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用黑與紅描繪無限江山
——《韶山》「沒有一筆不是極大膽的」
國畫大家李可染生前曾說:「我們中國畫的價格始終是遠遠低於它自身的藝術價值的。我們傑出的古代名家之作,論價值絕不遜色於梵谷、雷諾阿,以及馬蒂斯等西方畫家之作。」
李可染也許沒有想到,離世20多年後,自己的作品已同那些西畫一樣,賣出了「大價錢」。5月12日,中國嘉德夜場,李可染的革命聖地畫《韶山》經過30多次叫價,以1.24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落槌。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中,他的《長征》曾以1.0752億元成交,創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紀錄。
李可染以傳統中國畫啟蒙,兼學水彩,後又改學油畫,轉投過多位名師,曾是林風眠的學生,與徐悲鴻關係密切,拜師齊白石,師法黃賓虹。在李可染的心中,沒有門戶之見。
被林風眠破格錄取
1907年3月26日,李可染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民家庭,兄妹八人中排行老三。父母目不識丁,家中連筆墨都沒有,他們不希望孩子做個睜眼瞎,李可染7歲被送到私塾讀書,13歲時學畫山水。
1925年,李可染從上海美專畢業回到徐州後,很想去西湖國立藝專深造,母親傾力拿出20元大洋讓他去報考,只有相當於初中二年級學歷的他,被校長林風眠破格錄取為研究生。李可染學習一年後,學校改名為杭州國立藝專。
李可染學的是油畫專業,他的山水畫受老師林風眠影響很大,林風眠的畫風類似於西洋畫法,但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李可染個性內向,反映在作畫上就是不愛用鮮艷的顏色,專愛用黑色。老師克羅多曾提出批評,但後來又改變了看法:「上次見你用黑顏色作畫批評你,後來我想你是東方人,東方人作畫的基調就是黑色,……以後照樣用吧。」
李可染在班上素描底子算差的,每到周末講評,總是不好意思地把畫反貼著,等老師走過來才把正面露出來。他日夜苦學,終於在班上名列前茅。晚年李可染說:「我學中國畫數十年了,早年也學過短期的素描,現在看來我學習的素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曾有補習素描的打算,可惜晚了。」
徐悲鴻牽線拜師齊白石
1943年,李可染已是重慶國立藝專的講師。美術界認為,李可染的人物畫更勝於他的山水。老舍說:「中國畫中人物的臉是永遠不動的,像一塊有眉有眼的木板,可染兄卻極聰明地把西洋漫畫中人物的表情法搬運到中國畫里來,於是他的人物就活了。」「他要創造出一個醉漢,就創造出一個醉漢——與杜甫一樣,可以永垂不朽。」李可染不善言談,遇事愛緊張,內心卻極富幽默感,那時的李可染和當時文藝界的青年一樣,喜歡追求騎士風度,穿著馬褲,手臂上掛個手杖,常遭到妻子善意的取笑。
抗戰勝利後,身在重慶的李可染接到兩份聘書,一份來自潘天壽任校長的杭州國立藝專(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一份來自徐悲鴻任校長的北京國立藝專(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是請李可染去教人物畫。
徐悲鴻曾在一次展覽中見過李可染的一幅水彩畫,畫的是金剛坡下的景色,十分欣賞,當即託人帶信給李可染,擬用他自己畫的一幅貓,交換李的作品。1943年徐悲鴻住在磐溪嘉陵江邊的一個高崗上,距李可染家不過一二里,一向不喜歡交際的李可染常去拜訪他,欣賞徐的珍貴藏畫,其中齊白石作品對他影響頗深。
徐悲鴻的盛情邀請,讓李可染心動。北平是文化古都,不僅有故宮這座藝術殿堂,又有前輩大師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思考再三決定放棄母校杭州藝專的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副教授。
在徐悲鴻的引薦下,1947年春天,李可染帶著自己的20多幅畫來到齊白石家中。齊白石原本是半躺在椅子上看,不久便坐直問:「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畫才是真正的大寫意。」兩人一見如故,李可染遂拜齊白石為師。晚年收李可染為弟子,齊白石視之為人生一大快事,曾畫《五蟹圖》送給可染,上題:「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書畫可以橫行也。」
變革國畫 山水寫生
李可染一生尊重傳統,鄙夷盲目崇拜西方。上世紀50年代,國畫危機論盛行,已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李可染堅決持反對意見,他認為中國畫是「蒙塵的珍珠」:「中國畫不強調光,並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如果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早上八點還是中午12點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松樹的精神、實質。」
