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文化:中國傳統孝文化研究探索 .
孝文化,是中國源遠流長發展的根基,這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關鍵。------諸葛長青中華民族,正在迅猛崛起。諸葛長青認為,國學經典、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基礎。而一切文化中,孝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諸葛長青認為,孝文化,是必須認真推廣的。家庭孝道,是社會穩定基礎。我們欣喜的看到,中華大地正處處開始推廣孝文化。國家十分重視,各個地方非常重視,道德楷模評選、感動中國人物、孝子、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等活動,使孝文化廣泛傳播。諸葛長青到全國很多地方考察研究中發現,我國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推廣孝文化,弟子規正在逐步推廣,中國孝文化正在慢慢深入人心,出現了很多以孝治村、以孝治市、以孝治校等感人案例故事。更令人感動的是,很多國學專家教授、社會義工、企業家等,紛紛奉獻自己,有的舉辦培訓班、有的免費贈送弟子規、有的巡迴全國各地義務講課、有的開班公益網站,默默推廣孝文化,令人十分感動。孝道,是家庭的事情,對國家、對社會也十分重要,這是中國迅猛發展的基礎啊。《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論語學而第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係,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中國傳統孝文化,起源於遠古伏羲、女媧對子女的教育。中國孝文化起源於何處?諸葛長青研究我國歷史文化和國學傳統文化認為,中國孝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後經過儒家思想總結提升傳播,使得孝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伏羲、女媧十分強調後代子女的教育和孝道,要求後代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緊密團結,共同振興中華民族。孝文化,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歷經幾百萬年發展起來。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澱而成的。孝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黑格爾讚歎中國文化時候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對孝道的論述就相當豐富,孝被看作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與起點。有所謂百善孝為先之說。兩千多年前出現的《孝經》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孝道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在《禮記》、《三字經》、《二十四孝》、《弟子規》等古籍中也為子孫後代的孝道作了種種規範。二、先秦時代孝道文化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鬥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殷商、西周是是文字記載時代傳統文化的重要創造、規範時期。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並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並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後世孝道德主要內容。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於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係的倫理規範,並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對孝的論述,已經涉及到後世孝道的方方面面,從而確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三、漢魏隋唐以來孝文化:「以孝治天下」諸葛長青:漢朝以孝治國,使得孝文化深入人心,因而大漢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力量。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對孝文化也是十分重視。諸葛長青認為中華民族歷代祠堂式管理、族長式管理、家法管理等,是歷代傳承孝文化的重要載體。自漢朝以來,歷代帝王都十分重視孝文化、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於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並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繫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餘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後世所承襲沿用。明代朱元璋、清代的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十分重視孝道,把「孝廉方正」看做官員考察的重要內容,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其間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藉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四、孝文化可以分為三類:小孝、中孝、大孝。諸葛長青認為中國孝文化,可以分為三個類別:小孝、中孝、大孝。一是小孝:孝敬自己父母。主要指在家孝敬父母。二是中孝:尊敬孝敬天下長輩。主要指為社會奉獻,關心社會長輩。三是大孝:忠於孝敬國家。主要指為國家奉獻自己。今日中華兒女,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近代歷史上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裡唯一的標準,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裡,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係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迹,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五、孝文化的傳承、和未來振興傳播 1.賦予孝道文化新的時代精神。