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休閑野釣還是台釣都要講究線鉤餌合理搭配
06-17
鉤、線和線組是由釣餌和釣法派生出來的。如傳統釣用自然餌,按餌形選擇魚鉤,線組一線到鉤,墜鉤平底,在不分魚種什麼魚都釣的時候,為保險起見,腦線再細也以耐得住衝擊為前提,所以不會太細。另外釣前先打窩,誘餌沉底,由魚星和魚口推測咬鉤的是什麼魚、大魚還是小魚,形成釣大魚放一口,提竿慢一拍的操作特色。同時從魚情出發,關注鉤、餌、線組和釣竿的配合,以巧補拙,釣大魚用彈性足的中硬調釣竿,可以減緩鉤、線承重。 「台釣」用誘釣合一的商品餌,用搓餌統一釣餌形狀,但除了釣鈍有兩鉤中魚,一般都是一鉤中魚後另一鉤上的釣餌就脫落了,如此一來釣餌就成為誘餌的補充。以搓餌釣底中魚率30%,餌黃豆大小,1小時用餌50克計算,約有30~40克釣餌因化散而成為誘餌。 「台釣」的誘釣結合即由此而來,是由釣餌狀態決定的。魚餌兌水後略作攪拌,在餌尚未吸足水分,即處於持鉤性較差的生餌狀態時續搓大餌拋鉤,鉤觸底即提,8~10竿後窩就成了。之後一方面是讓餌吸足水分,一方面繼續攪拌後得到松黏適度、具有一定持鉤性的熟餌。據此有生餌主誘、熟餌主釣、誘釣兼顧,熟餌的特點是持鉤性和溶散性統一,具有溶散慢,持鉤強的特點,但不能避免提竿脫落,所以不管中不中魚,提竿就是補窩。傳統釣魚有一個特殊現象:西南風2級、日溫差不足7 cC的夏天,中午前後水底溶氧低,造成底釣無口,即使仍有一部分魚沉底也是只食誘餌不咬鉤,可是換成輕墜細線小鉤,同樣的釣餌魚就咬鉤了。其實魚不是不咬鉤,而是溶氧低導致了魚口變輕。傳統釣多墜鉤沉底,釣鈍,然而浮漂不反應魚訊並不都是魚不咬鉤,而是鉤大、餌重導致吸餌擋口,以及線粗,墜重,浮漂大了不反應輕口。此時換輕墜細線小鉤,餌小了、輕了,就可能吸進嘴了。另外傳統釣多用自然餌,於是與輕墜細線小鉤配合,釣餌用蛆、米蛀蟲和米飯粒就成了克魚制勝的法寶。 「台釣」遇到這種情況則要複雜得多,雖然換鉤、換線組簡單,就是浮漂也可以調整,但牽涉到釣靈、釣鈍,快刺慢提以及釣竿的軟硬就不統一了。如果是以鯉魚為主釣混養魚,則有搓小餌釣靈慢一拍,不見黑漂不提竿;搓大餌則釣鈍慢半拍,下挫不提抬漂提。然而靈和鈍怎麼認識,卻因鉤、線和線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如釣鯉魚用伊勢尼、千又,搓丸形或長卵形餌,鉤距2~2.5個鉤高,在一顆餌壓2目時調4釣2是不靈不鈍,此時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不管抬漂還是下挫,釣生口魚沉浮1目就能中魚。將鉤距放寬到3個鉤高,則上下1目的中魚率下降20%,必須以上下1.5~2目為準才有較高的中魚率。可是釣傷了嘴的回鍋魚就不能這樣了,此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浮漂大起大落,提竿不中魚;一種是魚訊輕、短促,起伏1/4~1/3目,鉤到位就有動作卻提竿不中魚。這時候可以改變線組,辦法有三:1.魚小換小鉤細線,縮短鉤距搓小餌,兩鉤相差1N 1.5個鉤高,主抓上下半目的小動作;2.魚大擴大鉤距,搓大餌,兩鉤一拖一觸,鉤距3.5~5個鉤高,抓下挫2目或抬漂3目;3.魚不大不小,鯽魚100—250克,鯉魚500克上下,則延長子線,拉大餌調3目釣3目一線。然而釣快魚之後,即使魚長時間不咬鉤,競技釣魚也很少釣鈍,線組設置充其量就是下鉤重量完全被水底承接,而上餌的重量至少有三成被浮漂牽引著。於是形成這樣一種情況——調4釣2,兩鉤相距2個鉤高,搓餌釣底漂尖下挫半目提竿無魚,上浮1目不保證每竿中魚,必須慢半拍,到下挫1~1.5目或抬漂2目才有較高的中魚率。