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入世與出世--最是書香能致遠

書韻品讀:最是書香能致遠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讀書的情有獨鍾。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便是這個道理了。

對於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而言,讀書更是最佳的潤滑劑。面對苦難,我們苦悶、彷徨、悲傷、絕望,甚至我們曾經低下了曾經高貴驕傲的頭,然而,我們可否想到過書籍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勇氣。將慰藉緩緩注入我們乾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現光芒。讀羅曼?羅蘭創作的《各人傳》讓我們從偉人的生涯中吸取生存的動力和戰鬥的勇氣,個讓我們明白:唯有真實的困難,才能幫助我們提當起命運的磨難。讀海倫?凱勒一個個真實而感受遭遇不濟命運的人所具有的自強不息和從容豁達,從而讓我們在並非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運真正的主宰者。在書籍的在領下,我們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而我們的心靈也將漸漸充實成熟。

讀書能夠滌浮躁的塵埃污穢,過濾出一股沁人心脾的親驕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嫻靜氛圍,讀陶淵明的《飲酒》體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種置身鬧市卻人靜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指向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讀世界經典名著《巴黎聖母院》,讓我們看到如此醜陋的卡西莫多卻能夠擁有善良美麗的心靈,純樸真誠的品質,平靜從容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度,他的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是我們在尋覓美的同時去追求心靈的高尚與純潔。讀王蒙的《寬容的哲學》,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以及古人流傳的名言警句。這些都能使我們擁有誠實捨棄虛偽,擁有充實捨棄空虛,擁有踏實捨棄浮躁,平靜而坦言的度過每一個晨曦、每一個黃昏。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讀書應有七戒。一戒戒滿:滿則無求,滿於己有的成就,就會消弱求知慾,沒有上進心;而戒戒浮:浮則不實,停留在表面,不得深入,似懂非懂,自欺欺人; 三戒戒躁:躁則不得,坐不下來,鑽不進去,必然毫無所得;四戒戒急:急則不達,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必然不會成功;五戒戒粗:粗則易錯,總是粗心大意,必然錯誤百出;六戒戒襲:襲則無新,沒有創造性思考是不會有所成就和貢獻的;最後就是戒奇:奇則常謬,嘩眾取寵者,不會有真才實學,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讀書是一件高雅之事,靜下心來,用心去交流,這樣度每本書我們都會受益良多。

同樣讀書的境界也是非常的,讀書要有一種心情和沉潛的功夫,並不是我們不能好好的讀書,是我們不能好好的沉下心來。真正的坐下來認真的讀書,讀書是檢驗一個人的沉潛功夫的最好方法,這就像人能不能忍受寂寞一樣。我們現在能夠稱得上讀書人的,是說他的讀書是有目的的,而不是一種消遣。所以讀書的目的不是要讀遍所有的書,而是在讀書中補充自己,知道個多東西的同時,也要把你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而且這樣有目的,絕不是一種功利色彩的,而是一種存養和致用的方法。

讀書人對於讀書的境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大文學家歐陽修說讀書之境也叫讀書之禾,是說「馬上」、「廁所」、「枕邊」。廁上讀書看起來不雅,但是確實是許多人的習慣,有顧左益而其他,分散注意的作用。枕邊讀書是在睡前,不管是困還是不困,睡前總要有進入狀態的過程,這時候閑書翻來,輕鬆自在,實在愜意。馬上讀書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我倒是沒有嘗試過。但總覺得歐陽老先生這一點很怪,馬上定然是很動蕩的,如何能安心讀書呢?想了好久也不得其解。最後我便認為這樣似乎有益於讀書後進行思想吧。

陶淵明酒氣熏天,胡亂囈語中世似乎有讀書的境界。《桃花源記》中他的夢境中進入桃花源的過程中就好似讀書的不同境界,先是初入,即「而極狹,才通人」,才入門道,然後是「復行數十步」的堅持不懈,讀書與世間萬事大事一樣,總要經歷後復的磨鍊,最後才能真正得讀書之道,最後便是「豁然開朗」,心中就好陽光明媚,茅塞頓開。

王國維的讀書境界的層次更加的清晰一點,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開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讀書由表及裡,由無法至有法,再到無法的境界,則如人生態度與閱歷的變遷,有豐富的內涵和清晰的層次。

