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愁詩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同時期有它自身的特點,唐代鄉愁詩可為中國鄉愁詩研究提供一個意蘊深厚的詩歌文本,提供一套鄉愁詩研究的研究方法。將鄉愁詩作為一種詩歌類型或者說詩歌範式來研究可以二十世紀八十年為界。八十年代以前,涉及鄉愁詩的文章多為鑒賞性的,研究性的論文幾乎沒有;八十年代至今,對於古代鄉愁詩的研究性論文(以思鄉、懷鄉、念鄉、鄉情、鄉愁為題)大量出現,這反映了學者研究視野的開拓和思維的轉變。至今已有許多學者關注鄉愁情結產生的原因、古代鄉愁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一世紀以後,除更多研究文章出現外,關於唐代鄉愁詩的學位論文也有三篇。[1]所有這些表明鄉愁詩的斷代研究已經引起學界關注,唐代鄉愁詩研究的寬度和深度均有較大突破。 唐代鄉愁詩強調情感和氛圍構建的浪漫主義的書寫手法,在詩歌史上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本文論及的鄉愁不僅僅是尋找家園的衝動、思念家鄉的親人,更有一種文化尋根或者精神皈依的指向,抒情對象包含與故鄉相關聯或者引起詩人對故鄉產生某種想像的人、事、物。因此,唐代鄉愁詩常常包含山水田園的描寫,以他鄉的山水勾引出詩人對故鄉的思戀;鄉愁詩常常蘊含鄉情愛情的糾纏,在思念父母、妻子、情人的激發下抒發遊子之吟、邊塞之哀。如果我們以作家內心世界為切入點進入文學史研究領域,從情感內涵的視角重新認識和研究唐代鄉愁詩,充分發掘和利用長期以來被忽略的鄉愁詩資源,可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提供文學資源與文化資源,有助於建構起基於情感基礎上的更加微觀具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一、愁苦之音易好,鄉愁詩為唐詩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愁苦之音易好,鄉愁詩為唐詩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唐代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弔,常要送別親朋好友,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多用詩來表達。據武漢大學王兆鵬先生的統計結果顯示,唐詩十大名篇依次是崔穎的《黃鶴樓》、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杜甫的《登高》、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張繼的《楓橋夜泊》、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登岳陽樓》、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由於末三首得分完全相同,難分高下,故十大名篇實際為12篇[2]。在這十大名篇中,居唐詩百首名篇第一首的是崔顥的《黃鶴樓 》是鄉愁詩,除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和李白的《蜀道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首外,其他的均為鄉愁詩佳作,如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抒發邊塞鄉愁,杜甫《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是抒發流客鄉愁,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書抒發遊子鄉愁,杜甫《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抒發的是家國鄉愁,柳宗元《登柳州城樓》中「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方」抒發的是貶謫鄉愁,白居易《琵琶行》中「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抒發的是貶謫鄉愁,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抒發的是亂世流客鄉愁,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抒寫的是羈旅鄉愁。而唐代創造名篇最多的十大詩人是杜甫、李白、王維、李商隱、杜牧、王昌齡、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和岑參,他們都有優秀的鄉愁詩傳世,可見流傳千古的唐詩名篇與名家都與唐代鄉愁詩的創作情況相吻合。 唐代鄉愁詩對唐詩繁榮在詩歌內容和題材上有創新和拓寬之功。以河南詩人為例,如汝州人(今汝州市)劉希夷突破宮體詩哀艷的情調,詠出頗含哲理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詩句;洛陽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寫出鄉愁的喜悅;汴州(今開封市)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令「詩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潁陽(今登封市)人李頎和南陽棘陽(今新野縣)人岑參的邊塞鄉愁詩聞名於世;鞏縣(今鞏義市)人杜甫的鄉愁詩更是卓越一世;魯山(今魯山縣)人元結和河陽(今孟州市)韓愈的的貶謫鄉愁詩千古流傳;其他如潁川(今禹州市)人王建、洛陽人元稹、劉禹錫和新鄭人白居易,以及福昌(今宜陽縣)人李賀、懷周河內(今沁陽市)人李商隱都以其卓越的作品為唐代鄉愁詩錦上添花[3]。唐代鄉愁詩多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在內心深處引發思鄉情感,寓情於景;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上,把景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 二、豐富了為情造文的手法,對後世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唐代鄉愁詩無論從內容還是表現形式上都臻於成熟,佳作雲集,構思奇巧,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鄉愁詩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明白曉暢,能夠以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實現言淺意深的藝術效果。唐代詩人鄉愁的抒發,往往融入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君、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言行和情緒之中。雖然按內容分類,唐詩大致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而唐代鄉愁詩以其廣泛的滲透性和包容性成為多種詩歌範式的母體,在凸現文學情感範式的基礎上,豐富了為情造文的手法。唐代鄉愁詩的表達技巧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徵、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豐富多樣,無所不有。
