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醫(三、四)
第三章陰陽的工作機制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前面這一章我們討論了傷寒的意義,傷寒實際上就是影響陽的收藏,影響陽體,然後通過這個影響進而波及陰陽的全面。在上面的討論里我們已經描述到陰陽的變化過程,但是,這個過程還太粗略,這一章我們將更具體地討論這個問題。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上面,對陰陽已經討論了很多,對這個問題已經有所了解。現在我們來討論"陰陽的工作機制",弄清楚這個以後對理解《傷寒論》的許多問題就會很方便。
陰陽是一體兩面,一分為二。它的來源與《易》很有關聯。傳統的生成論要義。孔子在《易·繫辭》里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是什麼?兩儀就是陰陽,因此,陰陽是從太極來的。太極是《易》系統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概念弄不清楚,中醫的很多問題就不容易搞究竟。"太"這個字經常用,像太公太婆、太上皇等,所以,比較容易理解,那麼,"極"呢?極這個概念在《說文》叫做"棟",就是屋脊的意思,是一個最高點。太極顯然就是比這個脊更高的地方,比最高的地方還高,這個說法似乎抽象了一點。有沒有更具體一些的意義呢?有關極的概念,在最早的一本天文曆法書《周髀算經》中有專門的涵義,該經的下卷說:"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紀曆。"以上的經文談到五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章、蔀、遂、首、極。章是十九歲,十九這個數就叫做章,這裡面就透著一個法度。《素問·至真要大論》講病機,為什麼講"十九"條?為什麼沒有加上一個燥?這裡面就有一個章法問題,不是隨意地加一個可以,減一個也可以。這個章法是很嚴肅的問題,這是含糊不得的。接下去是四章為一蔀,二十蔀為一遂,三遂為一首,七首為一極。這個"極"是多少年呢?是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年。也就是說,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年就叫做一極。那麼,到了這個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年會有什麼變化呢?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生數皆終,萬物復始"。
在這個極點到來的時候,所有的"生數"都終了,在所有的生命結構及生命所需的條件完結之後,又再開始"萬物復始"的新的循環。天地宇宙便是在這樣一個交替變化中行進。而在每一個新的"極"開始的時候,從天文的角度,都需要重新紀元,重新紀曆。這叫做"天以更元,作紀曆"。
上述這個極的認識大家不要小看了,我們看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它對宇宙有些什麼認識呢?一個熱寂說,一個大爆炸,一個熵定律,總起來說,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誕生形成以後,就按照熵的定律不斷演變,直至達到熵的最大值。此時所有有用的能量消耗一空,世界進入死寂,宇宙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這實際就是"生數皆終"的時候,就是極變到來的時候。是不是這個死亡就這樣一直地持續下去,如果真是這樣,那史前文明這個概念怎麼來?我們這一個文明史怎麼產生?所以,這個死亡不會一直地持續下去,它還會變化,還會爆炸,還會有"萬物復始"的時候。這個過程,古印度的哲學把它叫做"成、住、壞、空",宇宙就是在這樣一個成、住、壞、空中演進。宇宙形成以後,會有很長一個"住"世的過程,而這個"住"的過程,如果按照熵定律,就是一個熵值不斷增大的過程。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壞滅,然後不可避免地進入空亡。這個變化過程就叫做一劫,劫後又要復生,又有新劫產生,又有新的成、住、壞、空。
從上面這個認識我們可以看到,《周髀算經》的也好,古印度的也好,現代科學的也好,雖然在周期的長短上,在時間單位的意義上會有出入,但究其實質而言,三個認識都是相同的。那我們不禁要問,現代科學有這樣先進的理論,有那麼多現代化的手段可以利用,它得出這樣一個宇宙認識並不奇怪,而古人根本沒有這些先進的東西,他們憑什麼也得出了同樣的認識?這就再一次提醒我們,古人的那套東西真的不可輕視。我們研究古代的東西,不可以用一個"樸素"就搪塞過去,應該知道其中必有奧妙的地方。
上面這個成、住、壞、空的周期,古人已經提出來了,就是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這個就是"極"。在極的終點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這個時候生數已經終了,一切都完蛋了。既然一切完蛋了,怎麼還會萬物復始呢?在這個節骨眼上,古人認識到,要想在一個極變終了之後還會有另一個極產生,要想使極與極之間能夠順利的轉換,就必然有一個比"極"更高的東西,就像孩子生不出孩子,必是母親方能生出孩子一樣。那麼,這個"母親",這個比" 極"更高一輩的東西,就稱之為"太極",太極的概念就這樣誕生了。有了太極,在生數終了以後,就可以萬物復始,就可以產生新生命,就可以產生新的成、住、壞、空。所以,太極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太極就是這樣一個東西,惟有它,宇宙才能不斷地循環下去,惟有它,生命才能終而復始。所以,太極就是這樣一個如環無端的東西。我們看由北宋周敦頤所傳出的太極圖,畫出的就是一個空空的圓。
太極圖太極陰陽圖
當然,如果連上陰陽圖外面這一圈看,叫做太極陰陽圖也未嘗不可。但,絕不能將陰陽魚這個畫面單稱太極圖,這如同指子為母,豈不可笑。
《繫辭》曰:"生生之謂易。"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是什麼呢?易就是產生生命的那個東西,那個道理。這個東西,這個道理又是什麼呢?就是太極!前幾十年,由於人工胰島素合成成功,於是在科學界產生了一種思潮,認為生命也可以合成。生命能夠合成嗎?既然蛋白質可以合成,而人又是由蛋白質構成的,那為什麼生命不可以合成呢?生命究竟能不能合成?這個問題梁漱溟前輩在他的《人心與人生》中發表過專門的見解:"自然生命靡非始於分化孳息,而人工之造物恆必從構合入手,此世所共見。今曰從構合入手取得生命,吾竊疑其貌似在此。"生命來自單細胞的分裂,就是當今最時髦的無性繁殖,克隆術,也沒有違背這個過程。只有分化才能孳息,合成怎麼孳息呢?所以,生命不可能由合成產生。只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過程不可能倒過來。因此,生命可以合成,在現代找不到根據,在古代也找不到根據。而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並不相違,越是深層的問題越是這樣。所以,傳統鑽得越深,往往對現代的理解就越深刻。當然,反過來也是這樣,對現代的問題鑽研得越深,有可能對傳統的看法就越深刻。所以,傳統與現代需要對話,需要高層次的交流。只有這樣,東西方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溝通,才有可能相互獲益。而這個對話必須平等,你要高高在上,獨稱老大,那這個交流就沒有辦法實現。
從"生生之謂易",從易這門學問對生命的界定,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感受,傳統的學問絕不容輕視。它不但涉及一般的問題,而且觸及科學最深層的問題。生命來自分裂,不來自合成。太極生兩儀是分裂過程,兩儀生四象也是個分裂過程。在兩儀階段,陰陽初判,這個時候尚未形成生命,等到四象產生了,有了生長收藏,植物類的東西就有可能產生。四象的時候就是二陰二陽,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或者稱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分化,變成三陰三陽,生命就開始形成了。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特別是研究人的生命,就要特別注意這個三陰三陽。
2.三陰三陽
《易》這個系統在討論兩儀四象以後,就跳到八卦這個層面,當然,八卦也有三陰三陽,但是,闡述的角度顯然與醫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醫系統的三陰三陽應該說是很獨特的。
我們看《素問》,在《素問》的前幾篇里,只講二陰二陽,特別是《四氣調神大論》,它只提少陽少陰,太陽太陰,直到第六篇《陰陽離合論》才明確提出三陰三陽。厥陰、陽明的引入是中醫陰陽論的一大特點。就是在二陰二陽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厥陰,一個陽明。陰陽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能找到,可以說各行各業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陰、陽明這樣一對概念,則幾乎只限於醫家之用。可見這兩個概念對中醫的關係很大。
陽明、厥陰的重要性。什麼叫陽明?什麼叫厥陰呢?《素問》裡面有專門的定義:兩陽相合為陽明,兩陰交盡為厥陰。而其他的二陰二陽,《素問》里沒有專門的定義。這就說明了厥陰陽明的引入,對於中醫理論的構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中醫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或者說最基本的特點,這個觀念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就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這樣一個觀念,實際上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能見到,儒家的學問,道家的學問,都是秉承這樣一個基本的東西。可以說,這個觀念是整個傳統文化大廈的基石。前面我們討論傷寒的時候,引述了許多《四氣調神大論》的觀點,實際上都是說的這個觀念。