毛譯東的詩作中對於讀書的境界也有著另外的一種闡述,先是「此行你處,章資江風雪瀰漫處,命合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這大概是讀書的最高境界,然後則是「四海翻騰無水怒,五洲震蕩風雪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這是讀書到有所惑悟後,雄心勃勃要將所學有所大用,最後則是「住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簫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讀書到全估通透,則是換了人間,到了新的層次。

還有一些更加開了象的說法是,一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惑性認知;二是「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則是參與了人的主觀思孝;三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則是讀書通秀之後的對於知識的本體的回歸,這頗似佛家中最終看破紅層,修成正果一般,其實這些所說的讀書的境界都是對讀書層次的理解,大抵是由淺入深的意思,讀書也應該終世致用,不管你用何種方法去讀書,你讀書的層次到了什麼層次,只要是我發自真心的去讀書,有了一種心情和沉潛的工夫,我們便能讀好書,讀書的境界自然也就出來了。

生活中讀書實在是一種重要的事情,不管是一種必然還是一種需要,它總歸是一種幽雅的事情,古人說「萬般皆品下,唯有讀書高」。這也許誇張了一些,但至少在讀書人的眼裡是一件大事,不是為了生存,是為了生活。

最是書香能致遠

生命是一個美麗的詞,但它的美被瑣碎的日常生活掩蓋住了。我們活著,可是我們並不是時時對生命有所體驗的。相反,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我們倒是像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 ——周國平《人與永恆》生命中總會有無數個擦肩而過,不是每個相遇都能凝結成相守,不是每個相邀都能轉化成相知。一輩子那麼長,生活中變數那麼多,有時你以為會永遠陪你走下去的那個人,居然只能陪你一段路。幸好我們總會保有一點對於永遠的奢望,不至於錯過下一次愛情來的時候。——青衫落拓《下一次愛情來的時候》多少人愛過你青春的片影,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是真情,惟獨一人愛你那朝聖者的心,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在爐柵邊,你彎下了腰,低語著,帶著淺淺的傷感,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威廉·巴特勒·葉芝《當你老了》不到最後一刻,千萬別放棄。最後得到好東西,不是幸運,有時候,必須有前面的苦心經營,才有後面的偶然相遇。—— 張小嫻《思念里的流浪狗》世上的事,誰能想得到呢。就如你無法知道你將遇到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你也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在何時轉折。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次擦將而過的邂逅,便能改寫一個人的一生。——《七夜雪》

有很多人,你原以為可以忘記。其實沒有。他們一直在你心底的一個角落。直到你的生命盡頭。在盡頭你會懷念每一個角落裡的黑暗之中的光,因為他們組成你的記憶與感情。但是你已經不能擁抱他們。只能在最後明白,路途是一個念念不忘的失去的過程。——七堇年《遠鎮》

多少人愛過你青春的片影,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是真情,惟獨一人愛你那朝聖者的心,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在爐柵邊,你彎下了腰,低語著,帶著淺淺的傷感,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威廉·巴特勒·葉芝《當你老了》不到最後一刻,千萬別放棄。最後得到好東西,不是幸運,有時候,必須有前面的苦心經營,才有後面的偶然相遇。—— 張小嫻《思念里的流浪狗》世上的事,誰能想得到呢。就如你無法知道你將遇到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你也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在何時轉折。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次擦將而過的邂逅,便能改寫一個人的一生。——《七夜雪》

不要輕易去愛,更不要輕易去恨,讓自己活得輕鬆些,讓青春多留下些瀟洒的印痕。你是快樂的,因為你很單純,你是迷人的,因為你有一顆寬容的心。讓友情成為草原上的牧歌,讓敵意有如過眼煙雲,伸出彼此的手,握緊令人歆羨的韶華與純真。——汪國真《妙齡時光》有時我常覺得,人活著就像在泥地上行走,太過雲淡風輕,回過頭就會遺憾什麼都沒留下,連個腳印都沒有,但是心裡裝的東西太重,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難以自拔。——辛夷塢《山月不知心底事》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發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在無法離開你一樣。雖然上帝沒有這麼做,可我們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生命的盡頭。就像人在黃昏時分讀書,讀啊讀,沒有察覺到光線漸暗;直到他停下來休息,才猛然發現白天已經過去,天已經很暗;再低頭看書卻什麼都看不清了,書頁已不再有意義。——毛姆《作家筆記》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舉世無雙的好時光。命運是一條顛沛流離的河,而他們跌跌撞撞,都被磨平了稜角,成為河裡滑不溜手的鵝卵石,只有彼此知道,知道對方有過那樣鮮衣怒馬的好年華。而亦只有彼此知道,他們曾經互相擁有過。——《星光璀璨》

