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主要政黨簡介

台灣主要政黨簡介中國國民黨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政黨。其前身依次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孫中山於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傳統上會將由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的發展歷程視為一脈相承,故此會以興中會成立的1894年為中國國民黨的創黨年,至今已超過一百一十年。中國國民黨於1928年以國民革命軍北伐,建立全國統一的政權,統治大陸至1949年。1949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撤守,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由中國大陸遷往台灣台北,部份留在中國大陸的黨員繼續中國國民黨的運作,並成為中國大陸的民主黨派之一(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和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無主從關係。中國國民黨現任主席為馬英九,榮譽主席連戰,副主席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關中。秘書長詹春柏。簡史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孫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號召華僑親友,創立「興中會」革命救國組織。民國前七年(1905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幾個重要革命團體,組成中國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民國元年(1912年)八月,同盟會又聯合數個政黨組成國民黨於北京;民國三年(1914年)七月,另組中華革命黨於東京;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至十三年(1924年)一月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改組完成,進入中國國民黨階段。迄今一共舉行過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國民黨也從革命黨,革命民主政黨,演進為現代化的民主政黨。中國國民黨位於台北的中央黨部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內戰中敗給中國共產黨,隨同國民政府到達台灣。同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中國大陸遷往台北,部份留在中國大陸的黨員繼續中國國民黨的運作,改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成為中國大陸的民主黨派之一。中國國民黨自立黨以來,為因應時勢變化,孫中山,蔣中正皆曾多次實行黨的改造。但在2000年三月的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失利後成為在野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以前,中國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執政黨,她曾伴隨中華民國歷經革命開國、討袁護法、北伐統一、訓政建設、抗戰建國、制憲行憲、以及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等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國民黨追求的目標始終一貫,那就是要建設中華民國成為三民主義的理想國家。在兩岸問題上,中國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中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是目前兩岸和平的最佳方針,也是兩岸尋求進一步關係前的最高指導原則。歷任黨主席中國國民黨歷任黨主席分別為:孫中山(總理,1919年10月—1925年3月) 蔣介石(1926年5月—1927年3月,1926年5月—1926年7月由張靜江代理主席職務) 胡漢民(1935年12月—1936年5月) 蔣介石(總裁,1938年4月—1975年4月) 蔣經國(1975年4月—1988年1月) 李登輝(1988年1月—2000年3月) 連戰(2000年3月—2005年8月): 首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之黨主席,惟僅一人參選(同額競選) 馬英九(2005年8月19日—):首位在非同額競選中,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黨的領導人親民黨,在臺灣地區的成立的中華民國政黨,於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3月31日成立,創建人爲宋楚瑜。親民黨首任黨主席宋楚瑜,副主席張昭雄;首任秘書長鍾榮吉、首任副秘書長秦金生。