馬虎了,做著動作想開別的了。那樣你的功就練不好了。做動作時必須神意做主宰,每個動作腦子都非常明確,意念推,形體就跟著推才行,形和神得同時動作。這就是神意主宰,形神合一,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將來練功真練熟了,真有水平了,精神也不容易跑了,就是在似熟非熟、姿勢會打了,但還沒有養成習慣的情況下,最容易跑神,練功時不知不覺就忘了練到哪裡了,真忘了也還好,而是腦子去想別的事了。神意主宰首先是要和姿勢合一,一開始還要注意動作,做推還要想著推,將來練得非常熟了,意念一動形體就跟著動,意念一動一推,胳膊自己就過去了,到那時到底是形在動,還是意念在動,你就分不開了。剛開始是神先動,一想推形體才開始推,等到神一動形就跟著動了,那才真正做到神形合一了。我們練智能功要懂得慢慢地向這個層次前進。如果老是兩個分開,腦子想,然後做動作,一想捧氣然後做捧氣動作,有個過程,這還不夠,神還沒有貫到形裡邊去,什麼時候你能夠做到一想抬胳膊,胳膊自然就抬起來了,功夫就高了一個層次。這不是自發功,是意識支配形體在動,自發功是拿氣沖的,氣沖得意念跟著跑起來了。我們是用意識引著形體動,兩者合一了,意念一動形體就動了,如行雲流水自自然然,這和自發動是不一樣的。國內有一已故世的大拳家南北大俠杜心武,他練的是自然門,一般人都認為是自發功,其實不是,完全是靠意識指揮的,不懂的人表面看起來和自發功很相似,像是一個東西,其實一個神是主動,一個神是被動,練的方法不一樣,實質也不一樣。

二、腰為主宰

練動功時要注意腰做主宰,現在我們練動功時動胳膊就是胳膊,動腿就是腿,慢慢應該體會到任何力量都是從腰發出來的,過去講「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力發於足」講得不十分貼切,如是坐著就不是力發於足了。總的要求是從脊背上、從腰上發出力量來。一開始練動作做得不自然的時候,以為胳膊一動光動胳膊,光動手,將來會體會到胳膊和手動都和腰連著。你要不信坐在那兒,使勁用手按一下腿,看腰使勁不使勁?腰非使勁不行,腰要不使勁按腿用不上力氣。從腰上使勁力才能到胳膊上來,一開始體會不到,慢慢形體放鬆了,動作自然了,能體會到腰帶著形體動,在練功時會用腰動彈就不一樣了。這一點不好表述,腰不會動時怎麼說也不行,現在大家要好好練松腰,不然腰像根棍似的,就主宰不了了。開始時腰動與肢體動合不上,腰先動四肢後動,到最後腰動形體就動合到一起了,有這麼個過程,腰會帶動整個形體氣就容易整了。以上是說形體上腰為主宰,把兩個主宰講完後再講全身。

