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開東:杜詩每一個字都是深淵——我教《蜀相》

考試之後,如何讓學生儘快收心,組長決定都來上公開課,提振士氣。大家讓我先上。可能因為我比較老。老邁,老實,自然就是我了。

我正在上《唐宋詩詞選修》,於是挑選了杜甫的《蜀相》,我想老杜的任何詩,都可以看成是全息的,讀懂老杜的詩歌,很多詩歌就不在話下。

一、課前預熱

古人為何要寫詩?

1.寫詩的動機是從哪裡來的?

《毛詩大序》:「情動與中而形於言。」

2.「情動於中」是怎樣動的呢?

《禮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3.什麼樣的「物」會使人這樣呢?

鍾嶸《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以葉嘉瑩的「興發感動說」為例,她認為古人作詩興發感動的動力有二:「得之於自然界景物節氣之變化的感發,與得之於人事界悲歡順逆之遭際的感發兩大因素。

」興發感動表現的方式、途徑有三,即傳統作詩的比、興和賦三種方法。

簡單來說,詩人寫詩。物象和事象——詩人興發感動——形之於言。

我們讀詩就有兩種方式:第一就是,物象和事象——詩人興發感動——形之於言;第二是形之於言——詩人興發感動——物象和事象。

譬如落枕了,這就算攤上大事了。不妨如古人一樣寫一首詩。

詠落枕

昨夜黃粱高枕卧,今晨方曉已歪脖。

群筋錯亂痛難忍,螃蟹斜行奈犬何。

李賀文章波瀾美,黃河之水彎曲多。

時風日下須斜看,汝輩心歪反笑我。

這就是得之於落枕,引發了對世風日下,所以要歪脖來看的感慨。

那麼很多年前,杜甫在安史之亂的第五年,辭官入川,探訪武侯祠。他有哪些興發感動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初讀文本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朗讀者,請兩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說。

關於杜詩,我有兩句話。一句是:杜詩,讀懂讀不懂,都是收穫。第二句是杜詩每一個字都是無底的深淵。

三、深入文本

(一)研究題目《蜀相》

題目不僅確定了詩歌類別,還往往暗示全詩立意,提醒作者的著眼所在,有的題目就是詩眼。

1.懷古詩:

寫眼前之景

思歷史之事

抒一己之懷

2.詩題為何用《蜀相》?為何不用《諸葛亮》 為題。

為何不用詠諸葛亮:諸葛亮讓人想到「智」,如果用諸葛亮為詩歌名稱,那全詩就會突出寫諸葛亮的智慧。但明顯不是。

從杜甫本人來看,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大志,蜀相更能表達自己渴望如蜀相一樣施展政治抱負,但卻報國無門、功業未成的痛苦。

從當時時代來看,正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身於亂世,憂國憂民的杜甫渴望聖君賢相來匡扶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從詩歌內容來看,詩人更多關注諸葛亮的政治身份,以及由此產生的忠誠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上來。詩末「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現得極為切膚:聖主良相,千載難逢的絕配,尚且未能興復漢室之大業,天道弄人,後世後世懷才不遇者之傷痛,又深了一層!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示例:「丞相」,比較親近,感情上拉近了距離。

「何處尋?」此時已在武侯祠,何況武侯祠是大地方無需尋找,之所以強調「尋」,乃是表達心情之急切,之崇敬,之欽慕。

「錦官城」,因蜀錦而得名,代指成都,成都三國為蜀國國都。這就把標題中的《蜀相》落到實處。

「柏森森。」突出了武侯祠的莊嚴肅穆,松柏後凋,又暗寓諸葛亮節操的持之以恆。

根據我們學校的聖陶雕像,同學們對對子:雕像聖陶何處尋?

一中深處李桃春。

……

這裡是想告訴學生,詩歌中的意象可以選實景——柏森森,也可以造虛景——桃李春。聖陶乃一代教育宗師,當然一定要有桃李映襯。每個景物都別有深意。

(二)根據頷聯內容,合理髮揮想像,寫一段文字,再現特定景色,特定的氛圍,表現出詩人的感情。

詩歌是濃縮的藝術,讓學生還原詩歌的景、境、情,從而走進詩歌,融進詩歌,獲得審美享受。

一種是:「映階碧草」、「隔葉黃鸝」突出了春色之悅目,黃鸝之動聽。然詩人用一個「自」、一個「空」,則突出了丞相祠堂如此凄涼寂寞,春色固然美好,但卻少有人來。

一種是碧草當然要綠,但如果碧草有情,應該為誰而綠?隔葉黃鸝如果解語,又應該為誰而鳴?如果是庸人,芳草則寧可自綠;黃鸝對牛談琴,感覺自己空好音?實質上不是無人賞,無人聽,而是無知音賞,知音聽。