目前親民黨在立法院內擁有31席,是繼民進黨、國民黨、「台聯」之後中華民國立法院的第四大黨。親民黨屬泛藍陣營,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高層出現分裂,宋楚瑜退出國民黨並在選舉結束後組建,黨員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國民黨以及新黨。親民黨自成立之日即通過了親民黨黨章,提出了憲政、人權、國家安全、司法革新、警政治安、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文教、族群、環保等十項政策主張。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於2000年9月召開。2003年國民黨、親民黨宣佈共推一組人馬參選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但結果以極其微弱的差距敗給了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和呂秀蓮。親民黨中央黨部下設五個單位:政策研究中心:負責親民黨政策基調研擬、民調製作等工作; 組織部:規劃黨員招募及各黨部成立事宜; 文宣部:負責親民黨活動新聞宣傳、親民卡、親民黨全球資訊網站架設等工作; 行政部:則負責全國委員會休會期間之行政事項暨日常行政事宜; 財務部:則負責會計工作並統籌黨部經費使用狀況。 此外,親民黨並迅速成立了包括立法院黨團、宜蘭縣議會黨部、甘泉黨部、那魯灣黨部等議會及特種黨部。

親民黨黨徽 台灣新黨黨旗新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以追求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為宗旨;於1993年8月10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台灣台北市光復南路65號。新黨發起人為趙少康、郁慕明、王建煊、陳癸淼等七人,前身為中國國民黨內的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1994年12月28日朱高正為首的原中華社會民主黨併入新黨,現任黨主席郁慕明。新黨屬於泛藍陣營,理念與政治主張是追求民族統一、政治民主、民生均富的目標,堅守公義、平等、和平、安全、務實、乾淨的原則。由於新黨由於在其組黨宣言中明白標舉「開放兩岸直航」、「積極與中共展開談判」,衝擊國統綱領的程序與格局,又反對台獨,因而面對被視為統派的質疑。為此,創黨之初新黨還特別澄清並非急統。新黨成立後不設主席、中常委、中執委、中央委員等職位,只設召集人,負責召集主持會議。但自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敗選後,辦理黨員重新登記並調整組織、舉辦黨員大會由黨員直選主席、黨代表。雖然新黨自稱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國會為中心,以民意為導向,以選舉為手段的民主政黨」,卻又限制由公職人員(立法委員)組成權力核心,後來政黨內部也因此產生意見分歧。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以後,由於宋楚瑜主導的親民黨成立,在票源方面與新黨有相當程度的重疊,因而壓縮新黨的政治版圖及存立空間。二者既聯合且競爭的關係,造成民進黨執政後在野聯盟內部親民黨與新黨因為挖角風波而發生衝突。新黨的政治主張壯大中華民國,保障台海安全是最高準則。 三黨合作一致對外,相互監督,避免台灣被出賣,立即與中共展開談判。具體為拓展國際生存空間,重回國際舞台;開放兩岸直航、促進全面交流;保障台商權益,爭取大陸市場;建立互利共生的大中華經濟圈。 確立權責相符,受國會監督的直接民選總統制,避免獨裁。(現黨版政策白皮書已修正為改采內閣制。) 各族群一律平等、推動系列人權法案、保障人權。 改徵兵為募兵,采減兵不減官,儲備整軍幹部的精兵政策。推動國防科技化、現代化,確保安全。 設立直屬行政院之廉政總署、推動系列陽光法案,貫徹反貪污、反腐化、反特權。 反金權、不反商。尊重守法守分的企業家、生意人。使他們不受刁難,全力支持中小企業,要做他們的後盾。 規劃照顧弱勢團體的社會福利政策,保障小老百姓的生活。 [編輯]新黨歷任領導人全國委員會召集人第一屆趙少康 第二屆先後為郁慕明、王建煊 第三屆與第四屆陳癸淼 第五屆周陽山 第六屆先後為陳癸淼、馮定國 第七屆李慶華 第八屆先後為郝龍斌、謝啟大和營志宏、郁慕明 主席第一屆郁慕明(2003.6 ~) 泛綠聯盟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目前中華民國國會第一大黨、現執政黨,主張台灣本土化及台灣獨立。現在的民進黨是傾向台獨的泛綠聯盟的主要政黨。

民主進步黨黨徽概要[編輯]黨外時期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後對台灣施行高壓統治,當時的主流社會、媒體都為中國國民黨所控制,但依然有部分所謂黨外人士爭取民主與自由。黨外聲勢逐漸發展壯大,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可以說是黨外運動的高潮,施明德、黃信介等多人因此入獄。1980年代,這股黨外實力逐漸組合、統一,並最終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與會的黨外後援會在台北圓山飯店宣布組建民主進步黨。[編輯]在野黨時期1986年組黨後的民進党參加第一次的立委與國代選舉,總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後民進黨也發動了多次街頭遊行活動,爭取當局解除戒嚴、爭取民代直選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調整。