最幸福的人不一定擁有最好的東西,但卻一定物盡其用。他們把石頭從痛苦的圍牆移到通向天堂的階梯上。——劉振中《幸福背後的心理秘密》

愛的錯覺,讓你忽略了一樣,最現實的一樣,那便是與他真實相守一輩子,那些平平淡淡歲月里,柴米油鹽的瑣碎;那些風霜雪雨來臨時,生命要承受的刀光劍影。對這些,你沒有想過,或許你想過,卻只是輕描淡寫的以為那很簡單。——周國平《有時候愛是一種錯覺》年齡從來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來為難自己。人生需要規劃,但是意外總是會到來,與其強求某時某刻達到某個目標,不如順其自然。當然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聽從心的方向,去做到最好。——沈奇嵐《無論何時,年華都盛開》與其熱鬧著引人奪目,步步緊逼,不如趨向做一個人群之中真實自然的人,不張揚,不虛飾,隨時保持退後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專註做事。——安妮寶貝《素年錦時》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出走十五年》你們在相遇之前也曾愛過別人。如果我們倆有誰出了事,我想另一個,另一個人會傷心一會兒,但是很快,活著的一方就會跑出去,繼續再次戀愛。所有這些,所有這些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一種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都不是。——《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人心總有壓抑的時候,愛情也是很沉重的一回事。但是,可以想想父母兄弟,夜裡抬頭看看星月。上帝造這世界,並非叫每個人只為愛情活著。為太陽月亮又有何不可,吸兩口空氣,低潮就過去了。三十年後,想起為愛情萌生死念,會覺得可笑。——亦舒《情死》

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正見》想像中,很多美事,回首發現成了空。美事為何會成空?那是因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疲於奔命,總是容易被前方誘惑,而全然忘記腳下正在盛開的繽紛的花朵。——錢永廣《美事為何會成空》有的人生都是不需要解釋的,有好處你就拿,有錯你就自己認。別指望有人理解你。在銀河系的歷史上,沒有誰能真正相互了解。只要一解釋,你就輸了。——陸琪《是啊,這就是人生!》

一瞬間的躊躇,往往能使一個人完全改變後來的生活方式。這一瞬間,大概就像一張白紙明顯的折縫那樣,躊躇就一定會把人生包裹起來,原來的紙面變成了紙里,並且不會再次露於紙面上了。——三島《春雪》人生的終點是死,是空無,在終點找不到意義。於是我們只好說:意義在於過程。可是,當過程也背叛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把眼光投向終點,安慰自己說:既然結局一樣,何必在乎過程。——周國平《妞妞》有一種自抑的人,懂得多,聽得多,卻說得很少,從不談及自己,只是溫馴自甘地提供一雙大容量的耳朵。一個自戀的人在一個自抑的人面前是最危險的,他會最大程度地被那種溫順按摩催眠,進而最大功率地釋放自己的醜陋面。 ——黎戈《朝瓦夕不拾》

閱讀的意義

  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書。因為,書能使人抓住這個世界秘密的核心。  你讀什麼樣的書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什麼也不讀,那麼你的頭腦就會萎縮,你的理想將因失去活力而動搖。  書籍和閱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心中理想世界的堅持,更是對我們思想和心靈的升華與凈化,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軌跡。 余秋雨先生曾經這樣評論過書籍的功能,他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几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閱讀使文字具有了永恆的價值,它比圖像更空靈,比記憶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讓你凌駕於偉人的思考之上。閱讀是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它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人生、社會,很多都源於閱讀。  閱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通過閱讀你可以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對於一個生命有限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而閱讀的意義在於,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層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個人的閱讀史,即是他的心靈發育史。閱讀使人超越動物性,不致淪為活動木偶,行屍走肉。停止閱讀就意味著切斷了與世界的溝通,與心靈的溝通,人生也就是進入了死循環,可以說,是閱讀拯救了我們。  我們無力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卻可以通過閱讀改變人生的終點。從讀書看性格

