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婚和不婚的新一代中國人
案例1 上海一家健身俱樂部的僱員俞濱九月份去黃山旅遊,火車上因為借打手機而認識了一位海南女子,兩人一見鍾情,游完黃山後攜手返回上海,在國慶假期閃電完婚。不過他們結婚證書的「保質期」只有一周,在隨新婚妻子去海南看望了岳父岳母后,俞濱結束了這段短暫的婚姻:「我和她的家人無法溝通,也發覺她有很多地方讓我不能理解。」
案例2 三十二歲的IT公司經理林立是外型俊朗、收入優裕的「鑽石王老五」,他的下屬從沒見他帶過女朋友出現。林立有空的時候就和朋友去旅遊或者泡吧,一直享受著自己的單身生活。他說:「我不喜歡受束縛,不喜歡和朋友去玩回來還要向女朋友彙報去向,我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
社會學家稱,中國人的婚姻行為正在發生變化,一些新潮青年不願再繼承傳統婚姻所承載的繁重義務,更排斥外力的影響,而強調婚姻中個人的感受,「閃婚」和「單身貴族」即是這場婚姻革命的最新表現形式。
婚姻家庭問題專家、全國婦聯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新欣認為,21世紀中國婚姻呈現多元化趨勢,家庭形式更為豐富,男人和女人都將不依賴他人而生存。婚姻質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個人的權利受到尊重,生活也將趨於個性化和多元化。婚前性行為不再是忌諱,也有許多人開始迴避婚姻過起了單身生活。而結了婚的也不再局限於一種生活方式,除了「同一屋檐下、同睡一張床」這一模式,還有很多方式,比如「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夫妻居住在同一套房子里,但是分室而居,各自有各自的房間。專家認為,這表明中國社會越來越走向世俗化、個性化、人性化。
婚姻觀念漸趨多元化
在古代,結婚是被動的,社會倡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在婚姻觀念上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階級色彩,扼殺了人性,過度地控制生理需求、經濟需求,使得婚姻表現為絕對的國家化特徵。改革開放後,婚姻被納入私人生活範圍,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生活體現。人們擇偶時對職業、收入等經濟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慮在不斷增多,對文化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不久前,兩位千萬富豪在廣州幾所高校徵婚,立刻激起千層浪,女大學生爭相應徵。目前,有不少大學生現身婚姻介紹所,其中大部分為大三、大四女生,她們希望找到「經濟條件豐厚、事業有成」的男士為伴,年齡條件可以放寬。「邊找工作邊找老公」的畢業生人群更加壯大,占徵婚者一半以上。她們被稱為「急嫁族」。一位大四女生說:「現在要找份理想的工作很難,不如趕快嫁個有錢的老公,能少奮鬥十年呢。」據她說,到了大四,晚上宿舍就經常談論某某女同學找了個成功男士做男朋友,大家都很羨慕。 婚姻變化最大之處可以說是「單身潮」了。中國有句古語: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然而,今天似乎是單身的時代,沒有任何時候像現在這樣把單身潮流吹得如此洶湧澎湃。當專家宣告中國正在經歷第三個單身高潮時,廣東卻已進入第四次單身潮,未婚人口老齡化與離婚人口年輕化並存,未婚率和離婚率逐漸上升。如果說上個世紀人們對「單身」的定義還僅限於那些適婚、大齡未婚者,稱謂里充滿了對獨身境況的焦慮和對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的嚮往,那麼在今天,「單身」表達的是現代人對無拘無束的寫意人生的洋洋自得,「單身貴族」似乎成了現代人這一身份的褒譽。
在北京外企擔任高級翻譯的樊芳說出了許多白領的看法:「我為什麼要結婚?我才二十七歲,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希望能通過讀研繼續深造,或者去國外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我的身邊不乏追求者,但我想使事業更上一層。如果結婚了,可能不得不面對諸多家庭瑣事。說實話,我不想為了婚姻放棄太多、投入太多,尤其在沒有發現值得的對象的時候。」
婚姻觀念變化折射社會變革
社會學家史然認為,目前婚姻觀念呈現多元化有著深層的社會原因。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生長於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給予他們更寬鬆的成長環境,他們更敢於打破傳統觀念。
也有學者分析,種種新的婚姻觀念的出現,除了追求個性以外,也是對社會發展應變的無奈。例如對於「都市急嫁族」,廣東南湖國際旅行社人力資源總監謝文韜就這樣分析:「現在大學擴招,每年有大量大學畢業生湧入社會求職,就業的心理壓力很大,不少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信心大受打擊,急嫁族的出現可能是在這種壓力下一部分女畢業生尋找避風港所導致的。」