三、練動功要注意全身的整體性

怎樣才能做到全身整體,如果腰不放鬆。真正做到整體不是那麼太容易,腰先放鬆了,然後再從形上做到整體,我們在講捧氣貫頂時光講了在意念上做到整體,前邊—個手後邊一個手這樣的整體,這樣做雖也可以,但裡邊氣的統一程度不夠。要做到形的整體,最基本的因素,即三圈相摞問題,真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鐘,你必須要學會三圈相摞,才能站得穩,坐得穩,都穩了最後才能動,才能整體化,才能動如風。以前講「靜如秋月」,有的講「靜如山月」,是指靜的時候像秋天的月亮那麼寧靜,像山那麼安穩;「動如飆風」,動時像狂飆那麼快,你身體要是不整做不到。我們練氣功的整體是要三圈相摞,三個圈一個指的是跨,跨骨尖的位置,第二個圈是兩肩胛骨下緣兩個角相連再往上三寸處,這兩個圈都不是一根線,而是大約兩寸寬的帶子,第三個圈是耳尖、玉枕骨,為什麼不讓仰頭呢,一仰頭玉枕骨往下了,要收下頦,從眉中過來,耳朵過去,才是個平圈。這三個圈怎麼摞呢,腰放鬆了,百會往上一提,一提帶著頭上這個圈往上松,往下一放,放到第二個圈上,這麼放,坐著、站著都一樣,兩個圈就連上了,百會再—提,又起來再往下一放,放到第一個圈上,這時三個氣連上了,氣是個整的了,你再做動作就是個整體了,軀幹上下連通了。練內家功練丹是藉此達到三田反覆,練智能功不講三田反覆,三圈一摞身體是個整的。三圈相摞必須有腰放鬆做基礎,摞了以後坐、站氣都很穩很自然。只要練過功的人,你體會體會三圈相摞,一比感覺就不一樣了。坐著時腰容易放鬆,比較好做。現在大家就比劃著做,稍稍體會體會:坐著腰往前塌,百會往上提,下頦回收,往下一放到胸部,胸部放鬆,肩胛骨處往上提,但肩膀不要一塊提,連胸一塊往上提,胸拉起來往下一放到小肚子、胯的地方,這樣小肚子、腰、胯都感到「蘇——」有氣過去,有松脹的感覺,緊張度就小了。放到那兒以後百會再加點意念一提,就是整個的了,腦袋往上一頂,氣都連上了。這樣氣很快就整起來了。從練形上來講要注意整體,要動員這個氣整體化。我們如能這樣練以後再加上意念的整體化就全了。過去練武術講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可以達到了。如沒有形上的三圈相摞,只用意念,可以增加點氣,而真正要四面氣機都練出來那就難了一點,練了三圈相摞以後周身各部氣都可以充斥起來,慢慢地從前後左右往外放射,真想練功的人要認真的去體會它。我一再強調三圈相摞,是因為它很重要,方法我講了,你去琢磨去,過去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自已慢慢體會去。沒體會到之前,不要多去嚷嚷它,不是保密,有些人會說你腰這麼直還什麼三圈相摞,吹大牛。當然友善的同志告訴人家也可以,但千萬不要拿這個去炫耀:「我們懂三圈相摞,你懂嗎?」很要好的同志一塊練功,你自己不會但告訴了別人,他有了功夫一比就會了,反過來還可以幫助你,如果不是這樣,有人本來就想找你碴的,你說了他根本就不懂這個東西,但你說了好像比他強了,「你強什麼啊」,到最後弄得不歡而散。我們都不要拿它當本事去炫耀,去表現自己,要把它當作自己練功的指導風想,真正去練,練出本事、練出功夫來別人才服你的氣。這幾年教智能功為什麼沒講三圈相摞,就是考慮到一般學22天做不到,腰還沒鬆開,講了三圈相摞回去以後只能充能耐,顯示自己,你沒好好練,人家聽了練得比你強,最後反過來還罵你。三個月教練員班講了,認真練的不少同志能摞得上,真是苦練三心並站再加上蹲牆,再懂得三圈相摞,三個月有的就能摞上了,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摞上也不簡單。整體除了軀幹這個基礎之外,還應該再注意練功時每招每式都應該從局部照顧到整體。一開始動作會做就行了,等做熟了,氣感比較明顯了以後,每個局部動作都應該牽扯到整體,一立掌不光手指動,周身都得跟著動,掌一開周身跟著開,一合周身跟著合,一開始做不到周身開合,至少頭頂跟著開合,立拿分指,腦袋跟著分、合,慢慢周身都跟著開合了,這樣氣就不一樣了,有了軀幹的三圈相摞成為整體了,每個動作周身連在一起了,這樣練功內容也不一樣了,從局部照顧到了全身。

再有動作要上、下呼應,手和腳,臂和腿、肩和胯都要呼應,這也是整體。怎麼才能呼應,練熱了以後再體會,現在先不要管它。將來一動臂腿也跟著微微動,貫氣健身法有的動作就是讓你手、腳一塊來,上下相合,認真體會很有意思。練形神庄沒這麼要求,怕同志們開始做不來,練形神庄先把關節抻開,松點以後再去合去。這幾方面做好了。全身整體就有了。