易 蕪

  在美國紐約,有一個名叫「希爾塞心理諮詢中心」的研究機構。它的主任霍夫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後發現,讀書與人的性格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正因為如此,可以通過讀者業餘時間喜愛閱讀的圖書報刊種類的不同,來了解他們在個性上的一些特點以及在情緒方面的某些變化。  霍夫曼博士歸納出了喜歡閱讀下面15類圖書報刊的人一般具有的性格特徵。  1、如果愛閱讀羅曼蒂克一類的小說——你肯定感情較為豐富充實,對直覺深信不疑,感到生活充滿七彩陽光。難能可貴的是,在陷於困境或者面臨失敗時,你能頑強抗爭,不會萎靡不振。  2、倘若喜歡看傳記體裁的書籍——你必定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既有雄心壯志,又腳踏實地。謙慮好問是你最大的特點,在作出某項決定之前會思考再三,從來不輕率冒險從事。  3、要是對小型報紙愛不釋手——你的性格顯得樂觀快活,感情也較為外露。特別愛聊天,並以此作為一大樂事。在一起談話的幾個人當中,你必定是一個「當仁不讓」的「中心發言人」。  4、如果很欣賞喜劇性的書籍——憂愁、痛苦和煩惱一定和你無緣,因為你是一個樂天派。笑口常開,青春永駐,具有瀟洒的風度和風趣的性格,任何困難或阻力都無法使你為難。!  5、倘若常讀報紙和新聞性刊物——足以說明你關心國內外大事,眼觀世界風雲變幻,時時處處使自己的言行跟上時代的步伐,不願當一名落伍者。你思維敏捷,對新事物能作出迅速的反應。  6、要是對畫報或是大型畫冊興趣盎然——你肯定熱情好客,愛結朋友,同事、親戚和好友都願意到你家裡造訪。在家裡舉辦的宴會上,你是一位十分稱職的主人,能使每一位在座的每一位客人乘興而來,滿意而去。  7、如果喜歡拜讀《聖經》——可以斷言你為人誠實,手腳勤快,從不偷懶,尊敬智者,尊重知識。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寬厚待人、嚴於律己和與人為善是你的重要原則。  8、倘若愛看偵探或破案一類的書籍——動腦筋和解難題必定是你的一大特點,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束手無策的題目,到了你的手上卻能輕而易舉地解開。而且對於一些令人望而止步的難題,你卻興趣倍增,以解開它們為樂事。  9、要是對科幻類的圖書如獲至寶——你一定思維發達、想像豐富、創造性強,總想將自己擔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把自己的一生變得更加美好。  10、如果經常閱讀婦女方面的報刊——表面你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女性當中的佼佼者,事業上富有進取性;在工作時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謹慎行事,不願意因為自己的某種過失或是一時的疏忽而鑄造大錯,造成終生的遺憾  11、倘若喜歡閱讀財政經濟一類的書報雜誌——可以看出你是一個自尊自重的人,崇拜那些在事業上卓有建樹的人物,並以他們為榜樣。你希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競爭力,登上「冠軍」的「寶座」。  12、對一些廣為流行的時尚雜誌格外青睞、喜愛——你很有可能會比較多地關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時甚至脫離實際地拔高自己,常常下不了台。 13、如果特別喜歡讀詩歌——你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對人世間的一切鍾愛有加。大自然的藍天、大海、高山、流水、飛禽和走獸是那樣的美好可愛,充滿著溫馨和朝氣,令人心曠神怡。與此同時,你有意識地在詩的熏陶下,進行反思,使心靈得到凈化,遠離「假惡丑」,追求「真善美」。  14、倘若讀歷史書籍津津有味——尊重事實,講究實際和重視效果是你待人處事的原則,你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用在努力工作或者認真做學問上面。你從來不會在那種毫無意義的閑聊場合里露面,也不會和那些無所事事的人交往。 15、要是醉心於恐怖故事——你或許對生活感到厭倦而心情壓抑,或許在激烈的競爭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面前無所適從,或許面對屢次的失敗而不堪重負。為了擺脫內心的空虛焦慮,你只好用刺激使自己得到解脫,因此對這類書籍頗有好感。然而效果並非想像的那麼理想,儘管能暫時使你忘卻煩惱和抑鬱。