天人合一的真實意義。前章已經說過,春夏為什麼要養陽?秋冬為什麼要養陰?春為什麼要養生?夏為什麼要養長?為的是與天地同步。天地生你也生,天地怎麼變化,你也怎麼變化,這就是天人相應,這就是整體觀念,這就是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從原始自然的意義講,就是說的這個問題。那麼,我們要跟上天地的變化,首先必須知道天地怎樣變化。天地變化的最明顯的單位,或者說最明顯的層次就是年。每一年天地都要作一個很大的變化,比如今年庚辰年,變到明年就是辛巳年。庚辰年是金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而辛巳年就變成了水運不及,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一個金運、一個水運,一個太過,一個不及,這個變化太大了。在年這樣一個大變化的框架里,還有一個更基本、更細小的變化單位,這就是氣。
氣這個概念我們在第一章里已經討論過,它本來是岐伯保密的東西,但是,在黃帝的追問下,不得不說出來。一年由二十四個氣組成,在年這個框架里,氣就是最基本的變化單位,天地便是按照這樣一個單位在不斷地變化。由小雪到大雪,由小寒到大寒。人要與天地相應,就必須得跟上這個變化。天地交換到另一個氣的時候,你也要跟上來,還停在原來的這個氣上,這就叫做"不及"。如果天地還沒有跨越到另外一個氣上,你先走了,這叫"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沒有與天地保持一致,沒有與天地相應。那麼,在氣這個層次上,人體靠什麼來與天地自然保持一致呢?就靠肺。《素問·靈蘭秘典論》、《素問·六節藏象論》講"肺者,治節出焉","肺者,氣之本"。實際上就是揭示肺的這個功能。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一章已專門地分析過,肺在運氣里,在《陰陽大論》里,它屬於陽明。陽明燥金,主肺與大腸。所以,陽明這個概念的引入,對於在氣這個層次上建立天人合一的專門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陽明為著溝通氣這個層次的天人關係,那麼,厥陰呢?厥陰為風木,主肝膽。《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罷極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前人的很多說法,包括現代《中基》教材的說法,都認為這個罷極是當"疲極"講,疲勞到了極限,這個說法我們認為不符合邏輯。為什麼呢?因為《六節藏象論》這一篇都是探討藏府的正常功能,一個生之本,一個封藏之本,一個氣之本,一個倉廩之本,這四個本都是談的生命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理問題,怎麼到了"罷極之本"突然討論起疲勞的問題呢?這顯然有悖邏輯。那麼,這個罷極究竟談的什麼?首先我們還是看" 極","極"是什麼?前面說了,七首為一極,就是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到了極點這個時候,要發生"生數皆終,萬物復始"的變化。可是誰能看到這個變化呢?誰能夠活到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呢?彭祖也不過八百歲。所以,要真實地看到這個極的變化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個沒關係,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它。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內經》的另一個思想武器來認識這個問題,這就是象。在《靈樞》經里,專門有一篇"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它本是年周期里的四個時間單位,可是在《靈樞》的這一篇中,卻把它放到了一天裡面,認為一天裡面也有春夏秋冬,為什麼呢?這個就叫做"同象原理"。"象之所包廣矣!六藝莫不兼之。"從象的角度看,春夏秋冬是怎麼一回事呢?春夏秋冬就是生、長、收、藏,就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當然,在年這個周期裡面,有生長收藏,但是,在日這個周期里有沒有生長收藏呢?同樣也有生長收藏。所以,岐伯曰:"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年周期與日周期在時間長度上這個差別很大,但是,從象上而言,也就是從陰陽變化的角度而言,卻沒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呢?因為朝則陽生,日中則陽長,日入則陽收,夜半則陽藏也。
周期長度不同,但是,陰陽變化的這個象相同,這就是我們說的同象原理。以春生為例,在年周期裡面,這個春生的長度是三個月,而在日周期里,春生的長度只有三個時辰,這就是它們的差別。
同象原理建立以後,問題就好辦了。我們知道在極這個周期里,存在一個"生數皆終,萬物復始"的象變,那麼,年的周期呢?我們看一看冬三月與春三月,冬三月,此謂閉藏,特別在北方,我們看到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萬物凋零,生數皆終。而一旦度過了嚴冬,春天到來,則又是一派萬物復始的發陳景象。這個閉藏的生數皆終與這個發陳的萬物復始,不就是一個極變嗎?所以,在年這個周期上,同樣存在一個極的象變。年與年之間交替,實際上也是極與極之間的交替,這與一日之中亦見四時是一個道理。我們之所以能從這一年跨越到另一年,必須是作為這一年的這個"極"終結,罷了,另外一個"極"才能開始。所以,"罷極"的意義就在這裡,它是促使年與年、歲與歲之間交替變換,也可以說是極與極之間交替變換的一個關鍵因素。如庚辰年轉到辛巳年,馬上就由金運太過轉到了水運不及,這個跨越太大了。作為人體,我們怎麼樣保證在這個大跨度上與天地的變化保持一致,這就要靠厥陰,這就要靠肝,這就要靠這個"罷極之本"。
在歲與歲這個層次上與天地溝通,這個要靠"罷極之本",要靠厥陰;在氣與氣這個層次上與天地溝通則要靠"氣之本",要靠陽明。就像我們現在的收音機,收音機收到節目的一個前提,就是要使接收的頻率與發射的頻率相一致,這就需要頻率調節器。通常調節器有兩個,一個是粗調,一個是微調。厥陰是粗調,陽明是微調。有了粗,有了微,這就在多層次、全方位上與天地建立了相應關係。有這樣一些專門的機制,有這樣一些專門的部門來負責,人與四時相應就有了保證。可見中醫理論的建立,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過程,她很嚴密,有理論,有實證,不是想當然。
二、陰陽的離合機制
以上我們討論了三陰三陽引入厥陰、陽明的意義,三陰三陽建立起來後,中醫的基本模型便隨之確定。所以,到了《素問》的第六篇,就專門有一個"陰陽離合論"。怎麼叫"陰陽離合"呢?首先從"合"的角度講,合就是從綜合來看,從總體來看,它談的是很基本的層面,這個層面就是一陰一陽。陰陽的這個合的層面,在易系統里又叫做"道",故《易·繫辭》裡面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前面講的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主要是從合的這個層面談。那麼離呢?離就是分開來講,《素問》裡面談到陰陽的無限可分性:"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如果這樣來分,那我們怎麼能把握?所以,談陰陽的離,我們不需這樣來分,分成三就行了。陰分為三,陽分為三,這就是三陰三陽。用道家的說法,這叫做"一氣含三造化功"。因此,陰陽的離合實際上就是談一個分工合作的問題。合作就是要實現第二章所談的陰陽的生長收藏,陽氣的釋放和蓄積,而要實現這樣一個過程,就必須有不同的作用機制,這就要牽涉到分工,這也是《素問·陰陽離合論》最關注的一個問題。
1.門戶概念的引入
《素問·陰陽離合論》在具體論述陰陽的離合時說:"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一個開,一個合,一個樞,這是針對什麼而言呢?很顯然,它是針對門戶而言。門戶的作用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要有開合,開則能夠出入,合則出入停止。那麼,門要能夠開合,它靠什麼起作用?它靠樞的作用。所以,門戶這樣一個總和的概念,要是把它分開來,就是開合樞這三部分。沒有開合,門戶就不成其為門戶,而要實現開合自如,沒有樞又不行。
前面我們說了,天地陰陽的變化,無外乎就是一個升降出入的變化,故《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有升降出入,當然就有生長收藏。那麼,怎麼個升降出入呢?古人在這個問題上動了很大腦筋。設想如果沒有一個門戶,一個理想中的門戶在把持,這個出入的變化怎麼進行呢?什麼時候出,什麼時候入,從什麼地方出,從什麼地方入?它總要通過一個地方。因此,在理論上,就有了一個門戶概念的產生。有了門戶的概念,我們認識陰陽的升降變化,陰陽的出入變化就方便多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大家看,門戶的概念就這樣在《內經》系統里構建出來。這裡的沉浮也就是講出入,也就是講升降。沉者入也,浮者出也。一方面是浮於生長之門,這個過程是講陽氣的出,陽氣的升,實際上就是陽的釋放;另一方面是沉於生長之門,這個過程是講陽氣的入,陽氣的降,實際上就是陽的收藏蓄積。這裡為什麼要講"與萬物沉浮"呢?很清楚,就是要說明萬物的這個沉浮,實際上就是陰陽的沉浮。萬物的沉浮是表象,而它的實質,它的根本是陰陽在起變化。所以,我們觀察任何事物,我們望、聞、問、切的目的,就是要透過這個表象,看它的實質,看它的根本,看它的這個陰陽變化。《內經》講:"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強調這個問題。毛澤東主席在一首詩中寫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如果把它借用到這裡,那麼肯定是陰陽主沉浮。