然而調整一下線組,改用細子線,並延長到60~70厘米對摺,鉤距縮短為一個鉤高情況就變了,無論下挫、抬漂,抓半目就能中魚。如果不中魚則放半拍,動作幅度就會放大。休閑釣魚以釣慢魚居多,為兼顧不同魚種和大小通吃起見,鉤用伊勢尼或千又,這是因為它鉤條粗、自重大,搓餌釣底呈一拖一觸或一卧一立之勢。競技以釣快魚為主,不管釣底、打浮、釣行程都用袖或關東,這是因為它既能搓又能拉。然而同樣釣底,鉤門寬,鉤尖作鷹喙式微微內摳的伊勢尼、千又可以慢一拍,放過第一信號到魚咬實了再提竿,可是袖或關東卻不能慢,都是第一信號就提竿,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鉤高或鉤寬相同,伊勢尼、千又因鉤條粗而自重大。如果搓同樣大小的餌,則同是調4釣2,伊勢尼、千又就可能下鉤躺底,上鉤重量完全被水底承接;換袖或關東,鉤的自重小,在浮漂牽引下則有下鉤觸底,上鉤輕觸底或離底。所以調4釣2不都是不靈不鈍,漂小、鉤重、餌大、鉤距短就是釣鈍;反之漂大、鉤輕、餌小、鉤距長就是顯得靈了。其次,浮漂造型不同對釣靈釣鈍也會產生影響,上粗下細的中長身流線型浮漂上浮快、下挫慢,反應小信號的能力不足,適合搓餌釣不靈不鈍;瘦身直筒型浮漂穩定性強,並有上浮慢、下挫快的特點,會放大下挫信號,適合釣鈍,釣吸入深的鯉魚和冬釣鯽魚;兩端尖、中間鼓的橄欖型浮漂靈敏性高,但不穩定,不管上浮還是下挫信號都比較大,適合釣離底接鉤的輕口魚。另外,競技釣魚變招多,由生口釣到猾口,從釣底到打浮不僅需要鉤和浮標的配合,還要滿足釣餌狀態的變化,即時而用搓時而用拉,隨魚情和魚口而要求鉤、線、線組和浮漂都能頂下來。經過上百數千場比賽,目前確定的是釣對象魚用袖鉤,釣混養魚用關東或新關東,原因一個:就是能搓能拉,不管釣靈釣鈍只要浮漂配合就能實現釣底、釣離底的變化。選擇袖、關東還因為與伊勢尼、千又相比,前者搓的餌小,長卵形,餌重輕,在浮漂的牽引下可以使鉤由卧變立,這樣鉤尖朝上刺中的都是有效部位。後者鉤寬,搓卵形餌,體積大,沉底後鉤是卧的,當魚不是從鉤尖處下口而是由鉤彎吸入,則很可能鉤尖還在嘴外,就是將鉤完全吸入了,刺中部位也不統一,或上唇或下唇或嘴角都有可能,這樣脫魚就不方便了。競技釣魚除釣慢魚放一口,有可能刺中下唇或嘴角外,釣快魚都是見信號就提,因此鉤尖朝上對刺魚非常重要,甚至是關鍵的。特別是拉餌,由於餌輕幾乎每竿都是刺中上唇,而且不偏不倚都刺在「人中」。懸墜之後子線受到重視,但取多長是由魚的身高決定的。如釣鯉、草、鰱、鯿為主的綜合魚40—50厘米對摺,釣生口鯽魚25~30厘米對摺,子線長度兩倍於魚的身高,否則魚咬鉤會受到鉛墜的影響。不過競技釣對象魚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誘魚,子線50~60厘米對摺,就是墜到位後也有1—1.2米的行程,如此才能把魚裝到「管子」里,之後確定了魚的主泳層,子線就短了。然而魚情多變,由沉底到離底,到上浮半水、水皮下黑壓壓一片,再到分散下沉;從生口到半猾口,到輕口、猾口,子線粗了、短了魚訊隱蔽,只有用極細子線才能反應魚訊;釣底,魚咬鉤快,子線短一點無妨;魚咬鉤慢,信號弱,子線適當加長;魚的泳層厚,子線長可以爭取更多的咬鉤機會:魚訊弱,用細、長、軟的子線。目前已成共識的是:釣快魚子線40~45厘米對摺:釣慢魚子線50~60厘米對摺;底釣輕口魚子線60~65厘米對摺:釣一漂深子線25—30厘米對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孕期休閑】有銀行卡的注意!2017最新使用指南!不知道就虧大了~
※「十元嫂」劉雯海量搭配 多場合靠譜穿搭|劉雯|穿搭|休閑
※『針艾分享』羊羔絨兒童休閑大衣的縫紉
※小女生的休閑搭 時尚的糖果色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