讀書使人優美

  優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個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愿。誰不願意美好啊?除了心靈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為了這份美好,人們使出了萬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見的整容,比如塗脂抹粉的化妝。為了撫平臉上的皺紋,竟然發明了用肉毒桿菌的毒素在眉眼間注射,讓面部微小神經麻痹,換來皮膚的暫時平滑……讓我這個曾經當過醫生的人,膽戰心驚。  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美容之法,卻被人們忽視,那就是讀書啊! 讀書的時候,人是專註的。因為你在聆聽一些高貴的靈魂自言自語,不由自主地謙遜和聚精會神。即使是讀閑書,看到妙處,也會忍不住拍案叫絕……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知道這個世界上可以為師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而傾聽,是讓人神采倍添的絕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視,而每一個生命也都不應被忽視。你重視了他人,魅力就降臨在你雙眸。  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嘆的同時拈頁展顏。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裝點,微笑可以傳達比所有語言更豐富的善意與溫暖。有人覺得微笑很困難,以為是一個如何掌控面容的技術性問題,其實不然。不會笑的人,我總疑心是因為讀書的不夠廣博和投入。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濃縮的歡愉因子,當你靜夜撫卷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網上閱讀),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騰,迷住了你的雙眼,你眉飛色舞,中了蠱似的笑起來,獨享其樂。也許有人說,我讀書的時候,時有哭泣呢!哭,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微笑,因為靈魂在這一個瞬間舒展,盡情宣洩。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樂累加一處,都抵不過我在書中得到的歡愉多。而這種欣悅,是多麼地簡便和利於儲存啊,物美價廉重複使用,且永不磨損。  讀書讓我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還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我們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讀書其實很多時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圖書館堆積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華書店裡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靈的墓志銘。你在書籍里看到了無休無止的時間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當你把他人的聰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輕輕說出的時候,你的紅唇就比任何美麗色彩的塗抹,都更加光艷奪目。  你想美好嗎?你就讀書吧。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但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堅持下去,持之以恆,優美就像五月的花環,某一天飄然而至,簇擁你頸間。

讀書的味道

作者:李澤賢 

  沈括《夢溪筆談》載:「古人藏書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書中放置香草,不僅可以防蠹蟲咬蛀,而且還可以給書留下幽幽清香,「書香」一詞便由此而來。後來人們據此加以引申,形容讀書人有「書香氣」,而讀書人家或曰「知識分子家庭」,則被稱之為「書香門第」。

  由這「書香」又想到宋人程頤有語:「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有「書香氣」的人,讀書時若能品出書的味道來,怕是進入讀書的真境界了。

何謂讀書之味?竊以為不可僅以一個「香」字而言之。我曾在報刊上發表過一篇《讀書與吃飯》的書話,文中說:人生是需要滋養的,吃飯,是對身體進行補養;讀書,則是對精神進行補養。讀書如吃飯──飯有飯、菜、湯,飯有家常飯、待客飯、筵席飯;飯有西餐、中餐、地方風味小吃……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飯菜,吃的時候總要品嘗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構成美味佳肴。讀書亦然。讀書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

  翻閱一本好書,猶如走進一幢新房,打開一扇未知的窗戶,展現在面前的是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讓讀書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吸吮著新鮮的空氣,張開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馳騁翱翔。臻於此境,讀書人能沒有甜滋滋的意味?

  讀書的人,有時也難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尷尬。當書中的道理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不能呼應,書中的事與生活中的理髮生衝突時,讀書人便難免有迷離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覺,甚至於陷於進退維谷的窘迫,此時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湧上心頭。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用來形容讀書人的心境,也是恰當的。一般情形之下,讀書人攻城掠地,在知識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經歷「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苦悶階段,其時身臨遏澀之境,前不見村後不著店,孤苦伶仃,步履維艱,那份愁苦,實難堪受。而且,讀書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沒有來自書外的聒噪?若要跨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裡沒有一番痛苦煎熬的爭鬥抉擇,恐怕是難臨其境的。

有讀書人說,讀書令人練達性靈,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寧靜,高尚依然。但我以為,這般深厚綿長的意蘊,還要靠書中摻和的辣味,或說是火藥味,沒有一點辣味的文章,讀之味同嚼蠟,不如不讀。而真正有辣味的書,如同急風暴雨射向垢陋心靈一角,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終令讀書人臉紅心顫、羞愧難言,並猛然悟得「今是昨非」。爾後,衝破名韁利鎖的困擾,靈魂因之而純靜而升華。