而單身階層的出現,則顯示出當代人內心複雜的情感。「如果沒有經濟獨立,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現這個單身女性階層,正是職業女性逐步在社會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才使她們有能力去思考自己婚姻的走向。」白領樊芳說自己是上進心很強的人,從不希望依賴其他人,即使愛情到來,也將是一個平等的,理性與感性並存的婚姻。
但有的單身白領卻是由於工作繁忙,交友面狹窄而沒有合適的對象。他們認為相親、婚介等方式很尷尬,每次被親友拉著去相親,往往得不到好感覺。很多人抱著「寧願空白,絕不將就」的態度,在嚴格的篩選中,自己的年齡也慢慢變大,結婚問題也就一拖再拖。
「事實上,雖然當代中國人面對婚姻的心態各有不同,但可以說,每一種心態都是一種社會處境的折射」,樊芳說,「學業,工作,社交,都會影響到婚姻觀念。」
婚姻質量正下降
專家認為,中國的婚姻質量正在下降。因為觀念的變化,由婚姻維繫的中國家庭正在發生劇變,城鄉的結婚率自1981年達到最高峰20.8%之後即開始回落,從1987年至今就沒有上升過。至2002年,全國共結婚786萬對,結婚率為12.2%,已超過三十餘年來的歷史最低紀錄——1978年的12.4%。
之所以這樣,專家認為,是經濟發展造成了社會群體流動增多,在農村城市的流動過程中,很多結婚的必要條件都不具備了,因此產生了被動不婚。此外,選擇性獨身也可能導致結婚率下降。自19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離婚率持續上升,民政部的數據表明,到2003年底,全國共離婚133萬對,粗離婚率達到2.1‰。
性觀念對結婚率下降也有巨大的直接影響。計劃生育專家張漢湘指出,婚姻關係、家庭關係和性觀念的急劇變化,導致非婚同居、非法結婚、非婚生育的人數直線上升。在性關係問題上,年輕人、文化程度較高者持更加開放的態度。這在對大學生性觀念的調查中反映得更加明顯。此外,零點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大連、西安六城市的調查也表明,80%的人認為未婚同居現象將會繼續增長。
上海是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明顯的城市之一,當地年輕居民普遍認為婚姻已非感情惟一出路。因此,中國的婚姻質量下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還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相關資料:未來中國婚姻十大變化趨勢●家庭結構小型化。每家三至四人。婚姻的期望隨著小康生活的來臨而變化,比如對收入的多少,對家務的投入,是否生育不再重視。雙方更注重的是:保持親熱,遵守婚姻協議,互相諒解,創造舒坦、靜逸的安樂窩。
●晚婚晚育人數增加。單身不婚者增加,自願不育者有上升趨勢。
●性教育更科學普遍。年輕人因好奇心導致的輕率性體驗減少,但是婚前性行為不會減少,同居數量有可能上升。
●擇偶更注重情趣相投,經濟條件重要性降低。男女青年更希望對方與自己同屬一個社會階層。女青年心目中的理想伴侶,是富有幽默感,懂得尊重人,生活充滿樂趣,而政治觀點、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的影響將淡化。
●婚姻質量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多數家庭不再湊合,婚姻調適能力的提高,將使家庭生活更豐富、新鮮、幸福。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家庭暴力減少,丈夫與妻子共同承擔家庭義務。
●家庭理財方式將由一人為主向AA制過渡。婚前財產公證,婚後夫婦雙方在銀行開設賬戶,獨立進行經濟核算。按婚姻協議,夫妻各自承擔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經濟義務。
●家務勞動強度降低,夫妻因家務勞動導致的矛盾減少。家務勞動將社會化,家用電器普及化縮短家務時間。
●協議離婚、試離婚成為理智分手的首選方式,但離婚率仍會呈上升態勢。知識、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情感豐富的人,對愛情要求就越高越多,因此離婚的可能性越大。
●社會對婚外戀繼續保持理性態度。人們對婚姻的責任感更多的來自於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修正,而不是迫於外在壓力。人們要求婚姻的質量和情感,要求性的權利和享受,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和自主意識。
●婚姻自由度增加。婚姻不再是從眾行為,結婚與否是個人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單身不婚、「丁克家庭」等生活方式可能成為多樣化選擇的內容。
推薦閱讀:
※那麼多中國人都去日本遊玩,為什麼卻日本人很少來中國?
※現時的中國人,最需要甚麼呢?
※我國的一座千年神墓,凡是中國人來此都是乖乖磕頭,至今無人敢盜
※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六個毛病
※劉洪波 : 段子里的中國人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