門戶的概念建立了,就必須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工作機制,這就是上述的開合樞。開合樞是認識六經的關鍵,也是研究《傷寒論》的方便法門。具體地說,三陽有一個三陽的開合樞,三陰有一個三陰的開合樞。這就意味著應該有兩個門,一個是三陽主宰的陽門,一個是三陰主宰的陰門。上面講到的只是生長之門,其實這是一個省略,應該還有一個收藏之門。三陽主的陽門實際就是生長之門,三陰主的陰門,實際就是收藏之門。陽門打開了,生長之門打開了,陽氣便不斷升發,不斷釋放,隨著這個升發,釋放,自然界表現的便是春夏的變化,萬物在這個過程逐漸地升浮起來。而隨著陰門的打開,收藏之門的打開,陽氣轉到入降,轉到蓄藏,這個時候秋冬開始了,萬物則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消沉下去。
上述兩個門的分工雖然不同,但是,卻要非常協調地工作。這裡也體現了一個離合的思想。陽門開的時候,陰門要逐漸關閉,否則,陽氣一邊出,一邊入,甚至出不敷入,那這個春夏的變化,這個生長的變化,就沒有辦法實現。同理,陰門開的時候,陽門也要逐漸的關閉,否則,陽氣一邊入,一邊出,甚至入不敷出,那這個秋冬的變化,這個收藏的變化就根本沒有辦法實現。所以,為什麼陰陽要強調協調統一,不能搞對立呢?如果你開你的我開我的,那整個升降出入就要搞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神機化滅了,氣立孤危了,那還有什麼生命可言。所以,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傷寒論》講六經,講三陰三陽,實際上就是講上面這兩個門。兩個門要協調好,必須三陰三陽的開合樞協調好,開合樞協調好了,陰陽的升降出入就不會有異常,升降出入沒有異常,神機氣立沒有異常,這個生命就不會發生異常。我們從這個層面切入,不但整個《傷寒論》會很清楚,整個中醫也會很清楚。下面就具體討論這個問題。
2.陰陽的開合樞
(1)三陽之開合樞
上面我們提到開合樞的協調對於門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先來看三陽這個門。在陽門裡,太陽的作用是負責開,"太陽為開"指的就是這層意思。隨著太陽主開功能的啟動,陽門打開了,陽氣得以逐漸地升發釋放出來。這個在自然界就表現為春夏,萬物逐漸地發陳、蕃秀,而在人體呢?陽氣方方面面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地發揮。但是,太陽老是這樣開,陽氣老是處於這個升發釋放的狀態,就像我們人,老是工作不睡覺成不成呢?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作了討論,知道它絕對不行。所以,開到一定的時候,就有一個關閉的機制,將陽門逐漸關閉,使上述這個蒸蒸日上,升發釋放的過程減弱下來,這個就是陽明的合,"陽明為合"指的就是這層功用。前面我們講過,一個開,一個合,它靠什麼來轉動呢?靠樞機來轉動。所以,太陽的開,陽明的合,就要靠少陽樞機的作用,"少陽為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2)三陰之開合樞
三陽的作用清楚以後,我們接下來看三陰。陽氣的升發釋放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要靠陽明的作用,使這個過程逐漸衰減下來。這個時候陽氣要回頭,要從升發轉到收降,從出轉到入,從浮轉到沉。這個時候收藏的門要打開,不能將陽氣拒之門外,而這個過程就要落實到"太陰為開"的功能上。所以,太陰開機啟動後,陽氣就真正進入到收藏狀態。與三陽的道理一樣,陽氣能不能老是呆在收藏狀態呢?就像我們老是睡覺不起床,這成何體統?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後,這個狀態就要慢慢地減下來。收藏的門戶要慢慢的關閉,這個關閉作用就要落實到厥陰的合上。太陰開,厥陰合,少陰的作用是樞轉開合,這是三陰的關係。
(3)協同作用
從以上這兩個方面,我們應該能夠看到,陰與陰,陽與陽,陰與陽之間的配合非常重要。太陽主開,開機啟動,陽氣釋放,當釋放到一定程度後,釋放要終止,開機要關閉,這個作用要依賴陽明,在這個過程,太陽與陽明的開合要適時。釋放衰減以後,要轉入收藏,這個時候陰門要打開,否則,光終止釋放,不轉入收藏,這個升降的銜接就會出問題。所以,在這個關鍵環節上,陽明與太陰的配合非常重要。一個陰,一個陽,一個開,一個合,只有兩者默契,釋放才能轉入收藏。另外一方面就是,收藏到一定程度後,這個過程也要逐漸終止,開機也要關閉,這個作用當然要依賴厥陰。而太陽與厥陰的開合也要適時,在厥陰終止收藏的這個過程,陽門要逐漸打開,否則光終止收藏,不轉入釋放,這個升降的銜接也會出現問題。因此,在這個關鍵環節上,厥陰與太陽的配合十分重要。這裡也是一個陰一個陽,一個開一個合,只有兩者默契,入降才能轉到升出。
這樣一個過程,陰陽確實在互相幫助。太陽的開需要厥陰來幫助,太陰的開需要陽明來幫助。陰陽之間的配合,在開合樞中體現得很充分。《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素問》的這個說法,將它改一改:諸治陽而不愈者,當求之於陰;諸治陰而不愈者,當求之於陽。比如我們治太陽,這個病看上去明明就是一個太陽病,可是怎麼弄它都不好,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太陽開的過程還有另外一個合的機制在協助它,是不是這個合出了問題,這時我們應當"求之於陰"考慮治治厥陰。反過來,太陰的病我們看得很明確,但是,按照太陰的治法就是解決不了,這個時候,我們也應當"求之於陽",考慮從陽明來協助治療。
一個"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一個"諸治陽而不愈者求之陰,治陰而不愈者求之陽",加上下一章要談的五行隔治法,這些方法掌握了,對於解決疑難問題是很有幫助的。
3.開合樞病變
開合樞的正常功用我們討論過了,這些功用失常就會產生病變。所以,六經病變說實在的,就是開合樞的失調,就是開合樞的病變。
(1)太陽開機的病變
太陽主開,負責陽門的開啟,太陽的開機為什麼會發生異常呢?這個原因可能來自內部,也可能來自外部,或兼而有之。外部的因素往往比較典型,如我們常見的傷寒、中風,就是因為外邪侵襲,障礙、束縛了這個開機,使陽氣的開發受限,於是太陽病就發生了。除了外因,內在有哪些因素呢?有陽氣虛,本身的力量不足,太陽這個開的作用會成問題,或者由於水飲、濕等因素障礙了陽氣的外出,太陽的開機也會出現問題。
總而言之,太陽開機的功能是幫助陽氣外出,幫助陽氣發揮作用。而陽氣的作用前面討論過,有宣發,有衛外,有氣化等等,如果太陽開機出現障礙,陽氣的作用就會受到影響,太陽病的發生就與這些影響直接相關。如太陽篇見得最多的是表病,表病就是因為陽不衛外,遭受外邪侵襲所致。另外,陽不化氣,水液的代謝就會失調,從而導致水液代謝障礙相關的疾病。我們看看整個太陽篇,表證、水氣、痰飲、蓄水佔了絕大多數,這些都是與陽用障礙有關,都與太陽開機不利有關。因此,從太陽開機不利的角度去理解太陽病,就抓住了它的綱領。
(2)陽明合機病變
太陽的開是要使陽氣升發,陽明的合是使陽氣收降。陽氣收降以後,天氣變燥、變涼,所以陽明與秋天相應。現在陽明的合機發生障礙,陽氣該收不收,該降不降,就會出現熱,就會有不降的情況。所以,陽明病最大的特徵就是兩個,一個是熱,一個是不降。熱表現在經證里,不降表現在腑證里。當然熱與不降,經證與腑證都可以相互影響。我們看陽明的經證用白虎湯,這就很有意思。白虎是什麼?白虎是西方的神,主宰西方變化的東西就叫白虎。西方的變化是什麼?主要是陽氣的收與降。所以,從陽明病用白虎湯,就說明陽氣的收降出了問題。
(3)少陽樞病
少陽主樞,負責調節開合,如果開合沒有問題,你很難發現樞機的毛病。我們看一看三陽篇,太陽篇佔179條,陽明的篇幅也不少,而少陽則僅僅十來條。是不是少陽不重要呢?絕對不是!少陽主樞,關乎太陽、陽明的開合,怎麼會不重要呢?這個篇幅上的差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少陽樞機的病變很多都體現在太陽和陽明篇裡面。比如小柴胡湯大家都公認它是少陽病的主方,可是小柴胡湯在少陽病篇的運用只有一次,而其他大量的運用是在太陽和陽明病篇。樞機主管開合,因而樞機的病變往往也要從開合上看。這是樞機病變的一個特色。
前面講傷寒和雜病概念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世間上的疾病,如果從發熱與非發熱這個角度去劃分,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傷寒,一類就是雜病。那麼,現在我們從開合的角度講,世間的疾病也不外乎兩個,一個是開的問題,一個是合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體的生理主要就靠這個陰陽的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正常,一切都正常;而一旦升降出入異常,一切相關的疾病就會發生。那麼,升降出入靠什麼把持呢?就靠這個開合。開合統百病。所以,從這個層面去思維,我們把天下的疾病分開合兩類,應該是如理如法的。
