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越戰經典照片的背後……
美聯社攝影記者亞當斯 |
越戰期間的美軍飛機 |
1968年2月1日,阮隆處決越共阮文林 |
▲越戰經典照片《戰火中的女孩》 |
▲成年後的潘金淑與孩子 |
▲潘金淑全家 |
▲黃功吾展示其獲普利策獎的作品《戰火中的女孩》 |
1973年,黃功吾到潘金淑(左)家中探望 |
▲1972年6月8日,從轟炸中奔逃出來的潘金淑得到媒體人的幫助 |
□周軍
在越南戰爭影像資料中,給世人留下強烈印象,甚至對社會觀念有極大衝擊的,莫過於如下兩個:
美聯社記者亞當斯抓拍的照片中,一位便衣警察二話不說掏出手槍擊斃一名被捕的越共戰士;
美聯社記者黃功吾抓拍的照片中,一群越南孩子被從天而降的燃燒彈嚇得驚恐奔逃,其中一個小女孩,赤身露體,雙臂伸開,臉上滿是恐懼和痛苦。身後,幾位手拿武器疑似「美國大兵」的軍人在追逐。
這兩張經典照片作為反戰標誌廣泛見諸全球各種和平運動及報章雜誌之中,並被認為促使越戰提前結束。兩位美聯社記者也因此獲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照片背後,卻有頗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春節攻勢」下,西貢街頭槍擊照
1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越南共產黨的主要創立者胡志明在越南北方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在南方立國。
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即為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南部由阮朝末代皇帝保大控制。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市(1975年4月30日,北越統一全國後,將其改名為「胡志明市」)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
在冷戰環境中,美國開始將東南亞視為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共產主義的影響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使個人獨斷專行的威權統治……
1968年1月31日,越南農曆新年初一。整個南方沉浸在節日氛圍中,一半的軍人和警察正在放假。為迎接新年,南越當局臨時解除了燃放煙花炮竹禁令。
凌晨,西貢大街上突然「轟隆」作響,不少民眾誤以為有人放鞭炮慶新年,隨著響聲越來越劇烈,聽出街上混雜著AK-47點射的聲音,這才明白一場新的戰爭開始了,這是越戰期間最大的地面軍事行動——越共著名的「春節攻勢」。
兵力超過55萬的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的6座城市發動突襲,美軍和南越軍雖命令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但他們似乎習以為常,認為這不過是一次局部進攻,戒備鬆懈。真正的戰爭在初一凌晨3點才打響,超過8萬越共正規軍在游擊隊配合下,突然對南越100多個城鎮同時發起全面總攻。
同一天早晨早些時候,在西貢市,19名越共突擊隊員將美國大使館的外牆炸開了一個大口子,另外一些北越正規軍和越共小分隊則襲擊了西貢的總統府、國家電台、南越軍隊的參謀總部。還有700名北越軍隊戰士發動了對新山一空軍基地的襲擊,駐越美軍統帥威斯特摩蘭的司令部大樓也同時成為重點攻擊目標,戰況激烈。
