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小關節紊亂的保守治療
作者:張天東作者單位:730050 甘肅蘭州,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加入收藏夾
向本刊在線投稿
|
【摘要】 目的 探討腰椎小關節紊亂的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發病特點及防治方法。方法 採用手法診復、局部封閉、理療等方法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結果 本組96例,治癒55例,好轉3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8%。結論 腰椎小關節紊亂以青壯年為多,發病與職業、運動及退化有關,以預防為主,發病後採用綜合保守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 腰椎;小關節紊亂;保守治療
我科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腰椎小關節紊亂患者96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96例中男50例,女46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31歲,平均49.5歲;右側52例,左側44例;病程1天~3個月,與職業有密切關係,職業運動員27例,公司職員30例,司機20例,其他19例。L4~5 47例,L3~4 34例,L5S1 15例。
1.2 臨床表現
主訴為一側腰痛,疼痛為酸痛,呈持續性,有時為急性劇烈疼痛,伴有咔嚓的響聲,全身緊張,不敢觸碰,俗稱「閃腰」或「岔氣」,疼痛多為局限性,多位於腰椎一側棘突旁關節突部位,不沿神經根放射。腰部僵直,屈伸及側彎活動均受限,拾物試驗(+),壓痛點較局限,但深在,直腿抬高試驗(±),背伸壓強試驗(-),骶棘肌呈痙攣性緊張。腰椎X線平片檢查:腰椎弧度因肌肉緊張有側彎改變,雙側小關節突不對稱,左右部位可見關節突相嵌於峽部,余正常。
2 治療方法
2.1 手法整復
主要以中醫牽引手法為基礎,輔以推擠、牽抖、側扳及旋轉等手法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墊以扁枕,囑患者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切忌屏氣。術者沿腰部棘突兩側,從上向下找到壓痛點最明顯處,即小關節紊亂部位後,令兩助手分別從雙側腋下及雙踝部持續對抗牽引約1~2min,此時維持牽引,術者以拇指用力向腹側推擠壓痛點,如觸到彈跳感,或患者疼痛突然緩解,即表示關節紊亂已診復。此時再令助手緩慢放鬆牽引,結束手法。若無彈跳感或疼痛無緩解,可在重複上述手法同時,先水平牽抖腰部3~5次,然後再左右輕輕旋轉腰部數次,同時術者再推擠壓痛點,關節紊亂即可診復。另外患者亦可取健側卧位,使助手站於患者對側,雙手按住患者骨盆及脅部。術者立於患者背側,以拇指抵壓住壓痛點後,向腹側推擠的同時令助手左右側扳腰部,即獲複位。術後令患者雙手叉腰,分別做順時針及逆時針腰部旋轉活動各1次,然後輕輕曲伸腰部2次,使腰部肌肉得以緩解,卧床休息1周。
2.2 局部封閉
對於急性期疼痛劇烈者效果較好,患者取俯卧位,找到壓痛點的體表位置--小關節突位於棘突間旁外側,L3在棘突間旁開1橫指,L4在旁開約1.5橫指,L5在旁開約2橫指處。常規以碘伏消毒術野,鋪小號無菌洞巾,術者戴手套,先以22號穿刺針抽取0.5%利多卡因5~10ml,局部皮下浸潤注射,再抽取醋酸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商品名:康寧克通)40mg,或醋酸潑尼松龍(Prednisoline Acet)125mg,直刺關節突或關節囊,注入藥液約5~6 ml,然後令患者輕度活動腰部,術後囑其避免過量活動,經常進行腰部肌力和協調性的鍛煉。有條件的醫院,此方法亦可X線監視下或C型臂監視下準確穿刺到位,效果更佳[1]。
2.3 理療
對於非急性期患者及疼痛不很劇烈者可直接選用此法。筆者採用無錫產ZZ-300骨創治療儀干擾電療法,選取4cm×25cm可粘電極放置於腰部疼痛區周圍(注意電極粘貼分紅、白兩種顏色,左側-紅-白,右側-白-紅,分別交叉放置)。一般疼痛,差頻設為90Hz;劇烈疼痛,差頻設為100Hz。強度為感覺閾,7~10min,每日1~2次,每次30min,疼痛明顯時可增至每日4次,5天1個療程。上述3種方法,既可單獨應用,亦可聯合應用。
3 療效評定
筆者自己按患者疼痛緩解快慢、治療次數、治療種類多少、複診次數綜合評定為治癒、好轉、無效3種。其中疼痛立即緩解或消失,應用2種以內治療方法,治療後6個月內不再複診者為治癒;疼痛緩解在1~2日內,應用2種以上治療方法,治療後3個月內不複診者為好轉;疼痛在1個療程內不緩解,應用3種治療方法,治療後1個月內複診者為無效。結果治癒55例,好轉3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8%。
4 討論
4.1 發病特點
各年齡組均有發生,以青壯年為多,與職業關係密切。職業運動員運動量大,運動姿勢複雜,容易引起小關節錯位;公司職員及司機長期在電腦旁及駕駛室久坐,或汽車修理工在車下久蹲,這些人長期保持固定姿勢,突然改變姿勢後,或偶爾參加運動,如打羽毛球、健身、爬山,或突然彎腰拾物,容易致小關節紊亂、錯位。部分老年人在家整理衣被、床單、拖地或是拉沙發等,用力不當,亦可突然發病。亦有用力打噴嚏時發病者。與性別無明顯關係。為單側發病,左右側無明顯差異。
4.2 病理解剖及發病機制
脊柱關節突間(亦稱小關節)其主要功能為負重,尤其在脊柱處於後伸位時[2],在腰椎每兩節相鄰的椎體,由前面的椎間盤和後面兩側的關節突構成三點,起支撐及活動功能,當腰椎前屈時,上一椎體的下關節突向上移位減少了上下關節突之間的對合面;後伸時上下關節突關節面在緊密對合;側彎時不同部位的關節突間有輕度旋轉活動,隨著年齡的增加,椎間盤纖維環鬆弛、退化,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影響了關節突間關節的穩定性,產生了剪式應力或關節囊因炎症退變鬆弛,在突然複雜運動作用下便可引起小關節錯位,或滑膜嵌頓引起本症。
4.3 鑒別診斷
本症應與急性腰扭傷、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腰肌勞損、脊柱側彎畸形等症引起的腰痛相鑒別[3]。
推薦閱讀:
※超詳細!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新提醒】治療腱鞘炎的好方法
※強化降壓治療,疑點持續存在
※一表搞定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藥物治療
※當歸烏梅酊治療白癜風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