初期的民進黨雖視自己為台灣的本土政黨,將國民黨政府稱為外來政權,但主要的政見還是爭取民主自由,讓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在此時,民進黨主要通過發動遊行、街頭抗爭等與政府鬥爭,非支持者稱民進黨是「街頭黨」。民進黨成立之初並未得到國民黨的承認,但仍然於同年11月10日拒絕國民黨的要求,如期舉行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選出江鵬堅為創黨主席。民進黨創黨黨綱中明定: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標舉出台灣住民自決的主張。198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令,開放報禁、黨禁,民進黨繼續參與台灣政治,要求總統直選。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稱只有在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中共統一台灣等四個條件成為現時時,民進黨才會支持台灣獨立。1989年的台灣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上升。1991年民進黨於第五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台獨黨綱,黨綱第一條便宣布民進黨的基本主張是「通過以住民自決的方式,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首次將台獨的主張提升到黨的主要目標,標誌著民進黨正式成為支持台獨的本土政黨。1992年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達33%,次年的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達到44%。1994年在台北市長的選戰當中,民進黨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員陳水扁以「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為主軸與新黨趙少康、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黃大洲競選,並最後贏得勝選,選舉後雖傳出棄保效應,但陳水扁當選首都市長顯示民進黨已經能夠藉由國民黨的分裂而與其相互抗衡。1995年5月施明德擔任黨主席後,積極為民進黨過去的反對暴力形象做轉型,同年9月,在美國表示「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並在1995年12月14日民進黨與新黨在「大和解」前提下接觸會談,而許信良也提出為其大膽西進的前瞻主張,施許兩位黨主席對於民進黨的路線有著不同的思維,但始終無法成為主流意識。1996年是中華民國總統首次直接選舉,民進黨推選早期的台獨宣導者彭明敏教授參選,但因中國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散發出的魅力及對於本省籍選民的強大號召力而慘敗。此次選舉失敗導致黨主席施明德辭去黨主席職務以示負責。但在地方上,民進黨的勢力依然強勁。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贏得了全台12個縣市的執政權,首次超過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綠色執政」下的人口佔全台總人口的71.59%,民進黨「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路線於焉產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轄市市長選舉,在台北市市長選戰中,施政滿意度高達7成,被外界甚為看好有機會連任的市長陳水扁,敗給了形象清新馬英九,失去台北的執政權,一般認為除了馬英九個人的魅力外,在加上時任國民黨主席的總統李登輝拉起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灣人」,使其民調大漲,奪得最後勝選;但在高雄市長選戰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謝長廷卻因對手選舉策略引發民眾反感而意外地以些微差距勝選,台灣南部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的綠色執政版圖情勢首次出現。1999年為因應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變,通過重要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台灣已是獨立的國家,國號就是「中華民國」,爭取更多的中間選民認同。並在隨後推選落選的前台北市長陳水扁與美麗島事件參與人、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參選正副總統選舉,選戰過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於發生興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義仁、張俊雄、吳乃仁為首的民進黨競選團隊的操盤下加上陳水扁提初的新中間路線以及李遠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陳水扁,獲得許多的中立選民支持,最後與宋楚瑜以2.5%差距勝選,實現中華民國歷史上的首次藉由民主政黨輪替。