這場戰役,致使2500多名美軍和近5000南越軍人陣亡,越共士兵傷亡估計在4萬左右,平民傷亡不計其數。有些地方的戰鬥只持續了幾天,而舊都順化的爭奪戰持續20餘天,幾乎化為廢墟,12萬平民無家可歸,6000多人失蹤。有位美軍軍官對此戰給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評語:「我們為了挽救這座城市,不得不炸毀這座城市。」
春節攻勢成為越戰的轉折點,其慘狀通過媒體傳回美國,震撼了民眾。當年3月,時任總統約翰遜即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放棄總統競選。越戰成為當年總統大選的熱門議題。
2月1日,西貢街頭的巷戰中,西貢市警察局局長阮隆正在市內第五郡堤岸的唐人街區率部防衛一所醫院,他的部下帶來一名越共上尉阮文林(音譯),經過簡短問話後,阮隆拔槍朝著對方頭部射出一發子彈,身旁的美聯社記者埃迪·亞當斯迅速抓拍了這一場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恰好也錄下了這段視頻。
亞當斯發回國內的標題是:《阮隆將軍對越共上尉執行死刑》。第二天,美國各報均把此照片登在頭版醒目位置,全國廣播公司在晚間播放了視頻,腦袋開花,鮮血四濺的場景刺激了美國公眾。未經判決便在街斗執行死刑在美國人看來,是漠視生命的殘忍行為,何況對方穿著平民服裝,美國各界對此事之爭議持續數年。
這則新聞很快促使學生反戰示威升溫,逐漸遍及美國各大城市,尤其歐洲左翼人士更把照片奉為反戰經典標誌。一年之內,支持這場戰爭的美國公眾從41%下滑到37%,此後各年一路走低。
攝影記者亞當斯的懺悔
2因為這張照片,阮隆在全球聲名狼藉。1975年,西貢被解放後,他移民美國弗吉尼亞,開了一間披薩餅店,1991年,因身份被曝光,備受騷擾不得不退休。
到了美國,亞當斯與阮隆成了好友,他回憶最後一次光臨阮隆披薩店時的情景,在衛生間的牆上,他看到一行字:「混蛋,我們知道你是誰。」
1998年7月,阮隆遺下妻子和5個孩子,因癌症病逝。亞當斯送去鮮花並夾著一張紙條:「我對不起你,我的眼中含著淚水。」他在《時代》雜誌撰文紀念阮隆:「人們並不知道關於他的其他事情。」
認為自己一張照片毀掉了阮隆的生活,亞當斯一輩子都在懺悔,多次向他道歉。阮患病期間,亞當斯數次致電慰問,希望能為對方做點什麼,而阮則很寬厚地對他說,應忘掉過去,「當時我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責」。
「我用攝影機殺死了他。照片在戰爭中是強大的武器,人們相信了照片,但是它撒謊了,哪怕它沒被修改過,因為那僅僅是部分事實。」亞當斯說。
當年,很多美國記者認為照片可調動人們的反戰情緒,有意無意抹去其所揭示的全部事實,後來美國新聞界多次以亞當斯照片為例探討職業操守問題。
那位被阮隆粗暴處決的阮文林,在被警察抓獲之前,剛剛處決了34個「反革命」,其中一位遇害者阮遵中尉是阮隆的部下和好友。阮文林被抓捕後,對這一切事實供認不諱並引以為傲。
阮隆在槍殺阮文林後,簡短告知過亞當斯原因,這些情況後來皆被亞當斯證實。
阮隆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每逢戰鬥必身先士卒。美國外交與軍事學者詹姆斯·羅賓斯,在其著作《這一次我們贏了:回顧春季攻勢》中還考證了阮隆更多事情。在自己職權範圍內,阮堅持著民族尊嚴,不準美軍事當局干涉南越司法,抵制過幾次美方的逮捕要求,強調在越的美國記者、軍人皆要受南越法律管束。
2009年,亞當斯這幅作品的底片在一次拍賣會上賣出4萬餘美元的價錢。但亞當斯從不希望人們把這張照片視為他的傑出作品。
3「火從天降」的實情