讀書的味道雖說是酸甜苦辣,但最終給人的感覺卻是愉悅快樂。人活在世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畢竟要比沒滋沒味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常想,如果沒有書籍相伴,漫漫一生,多少個無眠的黑夜和無聊的白日將會是怎樣的難熬,而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無趣和乏味。的的確確,有書相伴,且能從書中品出味道來,得到的點滴收穫,都會在心中涌滿喜悅,進而由衷欣慰,隨即增強讀書的志趣,進而堅定與書相守的信念。

  林語堂曾經設想過在書房天花板上裝一佛教的油燈籠,書房中要有油煙味和發霉的書味,以及無以名狀的其他氣味才好。看來,林語堂已經將讀書味道的造化從書里牽引到了書外,從意境宕延到了環境。讀書人若真能化入這般讀書境界,讀書的味道想必是更加醇釅了。

讀書的四種境界

萬宏輝  讀書確實沒有止境,然而讀書卻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三句話,他闡述了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讀書作為生命的需求,作為一種修身養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為一項凈化、豐富、擴展人生的崇高事業,讀書當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種境界。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讀書,要靜心而讀,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耐住寂寞,甘於孤獨,要潛心鑄劍,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心無旁鶩。柳宗元詩云:「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橋流水,白雲悠悠,在樹蔭下,就是一本書,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讀起來,你感到是那樣的清靜,那樣的優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在書房裡,就是一本書,一個人,一盞孤燈,手不釋卷,你又覺得是那樣的幽靜,那樣的愜意。這是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讀書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乃第二境也。讀書不僅要坐下來,還要能讀進去。書間如夢,一尊還酹明月。書讀進去了,就會沉醉其中,廢寢忘食,樂而忘憂,真可謂時光現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閱遍人間春色,人與書就會融為一體。這是一種「書人合一」的讀書境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書本中。書籍猶如巍峨的高山,綿延不盡,讀書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無限寬闊,顯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宏偉的氣魄。這是一種超越自我、超越現實、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讓我們的心靈在讀書中升華自由之境。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人生有限,學海無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讀書到最後,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識的博大精深,要畢生踐履,求精圖新,倡導一種不斷攀登、永遠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終身學習,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靈魂中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讀綿綿無絕期。這是一種 「時人合一」的超越空間的至遠至臻的境界。

梁實秋 漫談讀書

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筒,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採集群書1600餘種,分為55門,歷代典籍盡萃於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製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那麼讀什麼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里,如果能在教師里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的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道地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的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至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洞崩拆之聲,山林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雖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書,本身就是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對線裝書有一分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裡,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裡,我丟洋裝書,捨不得丟線裝書。可惜現在線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註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確是無上的藝術品。

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

我把有味或有興趣認為是一切讀書的鑰匙。這一來,因而發生的就必然是那興趣是自己選擇的或個人的,正如對於食物的所嗜一樣,最衛生的食法,終究是就一個人所嗜愛的東西吃,因為這樣吃下去的東西就一定能夠消化。讀書也正與吃東西一樣,甲的甘肥也許便是乙的毒藥。在讀書上,一個教員不能強迫他的學生愛其所愛,一個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們同樣的志趣。如果一個對於他所讀的書沒有興趣,那麼一切東西都是白費的。正如袁中郎所說:「若不快意,便置之,俟他人,或別有獨契者自去讀。」

  所以,世界上是不會有什麼書是絕對必須讀的,因為我們的知識的興趣是像一棵樹一樣的生長,像一條河一樣的流的。只要有相當的樹汁,那樹木無論如何都會長起來的,只要有泉源的新流,河水是總會流動的。當那水打著一座石壁時,它自會繞之而行的;當那水流到了一所可愛的低谷去時,它自會在那裡停留蕩漾一下,當那水流到一所深深的山澗時,它便會經常留在那裡;當那水流至激湍時,它便會直向前去。這樣,一點也沒有什麼勉強或決定的目的,它一定有一天會流入大海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我頗以為讀書,也正像婚姻一樣,是也決定於命運或"姻緣"的。甚至有一本書是每個人必讀的,如《聖經》也有一定的時期。當一個人的思想與閱歷還夠不到閱讀一部傑作時,那傑作在他的嘴裡只有一股壞滋味。孔子說,「五十而可以學易」,這便是說一個人在45歲時便不應該讀《易經》。孔子在《論語》中所說極有醇味的話,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一個人在自己年齡未到成熟階段時就不能體味到的。