[編輯]執政黨時期民進黨執政之初經驗不足,以及國際經濟衰退,使的執政初期面臨多次政治危機,在政治上:由於新政府剛成立3個月不到,即發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於行政部門的反應緩慢,導致了四名工人的死亡。而「核四風波」民進黨執政前始終主張「非核家園」的理念,上台後民進黨立即宣布停建正在建設中的第四核電廠,引發政治風波,在野的國民黨立委甚至發動連署罷免陳水扁,民進黨最終妥協,復建核四,「核四風波」也導致了民進黨的前主席林義雄發動「反核四」的遊行。經濟上:國際經濟衰退外以及新政府成立的政局尚未安定,使的台灣經濟衰退,失業率攀高破5%,台灣的股市由上萬點的指數一路跌至最低2800點,但民進黨也認為,經濟上市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並且立法院由於泛藍過半數關係,不斷杯葛行政部門的許多改革的議案,形成朝小野大、兩院對立的情況。儘管面臨重重危機,民進黨還是獲得了2001年立委與縣市長選舉的勝利,而從2002年新科立委就職後,台灣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綠」與「泛藍」兩大勢力,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會的第一大黨與另一「泛綠」政黨台灣團結聯盟一起,基本上能夠控制國會,然而立法院的多數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藍政黨掌握。由於總統府與黨中央雙方經常立場不同調的關係,陳水扁於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引來了一陣批評聲浪,認為是違背了建黨之初反國民黨時提出的理念:黨、政、軍的分離,並批評成為陳水扁的「一言堂」,對於外界諸多的質疑,民進黨解釋這是「黨政同步」並非「黨國不分」。到了2003年開始,執政上逐漸步入軌道,雖然在政治上,直到今天依然對立,但在經濟上,全球經濟復甦及一連串金融改革,台灣經濟逐漸回穩,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F)所出來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的競爭力評比,比過去執政的國民黨還要好,但在細項中的政治性評比中卻仍遠低於其他商業性評比。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泛藍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無法出現的「連宋配」,而民進黨依舊以「水蓮配」尋求連任。民進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陳水扁2003年10月過境美國出席多個公開場合,宣揚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陳呂與連宋的民調差距從2003年3月最高時的15%左右已經縮小到3%的誤差範圍以內,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形容這次選舉將會是「割喉戰」,綠軍僅差40萬票。不過也有人評論,民調數碼拉近主要並不是由於民進黨的支持度上昇(泛綠的支持度始終維持在30%到40%之間),而是由於泛藍的支持度不斷下滑,很多選民從原先的支持泛藍改為不表態。此次選戰空前激烈,泛綠與泛藍支持者立場十分鮮明,泛綠政營再2003年2月28日由民進黨發動228牽手護台灣大遊行民調支持度來到最高點,但在最後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緝潛逃海外的前東帝士集團董事長-陳由豪,爆出政治獻金與「大老說」,牽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最後倒數48小時的投票中,沈富雄招開記者會以「三個可能」和「四個可能」試圖化解危機。而在2004年3月19日最後倒數24小時,又再度戲劇性的發生了319槍擊案,2004年3月20日民進黨的「水蓮配」以不到三萬票的0.22%些微差距連任成功。(詳細請參閱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三一九槍擊事件條目)2004年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中,陳水扁挾著2004總統大選期間過半的選票實力,訂出101席國會過半數的目標,並一連拋出制定「台灣新憲法」,「軍購案」..等議題,但最後雖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變為89席,增加2席,但無達到目標,承認敗選而請辭民進黨主席職務,其職務由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接任。立委敗選後總統府與民進黨中央開始考慮和解可能性,而憲法修正案中,首次舉行也是末代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投票率低落,但民進黨得票率創新高,成為短暫過半的「任務型國大」第一大黨,並與中國國民黨在陽明山中山樓聯手主導憲法條文修正。[編輯]兩岸關係民進黨為了積極爭取所謂中間選民的支持,民進黨領導階層自1995年開始,先後提出「大膽西進」、「大聯合」、「大和解」等主張。