對於黃功吾這個名字,許多人會感覺到陌生,但是提起那幅與越戰相關的經典作品《戰火中的女孩》(亦稱為《火從天降》),恐怕無人不知。一個小女孩赤裸著身子沿著越南一號公路驚慌地奔逃,身旁還有幾個惶恐萬狀的孩子和疑似美國兵的人物,時為美聯社資深戰地攝影記者的黃功吾抓拍到的這個場景,長期銘刻在全球受眾的腦海中。
1951年,黃功吾出生於越南。踏上戰場時,他只有19歲,22歲是那時候虛報給媒體的。他的哥哥是美聯社記者,1965年,由於哥哥在採訪時死在戰場上,他的嫂子便舉薦,讓其16歲那年拿起相機,成為美聯社的一名戰地攝影師。黃功吾後來回憶,當時是用「萊卡-M2」相機拍攝的,共拍攝了15張,從中選出那一張《戰火中的女孩》。
在中國,對此照片最常見的表述是:久戰不勝的美國軍隊在越戰後期變得越來越「歇斯底里」,對平民和村莊實施狂轟濫炸。
照片上的這位女孩名叫潘金淑,生在越南南方的展鵬村。當時的實情是,1972年6月8日,在距離西貢市40公里的全邦一號公路線,北越和南越軍隊已經在此對峙了3天。南越軍隊試圖衝破障礙打通這條道路。南越陸軍還召喚空軍支援,隨即兩架A-37戰鬥機出現在空中,其中一架飛機投下了4枚常規炸彈和4枚凝固汽油彈,炸彈並未擊中北越的佔領地和路障,反而在南越難民聚集的高台教寺廟邊上炸開,令原本躲在寺廟裡的潘金淑與村民們奔跑著逃離那裡。
「好燙,好燙!」多年後,潘金淑還記得當時自己嘴裡不停地大喊。
潘金淑卻因這一小段奔逃,與兩位記者結緣。
當她哭著向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記者克里斯多夫·韋恩及黃功吾跑來時,克里斯多夫·韋恩讓小金淑停下來,並往她身上潑水。隨後,黃功吾迅速攔下美軍的吉普車,將她送到了附近的一家醫療站。在那裡,他被告知這個孩子已經沒得救了。他馬上出示了自己的美國記者徽章,並要求醫生儘力為這個女孩治療,直到醫生答應他為小金淑治療之後,他才匆匆趕回沖洗照片。
幾天後,克里斯多夫·韋恩在醫院找到了潘金淑。他竭力將其轉運到了西貢地區唯一一家可以治療她這麼嚴重燒傷的醫院。
但是,傷情實在太嚴重了,經過14個月漫長而痛苦的治療,前後17個大大小小的手術,潘金淑的身體才慢慢康復。但是她身上超過一半的皮膚三度燒傷,尤其是背部、頸部和手臂。疤痕和痛苦將伴隨她一生。
「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我在哪,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潘金淑說,「我醒來後發現自己在醫院裡,痛苦不堪,緊接著許多護士將我團團圍住。我在極大的恐懼中醒來。」照片拍攝之後,美聯社曾一度拒絕刊發,因為當時的主流媒體對發裸體照有嚴格的規定。但是經驗豐富的圖片編輯霍斯特法斯看了這張照片後,認為可以為這幅照片打破陳規,他爭辯說此照片的歷史重要性足以抵消因「正面裸體」帶來的發表禁忌。最終,他贏了。
很快,這幅震撼人心、定格歷史的黑白照片就被刊登在《紐約時報》的頭版上,一下子成了轟動一時的話題。1973年,榮獲美國「普利策獎」,同年,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又被評為「年度最佳照片」。
後來,《戰火中的女孩》也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尼克松當時的幕僚長霍得曼透露,當時,尼克松曾懷疑該照片的真實性。而照片上的小女孩潘金淑得以在災難中倖存,成為證明這張照片的真實性和越戰慘絕人寰的歷史證人。
這幅照片以令人震驚的紀實效果喚起了全世界人民對戰爭的反感,反戰聲此起彼伏。最後,聯合國規定,不允許在戰爭中使用凝固汽油彈。而美國政府在1973年1月27日,與北越政府在巴黎簽署停戰協議,也與這種強烈的、多方面的反對有關。而在幾十年後,這張照片則成為越戰記憶的一部分。