唐代鄉愁詩強調情感和氛圍構建的浪漫主義的書寫手法,在詩歌史上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唐代鄉愁詩在情景關係、構思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面都有較大突破。在完美的意境營造中使鄉愁的表達含蓄蘊藉,以新穎巧妙的構思將鄉愁表達得淋漓盡致,用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現力的語言將鄉愁表現得變化多姿、耐人尋味。特別是唐代鄉愁詩的文學意象多為後世詩人沿用或援用。「每逢佳節倍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唐人詩句影響了後世華夏兒女的生活情感。後世詩人對唐代鄉愁詩具有濃厚的興趣,在高度自覺的借鑒意識指導下,形成了一系列鄉愁詩佳作。至今,鄉愁詩仍是文學一大景觀。廣受歡迎的當代鄉愁詩有舒婷的《還鄉》、卞之琳的《鄉愁》、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席慕蓉的《出塞曲》、洛夫的《邊界望鄉》等。[4]特別是余光中的《鄉愁》生動地刻畫了台灣遊子的思鄉之情,其影響已大大超越了文學的範疇。 三、積累了大量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擴大了中華文學的影響 唐代鄉愁詩具有豐富的審美意義與文化價值,因其契合了民族共同的情感心理而具有典型意義。鄉愁詩是古典文學傳統提供的重要積累,古典而鄉土的鄉愁意象使唐代鄉愁詩的美學形態豐富而深刻。身逢大治大亂時代的詩人,離國去家的心靈劇痛,異鄉羈旅的現實禁囿,使唐代鄉愁獲得了豐富的審美形態。唐代鄉愁詩的名家名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和推廣以及強化鄉土情結的作用。望月思鄉、登高懷親是華夏兒女的傳統習俗,前者有李白《靜夜思》的助推之功,後者是王維鄉愁詩的傳播功效。鄉愁詩創作是文學史上持續性和繼承性時間最長的詩歌類型之一,唐代作為先唐鄉愁詩的集大成者,貢獻出了汗牛充棟的鄉愁佳作,其傳播廣布海內外。唐代鄉愁詩不論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還是在反應生活的廣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高峰。 唐代鄉愁詩鑄就了中國鄉愁詩特殊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品格,沉澱形成了一系列鄉愁意象,拓寬了文學的意境。至唐代,鄉土情結的根深蒂固,使得無數邊將征夫、逐臣謫客等將戰爭的成敗、政事的冷暖訴諸故鄉,以鄉愁的形式寄託情緒。唐代鄉愁詩積累了大量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擴大了中華文學的影響。漫遊之風盛行的唐代,多少詩人痴痴守望故鄉的方向,卻因作者所處的境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各自的鄉愁詩在景物描寫上、在結構上、在表現手法上各有各的風格和意境。詩歌中的意象是理解思想感情的關鍵,唐代鄉愁詩對鄉愁的表達手法豐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且為後世貢獻了許多鄉愁意象。如唐代鄉愁詩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等名篇佳句為後世鄉愁詩創作提供了一系列鄉愁意象。最終唐代鄉愁詩超越時空,傳達了一種永恆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四、思鄉之情易感,唐鄉愁詩對後世之人的情感影響
思鄉之情易感,唐代鄉愁詩為後世之人提供了情感的慰藉。中國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使得故鄉成為無數遊子心中的一曲悲歌,是遊子永遠的牽掛和疼痛。鄉愁對古代詩人而言,從離家的那一刻起,就如影隨形,難解難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故鄉」意義超越了狹義上的故土概念,是心靈的棲息地,是理想的夢境,成為了一種深入骨子的悲劇情節,揮之不去,理剪還亂。岑參戎馬邊塞,歸鄉不得,令人扼腕嘆息,機遇巧合寫下了《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千里音訊,飛鴻傳書,那一簡方尺的信件,成了最純凈、最挂念的天地。 唐代鄉愁詩具有寬廣的表現力和美學功能。唐代鄉愁詩空前繁榮,抒發詩人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抒發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之情,抒發詩人對貶謫流放的悲憤痛苦心情和感嘆士子仕途的艱難,成為唐代鄉愁詩的主要內容。[5]可貴的是唐代鄉愁詩人能夠超越一己之鄉愁體驗,表達出了萬世遊子的情懷。唐代鄉愁詩中流露出的文化鄉愁並不局限於一己的故土之思和個人的骨肉親情,還賦予故鄉更為廣泛的政治上的意義,從而由對自己親人的血緣親情和家鄉故土的摯愛升華為一種強烈的愛民族愛國家的情結,最終使得鄉愁具有了一種更為廣泛的意義。唐代鄉愁詩最大的意義在於通過文學這種藝術形式,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使其情感得到合理地宣洩,不至於鬱結成疾。而其形成的千古傳唱的名篇,對於後世同樣境地之人更是起到了情感的慰藉,「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綜上所述,唐代鄉愁詩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中國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充分重視並認真研究才可能建構完整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唐代鄉愁詩與先唐和唐後鄉愁詩的繼承性與貫通性,既加快了文學形態的形成,也使它具備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從而也增添了文學史的意義。研究鄉愁與唐詩創作之間的關係,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古代作家的內心世界與歷史遭際。例如,詩人的鄉土情結與功名之心的關係如何平衡?鄉愁與家國情懷和送別體驗以何種途徑、何種方式對其創作產生影響?其中的規律性與特殊性體現於何處?詩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又如何內化為鄉愁詩的意向和意境?這都是今後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唐代鄉愁詩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唐代的社會現實、文人思想、生活狀況以及唐代鄉愁詩發展的時代特徵以及創作原因,有助於初步理清唐代鄉愁詩創作的發展脈絡,有利於加深對唐詩抒情範式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深化對鄉愁詩文化特質的認識,更準確地把握中國古代士人的鄉土情結和功名意識。 參考文獻: [1]參見紀倩倩,論唐代思鄉詩的文化精神與藝術新變,青島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尹增剛,論唐代思鄉詩的文化精神與藝術創造,首都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王娣娣,晚唐思鄉詩論,陝西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2]王兆鵬 孫凱雲,尋找經典——唐詩百首的定量分析[J].文學遺產,2008年,第2期,第40-52頁。 [3]賈文豐主編,中原文化概論[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第64-65頁。 [4]李潤霞,談中學語文中的現代詩歌教學[J].天津教育,2003年,第11期,第44-46頁。 [5]仲躋培.論唐人思鄉詩[J].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第84-89頁。
作者單位:鄭州廣播電視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