但是民進黨於2000年成為執政黨後,黨內對於台灣前途及國家定位問題乃至對中國大陸經貿政策,陷於多元論述的狀態。[編輯]歷次選戰自1989年首次參選後,民進黨的得票率一直穩步增長。立委選舉方面 1989年增額立委選舉得票率為28.29%, 1992年第二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36.09%, 1995年第三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33.17%, 1998年第四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29.56%, 2001年第五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33.38%; 2004年第六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35.72%; 目前民進黨在立法院所佔的席次為89席,為立法院第一大黨。縣市長選舉方面 1989年第11屆縣市長選舉得票率為38.34%, 1993年第12屆縣市長選舉得票率為41.03%, 1997年第13屆縣市長選舉得票率為43.12%, 2001年第14屆縣市長選舉得票率為45.27%, 獲得9個席次,連同高雄市,目前執政的縣市共有10個。總統選舉方面 1996年第九屆總統選舉得票率為為21.13%, 2000年第十屆總統選舉得票率為39.3%。 2004年第十一屆總統選舉得票率為50.11%。 首次選舉超過半數選票。[編輯]民進黨的歷任黨主席江鵬堅(1986年-1987年):民進黨建黨元老,台大法律系畢業,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姚嘉文(1987年-1988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美麗島事件當事人之一,曾被捕入獄; 黃信介(1988年-1991年):台灣地方行政專科學校畢業,美麗島事件當事人之一,曾入獄8年; 許信良(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1970年代發動民主示威遊行,1977年赴美後被禁止返台,為《美麗島》雜誌社社長; 施明德(1994年-1996年):陸軍炮兵學校畢業,為美麗島事件的主要參與者,曾被判無期徒刑; 林義雄(1998年-2000年):台大法律系畢業、律師、美麗島事件參與者之一; 謝長廷(2000年-2002年):台大法律系畢業、日本京都大學哲學博士,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陳水扁(2002年—2005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現任中華民國總統,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蘇貞昌(2005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曾任台北縣長,總統府秘書長。 民進黨內的兩位前主席許信良和施明德現已退黨,兩人目前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良好。林義雄因「核四風波」發動全台「反核」遊行,對陳水扁造成壓力。姚嘉文現任考試院院長。江鵬堅、黃信介已經去世。[編輯]主要政治主張1991年民進黨通過黨綱,正式提出了民進黨的基本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制訂台灣新憲法並由全民公決通過,實現主權獨立,重返國際社會,重新界定台灣主權、領土範圍; 維持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維護人權,建立權力分量與制衡制度,健全政黨政治,保障集社、新聞、言論自由等,監督國家緊急行政權力; 保持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尊重私有財產,充分就業,輔助中小企業,保持生態平衡,開放公營事業的民營化,健全財稅金融制度; 建立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實現全民社會安全福利制度,提高勞工保護基準; 此外民進黨的政治主張還包括教育的本土化、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主決定、建設綠色家園、反對核電力等。1999年5月8日,民進黨中央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認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民進黨前主席陳水扁將該黨所通過的三項決議文 --- 〈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年)、〈開創台灣經濟新局決議文〉(2001年)、以及〈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2004年) --- 稱之為「民進黨三大決議文」。從這三大決議文也可以解讀出民進黨的政治目標。[編輯]派系由於民進黨的形成是黨外勢力在反對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大前提之下的集結,因此自始便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政治路線以及人際網路,這是民進黨派系形成的基礎。