讀書只讀一流書

我有一個看法——讀書和吃飯一樣,不能偏食,要有一個balanced diet,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讀讀宗教、神學?我覺得一定要。讀神學著作我們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東西,才能獲得一種上帝般的眼界,才能達到一種超塵脫俗的境界。我時不時會翻出《大藏經》來沒有目的地讀,還有《聖經》《古蘭經》及其他宗教、神學理論著作。讀完神學,我覺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如果這神秘往往被稱之為上帝的話);反觀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人的渺小,這使我不得不變得謙卑。不要把宗教、神學等同為迷信。

  第二,一定要讀哲學。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尋找人之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種詰問。作為一個人,我們不得不問我們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我們要到哪裡去。

  第三,不能不讀歷史。歷史對人類到目前為止的所有生活場景進行了最接近真實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領略人類經歷的甜酸苦辣、成功和失敗、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讀歷史。

  第四,心理學要讀。像弗洛依德這樣的心理學家,他拆解的是人的意識的存在,探尋的是一個人的意識和心靈究竟怎樣協調運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為人的內在本質的。

  人是情感的動物。那些穿透情感層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詩。所以為了情感成長的豐富,一定要讀詩。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種是詩,一種是音樂。所以我讀詩,讀詩話,讀樂話,「讀」音樂。

  文學不可不讀。作家通過語言向人的想像力挑戰,這是文學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樹,他的題材和寫法奇詭誘人,有人把他視為通俗作家中的搖滾樂手,但我認為他一點都不缺乏深刻性——實際上他是在試圖捕捉現代文明裡飄浮的現代人的存在本質和表徵。我喜歡的作家有卡爾維諾,君特·格拉斯,雷蒙·卡佛,博爾赫斯,米蘭·昆德拉,接下來就算得上村上春樹了。我有村上的日文原版,英譯本,台灣賴明珠譯本和國內的林少華譯本。我是村上春樹迷。為讀懂村上,我發誓開始學習日文這東西。

  科學領域的一流讀物也要讀。我堅信在科學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著某種意義上平行發展的東西。

  人的日常閱讀應該融合以上種種,要學會做出一盤有利於精神和心靈健康的「沙拉」。我稱這種讀書為飲食平衡法讀書。這樣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頗,精神的林木才不會因營養匱乏而枯萎或畸形。當然這是「讀書人」的讀書,專家學者另當別論。從終極目的上說,讀書是建造一個完全屬於自己心靈的世界的過程。人讀書越多,越不會被外在的環境所困擾,越不會被寂寞孤獨這樣可怖的東西所折服,因為書籍逐漸在人的心靈里建造了一個完全獨立於外界的力量的王國,這個王國是被心靈完全擁有的,在這個世界裡棲居著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豐富而偉大的靈魂。當一個人的心靈完全擁有這樣一個王國的時候,他靈魂的承受能力會有多麼堅強!因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來支撐他的生命。所以我常說:I read, therefore I am! 我讀,故我在!

閱讀——一個人的信仰

一個人,因為信仰而幸福;一個人,有閱讀作信仰,更是他的幸福! 因為閱讀,我們知道在道路的盡頭,不管遭遇怎樣的黑暗與不幸,他總在等待著我們。就像一個看似嚴厲、冷酷的父親,在孩子疲憊無力的時候,總是張開了雙臂的溫柔,等待他的孩子歸來,然後用無言與沉默洗去孩子的疑慮、痛苦、挫折、孤獨,再賦予他永恆的光明。 閱讀,是因為開始懷疑,開始彷徨。我們一直在苦苦的跋涉中找尋自己所要的答案。可是,生存是無情的,現實是殘酷的,所要走的路在哪裡?很多時候,自己真的不知道。塵煙四起的荒漠,可有精神的路標?誰陪我們從容地走在永恆的黑暗? 閱讀,是為了找尋生存的答案,為了抵抗身邊泛黃的流俗。選擇閱讀,就是選擇孤獨;選擇閱讀,就是選擇怪異;選擇閱讀,就是選擇邊緣。我們想走的路,不只有分數,不只有公式,不只有文憑。那裡有愛,有夢,有理想,有追尋。 閱讀,給了我每天一張潔白的紙。希望這張紙上有外在世界的精彩痕迹,更有內在的真正的自我喚醒。喚醒靈魂,靈魂才是真正的存在。有了靈魂,我們的每一天才可能有意義。有了意義,才開始有真正的信仰。 閱讀,一個人的信仰,孤獨的信仰。走在平凡的日子裡,它正在洗刷塵起的風暴,然後又給我寧靜、希望和安慰。只有他在一遍遍地給我期許,對於一個纖弱得隨時可以消失的生命,信仰變得如此地珍貴。 儘管仍然沒有確定的方向,儘管仍然找不到終極的意義。但是,我卻能在無邊的黑夜裡靜靜地坐下來,靜靜地讀一本書了。閱讀讓我聽到了自己深處的聲音,大海一樣的聲音。儘管它很微弱,但是依然能夠穿透心靈的厚壁。 我知道,它也許會消失,但是對於聆聽過的人,有過哪怕片刻的安寧和頓悟,就已經足夠足夠。 閱讀讓我步履沉沉,歲月不再輕飄飄地吹散在風裡。我只想做一個純粹的自己,哪怕從此與所有斑斕的色彩揮手別離。