依著上面的這個思路再深入一步,我們又發現,開合的作用是由樞機的轉動來維繫的。因此,調節樞機便能調節開合,調節開合便能調節升降出入。所以,樞機對於整個機體來說,真可謂觸一發而動萬機。歷史上有許多醫家善用柴胡劑,一個是小柴胡調陽樞,一個是四逆散調陰樞。利用柴胡劑加減化裁,通治臨床各科的疾病。比如北京中醫學院已故元老陳慎吾先生,現尚健在的四川樂山名醫江爾遜都是善用柴胡劑者。歷史上往往將這些善用柴胡劑的醫家稱為柴胡派,善用一個方,就能成就一個派,這真是不簡單的事。這個現象很值得思考。為什麼柴胡劑的化裁能夠治療這麼多的疾病?根本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對樞機的特別作用。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少陽篇只有十條條文,就以為它不重要,應該考慮到樞機的特殊性。樞機影響到開的一面它的病變就表現在太陽里,樞機影響到合的一面,它的病變就表現在陽明裡。所以,臨床上見到許多太陽、陽明的病變,你從本經去治,效果不理想,這個時候如果調一調樞,往往就迎刃而解。
(4)太陰開機病變
接下來是太陰,太陰也主開,這個開是使陰門開啟(收藏之門),陽氣內入轉入收藏。如果太陰開機產生障礙,就會影響到陽氣的內入。陽氣內入有兩個作用:一方面是為了陽氣本身休養生息;另一方面是內入的陽氣可以溫養臟腑。所以,陽氣內入障礙以後就有兩方面的不妥,一是陽氣得不到休養,二是臟腑得不到溫養。臟失溫養就會產生太陰病。因此,整個太陰病的主導,就像太陰病提綱條文所說的:"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都是由於臟失溫養的緣故,都是由於臟塞的緣故。就如227條所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這些都說明了,臟腑失去溫養是太陰病的主導。如果太陰開機失調,陽氣得不到很好的休養,人體的能量得不到貯養、蓄積,陽氣就會真正衰少,這個時候情況就會嚴重,就會轉入少陰病。我們從太陰病治療主要用溫養的方法,如四逆輩等,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太陰屬脾土,土是主養藏的。藏什麼呢?就是藏陽氣。土能生養萬物,它靠什麼來生養,靠的就是所藏的這個陽氣。所以,土之所以能生養這些形形色色的萬物,與它的這個"開",與它的這個"藏"是分不開的。如果開機有障礙,接下來的藏,接下來的生養就會有問題。
(5)少陰樞病
少陰也主樞,它的作用也是或影響開,或影響合。少陰樞機的重要性比少陽樞又進了一步,它主導水與火的樞轉。少陰是水火之臟,這個樞就對水火的調節起作用。水火並非不相容,它們需要相互接觸、相互依轉、相互調和。如果樞機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水火的調和,或者就會出現水太過,水太過必寒;或者會出現火太過,火太過必熱。所以,少陰篇的核心,就是一個寒化與熱化的問題。
少陰這一經真正關係到陽的體,我們說三陰為體,三陽為用,體陰用陽。三陽的病變主要是陽用發生障礙,用有障礙了,這個問題還不太大,用現代醫學的術語這還是功能性病變的階段。所以,三陽的病很少死人。而病變到了三陰,這就危及到"體"了,按西醫的說法就是器質性的損害。體與用,一個講器質,一個講功用。少陽的樞只是對用的樞轉,而少陰的樞則是對體的樞轉。體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蓄養,這就要看少陰樞的功能。所以,少陰的樞轉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為什麼少陰病死證這麼多?就是因為少陰不好,陽之體就沒有辦法保養。
(6)厥陰合機病變
前面講過厥陰是主合的,當陽氣蓄養到一定的時候,這個合機就要啟動,從而結束這個蓄養狀態,開始一個新的狀態。所以,厥陰又是罷極之本,罷極就是使這個藏的狀態結束,進入生的狀態,進而生長收藏。前面的太陰、少陰都在收藏,到了厥陰就要結束這個過程,使陽氣轉入到升發的狀態,出的狀態。如果這個過程障礙了,那會出現什麼結果?陽氣當出不出,就會產生熱。但,這個熱與陽明的熱不同,陽明的熱是陽氣在外,當降不降產生熱;厥陰的熱是陽氣在里,當出不出而熱。所以,陽明熱與厥陰熱的區別,一個是外熱,一個是內熱;一個是氣熱,一個是血熱。那麼,什麼原因最容易引起這個厥陰合機的障礙呢?也就是說上述這個收藏狀態結束轉為升髮狀態的過程,或者說陽出的過程最容易受什麼因素影響?是什麼因素能跟這個過程相對?當然是寒,寒主收引,因此,最容易引起這個障礙。大家看到,厥陰篇的大量篇幅都在討論寒熱錯雜,用藥方面,既有大苦大寒的川連、黃柏,又有大辛大熱的川椒、細辛、附子、桂枝、乾薑。看上去很矛盾,但,實際上厥陰的本身就是這個情況,就是寒熱錯雜。過去都認為厥陰篇是《傷寒論》最頭痛的一篇,可是,你從合機的角度去分析,就會發現厥陰篇並不困難。
以上我們從開合樞來談了三陰三陽,談了六經病,這雖然是一個比較粗略的勾畫,但是,六經病的脈絡已然非常明晰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大家應該認識到,從這個角度,從這個層面去學習《傷寒論》,是一個比較方便的法門。
4.傷寒傳足不傳手
這一節我們討論陰陽的離合機制,討論開合樞,從《素問·陰陽離合論》里我們可以看到,它講的是足三陰三陽,沒有提手三陰三陽。而《靈樞·根結篇》里也談到開合樞的問題,它講開合樞也是在足經里講,講手經它不提這個問題。再加上《素問·熱論》這樣一篇論述"傷寒"的祖文,也是論足不論手,這就給後世的許多人產生一個誤解,認為傷寒傳足不傳手,溫病傳手不傳足。
大家都知道,中醫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整體觀念,人與天地都是一個整體,天地的變化都會不時地影響人體,怎麼可能手足之間不會產生影響、不會相傳呢?但是,《內經》、《傷寒》在談到上述問題時,又的確是偏重在足的一面,這是什麼原因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我們從文化的含義上談,人是什麼東西呢?人是萬物之靈。所以,大家得到這個人生著實不容易,應該真正做一些對自己、對人民有利益的事情。有些事做了對自己有利,但,對國家對人民不一定有利,而醫這個行當,只要你發心不邪,對人對己都會有利。
《素問》里常說"人稟天地之氣生",所以,考察人我們應該把他放到天地這個框架里。有關天地,古人常把它與經緯聯繫起來談,我們看《三國》就經常會碰到"經天緯地"這個詞。天以經言,地以緯言。經貫穿南北,連接上下,緯貫穿東西,連接左右。經緯這個概念看上去很簡單,可是我們是否可以透過這個簡單的概念去思考一些與中醫相關的問題?大家想一想,人為什麼叫萬物之靈?在所有的動物中,除了人之外,其他的都是爬行動物,它是橫行的,只有人是直立動物。從中醫觀點看直立對人的意義?所以,從天地這個角度,從經緯這個角度,人是沿經線走的,而其他動物是沿緯線走的。從稟氣的多寡而言,當然人稟天氣最多,而余者稟天氣較少。這是造就人成為萬物之靈的重要因素。
第二,我們對干支的這個概念很熟悉,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天干地支。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叫地干天支呢?因為干是直立的,而長在幹上的支是橫行的,所以,干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然都是長在地上,但是,這個地上的萬物要很好的生長卻離不開天,離不開太陽。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經常唱一首紅歌,"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就說明了這個意思。花葉果實雖然都長在樹枝(支)上,但,它必須靠樹榦提供營養。所以,一個干支的概念也體現了天地的含義,也體現了一個縱橫的問題,也體現出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
第三,凡屬於動物這一類,不管你是直立還是爬行,從象的角度而言,頭都與天相應,足都與地相應。所以,《內經》說:"聖人象天以養頭,象地以養足。"怎麼養頭呢?聖人說得很清楚,你就去思考天是什麼一個樣子,你按這個去做就是很好的養頭,這樣頭腦就會發達。但是,這些都是後天的因素,而先天的東西已經固定在那裡,沒有辦法改變。
我們前面說了,人是走經線的,所以,從先天而言,他稟受的天氣最多,而天象頭。為什麼人的頭腦發達?為什麼只有人類能夠思維?為什麼只有人類有智慧?為什麼人類與其他動物有如此巨大的差別?根本的一個因素就在這個稟受天氣的多寡。而其他的動物呢?它沿緯線走,所以,從先天而言,它稟受的地氣最豐,而地象足。大家想一想,動物的腳力是不是比人好?你們有誰能跑過馬?跑過老虎?跑過猴子?甚至你連貓、連狗、連雞都跑不過。就是馬家軍也沒辦法!為什麼呢?因為動物稟地氣全,而人稟受地氣相對要少得多。就這一點而言,人與動物是各有千秋的。當然,動物稟受地氣全,腳力就好,這個問題還需相對來看。比如螞蟻、烏龜,從行走的絕對速度上,那是沒法跟人相比的,但是,從相對速度上、從耐力上,是不是也要比人強,這些問題恐怕需要大家從專門的角度來研究。
第四,也許有人會提問:人睡眠的時候不也是橫卧的嗎?對!這個問題提得好。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他的睡眠姿勢與覺醒姿勢不同,覺醒的時候直立,而睡覺時就放平了。人睡眠時為什麼要躺著?直稟經天之氣,橫稟緯地之氣,為什麼說人稟天地之氣生,天氣和地氣都很全,道理就在這裡。所以,人不是光稟天氣,他也稟地氣,他是"頭腦不簡單,四肢也發達"。當然,從量上而言,他稟受的地氣還是不如其他動物全。其他動物覺醒和睡眠的姿勢有不有改變?除了這個位的高低有改變,橫直並沒有改變。
馬家軍的腳力很不錯,跑一萬米用不了多少時間,因為馬俊仁教練知道怎麼超強訓練隊員的體能。但是,我想如果馬教練多來研究一下中醫,從稟受地氣的這個角度想想辦法,開發隊員的腳力,那麼,多拿幾塊奧運金牌應該不成問題。
第五,以上幾個方面都思考過了,我們就知道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因為他是稟天地之氣而生,而且在這個天地,在這個經緯上,他又偏重於天經的一面,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也就是說人類是重經的,偏重於經,以經統緯是人的一個特點。這也使我們想到,中醫的十二經為什麼不叫十二緯?這也使我們想到了聖人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叫經典!