此處重點在於形成矛盾。在於把學生打碎,讓他們在別的地方尋找支撐。

(三)「頻繁」是劉備問計,還是諸葛亮獻策?請說出理由。

諸葛亮獻策:

理由

1. 劉備其人禮賢下士,已有「三顧」之「三」予以表達,無須用「頻煩」來強調;

2.標題為《蜀相》,頻煩的主體還是諸葛亮為好,此處突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層出不窮,正好與下文的「開濟」相呼應。先「開」後「濟」,「開」蜀漢三分天下的偉大事業,「濟」劉禪時代獨撐危局。

3.天下計和老臣心從不同角度,歌頌諸葛亮的才華和忠誠。

劉備問計:

理由:

1.劉備三顧,自然多次問計,諸葛亮正是在三顧中提出著名的《隆中對》,三分天下。

2.劉備之所以多次問計,正可以從側面寫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所以才能開濟兩朝。

3.側面天下計,正面老臣心,有力彰顯諸葛亮的傑出才華和鞠躬盡瘁的忠誠。側面和正面描寫諸葛亮,正好對應頷聯的視角描寫,聽覺描寫。

這裡重要的不是哪一個答案,甚至連杜甫也未必有答案,更何況作者死了,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重要的是能否自圓其說。給自己的解讀找到理由,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能否把最後一聯改為「出師未捷身先師,長使後人淚滿襟」

不可以。自古紅顏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紅顏和名將白頭的悲劇意識更大一些。俗人的淚和英雄的淚比較下來也是如此。

此處的英雄,更多指失敗的英雄或者以英雄自命卻懷才不遇的「英雄」,這些人的感慨才會更深層,對諸葛亮的際遇尤多感慨。

世俗之人,只看到諸葛亮個人智的一面,難以看到一代名相,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赤膽忠心。

1. 英雄對英雄更加「惺惺相惜」,對諸葛亮的天下計才能的欽佩,對諸葛亮得逢聖君三顧的羨慕,對諸葛亮老臣心獻身精神的敬仰,對他出師未捷事業未竟、功敗垂成的痛惜,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深沉的痛苦,嘆息的是功敗垂成的諸葛亮,何嘗不是嘆息古往今來的英雄的共同命運,更是嘆息自己。

2.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以驚世奇才,相父之尊,六出祁山依然大業未成。更加令天下英雄惋惜不已。但諸葛亮明知不可而為之,屢敗屢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更加讓英雄汗濕衣襟。

由此我們恍然明白,詩歌慨嘆的是英雄,不是俗人。頷聯的「映階碧草自春色」,不是綠草無人欣賞;「隔葉黃鸝空好音」,也不是叫聲動聽,無人傾聽。而是俗人不會賞,不會聽。碧草只為英雄綠,讚歌只為知音唱。這就是杜詩的沉鬱頓挫的「沉鬱」之所在。

其實,英雄也如碧草、黃鸝,他們為誰而綠,又為誰而鳴?亂世之中,到處都是庸眾和俗人,所以他們只好自綠,只好空好音。這既是諸葛亮死後的寂寞,也是杜甫內心深刻的寂寞。李白說得真好,古來聖賢皆寂寞。

那麼,我們今天的讀詩人,在感嘆諸葛亮的同時,在感嘆天下英雄的同時,也否也為杜甫鞠一捧淚水。名震寰宇的大詩人,在唐朝默默無名,最後竟老死在一條破船之上。

也可謂:出詩未捷身先死,長使文人淚滿襟。

蔡桓公曾經批評醫生們「好治不病以為功」,我們做老師的,豈可不深思慎取?

只為蒼生說人話,不為君王唱讚歌

但書人間善與惡,哪管湮滅與流傳

情懷|熱血|能量

推薦閱讀:

【來自公眾郵箱】打開邪淫的大門,就是邁進了深淵,邪淫讓我得了頑固的疾病,血淚教訓!
二婚男友不碰我說把最好的留新婚夜,新婚夜爆出真相我如墜深淵
《晝顏》:出軌依然是初戀的味道,分別卻照見人性的深淵|文藝派
美國會墮入深淵嗎?
近距離看人眼,才懂什麼叫深淵,黑洞

TAG: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