最開始的時候,主要是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以及不結盟的政治人物,在民進黨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經歷派系實力的消長與重組。美麗島系在經過數次路線之爭以及新的年輕派系如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等的挑戰,已解散重組。民進黨黨內的派系眾多,派系鬥爭始終激烈,但近年來隨著陳水扁的執政,派系鬥爭已經不再像往常那麽激烈。目前黨內的主要派系有:新潮流系:從建黨之初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雜誌的編採與撰稿人員為班底組成,該派系的主要政綱為台灣獨立、群眾運動路線以及社會民主。明確的政綱與強而有力的派系紀律,使該派系成為黨內最具實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曾任總統府秘書長的現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邱義仁等; 正義連線:1992年由陳水扁所創,是陳水扁在黨內的主要力量,除陳外,還有前立法委員沈富雄等人; 福利國連線:代表人物由前民進黨主席、現行政院院長謝長廷、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等; 新動力辦公室:以前立委許榮淑為代表; 台獨聯盟:主要是1991年後返台的台獨人士,以民進黨副秘書長李應元為代表; 新世紀辦公室:以現任海基會副秘書長、民進黨的建黨元老之一張俊宏為領軍; 為了對抗新潮流系強大的政治動員實力,「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新動力辦公室」和「台獨聯盟」合組的鬆散派系聯盟稱為「主流聯盟」,是民進黨內的主要政治力量,而新潮流派系則較為團結,也是黨內有影響力的派系。此外還有一個「美麗島系」,與「新潮流」一起是建黨之初的兩大派系,以施明德等美麗島事件當事人為代表,但隨著1996年施明德的退黨與之後許信良的退黨逐漸沒落,失去影響力。[編輯]權力結構民進黨全國代表大會為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每一年由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集一次,主要職責是修改黨綱、黨章、選舉或罷免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而中央執行委員會則是常設的權力機構,共有委員35人,包括黨主席一人,中執委委員職務也是各派系爭奪的焦點,委員中14人為常委。黨主席為黨員直選,任期2年,可連任1次。中央評議委員會有委員11人,對黨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有全代會選舉產生。中央黨部還下設國際事務部、中國事務部、組織推广部、文化宣傳部、社會發展部、婦女發展部、青年發展部、族群事務部等8個部,財務委員會、政策委員會等2個會,以及一個民意調查中心和「台灣民主學校」。民進黨也在各地方設立海外黨部、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目前有黨員約40多萬。現任民進黨領導人:主席:蘇貞昌 秘書長:張俊雄 副秘書長:李應元、鍾佳濱 中常委:呂秀蓮、蘇貞昌、游錫堃、葉菊蘭、蔡同榮、蘇煥智、謝長廷、陳勝宏、鄭寶清、翁金珠、林宗男、蔡憲浩、周清玉 秘書處主任:陳茂男 政策委員會執行長:柯建銘 文化宣傳部主任:鄭文燦 國際事務部主任:蕭美琴 青年發展部主任:曾文生 婦女發展部主任:徐佳青 組織發展部主任:高幸雪 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 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 民意調查中心主任:吳祥榮(代理) 財務委員會主委:柯建銘 [編輯]和民主進步黨相關的學術研究書目(按作者漢語姓氏拼音順序排列)陳信傑,2000,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雲,1994,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路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Hwang, Ching-chane. 1995.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Opposition Movements in One-party Dominant Quasi-democratic Count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魏立,1989,反對勢力與「台灣意識」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進黨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金財,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 :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時英。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 Rigger, Shelle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Colo.: L. Rienner Publishers. 