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嚴宗的代表人物

華嚴宗的代表人物

編輯:悟空 | 來源:中國寺廟網 | 標籤:杜順和尚 華嚴宗 華嚴宗初祖 | 發布時間:2011-9-21杜順和尚傳略

   初祖杜順和尚,生於南北朝時代陳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本名法順,俗姓杜,敕號「帝心」,雍州萬年縣杜陵人,生於南北朝時代陳武帝定二年。年幼時常在住家後面墳墓上,為小朋友說法。十八歲,皈依因聖寺魏珍禪師出家,專修禪觀。行蹤所至,每多靈異,當時百姓稱師為敦煌菩薩。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師曾經將道屨一雙放在市門,三日不失,有人問他原因,師說:「我從無量劫來,未曾盜人一錢,自無盜之緣」。

  師之操行高潔嚴謹,學無常師,對於華嚴義理,頗能契悟,是第一位禪教教融,因實修而證入三昧一真法界。著有彰顯華嚴宗旨的《五教止觀》及指導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觀門》。此二文皆是華嚴宗的根本理論,也是後代子孫修學的依據,華嚴行者是否紹繼華嚴燈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經論的標準而定,由此可見此二部經論的重要地位。師依華嚴教義,作「法界觀」,文成後,將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並祝禱之:「如果合佛心,則一字都不毀。」火熄,果然一字不毀。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問杜順和尚治病方法,杜順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釋放無辜,聖體自然安愈。」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癒。此後,宮廷內外,禮遇如佛,帝賜號為「帝心」。師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惡行,為人奇蹟頗多,常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彌陀佛,日行所行普賢行願。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雍州南郊義善寺,普會善信,聲言告別,復入宮內向唐太宗辭謝,然後升太階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壽八十四。杜順和尚的傳承不得而知,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龍樹菩薩龍樹,約西元二世紀,南印度佛教人物。或譯作龍猛,以《中論》宣說「緣起性空」的概念奠定大乘佛教的哲學基礎,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在漢地享有「八宗共祖」與「千部論主」的稱譽。在藏地,與其弟子聖天為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也是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據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所述,龍樹出生於南印度,是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精通婆羅門教義,年幼時就能讀誦四吠陀及天文等世間學問,曾以過人才華而馳名,天文地理與諸法術無不通曉,曾與友人以隱身術入王宮騷擾,淫亂宮女,令宮女有孕,被婆羅門術士發覺,後來友人慘遭亂刀斃命。龍樹因躲在皇帝身後,僥倖逃過,從而認識到貪慾是痛苦禍患之根源,即「欲為苦本」,然後至一切有部出家受兩壇大戒─沙彌戒及比丘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學說。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學習大乘妙法,「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達到七地菩薩階位,取回華嚴經,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多外道。晚年遷居北印度憍薩羅國都西南之黑峰山,被譽為釋迦佛第二。

  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緣起性空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基礎。龍樹《中論》依緣起而說明即空的中道,繼承《阿含經》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以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龍樹的「性空般若學」,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著作後,才漸為中國人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排斥格義之迂腐,修正六家之偏失,宗主龍樹與提婆論典,闡明性空的中道,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中觀系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以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為終。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之重要代表作。智儼大師傳略

  智儼大師(公元620年-668年)俗姓趙,俗姓趙,天水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他的父親趙景,任申州(今河南信陽市)錄事參軍。煬帝大業九年(613)即智儼十二歲時,法順到他家裡,請求把智儼給他作弟子,趙景夫婦欣然應允,法順就把智儼交高足弟子達法師教誨。後來有兩位梵僧來游,智儼從學梵文。十四歲時,出家為沙彌。那時正是隋末兵亂,他往北方從攝論學系的法常聽受《攝大乘論》,不到幾年便洞解精義,為法常同門的僧辯所稱讚。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遍聽《四分》、《八犍陀》、《成實》、《十地》、《地持》、《涅盤》等經律論。後來又從名僧靜琳參學,感到佛教的經典和派別很多,難以遍學,因而在經藏前發誓,信手探取,獲得《華嚴經》第一卷,於是決定專學《華嚴》。當時智正法師正在至相寺開講此經,他便去聽受。經過一年,覺得還有疑義,更遍覽藏經,搜尋各種疏釋,獲得北魏慧光所撰《華嚴經疏》,對此經所說「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的義旨,有所領會。後來又遇到一位僧人,告以要深入一乘,必須先理解十地中六相義。他便從事六相義的研究,作疏解釋《華嚴經》的義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奇通智方軌》,略稱《華嚴經搜玄記》。那時他才二十七歲。這部著述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傳,同時還講說《攝論》。《續高僧傳·法順傳》中稱他「神用清越,振績京皋」;可以想見他當時宣傳經教的情況。後來又在雲華寺講說《華嚴》,宗風大振。時人稱他為雲華尊者,或稱為至相大師。法藏就在這時投在他的門下。智儼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十月二十九日在清凈寺圓寂,年六十七歲。後世稱他為華嚴宗二祖。