明確了上面的這些原則,我們就可以來解答小節開首提出的問題。在人的十二經脈當中,我們看一看哪些經能夠真正地貫穿南北,連接上下?是足經還是手經?很顯然是足經。手經它只走到一半,它沒有貫穿整個南北,它沒有貫穿人的整個"經",所以,手經它並不能完全的代表人的特性,惟有足經能夠做到這一點。它從頭到足,從天到地,走完人的整個"經"線,所以,足經才能真正地代表這個"經"。《內經》也好,《傷寒》也好,在談到很重要的問題時都是舉出足經為代表,道理就在這裡。實際上,這是以足賅手,以足統手,言足經手在其中矣。並不是言足不言手,更不是傳足不傳手,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這樣來理解。
第六,上面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可以來思考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是六經辨證與其他辨證有什麼區別?最完善的辨證方法。當然,搞溫病的肯定會強調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搞臟腑的會說只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才行,而我們搞傷寒的是不是就要王婆賣瓜呢?我想這個不完全是王婆賣瓜,你要有依據,有道理,不要光是感情用事。為什麼六經辨證有這個優越性呢?這就是剛剛談到的,它是一個縱向的辨證,是一個貫穿天地的辨證,是一個真正的"經"的辨證。因此,這樣的辨證才最符合人的本性,最能夠體現人的這個特徵,所以,這個辨證方法最能揭示疾病的根本。《素問》說"治病必求於本",可以說這個辨證模式是一個最方便的求本模式。難怪後世要把六經這個辨證模式稱為能"鈐百病"的模式。而其他的辨證模式,像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以及臟腑辨證,這些都是橫向的辨證,都是注重緯線的辨證。所以,這些辨證在某方面都有局限性,而六經辨證或者說陰陽辨證沒有這個局限性。
第四章治病法要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在正式地進入太陽篇前,我們要討論"治病法要"這樣一個問題。只有這個問題清楚了、把握了,做醫生才有一個依靠處。
一、醫者的兩個層次
陳存仁編輯有一套日本人寫的很著名的叢書,叫做《皇漢醫學》。《皇漢醫學》里講到一個"醫誡十則",就是做醫生很需要注意的十個問題。十誡中有一誡我的印象最深,記得這是師父十多年前給我講的。先師給我講的許多問題都已經忘記,可是這一誡我記憶猶新,因為它太重要了。十多年來,我一直是以這一誡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要求自己。現在就憑記憶把這一誡的內容轉述給大家:"醫有上工,有下工。對病欲愈,執方欲加者,謂之下工。臨證察機,使葯要和者,謂之上工。夫察機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賢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我們看到這一誡里把醫生分為上工、下工。上工這一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高明醫生,而下工這一類,就是很差勁的醫生,就是庸醫。作為我們學醫的人,在談到這一誡時,就應該有所選擇。我想大家應該是希望能在上工的行列,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大家就不要學醫。否則,一輩子下來,只做一個下工,一個庸醫,這有多凄涼。另外一點,做醫生幾乎沒有中間路可走,你不是救人就是害人。你開藥,如果沒有治療作用,那就是毒副作用,中間的路很少,這是肯定的。所以,選擇做醫生的路,大家應該很慎重。按照清代名醫徐靈胎的話,做醫生只有兩條路,要麼做蒼生大醫,要麼做含靈巨賊。
1.下工層次
什麼是上工?什麼是下工?它的評判標準是什麼?這一誡從根本上,從源頭上給我們作了說明。"對病欲愈,執方欲加者,謂之下工。"這是什麼意思?前些天我給醫本的同學上課,下課休息的時候,就有同學問我:我們家鄉有一個朋友得甲狀腺腫,老師您看開個什麼方?另外一個同學接著問我:老師,我最近經常失眠,您看開個什麼方?現在我們暫時放下上面的提問,先來考慮另一個問題。中醫與西醫在很多原則問題上應該說是接近的,西醫治療一個甲狀腺腫,不會馬上想到割掉它,或者馬上用什麼消腫的藥物。它要通過一些手段或方法,得到一個診斷。甲狀腺腫只是一個體征或癥狀,它還不是診斷。它必須通過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得出一個診斷,這個診斷是病因診斷。它是什麼原因導致甲狀腺腫?是缺碘呢?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還是單純性甲狀腺腫瘤?或者會是癌腫?這些都必須做相關的檢查才能確定,或者做碘131,或者做活檢什麼的。等到這個病因的判斷明確之後,才能提出相關的治療方案。有人說西醫光治標,這個說法我不同意,病因治療就是治本,只是這個"本"的層次不同而已。上面的同學告訴我一個甲狀腺腫就要我開方,這就等於省略了這許多的過程。中醫與西醫在這個總體原則上也是一樣。我們說甲狀腺腫或者失眠,它只是一個"證",而中醫的特色是辨證論治,通過這個"證"來辨別疾病的"因",然後根據這個"因"來進行治療。這也叫做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你現在只說一個甲狀腺腫、一個失眠,這個辨證論治的過程沒有,這個診斷的過程沒有,那怎麼開方?沒法開方。
根據上面這個認識,我們對後世提出的內科就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西醫說肺結核,這是一個病,這是一個診斷,而這個診斷已經包含了病因的判斷。又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這些疾病的最終原因雖然沒有搞清楚,但是,這個病名已然包括有病因因素。而內科裡面說"咳嗽",說"胃痛",說"瀉泄",這些都是病。"咳嗽"、"胃痛"這些是什麼東西呢?它只是一個癥狀,它完全沒有病因的成分,所以,西醫要笑話中醫,我覺得應該笑話。什麼事情要模仿西醫,都應該經過嚴密的思考,沒有經過嚴密的思考,盲目地去模仿,就容易搞成半吊子,兩頭不到岸。
當然,中醫與西醫在診斷上所採用的方法是大不相同的。學習中醫的困難。西醫有大量現代化的手段可以藉助,而且這些手段越來越先進。中醫呢?什麼也沒有,都得靠自己。因此,學中醫要比學西醫困難。學西醫,整個世界的科技都在幫助你,現代物理學幫助你,現代化學幫助你,現代生物學更加幫助你。而學中醫沒有人幫助你,相反都在為難你,給你挑刺。所以要學好中醫,特別是要在現代學好中醫,那真是不容易。大家應該把這個困難考慮進去,樹立牢固的信心。
上面提到,說一個失眠,說一個甲狀腺腫就要處方,這就是"對病欲愈,執方欲加"。很多人搞一輩子中醫都是這樣。聽到甲亢,就開一個甲亢的方,病人又說胃痛,加兩味胃痛的,又說腰痛,再加兩味對付腰痛的,現在的很多中醫就是這樣看病。有些同學給我說,現在在醫院裡已經看不到中醫了,心肌梗死就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已經形成套路了。當然有的病人可能會適合於益氣養陰,但,這個思路不對呀。欲速則不達。心梗是西醫的病名,由冠脈阻塞所致。中醫怎麼認識它呢?中醫不一定說它是心梗,你要"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怎麼就只有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呢?這個與"對病欲愈,執方欲加"有什麼區別?這可是下工之所為啊。所以,我們一定要設法避免這樣的方法,走另外一條路。
2.上工層次
這一條路就是"臨證察機,使葯要和"。這個"機"是什麼呢?這個"機"就是病機。臨證的時候,首先是要察明病機,然後再根據這個病機來處方,使方葯與病機相契合,這樣一個看病的路子就是上工的路子。"臨證察機,使葯要和者,似迂而反捷",這樣的方法迂不迂呀?確實好像有點迂。看似迂,但卻是治本的路子。病人來了,還要察什麼機。心梗的病人一來我就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協定方,這個很快呀,還察什麼機。但,最後的結果呢?恐怕你那個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結果趕不上。這就是"似迂而反捷"啊。見一個咽痛,你就清熱利咽,玄參、麥冬、桔梗、甘草,行不行呢?這樣看起來快,看起來不"迂",可實際的效果怎麼樣呢?相信大家都會有經歷。
前些天看一個病人,咽喉痛、聲音嘶啞,要用筆來代口,渾身沒力氣,開什麼方呢?光有這些還開不出方。你要是急著開什麼山豆根、牛蒡子,你就成下工了,因為你"對病欲愈,執方欲加"嘛。你還要"臨證察機",不要急著用山豆根。當時,我為病人摸脈,發現兩尺浮緊,緊屬寒,浮是表,浮緊就是表寒,一個典型的太陽傷寒證。太陽傷寒用什麼方?用麻黃湯。再看看舌象,舌苔白膩,苔膩是濕,所以病人渾身睏倦乏力。於是我給她開了兩劑麻黃湯加蒼朮。病人是晚上來診的,診前已經輸過幾天抗生素,但絲毫未見效果。開藥以後,當晚煎服。第二天上午給我電話,咽痛十去七八,聲音已經無礙,兩劑盡後,諸證釋然。大家想一想這個病例,明明是咽喉腫痛,用壓舌板一看,咽部充血幾個"+",扁桃體腫大,應該清熱,應該利咽,應該消腫,可你為什麼偏偏不用這些,反而去"火上加油"呢?就是因為這個舌脈顯示出病機是表寒,所以,要用溫散表寒的麻黃湯。溫散葯一下去,寒解了,咽喉果然就不痛。這就是"臨證察機,使葯要和"。臨床診病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古人講"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是這個意思。