四、練動中還要注意虛實的平衡

動功身體一動必然伴隨著身體重心的轉移,重心轉移就出現虛、實的問題。智能功要求中和,不允許出現偏虛、偏實的現象,一般說重心所在之處為實,否則為虛;意念集中地方為實,意念彌散不注意的地方是虛。怎麼領會意念的虛實呢?比如意念只顧往前推,這兒就是實,沒注意的地方就是虛,這旁邊來個人一推就可以把你推個跟頭。以前講。以巧撥千斤。他是豎勁,你橫勁一碰他就倒了。另外。他這勁往前一衝,你從前邊一拉他,隨著他的力量過來,也就把那實破了。你頂頂不住他,一牽他,或從後面一推他,他一下就摔倒了。當然,練武的人不完全用這種偏勁,光顧前面這算一忌。應打捉勁,兩頭抻,往前一打,往後一坐,後面也有勁,你從後面來他也能把你崩出去。那怎麼辦呢,橫著來,他前後都有意念為實,打拙勁,而橫著是虛,橫著出擊推他就倒了。練智能功姿勢出現偏實用意念來調解,意念出現偏實,用姿勢來調解,兩者互補。比如形神庄第九節彈腿翹足,一條腿抬起來之後,重心全落在另一個腳上,形偏實了,有的同志站不穩,就是偏實、偏虛的緣故。辦法是用意念中和,把意念放在抬起來的腳心上,重心有兩點了,就好掌握平衡了。姿勢和意念的虛實變化還可引起更深刻、更細微的體內氣機的虛實變化。一做動作氣多的地方就是實,氣少的地方就是虛。可現在大家沒心思去體會,光練動作了,練了幾天形神庄就著急學五元庄,不去體會形神庄動作中氣怎麼變化,氣的多少、虛實。能體會這些體內感覺功能就加強了,這本身是在練高功夫。不是練幾步動法才叫高功夫。你體會深刻了就高功夫了,光比劃姿勢就是練中脈混元也到不了中脈的層次,氣過不去。只能是老師告你方法自已去練,如果不是練出來的,老師一點就有功夫了,那是素質好一點,有點小功能比較敏感,老師一給有了,有的聽聽課就出功能了。而一般人還得自己練功,氣是都有,你這地方不通它進不去。所以同志們應該認真練,認真體會氣怎麼走,怎麼動彈,這就是在練感知能力,這本身就是功能,不要在練功以外去求什麼功能。以上講的是虛實問題。

五、練智能功做具體動作時要大關節蛇行,小關節蛹動。此問題原不想講,但做為學問懂得還是必要的,可不必故意去練它,懂得道理了沒事比地劃比劃也沒壞處。大關節要蛇行,小關節要蛹動,會這麼動了才能更好的放鬆,放鬆了身體才能柔和。鶴首龍頭脊柱就是前後左右的蛇行,通臂動作也是蛇行。蛇行要求相鄰關節做相反方向的運動。小關節蛹動開始練時先抓撓,慢慢鬆開後就會蛹動了。做通臂時手指關節蛹動就把手也通上了。練蛹動手必須放鬆,方法是兩手掌心相對,坐在小馬紮上時兩膝併攏,兩手使勁地擠在膝蓋中,擠住以後使勁晃著往外拔,拔撥就拔鬆了,手指不拔光摳不好練。但不一定死追求去練它,這都是練功的小竅門,願意搞點功夫練練設壞處,但開始教學員彆強調蛹動,免得產生練不會的想法。因智能功靠組場就是不會蛹動練功也管事,有的練形神庄第四節氣意鼓盪鼓反了也管事,只不過效果差點,初級班要求不要太嚴格,教練員班也反者鼓盪那就出洋相了。所以練功不僅動作要做得準確,裡邊一些細緻東西慢慢也要學,一下達不到沒關係,慢慢練去,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覺得練形神庄沒意思,沒練頭了。練形神庄形還過不去,腰還松不開,蹲牆還下不去,你還想練別的,首先形得過了。教練員班畢業時都要蹲得下去,哪怕蹲一個也行。當然年齡大、有病的同志就不要求了。形神庄一個是形、一個是神,形得合乎要求。練功體式動態要求就簡單講到這裡。(函授部)


推薦閱讀:

挪威科學家稱「丈夫多幹家務易離婚」
科學喝豆漿,喝出好氣色
喝酒科學12問:臉紅、臉白、臉青、出汗,誰最能喝?
科學的自主化與民主化
為什麼越是精英階層越忙碌?| 如何科學應對忙碌

TAG:材料 | 科學 | 電子 | 資料庫 | 形體 | 氣功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