  曾講經於雲華寺,別號雲華和尚,又以其曾居至相寺,所以又稱至相尊者。初剃染時,禱於大藏經前,抽得華嚴經首卷,終曰誦閱,師英敏特達,書過目成誦。其後,投依杜順和尚門下,習法界觀,盡得其玄旨。元元年,武后命京城十大德,為師授戒,賜號賢首。復詔師於太原寺講華嚴,聽者肩摩踵接。武后詔師開示華嚴宗旨,方敘及經題,口出百光,須臾成蓋,武后於經中義理,茫昧未明,師因取列長生殿前金獅子,說明無盡緣起,武后豁然開解。這就是日後聞名的「金獅子章」。

  杜順和尚以所集「華嚴法界觀」傳付之,令其講授。後遇一異僧對師說:「若欲解得華嚴一乘之宗者,十地品六相之義,慎勿輕視,當一二月閑靜攝思之,宜深加思索。」師尊教研究,不到一個月豁然貫通,依《六十華嚴》作《華嚴經搜玄記》,說明「六相」,開演「十玄」,建立「五教」,為日後「賢首宗」(即華嚴宗)立下根基。

  顯慶四年,於雲華寺登座敷講華嚴經,大振宗風,名遍寰宇,王宮貴族人民百姓莫不景仰。後得賢首大師,得傳玄旨。某夜夢見般若塔傾塌,知世緣盡。於是告門人說:「我將暫往西方。」不到一月說法而逝。法藏法師傳略

  法藏法師(643—712)祖籍康居(今中亞撒馬爾罕一帶)。故以康為姓,祖父輩遷居長安,其父愛贈左衛中郎將。唐朝顯慶三年(658),法藏法師到岐州(今陝西扶風)法門寺內的阿育王舍利塔前,燃一根指頭以申供養,表明樹立堅定的佛教信仰。第二年遊學終南山中的太白諸山,學習佛教典籍,其中包括《華嚴經》。約20歲左右,他以童子(未正式出家者)身份到雲華寺師從智儼。總章元年(668),智儼逝世前將法藏法師託付於弟子道成、薄塵。成亨元年(670),武則天為其母榮國夫人追薦冥福,舍長安私宅建太原寺,同時令度僧,法藏法師於此時正式出家,受沙彌戒,人太原寺。在其後的幾十年中,法藏法師的主要活動是參加譯場,講經授徒和著書立說。

  法藏法師數度參加譯場,其中與《華嚴經》的新譯有關的有兩次:第一次是參加地婆訶羅的譯場。地婆訶羅於永隆元年(680)到長安,在太原寺譯經。法藏法師在研究晉譯《華嚴經》時,發現該經《人法界品》內有缺文,便與地婆訶羅對校梵本,補上了晉譯之缺。他由此又參與地婆訶羅譯《密嚴經》等經。第二次是參加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華嚴》,始於證聖元年(695),終至聖歷二年(699),任筆受。久視元年(700),他奉詔與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等。除此之外,他於天授=年(691)參與提雲般若譯《法界無差別論》。久視元年(700),參加義凈譯場。神龍元年(705),奉詔與吐火羅僧人彌陀山合譯《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從神龍二年(706)始,常參加菩提流支《大寶積經》120卷的譯事,曾奉命任證義。講經授徒是法藏法師一生的重要活動;他先講晉譯《華嚴》,再講唐譯《華嚴》,前後講新舊兩經達三十餘遍。在華嚴學僧中,他是研究晉譯和唐譯《華嚴》的過渡人物。法藏法師講經,或奉朝廷之命「承旨」而講,或應僧俗求學需要而講,或應地方官吏之請而講,聽眾有時達千人,促進了華嚴學說在朝野的流布。在講經過程中,他培養了一批義學弟子,知名者十餘位。法藏法師一生得到過唐王朝最高統治者武則天、中宗、睿宗的直接支持,晚年還曾介入過宮廷內部的權利鬥爭。法藏法師著作甚多,現在23部,知名已佚者約20餘部,其中不少是依據講經稿整理而成。在現存著作中,與《華嚴》有關的15部。能比較集中反映法藏法師思想形成脈絡和主要特點的著作《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五教章》、《華嚴經問答》、《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經旨歸》等。