前段時間還看過一個女學生,也是咽喉腫痛。她的咽喉腫痛到什麼程度呢?三天兩頭要去吊針,要去打青黴素。人家油炸東西,她從那兒經過,咽喉就要腫痛,就要化膿,更別說吃了。現在好啦,不但聞到沒問題,吃下去也沒問題了。咽喉腫痛只是一個癥狀,不是診斷,沒有理由就去用山豆根,就去用桔梗。你要獲得一個診斷,你的治療是對診斷負責,而不是對病人說的某個癥狀負責。炎症好像兩個火,如果真的有火,那就應該清,用玄麥甘桔肯定好。火的表現是很明確的,你打開火看一看,明明顯顯的,看得見是紅的,摸起來燙手。人身的火證也是這樣,它有它的指征。而我看的這位學生,臉色青青的,唇淡、舌也淡,手冰冷,脈沉細。哪有一點火熱的徵象?根據這個舌脈,根據這個四診的材料,這個人根本不可能有火。可是你看看前面醫生開的,全是牛黃解毒、玄麥甘桔,都在清熱利咽。看過這個病人,你就會明白,中醫為什麼沒有療效?這個病人我始終都在用扶陽的方法,開始用歸芪建中湯,後來用附子理中湯。現在,不但咽喉不腫痛,體質也得到全面的改善。這個例子再一次告訴我們上工與下工的路子,它的區別在哪裡。
"臨證察機"這個路子看起來迂迴了,走了彎路,可是最後的結果卻快捷得多,這正是"賢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直接清熱利咽,或者查查藥典,看哪味葯治咽痛,哪味葯有抗菌消炎作用,這樣看起來似乎直接一些,快一些,可實際呢?她按照這個路子搞了幾年都沒有搞好,從中學一直到大學還在吊針,還在吃牛黃解毒。而在這裡僅僅服藥一個月,什麼都解決了,至少基本解決了,哪一個更快呢?所以,這是"賢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賢者之所以成為賢者,就是他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了;而愚者之所以成為愚者,是因為他沒有按照這個方法去做,是因為他失去了"臨證察機"這個竅訣。我想大家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希望做個賢者,不要做個愚者。而做個賢者的辦法就是"臨證察機"。今後對每一個病人都要臨證察機,開始察不對這沒關係,但,一定要履行這個手續,一定要朝著這個方向走。開始的準確性比較小,也許只有百分之十,但,慢慢地就會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到了八十、九十,十愈八九了,我們就成了上工。大家應該具備這個信心,方法對了,只是時間問題。
二、臨證察機
《皇漢醫學》講的"臨證察機,使葯要和",可簡稱為"察機葯和"。察機實際上就是求本,"察機葯和"就是治病求本。機是病機,病是疾病,那麼機呢?這個問題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機就是導致事物發生的關鍵要素。現在政要所在的地方為什麼又稱機關呢?當地要發展,看什麼呢?就看那棟樓!因為它是黨政機關所在。所以病機就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那個最關鍵的因素。這與病理變化這個面顯然有很大的區別。原子彈的威力大不大?當然很大。可是這個啟動按鈕沒必要搞得那麼大,一點就行了。病機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1.何以察機
病機的概念出自《素問》的"至真要大論"里。至,是至高無上;真,不是假的;要,重要。最真實不虛的,最重要的論述就在這一篇里。我們從病機放在這一篇,而不放在其他篇,就可以看出它確實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至真要大論"在具體講述病機前,有黃帝的一段引子:"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聖,可得聞乎?"黃帝在這段引子中講到了百病產生的原因都離不開風寒暑濕燥火,然後在這個原因的基礎上再產生其他的變化。雖然,我們看病的時候,也許看到的是這個變化後的疾病,好像它沒有風寒暑濕,好像它沒有"外感",但是,這個最根本的原因大家不能忘記,不能含糊。所以,黃帝在這裡說得很肯定。接下來黃帝又說,經典里明明說了,"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可是我把這個方法告訴醫生,醫生在臨床上用起來效果並不十分滿意,療效還達不到百分之百。我想把這樣一個最真實不虛,最最重要的醫道真正地流傳下去,使醫生能很快地把握它,用它來治病就好像拔刺雪污一樣。臨床治病究竟能不能像拔刺一樣,像雪污一樣,立竿見影,手到病除呢?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方法?岐伯回答說:有!有這個方法,"審察病機,勿失氣宜,此之謂也"。就這麼一句話,你看病機多重要。審察好了,把握好了,治起疾病來就會像拔刺一樣,就會像雪污一樣,就這麼簡單。可是如果沒有把握好,治起疾病來就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臨床就沒有辦法達到百分之百的療效。
那麼,怎麼樣才能審察好病機呢?審察病機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勿失氣宜",要抓住"氣宜"。中醫的正脈。這個提法在"至真要大論"里有兩處,另一處說"謹候氣宜,勿失病機"。可見兩句話是互相關聯的。實在地說,病機就是氣宜,氣宜就是病機,這兩者講的是一回事。那氣宜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的"風寒濕暑燥火",就是六氣,就是與六氣相關的這些因素。審察病機,要勿失氣宜,那麼這個氣宜怎麼求呢?比如現在天陰了,要下雨了,這個氣宜我們知道不知道?知道!這是濕來了。我們可以直接感受這個氣宜的變化,在這個時候產生的疾病,不管它是什麼病,都與這個氣宜有關,抓住了這一點,不失去這一點,那你就抓住了病機。如果天氣突然轉冷,北風來了,這就是寒的氣宜。
上面這個氣宜,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這個氣宜叫做外氣宜,或者叫做顯氣宜。那麼,還有另外一些我們不容易覺察出來的,那當然就叫做內氣宜。或者叫隱氣宜。這個氣宜可以通過舌脈來體察。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一個更加便於我們了解氣宜的方法呢?實際上,整個《素問》的七篇大論就是講的這個問題,這就要涉及運氣這門專門的學問。
在《素問》的第九篇"六節藏象論"里,有這樣一段話:"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做中醫的基本條件。這句話講得非常嚴重。不可以為工是什麼呢?就是不可以當醫生。現在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你知道年之所加嗎?不知道!可是不知道你還是在當醫生,你還是要為工,這就是當今中醫界的現狀。
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這就要談到運氣的問題。今年是庚辰年,那今年的年之所加是什麼呢?庚本屬金,而運氣的干支講化合,乙庚化金,所以,今年的年運是金運。年運確定以後,還要根據地支定出年氣,今歲地支為辰,辰為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一個金運太過,一個寒水司天,一個濕土在泉,這就是今歲氣宜的大框架。再詳細一些的氣宜,就要看主客加臨,氣有氣的主客加臨,運有運的主客加臨。氣分六步,運分五步,這就是五運六氣的大體情況。我們臨證求氣宜,很大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從這裡面求。比如現在,現在已步入小雪節,是六氣裡面最後的一個氣,也是五運裡面最後的一個運。這時的主氣是太陽寒水,客氣是太陰濕土。凡是在這個區間患的病,不管你是什麼病,都與以上這些氣宜的綜合作用相關。審察病機要考慮這些因素,治療疾病也要考慮這些因素。這些因素不但會導致外感病,也會影響內傷病。因此,氣宜不但外感病要求,內傷病也要求。懂得了氣宜,懂得了上述氣宜的綜合作用,你就懂得了"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你就可以為工。就是因為這一步,做醫生的路就變得海闊天空,所以,運氣這門學問很重要。
南寧有一位名醫叫曾邕生,也是我的一位師父,他就是整天研究這個"年之所加,虛實之所起"。早些年他自己開門診,每天都要看一二百病人,多的時候看到三百多。單號看農村的,雙號看城裡的。一個人怎麼能看這麼多的病人?就是因為他知道這個"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氣宜清楚了,再一對照病人,病機就容易帶出來,病機一出來,方葯也就跟著出來。所以,病既看得快,也看得好。所以,病機的關鍵是氣宜,而要抓住氣宜,就要知道年之所加。
2.十九病機
知道了病機與氣宜的這個關係,黃帝接著問:"願聞病機如何?"岐伯說:"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像這樣的病機,岐伯一共回答了十九條,這就是著名的十九病機。我對十九病機的研究雖說不上很深,但已隱隱約約地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事實上,任你千變萬化,不出十九病機。可是,現在研究它的人很少,像《中基》的病機篇,本來應該以這個十九病機為核心,可現在連提都很少提到它。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是對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為天下的疾病那麼多,那麼錯綜複雜,怎麼可以就用這簡單的十九條病機加以概括、加以說明呢?