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孝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觀念,其功能和作用具有二重性,對傳統孝道必須要予以「揚棄」,保留其養老、尊老的核心價值,摒棄其愚孝愚忠之糟粕。否則,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都不利於傳統孝道的繼承,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中國孝文化起源於古代宗法社會,興於周代,制度化於漢代。其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內容。它的主體部分仍不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歷史遺產。根據時代特點與文化需求,使孝文化重新回歸家庭倫理範疇中去。建立新的孝文化,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包括學習世界各國尊老愛幼的正確理念和合理措施以豐富自己,應該採用開放式的方法去建設。當然,在此過程中仍然需要保持我們的尊老傳統,強化我們的家庭倫理觀念。新的孝文化的建設首先應堅持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今天重視孝道文化建設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育,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養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2.將孝道文化教育納入學校、學生的評價體系之中孝道教育應貫穿於人的一生,尤其重要的是要在世界觀尚未形成的少年兒童時期、青年時期加強教育。獨生子女的一代在青少年時期得不到較系統的孝道教育,就會一味索取而淡泊孝心。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尚不知盡孝,又怎能期待他為國家民族盡忠呢?愛祖國、愛人民豈不成為一句空話。孝道教育必須進入教育評價體系。就學校而言,示範校評比、各級重點校的申報都應有孝道教育的考核內容。就學生而言,從小到大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孝道文化,怎麼可能成人後突然變得孝順起來。如今在學校評價一個學生的惟一標準是學習的好壞、分數的高低。至於孝道,則很少有人問津。因此,要想將傳統孝道文化傳承下去,就必須將孝道文化列為必修課,進入中考、高考的試卷中,使青少年有行孝的思想基礎。否則,孝道只能在少數專家學者和青少年工作者中議來議去,很難落實。諸葛長青欣喜的看到,我國很多地方學校中都開始推廣孝文化,令人十分開心高興。3.孝道文化要運用在政治、企業、社會各個方面的實踐活動之中理論教育對青少年來說是抽象的,孝道文化在理論上學得再好,在實際生活中也可能得不到落實,只有把認識付諸行動,才能內化為品質,才能成為每一個人終身的自覺行為,才能在整個社會形成行孝的風尚。因此,孝道教育離不開實踐活動。從小學到大學都應根據年齡,讓學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敬老愛老項目並進入考核成績。中、小學可作為家庭實踐作業讓學生完成,目的在於讓學生心中有父母、長輩,使孝敬成責任,孝敬成自然。大學則可與志願者活動相結合,規定為老人服務的時間,進入必修學分。同時,要在全社會形成以敬老、愛老、助老為榮的風尚,為老人出行、看病、參觀、娛樂等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在社會上蔚然成風。4.把孝道文化建設融於師德建設和家長教育之中身教重於言傳,要想教育好下一代,為人師長者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孝道修養。教師形象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首先做到。在學校營造孝敬文化、實施孝敬教育中,教師的品德修養水平對孝敬教育的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在各類師範學院和教師進修學院的課程設置中應加強孝道文化的教育,認真研究、設置各種行孝活動方案。各校在招聘教師時也應將孝道文化列入考核內容。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習慣的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塑造孩子心靈最重要的場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自私自利、目無尊長往往都是家長溺愛的結果,也是一些家長重智力輕德育的結果。因此,很有必要讓家長積极參与有關孝道文化的教育。讓家長了解孝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讓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受到熏陶;讓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時的幸福感等等,同時,改變家長思想上一好(子女學習成績好)遮百丑的偏頗意識,使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盡孝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對老年人來說,一個是家庭養老、一個是社會養老。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風俗習慣,還是家庭養老居多,養老的責任還必須由子女來承擔,雖然城鄉子女盡孝的方式和內容有所不同,如農村子女更側重經濟上的贍養,而城鎮子女更側重精神上的關懷,但都需要子女對老人有一顆盡孝盡責的孝心。就當前一些子女行為表現來看,只靠教育和道德層面,很難約束其行為,因此,必須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用法律來規範子女的盡孝行為。這不僅僅是「家務事」,而是關係到民族未來健康發展的大事,關係到培養什麼樣接班人的大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代際和諧與家庭和諧,而這兩個和諧的立足點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的家庭,愛幼是說得多,做得多;而尊老是說得多,做得少,因此,更應該大力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這說明思想道德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繫,社會和諧需要道德規範加以保障。重建孝道文化,將孝道從「家務事」中解脫出來,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香港當今著名知識分子與有社會關懷情懷的文人有哪些?
※德妮絲:「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盒撲克!」|城與邦
※如果中國統治11區,會出現什麼矛盾?
※中國古建築包含哪些內涵和文化?
※作為權力結構的後現代哲學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