  法藏法師是華嚴宗理論體系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貢獻,是在繼承以智儼為主的前代華嚴學僧研究成果的基上,使華嚴教理體系完備,完善了性起學說、十玄門、六相圓融,並系統提出五教十宗的判教。宗密大師傳略

  宗密大師,嘗居圭峰,因號圭峰。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果州西充縣人。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憲宗元和二年,將赴貢舉,偶值遂州大雲寺道圓禪師法席,問法契心,遂求披剃,時年僅二十七。為沙彌時,得圓覺經,讀之豁然大悟。繼覽華嚴疏鈔,欣然說:「我逢圓覺,心地豁然開通;今過此疏何其幸哉!」其後,禮清涼國師為師,國師曰:「毗盧華嚴,能從我游者,舍汝其誰!」元和十一年,於終南山智炬寺,閉關閱藏三年,文宗詔入內殿,問諸法要,賜紫袍,敕號大德。相國裴休,尤加敬仰。

  師曾開示於人說:「一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生為我相,故生愛憎等情,生老病死,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身實未動。若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主,何有依託。然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勿認妄念為心,臨終自不受業,雖有中陰,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泯愛惡,則不受分段之身。倘更滅微細心行,則心大覺,隨機現化,名之為佛。」

  最初,師在蜀時,讀圓覺經,即深達其中義趣,於是誓傳是經。後來在襄漢,又讀華嚴等,於是著有《圓覺》、《華嚴》、《涅盤》、《金剛》、《起信》等經論的疏鈔。又集諸宗禪言,集為「禪藏」,並為作序。又有四分律疏五卷。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

  武帝元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荼毗(注一)後,得舍利數十粒,明白而潤大。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門弟子得度者凡數千人。凈源大師 凈源大師(1011—1088年),俗姓楊,泉州晉水(今福建晉江市)人。故學者稱之為「晉水凈源」。凈源初依東京報慈寺海達法師出家,後遊學南北。先投五台山華嚴名僧承遷習《華嚴經》,繼又往橫海從明覃習《華嚴合論》。後回南方,師事長水子璿,從受《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等經論。其時「四方宿學,人推為義龍」。「因省親於泉,請住清涼」(《佛祖統紀》卷30《慧因凈源法師》)。凈源大師所住的「清涼」應即晉江縣「清涼寺」(清涼寺於明朝成化年間毀)。神宗年間(1068—1085年),大師住錢塘慧因寺,弘揚華嚴宗。元祐元年(1086年),高麗僧義天來宋,師事凈源,同時也帶來許多中國已失傳的「華嚴部章疏」向凈源請教。3年後,義天回朝鮮,華嚴宗隨之大行朝鮮。義天回國後,於次年遣使送來3種譯本的金書《華嚴經》即「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凈源大師造華嚴閣珍藏。元祐三年(1088年),奉旨改慧因禪寺為教寺,以為永久弘揚華嚴宗之道場。凈源大師被尊為華嚴宗「中興教主」。  凈源大師一生的功績主要體現在收集、整理華嚴宗典籍,堅持其師子璿「融合禪教」的主張,以華嚴教義解釋其他佛教典籍。其著甚多,主要有《金師子章雲間類解》、《華嚴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原人論發微錄》各1卷,又曾抄錄澄觀的《大疏》並註解《華嚴》,題作《華嚴疏鈔注》128卷(現存58卷)。華嚴宗人物:馬鳴菩薩馬鳴菩薩,約生於西元110年前後,為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劇作家,被認為是《大乘起信論》的作者,也被推崇為禪宗第十二代祖師。鳩摩羅什譯有《馬鳴菩薩傳》一卷。

  馬鳴菩薩生於北印度的阿逾陀國(今阿約提亞),從脅尊者出家。他善長文藝,據傳曾編導「賴吒和羅」佛教戲曲,竟令觀眾深感無常苦逼,相率出家。因此,他可能是出身於經量部的譬喻師。馬鳴與龍樹、提婆、鳩摩羅羅陀齊名,被譽為「四日並出」。

  相傳馬鳴菩薩著有《舍利弗戲曲》、《孫陀利難陀詩》、《佛所行贊》、《金剛針論》等作品,但是多數皆已失傳。《佛所行贊》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梵文詩歌作品。其《舍利弗故事》是現存梵文文學中最古老的戲劇作品。其《大莊嚴論經》在佛教界具有深遠影響。

  傳佛教中很受重視的《大乘起信論》,據說也是馬鳴菩薩的作品。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焦恩俊是另一個王寶強?
吃土豆的人
誰才是真正的台灣第一美人?
古典美女人物免摳PNG透明圖片(第七集)
李鴻良的主要作品以及所獲獎項有哪些?

TAG:人物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