十九條病機能不能作如上的概括、如上的說明呢?這個回答是肯定的!岐伯在這裡用了一個"諸"和"皆",這就是一個肯定的說法。凡是"風",凡是"掉眩",必定與肝有關係,你就從這個肝去找,一定能找到病機,一定能夠找到導致這個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岐伯已經給你打了包票。以此類推,"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凡是疼痛、癢、瘡的一類證候,必定與心有關,你可以從心去尋找問題,至於怎麼尋找,我們下面還要談到。在岐伯陳述完這個十九病機後,他也考慮到了黃帝可能也會有類似我們一樣的疑問。為了進一步地消除這些疑惑,岐伯接著引述了《大要》的一段話:"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病機要謹守,不要懷疑,這一點很肯定,不容含糊。要各司其屬,各就各位。風掉眩,不管你是什麼風掉眩,都一定要找肝。怎麼找呢?這就要落實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這個原則上來。
比如剛剛說的風掉眩,我們看到一個掉眩病,一個眩暈病,它肯定屬於肝,這個沒問題。病人一來,我們看到他一副肝病的模樣,臉色青青,脈又弦,肝的色脈非常明顯,這個就叫"有"。有者求之,這一點比較容易做到,因為它很直接。但是,如果沒有呢?我們看到這個眩暈的病人,臉色也不青,脈也不弦,一點肝家的色脈都沒有,這怎麼辦呢?這種情況就叫"無",無者也要求之,反正它與肝有關係,這是病機規定的前提。那怎麼求呢?這就要根據"必先五勝"的原則。五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根據五行之間的關係去求它。明明是眩,肯定屬肝,為什麼見不到肝的色脈?這個問題你要考慮,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無"?上面這個原則就是告訴我們用一個很方便的方法來找出這個原因,這個方法就是以肝為中心,利用五行生剋的原則去考察。
比如上面這個例子,你沒有看到肝的色脈,你看到的是腎很虛的表現,那麼,你應該知道這是因為腎水很虛,母不生子而導致了這個"沒有"。所以,治療就應該補母生子,用補腎的方法,這個眩暈就會好。如果腎的情況也沒有,那就繼續看,看看有沒有肺的情況?如果有,那還要看一看盛虛。如果是肺家盛,金太過,那肝木就必遭克損,這個時候泄其太過,使木不遭克損,那疾病就自然會痊癒。如果是肺虛金不及呢?那就要用佐金平木的方法。如果還不行,再看看心怎麼樣?脾怎麼樣?心虛則子盜母氣,心實則火旺克金,金不制木,這時把心火一泄,病就沒了。有時又可能是土的毛病造成的,土虛亦不能育木。
從上述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病機的方便在於它把這個中心坐標確定了,你根據這個中心點去搜尋,根據五勝的原則,生克的原則去找,這就有了目標。這就比你漫無邊際地去尋找要好得多,大家看是不是這樣?所以,這樣的一些原則很了不起,它把一切疾病最關鍵的東西告訴我們了,這就是病機!導致風、導致掉、導致眩的最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肝,它告訴你了。大家想一想,這在過去是什麼?是秘訣,是竅門,是寶貝啊!可是我們拿著這樣的寶貝卻不當一回事,甚至拿著金盆當尿壺,難怪古人說:傳非其人,漫泄天寶。
對於上面這樣一種病機辨證方法現在很少有人去研究,去關心,我打算在這方面做深入地研究,也希望大家多研究。古時候不是有治肝三十法嗎,清代名醫王旭高就專門有一個"治肝三十六法",這"三十六法"怎麼來?就從這兒來。還有所謂隔一、隔二、隔三、隔四的治法,明明是這一髒的病,他不治這一臟,而治另一臟。用藥平平淡淡,根本看不出有一味治肝的葯,卻把肝病治好了。你拚命去平肝熄風,用羚羊鉤藤湯、龍膽瀉肝湯,治來治去沒有作用。為什麼呢?你沒有真正搞清楚,你只知道"對病欲愈,執方欲加",你只知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卻不知道還有一個"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卻不知道還有一個"必先五勝"的原則,卻不知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那你當然只有"守株待兔"當下工了。所以,病機裡面變化的花樣很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利用《大要》給出的這些原則,圍繞這個"宗"去尋找,就一定能夠找出疾病的癥結。這裡我只將大體的思路提供出來,希望大家沿著這個思路去研究,並且在臨床上加以應用。
上面舉例談到了十九病機,也把運氣的基本情況給大家談了,我想這個感受應該比較深。現在過了小雪,我們感受到了什麼氣宜呢?很潮濕,人昏昏沉沉的,感冒的人特別多。這個感冒與以往的感冒不同,如果不知年之所加,不明運氣,治療這樣的感冒多少會碰壁。現在是寒濕當令,而且濕特別重,有點像春天,只有春天才這樣潮濕。前幾天看過三個病人,一個是上齶的惡性腫瘤,一個是坐骨神經痛,一個是胃痛,三個病人我都用的同一張方,就是《和劑局方》的五積散,結果除惡性腫瘤的這一例因特殊的原因沒能服藥以外,其餘兩例都有不錯的效果。三病不同而治同,這叫作"異病同治"。其實,既然治同,那肯定有相同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氣宜。因此,氣宜把握好了,病機就容易審察清楚,病機清楚了,治療的方案就很容易制定出來。這實在是臨床上一個很方便的法門。
上述這例惡性腫瘤的病人年紀只有26歲,看上去氣色很差,自覺癥狀不多,只有頭脹,微咳(已肺部轉移)。切脈右弦滑,尺澀,左脈沉細,不耐按。舌淡暗,苔白水滑。像這樣一個病人我們怎麼去思考呢?再一看他前面服用的葯,都是大量的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所以,我首先給他一個建議,就是馬上停用這些藥物。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這些都是清熱的葯,如果真是熱毒結聚的腫瘤,那當然用之無疑,用後確實會產生抗癌作用。但,如果是寒濕凝結的腫瘤,像上述這例病人,那再用清熱的葯就等於助紂為虐了。碰到癌症病人你就想到要用半枝蓮,你就想到要抗癌,那你在走"對病欲愈"這條路,你是西醫,不是中醫。中醫就要講辨證,有是證才用是方。《內經》講: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如果是寒性的病,就應該用溫熱葯,不管你是腫瘤還是什麼。
上述這個病人初次發作是在1994年,1994年是甲戌年,甲為土運太過,戌為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這樣一個腫瘤病人,你很難說清他是那一天發病,他的發病界限你很難像感冒那樣用天來界定。所以,這個年的框架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知道1994年的"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主要是寒濕為盛,尤其是濕為盛,他這個病為什麼不在1993年發作?也許1993年這個癌腫已經在孕養。它為什麼一定要在1994年爆發出來?可以肯定,1994年這樣一個年運,它的六氣變化對這個腫瘤的發作很有幫助,是這例腫瘤爆發的助緣,所以,它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運里引發出來。我們再看今年,今年是庚辰年,司天在泉同樣是寒水濕土,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提示,這個病跟寒濕有關。說明寒濕這樣一個氣肯定對他的內環境不利,對他的免疫系統不利,相反的,對這個腫瘤很有幫助。
大家想一想,這個"年之所加"重不重要呢?確實很重要。如果再參照舌脈,舌脈也跟這個相應,那病機就肯定了。所以,這個病你別管它是什麼,你就從寒從濕去治療,去掉這樣一些對腫瘤有利的因素,去掉這樣一些對機體不利的因素,即便它不好,至少也不會助紂為虐。
