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4)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無有聲聞、辟支佛乘,乃至無二乘之名。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其壽無量。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國土至一國土,所至到處,有無佛、法、僧處,贊佛、法、僧功德;諸眾生等聞佛名、法名、僧名故,於此命終,生諸佛前。」
【論】釋曰:菩薩有二種:一者、生身菩薩,二者、法身菩薩;一者、斷結使,二者、不斷結使。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
(【論】釋:菩薩有二種:一、生身菩薩,二、法身菩薩;一、斷結使,二、不斷結使。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
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游諸世界,供養十方諸佛。遊戲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眾生,雨七寶;所至世界,皆一乘清凈,壽無量阿僧祇劫。
(得六神通的,不生三界,游各種世界,供養十方一切佛。遊戲神通是,到十方世界度眾生,雨七寶;所到的世界,都是一乘清凈,壽無量阿僧祇劫。)
問曰: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至清凈無量壽佛世界中?
(問:菩薩法應度眾生,為什麼但到清凈無量壽佛世界中?)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凈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如後章說。
(答:菩薩有二種:一、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多集眾佛功德。樂多集一切佛功德的,到一乘清凈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的,到沒有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的意思,如後章說的。)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得初禪乃至第四禪,得四無量心,得四無色定,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常生有益眾生之處。」
【論】釋曰:此菩薩或生無佛世界,或生有佛世界。世界不凈,有三惡道,貧窮下劣;或生清凈世界。至無佛世界,以十善道、四禪乃至四無色定,利益眾生;令信向三寶,稱說五戒及出家戒,令得禪定、智慧功德。
(【論】釋:此菩薩或生無佛世界,或生有佛世界。世界不凈,有三惡道,貧窮下劣;或生清凈世界。到沒有佛的世界,用十善道、四禪乃至四無色定,利益眾生;使他們信向三寶,稱說五戒及出家戒,讓他們得禪定、智慧功德。)
不清凈世界有二種:有現在佛,及佛滅度後。佛滅度後,或時出家,或時在家,以財施、法施種種利益眾生。若佛在世,作種種因緣引導眾生,令至佛所。清凈世界者,眾生未具功德者,令其滿足,是名在所生處利益眾生。
(不清凈世界有二種:有現在佛,及佛滅度後。佛滅度後,或有時出家,或有時在家,用財施、法施種種利益眾生。如果佛在世,作種種因緣引導眾生,讓他們到佛面前。清凈世界是,眾生未具功德的,讓他們滿足,這樣叫在所生處利益眾生。)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毗跋致地。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轉****,與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已,入無餘涅槃;
是佛般涅槃後,余法若住一劫,若減一劫。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億菩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凈佛世界。」
【論】釋曰:有三種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毗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
(【論】釋:有三種菩薩,利根心堅。沒有發心前,久來集各種無量福德智慧;這樣的人遇佛,聽聞此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毗跋致地。為什麼?因為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
譬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
(譬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通去的。乘羊的久久乃到,乘馬的速度也不快,乘神通的發意頃便到;象這樣不得說發意間為何得到?神通相是那樣,不應生疑!菩薩也是這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
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者。
(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眾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用各種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到或不到。先世福德因緣薄,而由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的人。)
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說。
(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或三、或十、或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馬的必有所到。第三乘神通的,如上面說的。)
是三種發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三者、但行清凈福德。清凈有二種: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入菩薩位,即是阿毗跋致地。阿毗跋致地菩薩義,如先說。(這三種發心:一、罪多福少,二、福多罪少,三、但行清凈福德。清凈有二種:一、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小住,供養十方一切佛,通達菩薩道,入菩薩位,即是不退轉地。阿毗跋致地菩薩的義理,如前面說的。)次後菩薩,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度無量眾生,入無餘涅槃;法住若一劫,若減一劫,留化佛度眾生。(次後菩薩,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這樣的菩薩也是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度無量眾生,入無餘涅槃;法住或一劫,或不足一劫,留化佛度眾生。)佛有二種神通力:一者、現在時,二者、滅後。劫義,如上說。劫中所度眾生,亦復不少!次後菩薩,亦利根心堅,久集福德,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佛有二種神通力:一、現在時,二、滅後。劫的意思,如上面說的。劫中所度眾生,也不少!次後菩薩,也是利根心堅,久集福德,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眾生,共觀十方清凈世界,而自莊嚴其國。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凈國,令選擇凈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與無量眾生,共觀十方清凈世界,而自莊嚴其國。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凈國,讓他選擇凈妙的國土,使他自己莊嚴他的國土。)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7)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卷
※白話六妙門:第十章 證相六妙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白話)
※【白話起世經】4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