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讀】《道德經》第六章

《道德經》的第六章是對宇宙的生命力的讚美,解釋道的均勻性的來源,以及人順應和利用道的重要性。《道德經》共讀分享兩個版本,一是根據春秋戰國、西漢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訂的《道德經古本合訂》(復旦大學李輝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經》今本(曹魏經學家、哲學家王弼編著)。

古本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通「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今本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參。

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謝國仲】《老子禪解》

穀神不死,

「谷」,幽谷,具有空性;「神」,神明,具有明性;「穀神」二字,是老子以幽谷之空性與神明之明性,比喻道是一種空性的光明, 即佛陀描述的「自性光明」 「大圓鏡智」,它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 的,故說「不死」。

是謂玄牝。

叫作「玄牝」。「玄」,無形無相而能生妙用;「牝」,母性,雌性的生殖功能。老子在第二十章說到「我獨異於人,貴食其母」,彼處之「母」,即此處之「玄牝」,都是形容道本無生滅而能生出世間萬有的特性。又在第四章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正是因為道為天下之母,故「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道之能量,好似母性產門,生出天地,是天地萬物的宗祖。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的存在方式,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綿」,永無窮盡,連綿不絕;「若存」,雖能生無限妙用而無法以色相見之,故只能說好像存在;因為「綿綿若存」,永無窮盡、連綿不斷地供給,所 以「用之不勤」,怎麼用也用不完,無有邊界。佛陀說「如來藏」, 也是同樣的意思,一切山河大地含藏其中,都由自性所生化出來。

【傅佩榮】《解讀老子》

"谷":空虛開闊,無所不容。"穀神":用以描寫那使谷成為谷的力量,亦即"道"。在此,永恆的"道"展現了神奇的生殖力,由此化生天地。

"道"作為天地萬物的來源,但是並不隨著天地萬物而變化生滅。因此,"道"不是一般所謂的"存在",而是"若存";並且在作用上也異於天地萬物,是無窮無盡的。

老子的"道"特彆強調化生天地與包容萬物的這一面,值得稍作探討。以思想背景而言,古人所信的"天",具有五種角色及作用:一、主宰者,二、造生者,三、載得者,四、啟示者,五、審判者。隨著時代演進(如天子失德,禮壞樂崩),人們對天的信念逐漸改變。這其中,主宰之天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本書六十七章所謂的"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而造生與載行之天淪為具象的自然之天("天地"並稱),啟示之天與審判之天淪為固定的命運之天。孔子與老子都是危機時代的哲人,但是響應挑戰的方式不同。孔子意圖轉"命運"為"使命",藉由"承禮啟仁",想要為人間安立新秩序。老子則以"道"代"天",指出自然界並非只是生滅變化而終歸虛無,因為還有一個"道"長存。如此,老子的"道"特別顯示造生與載行的作用,也就不難理解了。並且,"道"與自然界"若即若離"的關係也就深具啟發性了。有關孔子的思想詮釋,請參看《傅佩榮解讀論語》。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之道:

一、用「谷」來象 征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的綿延不絕。

二、「玄牝之門」、「天地根」,是說明道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始源。

三、「綿綿 若存,用之不勤」,是形容道的功能,孕育萬物而生生不息。

【今人悟】

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的「道」,即繼續闡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來象徵「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的綿延不絕,認為「道」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因應無窮,永遠不會枯渴,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穀神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即恆「道」。

「玄牝之門」是產生萬事萬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玄牝之門」、「天地根」,都用來說明「道」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釋為胎息養生之術,認為「天地之門,以吐納陰陽生死之所氣。每至旦,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之上,徐徐按捺百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以吐故納新。是蹙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後拓。承氣之時,意想太平元氣,下入毛際,流於五臟,四肢綿受其潤,如山納雲,如地受澤,面色光渙,耳目聰明,飲食有味,氣力倍加,諸疾去矣。」(《御覽方術部》引《修養雜訣》)這是把老子的思想與傳統養生術聯繫起來的解釋。這種思考的角度,也不失為對老子學說的一種發揮。


推薦閱讀:

《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小鈺讀《道德經》兼評白雲(1-3)
蕭寬漫畫——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與人類大同》一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