如何看待中醫的可重複性和不可重複性。在討論病機的開始,黃帝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這裡提的是百病,就是眾多的疾病都受這個因素影響,沒有說腫瘤例外。腫瘤也好,其他疾病也好,都受這個大環境的影響,都受這個六氣綜合因素的影響。你只要弄清楚這個因素,然後設法阻斷它,改變它,那顯然會對這個病的轉歸產生有利的影響。從這個角度去看,為什麼五積散不能抗癌呢?五積散一樣能抗癌!但是,大家就不要用它去做課題、搞實驗,作出來也許沒有結果。這樣很多人又會對中醫失望,說中醫不科學,不能普適,不能重複。其實,不是中醫不能普適,不能重複,而是你的這個做法根本不可能重複。五積散針對的是寒濕這樣一個因素,對於寒濕,五積散是普適的,是可以重複的,如果你用它對付其他的因素,這個怎麼能普適?怎麼能重複?就像抗菌素它只能對細菌普適,現在你要它對病毒也普適,這個可能嗎?可是現在中醫的科研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拿著抗菌素去治病毒,治不好,反而怪抗菌素不好。自己錯了,反而怪別人,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現在大家看雜誌,看到最多的一類文章就是用某某方或某某法治療某某病多少例。這個例數不能少,少了做不了統計處理,而說實在話,臨床哪有這麼多同類因素引起的同一種病呢?沒有怎麼辦?那只有讓風馬牛也相及。這樣的做法,這樣的研究態度,著實令人堪憂。而我們的科研部門,我們的雜誌所制定的這些政策,卻對上述的歪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病機這門學問是中醫的大學問,前面我們只略說了"諸風掉眩"這一條,那麼,還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呢?這些也是一樣,大家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逐條地剖析。反正這個前提它給你定死了,把這個前提作為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按照上述這些原則去搜尋,就一定能夠查出實據。等到你將十九病機爛熟於胸,將搜求的方法爛熟於胸,你去治病就會左右逢源。
3.抓主證,識病機
臨證何以察機,以上的這些方面非常重要,這些都是經典的教證。其次的一個方面就是"抓主證",抓主證是劉渡舟教授提出來的。劉老是傷寒界的權威,人稱北劉南陳,這個"北劉"就指的劉渡舟,"南陳"則指我的導師陳亦人教授。劉渡舟教授有部書叫《傷寒論十四講》,這部書的篇幅雖然不大,但,講的都是劉老的經驗。這部書的最後一講,就是這個抓主證問題。劉老認為抓主證反映了辨證論治的最高水平,因此,能否抓好主證,就成了臨證的一個關鍵問題。抓主證是辨證論治的最高水平。為什麼抓主證那麼重要?我的理解有兩個,其一,是主證最能反映致病的機要,也就是最能反映病機,而只有這個能夠反映病機的證能稱為主證;其二,是主證最有可能反映疾病的祛除途徑,它提示你,你應該用汗法、下法還是吐法,或者用其他的方法。這樣的主證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根據這個證你就能辨別該從哪個方向著手。主證應該具備這兩個基本特點。
為什麼要在《傷寒論十四講》里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呢?很顯然,張仲景的每個條文,他所描述的這些證,很多就是主證。你看他的條文很多都非常簡單,如155條:"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惡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也就是說《傷寒論》的條文實際上就貫穿著一個主證問題。
下面舉一個病例,三四年前,江南無線電廠的一位女工找我看病,西醫的診斷是腎結石、腎積水,病情比較重,中西醫都看過,但是,效果不顯。經一位老病友的介紹到我這裡來就診,按照常規,結石、積水就要排石利水,但是,我首先沒有考慮這些,而是靜靜地聽病人講訴病情,一邊聽一邊思考,其實就是為了抓主證。當病人講到這一個月都在拉肚子,心很煩躁,睡覺也睡不好時,就是這一剎那,我把主證抓住了。我給她開了豬苓湯原方,沒有加什麼排石葯。為什麼開豬苓湯?因為319條說得很清楚:"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這裡很明確地講到,下利然後又有心煩不得眠的,就可以用豬苓湯。而這個病人兼而有之,這就使你很快考慮到這個上面來。你不必管它是結石還是積水,它的主證符合豬苓湯,你就用豬苓湯。葯開好後,病人走了,從此再沒有回來複診。大概過了半年多,她又介紹另一位病人來找我,從這個病人的口裡,才知道服藥以後癥狀很快消失,不到半個月再作檢查,結石沒啦,積水也消除了。這例病案給我的感受很深,使我隱隱約約地揣摸到了劉老"抓主證"的涵義。
上過臨床的人都知道,有些病人的病情是非常複雜的,特別是一些上年紀的人,她可以給你訴說半天的病情,等到後面的講完了,前面的也忘記了。對於這類病人,你更要抓主證,你要靜靜地聽,那麼多的東西中,總是有一句話或一個證或一個脈對你有啟發,這個就是主證。前些天我看一位同學的母親,她的主要情況就是感冒發燒,反反覆復已經十來天,還是沒有解決。感冒發燒在傷寒來說,應該屬於太陽病。太陽病不管你是什麼原因引起,脈都應該浮。可是這位病人的脈卻很沉,表證而現沉脈,這就是反常,這就是一個關鍵點,這個就是主證。說明她是太少兩感,用一般感冒的葯對她肯定沒有好處。我給她開了兩劑麻黃細辛附子湯,服湯以後,燒很快就退了。所以,臨床治病,只要主證抓得好,確實可以效如桴鼓。
那麼,如何才能抓好主證呢?這一方面是經驗,另外就是要注意三點,這裡有六個字送給大家。(抓主證的六字訣。)第一,明理。比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要用麻黃細辛附子湯,這個道理你必須搞清楚,道理清楚了,你才能舉一反三地運用在其他方面,這才有靈活可言;第二,熟記。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學傷寒應該背誦呢?如果你想當一個好中醫,不背不行。即便不能一字不漏的背,起碼對條文你應該熟悉,特別是有方有證的條文,你必須熟悉,任何時候都能想起它大概說什麼。只有做到這一點,《傷寒論》你才能真正用起來。不熟悉條文,臨證怎麼抓主證?主證抓不住,經方用起來就不靈;第三,多用。學以致用,我們學過太陽篇,就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看有沒有太陽證。老是躲在深閨不識人,那起不到作用。如果自己感冒了,你要辨一辨,看到底是太陽還是少陽還是太少兩感。學中醫的人,特別是學過《傷寒論》以後,碰到感冒還是復方感冒靈,還是Vc銀翹,那你白學了,你恐怕永遠是下工。應該記住,不管是什麼病,你都要憑脈辨證,有這樣的脈證才用這樣的方法,也就是要有的放矢。這就是我要給大家談的治病法要。
大家應該牢牢記住,上工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下工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雖然,我們不能馬上成為上工,但,既定的目標應該有。大家應該處處注意養成上工的習慣,處處注意避免下工的行為。不要這個腫瘤病來了,你就滿腦子想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這些抗癌藥,我想這個不是中醫,充其量是半吊子中醫。既然是中醫,你就要有中醫的思路,你就要臨證察機。也只有這樣,你才容易有體會,你才容易有感受。否則,這個病人治好了,你不知道是怎麼治好的,治差了你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當了一輩子中醫自己還是糊塗蟲,豈不可憐!要是這樣做中醫,那真的沒意思。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上工,至少成一個準上工。我想只要按照我們上面的這些方法去操作,我們在形式上就已經成為上工了。在正式進入太陽篇的討論前,這個引導過程是很有必要的。
推薦閱讀:
※在刻意訓練自己的思維時,是先訓練思維的靈活度呢,還是先訓練思維的深度,又或者應該先不以訓練思維為目標,轉而以訓練自己智力的方式,來曲線地提高、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
※當你發現自己有很多方面能力需要提高時,一般採取的是先撇開其他技能,用相對短的時間集中突破其中某一項,還是多項技能同時進行訓練(但是每周練習的時間相對比較短)?
※成人思考小孩的問題《 人民日報 》
※電影拍不好到底是導演的錯,還是演員的錯?
※清華大學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的《邏輯學導論》哪一本更適合入門者學習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