蘇珊·桑塔格曾經這樣寫道:「像1972年,佔據了世界上大多數報章頭版位置的照片——一個赤身裸體、剛被美國凝固汽油彈噴燒的南越兒童沿著公路跑向照相機。她張開雙臂,痛得放聲尖叫——在激起公眾對戰爭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時的電視廣播的暴行起作用得多。」
4「照片里的女孩」在美國被消費
潘金淑小姑娘的這段際遇,既是禍又是福,既是福又是煩惱。長大後,潘金淑被越南政府當作美帝國主義罪惡的活標本樹立起來,在被送進醫學院學習期間,經常被政府要求回到村裡拍電影,接受採訪,她顯然對這種生活不滿。
1986年,越南政府同意讓她去古巴哈瓦那大學完成學業。在那裡,潘金淑認識了她後來的丈夫——一個來自越南的小夥子裴輝全。
也是在那個時候,她決定徹底離開越南。1992年,潘金淑在哈瓦那結婚。他們在莫斯科度過了蜜月。在返回古巴的途中,這對新婚燕爾的夫婦申請留在了加拿大。
據丹妮斯·約翰遜為潘金淑寫的傳記所言,夫婦倆本來移居加拿大的多倫多默默無聞地生活,誰也不知道她是當年轟動世界照片中的人物。
1995年3月,英國《星斯日郵報》披露了這則消息,又把新聞轉讓給多倫多的《多倫多太陽報》,她的圖片被登在了該報的頭版。此後,潘金淑廣泛參與國際公益活動,一一拜會了當年救治過自己的醫生、記者,重敘前情。1996年,美國退伍軍人節,她在越戰紀念碑前面發表演說:「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締造未來的和平而努力。」
這次演講還引發了一段趣事,一位叫約翰·普拉默的美國越戰老兵聲稱,他是當年下令轟炸展鵬村的人,要向潘金淑致歉。隨後,他們被安排了一次簡短的會晤,潘金淑表示寬恕對方。加拿大電影攝製人把這次會面製作成紀錄片,轟動一時。
其實,潘金淑被普拉默和越戰老兵紀念館的創建人斯克魯格斯消費了,她本人對細節並不知情,記憶被普拉默等重新塑造。這齣戲一上演,激起了好多美國人對潘金淑的歉疚感,紀錄片不僅四處賣錢,相關組織還獲得了大量捐款,本來有些落魄的普拉默也沾光走紅,又是出書又是演講。
此事很快引起爭議,包括黃功吾在內的很多知情者、當事人、老軍人紛紛澄清,一些媒體和專業人士亦介入調查。普拉默編造的諸多古怪離奇細節,均被揪出來曝光。
早有人向克里斯多夫提及,想安排他與潘金淑會面,但他認為潘被某些商業組織過多消費,不願蹚渾水。直到2010年5月,在旁人一再說服下,他才在時隔38年後與這位當年救助過的小姑娘首次會面。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他們重聚的紀錄片。
1997年11月,潘金淑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親善大使」,專門為世界上被虐待、被強暴和挨餓的孩子奔走。12月,她在芝加哥發起成立了一個「潘氏基金會」,旨在為在戰爭和恐怖活動中遭受傷害的兒童提供醫療援助的經費。在成立大會上,潘金淑說:「我原本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無所作為,永遠只是『照片里的女孩』,永遠只是受害者。然而,我不再逃跑,不再是受害者。讓心靈復活,讓愛和寬恕成為戰勝仇恨和死亡的良藥。」
5這張經典照片中還有些被遺忘的配角
值得注意的是,這張經典照片中還有些配角:有一對牽著手在潘金淑左邊奔跑的姐弟,他們是潘金淑的表姐弟。西方媒體居然把這對姐弟也找到了,他們沒有因照片而改變命運,甚至一輩子都沒離開過村莊,如今在老家擺小攤為生。
「潘金淑曾經回來過,穿著好漂亮的衣服,差點認不出來,我們為她高興,但我們也想知道,她的命運被那張照片改變了,為什麼我們卻被遺忘?」
周軍
推薦閱讀:
※雞缸杯背後:仇國仕、仇炎之、玫茵堂
※時尚與時尚背後!
※水貨客的背後
※為什麼要救一隻貓?——電影背後的神秘力量
※要是背後這幾個部位有痣的話,那真的是了不得了,顆顆都是吉祥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