吳俊德,2001,民進黨統獨論述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欣怡,2001,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團結聯盟,簡稱為台聯,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它是由曾任內政部長的黃主文於2001年7月31日成立的,主要成員除國民黨的地方實力派人士外,還包括民進黨的公職人員與本主政黨建國黨、新國家連線的民意代表,目前為台灣國會第四大黨。與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一樣,被視為泛綠聯盟的主要政黨,是台灣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積极參与者,但在政治光譜上更傾向台灣獨立。前總統李登輝為該黨的精神領袖。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總共當選十三席立委,總得票數為八十萬一千五百六十票,得票率為百分之八點五零一四。第六屆立法委員在直接選舉中獲得7席,突破5%門檻,因此獲得5席不分區及僑選名額的選舉紅利,得票率為8.2791%;而在地方議會上,目前台灣團結聯盟除五席高雄市議員外,還有縣市議員七人。由於第六屆立委選舉結果不如預期,加上黨內許多候選人批評黨主席黃主文輔選時為自己在北市南區參選的兒子黃適卓投入了過多的黨務資源,造成資源分配嚴重不公,在強大的批評聲浪下,黨主席黃主文及台聯黨一級主管已請辭,改由立法委員黃宗源出任代理主席。2005年1月10日,改由台灣團結聯盟前秘書長蘇進強出任台聯黨主席。

台灣團結聯盟黨徽政治主張一、有權有責的總統制二、國會席次減半,採行單一選區兩票制三、針對核四爭議,主張以漸進方式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四、杜絕黑金政治[編輯]主要人物黨主席:蘇進強 秘書長:陳建銘。 副秘書長暨南部辦公室主任:黃昭展 政策會執行長暨黨團主任:程振隆 公共政策聯誼會暨縣市黨部聯誼會召集人:錢林慧君 社會發展部主任:邱國昌 政策會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先仁 國際事務部主任:呂憲治 組織部主任:劉一德 婦女部主任:蔣月琴 黨籍立法委員: 第五屆:陳建銘、廖本煙、許登宮、何敏豪、錢林慧君、林志隆、羅志明、黃宗源、吳東昇、程振隆、黃政哲、王政中。 第六屆:黃適卓、廖本煙、黃宗源、何敏豪、羅志明、曾燦燈、賴幸媛、黃政哲、郭林勇、陳銀河、劉寬平、尹伶瑛。 黨籍議員:藍建菖〈高雄市〉、陳英燦〈高雄市〉、郭建盟〈高雄市〉、趙天麟〈高雄市〉、葉津鈴〈高雄市〉、楊寶猜〈台北縣〉、蕭貫譽〈台北縣〉、李妍慧〈新竹市〉、高基贊〈台中縣〉、王憲堂〈台中縣〉、李建昇〈雲林縣〉、黃萬全〈高雄縣〉建國黨黨旗台灣建國黨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1996年10月6日成立,黨員主要由從民主進步黨中分裂出來的台灣獨立運動激進派成員。此黨一直是台獨的急先鋒,主張立刻建立「台灣共和國」,認為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為非法。當時對民進黨中央先後提出「大膽西進」、「大聯合」、「大和解」等主張不滿的台獨人士,鑒於香港九七大限將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將以一個中國原則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因此而有組黨的行動。至於組黨一方面對內為了對抗民進黨將台獨黨綱「文件化」,另一方面則對外宣示抗拒中華人民共和國意圖以一國兩制,或武力解放的方式并吞台灣的企圖。最初建國黨成立時曾經頗被看好,部分民進黨公職人員如高雄市議員蔡龍居、立法委員李慶雄、陳文輝、陳光復都曾經加入建國黨;但是由於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的卸任、傾獨的林義雄擔任黨主席後,建國黨的發展受挫;而彭明敏等主張台獨人士組成的「新國家連線」更是與建國黨相互搶奪選票,使得建國黨於第四屆立委選舉中僅當選一席,而縣市長選舉中建國黨提名的錢文南(台中縣)、鄭邦鎮(台中市)、臧汀生(嘉義市)三名候選人更是全軍覆沒,基層民代選舉也不見起色,只當選一席縣市議員。雖然1999年,建國黨曾經提名黨主席鄭邦鎮、副主席黃玉炎角逐總統,但是未達連署門檻。而2000年總統大選後,李鎮源等人退黨,更使建國黨受到重創。此時,建國黨仍有一席立法委員(李慶雄)、一席國大代表(錢林慧君)、一席縣市議員(邱昭煌)。建國黨一直沒有獲得較多的支持,黨內即為了是否與其他獨派人士大團結進行整合,或是對選舉路線有不同的看法,長期陷於路線爭議,很多支持陳水扁的黨員回到了民進黨;台灣人民大部分希望維持目前台灣主權獨立的現狀,但不希望刺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來攻打台灣。另外,建國黨也無法吸納到較有政治實力的政治人物也是一個原因。該黨還宣稱要阻止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傳播,主張加速本土化,以及回復過去各國殖民所造成的文化損失,並使台灣以台灣(Taiwan)的名義加入聯合國。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部分建國黨創黨領導人,包括李鎮源、李勝雄等人,便以建國黨完成階段性任務為由宣布退出。