李可染刻下兩方印章:可貴者膽、所要者魂。他決心要為變革山水畫尋找生路,改變以往畫家只觀察、速寫而不對景落墨的傳統寫生法,他像西洋畫家那樣當場作畫,又不局限於焦點透視和對眼前景物的模擬。
要寫生當然要走遍名山大川。1954年,李可染和畫家張仃、羅銘結伴外出寫生,一走就是三個多月,足跡遍布黃山、紹興等江南一帶。黎明即起,白天畫畫,中午也不休息,餓了就啃乾糧,晚上聚在一起研究改進。
李可染的水墨寫生與舊中國畫差別很多,回京彙報時,爭議很大。老舍說:「他的山水……很想跳出老圈子去,不論在用筆上,意境上,著色上,構圖上,他都想創造,不是摹仿。」但是也有人說「這叫什麼中國畫!」
自嘲是「旁門左道」
在李可染看來,寫生是一個富礦,但要成為創作,還要冶煉礦石,「采一煉十」。他開始跳出對景創作,在畫中融匯畫家的經歷和文化素養。李可染山水畫作緣於古人,卻借鑒西法,被稱為「李家山水」,畫作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濃重渾厚,效法黃賓虹「黑墨用之得當,變墨為亮,可稱之為亮墨」的積墨法理念。
他「幾乎沒有一筆不是極大膽的,可是也沒有一筆不是指揮若定的,已經完全是他自己的了」。對李可染畫作的爭議,即使是在60年代他藝術成熟期,也從未停止。李可染在《午困圖》上自題:余學國畫既未從四王入手,更未宗法文沈,興來胡亂塗抹,無怪某公稱為左道旁門也。
1949年以後,李可染和同時代的許多中國畫家一樣面臨舊傳統與新生活,現實生活與藝術境界等矛盾。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首先針對詩歌提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他說:「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條民歌,第二條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族的,內容應當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統一。」
兩結合文藝創作方法為五、六十年代的文藝創作指出了一個方向,在中國美術界,毛澤東詩意畫和革命聖地畫創作進入一個高潮。繼傅抱石首開毛主席詩詞創作之先河,中國的山水畫家如錢松喦、陸儼少、關山月、潘天壽等,幾乎人人都畫毛澤東詩意山水畫,李可染成為這支隊伍的主力,他還刻了一方印章:「為祖國山河立傳」。
1963年,李可染以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創作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其毛澤東詩意山水畫的成熟之作。畫家採用積色法,大量使用硃砂、朱膘,使畫面局部產生如油畫般的筆觸和強烈的視覺效果,成為一個時代的「紅色經典」。
1974年,李可染的巨幅革命聖地畫《韶山》(141.5×243.1cm)問世(即嘉德此次拍賣的這幅),在此之前已有兩幅同名作品——1969年未及署名的《韶山》(109.8×166.2cm)和1971年的《韶山》(71×107cm)。李可染在前兩稿的基礎上,斟酌構圖,創作出了這件作品。
與前兩稿相較,此幅《韶山》經過多次加工,加強了整幅畫面的空間感和敘事性,是李可染同類題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243.1cm)。畫家加強了整幅畫面的空間感和敘事性,毛主席故居成為視覺的中心,背後綠樹成蔭,層層推向天際。在橫向上,拉寬了整個畫面,右側寬闊的水田和掩映林間的新居將視線引向遠方。此幅畫還曾是1996年秋季中國嘉德《新中國美術作品》專場的封面作品,當時以154萬元人民幣成交。
李可染對於自己70年代中的許多作品是不滿意的,認為畫面刻板、意境經營不足、個性沒有充分的體現。粉碎「四人幫」後,李可染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山水畫的石頭,他們是搬不動的,因為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一個大石頭,他們要搬石頭,只能砸自己的腳。」
80年代,李可染的聲譽已經很高,總有外界應酬煩擾,讓他不能安心作畫,有時候煩了,他甚至讓家人回復說他去當和尚了。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逝世,沒有留下任何遺囑,他有一方「東方既白」的四字印章,這是借用蘇東坡《前赤壁賦》里的「不知東方之既白」,寓意是中國畫躋身世界藝術之林的曙光一定會到來。
推薦閱讀:
※健身擼鐵已成為世界新潮流,這10張圖彰顯健身的無限魅力 [一點資訊]
※詩情畫意: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經典詞作六首)
※【經典名言薈萃】623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感悟平常人生之無限魅力
※曾風光無限紅極一時 最終淪為三線的明星們(組圖)
※市場觀察 | 潛力無限的中國咖啡市場
TAG: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