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人生的三個基本點

人生道理,都被古人說盡。《論語》作為中國傳統經典之一,更因為儒家思想的推廣,而產生的無比深遠的影響。其中的道理,也被歷代不斷闡釋演繹。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因為其能穿越時空,對當下有所裨益,歷久彌新。本系列小文,在藉助歷代對論語註疏的基礎上,儘可能近地闡釋《論語》本義,為我們個人當下的人生成長做借鑒。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有樂趣

子,是學生對老師孔子的稱呼。那麼這個「子」是什麼意思呢?顧炎武在《日知錄》里說「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而大夫雖貴,不敢稱子。春秋自僖文以後,執政之卿始稱子。其後匹夫為學者所宗亦得稱子,老子、孔子是也。」所以,古代的子書,如《孫子》中多作「孫子」,《墨子》中也多作「子墨子」。

「學而時習之」。首先我們來回答學什麼?讀書。朱熹有言:「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當然,學不只是局限於讀書,但是初讀《論語》,如此解釋,就會明白很多了。

《說文解字》中說:「斅,覺悟也。學,篆文斅省。」因此朱熹又在《論語集注》中將「學」進一步解釋為仿效,「後覺者必效先覺者所為」,在任何領域、任何時代都會有先覺先知者,後知後覺者都應該或者必須向他們看齊。如書法學柳公權、學歐陽詢;學詩學李白、學杜甫。其他則推而廣之即可。

如何學呢?「時習」。也就是按時複習的意思,《論語集解》引王肅之說「學者以時誦習之」。《國語·魯語》中也說:「士朝而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三字經》編者王應麟為此做了很好的解釋:凡讀書一定要立定課程。每天堅持,風雨不移。即使外出或應酬,可以減少量,但不能間斷。正如荀子所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一旦學有所得,自能享受其中喜悅。而這就需要能堅持,有恆心。

當然「習」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要悟出新意,有所發現,溫故而知新才行。這是我們在論語中會反覆看到的。每一次溫習,都要有所得,對心智有所提升。如果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學無所得,學習就會變得繁瑣而枯燥無味,那就無樂趣可言了。

「習」的本義為「鳥數飛」,通過其繁體字形「習」,大致可以看出。學習不間斷,正如正如「鳥數飛」。

朋友相切磋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學有所得有所成,自然而然中就會形成自己的圈子,為志同道合者所知曉,自然會不遠千里、想方設法與其交遊。能與志同道合者相互切磋,相互督促,共同進步,反過來又更促進學習,豈不快哉?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

做君子

「君子」是《論語》中很重要的概念。什麼是君子呢?孔子所說的君子有兩種:一種是貴族和有地位的人;一種是道德高尚的人。此處指後者。荀子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指饋贈之物)」,也就是說君子學習是為了充實自身,小人學習是為了炫耀,唯恐別人不知道。君子為自己而學,別人不知道,又何必心生不平呢?

怎樣才能達到君子的境界呢?朱熹說:「不慍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此非得之深、養之厚者不能如此。」這不是不是憑空就能得來的,而是在不斷地修行中慢慢積累出來的,是在自我學習、師友砥礪中刻意鍛煉的結果。

推薦閱讀:

】《人生寶典》經典摘錄
人生苦短,一切隨緣!(寫的真好)
[轉載]人生要學會隨緣!
如何評價《二十二》?
二十幾歲,如何創造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TAG:人生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