2001年,由李登輝、黃主文等人創辦的台灣團結聯盟成立,取代了建國黨的地位,從此建國黨的影響力逐漸變小。但建國黨仍然在各級民代選舉中提名候選人參選,如第五屆立委選舉中提名陳達成、黃玉炎及劉明松參選,第六屆立委選舉中提名陳建銘、李林耀、許登崑與高金郎參選,並強打引進陪審制度、爭取司法院長民選等司法獨立為主軸。2005年任務型國代選舉中,建國黨當選一名國大代表。建國黨黨主席目前由黃千明出任。歷屆黨主席李鎮源(1996-1997) 許世楷(1997-1998) 鄭邦鎮(1998-2000) 何文杞(2000-2002) 其他無黨團結聯盟是一個中華民國(台灣)的政黨。簡稱無盟。 2004年6月15日成立,發起人多為現任立法委員,其中包括不少民進黨黨內初選的失利者與地方有力人士。建黨時有立法委員十人,包括瓦歷斯貝林、呂新民、林炳坤、顏清標、何金松、陳進丁、邱創良、蔡豪、鄭余鎮、高金素梅等人,並且於2004年九月成立立法院黨團;而退出民進黨的立委朱星羽後來也加入無黨團結聯盟運作,無黨團結聯盟可以說彙集了過去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民主聯盟與無黨籍聯盟等立法院無黨籍政團的政治人物。無黨團結聯盟以「一群不偏倚政黨的立法委員」為名,並且以「關懷弱勢權益為宗旨,溫和理性的問政」為主,主打中道的力量,但是在立法院的歷次表決中,無黨團結聯盟的投票傾向都傾向於國親聯盟。2004年年底,無黨團結聯盟提名二十六名區域立委候選人、五名全國不分區候選人與一名僑選立委候選人參與選戰,但僅於區域立委獲得六席,2005年5月任務型國代選舉,無盟也只獲得兩席。黨主席為張博雅。秘書長為前立法委員陳傑儒。

無黨團結聯盟黨徽 黃千明(2002-) 。台灣綠黨是一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政黨,成立於1996年1月25日,是一個主要以保護生態環境與世界和平為訴求的政黨。全名為綠色本土清新黨。1996年5月9日第一次臨時黨員大會決議變更黨名為綠黨,英文名稱為Green Party Taiwan。綠黨以推動台灣社會政治之改革,秉持生態主張的理想,促進台灣原住民自治,來建設新國家為宗旨。與其他國家的綠黨基本主張相類,台灣的綠黨也主張生態永續(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草根民主(Grass-Root Democracy)、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及世界和平(World Peace)。綠黨自我定位為社會運動者的政治延伸,其組織運作,在中央為由全國代表大會直接選舉產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采合議制,召集人由中央執行委員互推產生,為形式上之黨魁。另外,綠黨成立之初在黨章中即明白規定,各級黨部執行委員、評議委員,以及黨提名參與各項公職選舉之候選人,女性名額不得少於三分之一,並明定在公元2000年前進而提高至不少於二分之一,開國內各政黨大幅度保障女性黨員政治參與的先河。1996年綠黨提名區域候選人十五人參與國民大會選舉,綠黨在雲林縣的參選人高孟定當選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成為該黨唯一的政治代言人。但是次年由於高孟定接受張榮味邀請搭檔參選雲林縣副縣長,違反綠黨在野監督的原則被開除黨籍。綠黨亦曾推派候選人參與1998年縣市議員選舉、1998年三合一選舉,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2002年台北市議員選舉與2003年花蓮縣長補選,皆無人當選。但這並不表示綠黨毫無政治影響力與社會動員能力。目前綠黨負責人為陳光宇。勞動黨是台灣的一個政黨,成立於1989年3月15日,由當時第一個勞工政黨工黨分裂而出,工黨及勞動黨是在黨禁解除不久所成立,除民進黨外少數的反對黨。台灣勞動黨在黨綱中明白宣示是一主張社會主義的階級政黨,強調要以和平民主的方式,爭取勞動人民的權益,促進社會主義的實現。勞動黨多在台灣北部活動,組成系以夏潮的學者與工運者和藍領階層為主,理想性格濃厚。而勞動黨核心多學究型人物,年齡也高,思想堅持左傾,且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導致政治資源嚴重不足,該黨由1989年來多次參選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等選舉,皆未獲得任何席次。新黨成立時曾有意合併朱高正之中華社會民主黨與勞動黨,未果。勞動黨自稱為「勞心勞力者的政黨,是工人、農漁民的代言人,是廣大的受薪階級利益的維護者」。勞動黨主張「社會主義,伸張社會正義,支持受壓迫的弱勢者,要求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達到社會與個人的充份發展、反對必然會造成金權政治與官商勾結的資產階級民主,反對造成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的多種因素、主張兩岸和解、終結內戰狀態,消弭海峽戰爭危機,逐步走向統一、台灣高度自治;追求島內安定繁榮;反對依附美日帝國主義而喪失自主發展的主體性。」台灣勞動黨也是當時台灣在野黨中,最具統派色彩的政黨。至於該黨主張根據就業人口比例訂定民意代表的名額比例,亦是台灣政黨中少見的主張。該黨現任主席為吳榮元。
推薦閱讀:

【元爽工作室】戰導征台紀 · 收復台灣?002
盤點來內地瘋狂撈金的10大台灣主持人(圖)
李兵:被扭曲的「民主」——台灣「民主」問題研究報告
是不是背後捅刀,蔡英文要自己出來講
台灣黑幫大哥出殯 兩萬人送行[高清大圖]高清幻燈

TAG:台灣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