假如沒有讀書

鄭俊甫

  這是某電視台舉辦的一檔談話節目。嘉賓一共4位,都是風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們來自這個城市的各行各業,引領著各自領域的潮流和風騷。他們有房,有車,事業有成,是無數男人眼裡的標杆和努力的榜樣。  但他們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無一例外地生長在經濟不發達的貧困地區。從小家境貧寒,衣食無著,完全依靠父母節衣縮食,供養著讀書、上學,才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了今天的成就。  談話就是圍繞著「讀書和命運」這個話題展開的。4個男人的故事雖然各有千秋,卻也沒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意。節目在平靜和緩的氛圍里接近了尾聲。  接下來,照例要有台下的觀眾來提問。第一個獲得機會的是位記者,他問了一個記者們都喜歡問的問題:「假如父母沒有送你讀書,你覺得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第1個男人說:「假如父母沒有送我讀書,那我現在肯定不會坐在這裡。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發現村子裡跟我一起長大卻沒有機會讀書的男人,大都在家裡守著幾畝薄田。山裡缺水,每天馱水吃飯,引水澆地,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第2個男人說:「假如父母沒有送我讀書,你們說不定就會在城市裡隨便的一個建築工地上見到我。念高中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因為家裡拿不出學費,背上背包出去打工了。說真的,當時,我也偷偷打好了背包,要不是母親求親靠友借來的錢,我也不會走到今天。」  第3個男人說:「我們那個村子現在是全鄉有名的養雞專業村,很多沒有機會讀書的男人,都在家裡養雞。假如父母沒有送我讀書,說不定大家餐桌上的燒雞燉雞叫花雞,都是我養的呢。」  台下響起了一片笑聲。氣氛輕鬆活潑,一切都朝著節目預定的方向發展著。  最後,觀眾的目光落到了第4個男人身上。大家都覺得,在那樣的場合,他也一定會照著這個思路說下去的。 沒想到,第4個男人沉默了一會兒,卻忽然用一種沉重得有些壓抑的語氣開了口,就像是邁進了某種痛苦的回憶。他說:「我念高中的時候,家鄉正值旱災,莊稼幾乎顆粒無收。這對靠田糊口的村裡人,無疑是個災難,那時候,村裡一共有3個人在縣城讀書,其他兩個人都因交不起學費退了學。我也想退,父親不讓,父親甚至為這件事打了我一巴掌。」  「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籌的錢,供我讀完了高中,又讓我念了大學。臨畢業的那年,本想著可以掙錢養家了,沒想到父母卻雙雙病倒。他們的病都是能夠治好的,要是放在今天的話。」  可是那時候,家裡一貧如洗,能賣的東西都賣光了,還欠了一屁股債。為了省錢,父母都不肯住院,甚至連葯也捨不得吃,就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相繼離世。  「現在,每到夜深人靜,我就止不住想,假如父母沒有送我讀書,我也就不會離開他們。就可以守在他們身邊,為他們分擔生活的重負,掙錢、養家、盡孝,他們也就不會這麼早地死去。"子欲養而親不待』,一想起這句話,我就覺得,自己真是不孝啊……」  演播廳里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就連一向口吐蓮花、應對自如的主持人,也像是忘記了自己的職責。  片刻後,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潮水般的掌聲里,不少觀眾都悄悄抹起了眼淚。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入世修行中快速突破業障的個人體會(幾個長貼)
入世進取的人間佛教(圖文)
從儒家思想談我的出世入世觀
出世和入世

TAG:讀書人 | 入世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