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唔咩點睇咗……粵語詞從何而來?| 推敲迷

本文選自站內主題#當世界被推敲#

越姜主編

「翼日渠等忌屋裏人恁住去焉道玩?」

恐怕不會粵語的人,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大多會是:什麼鬼!即使是會粵語的人,估計都得反應一陣子。實際上這句話其含義也相當的簡單。用現代標準漢語來說,標題的意思就是:

他們的家人明天都準備去哪裡玩?

可也會有人問,標題原文除了少數幾個字,根本無法推理出這個意思,這也能算中文么?我可以給你解釋,為何標題那一行如亂碼般的文字竟也有正確的意義。

先從粵語開始說起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自稱「上下五千年」,自炎黃二帝,再歷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皇朝更迭不斷,文化卻從未斷過。許多古代文化的痕迹依然通過各種匪夷所思的方式保存在各地民間。比如說風俗習慣,比如說語言文字。

觀中國歷史,其政治中心多在中原以北,南方多視為蠻夷而敬而遠之。故歷來不管北方如何變遷,南方均很少改變。久而久之,一些文化遺珠沉積其中,到了現代,反而能從中挖掘出很多早已失傳的內容。

由於我出生於南方的廣東,第一母語非粵語莫屬。平日里總是熟練地操著一口「廣府話」,絲毫不覺有何問題。然而一到書寫的場合,便會頭疼起來,不知如何是好。原因之一在於,粵語怎麼用書面表達?

或曰:粵語字有正確的本來寫法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所以我自小就有意識地搜集相關資料。久而久之,倒也慢慢發掘出一些有趣的知識來。今日不妨作文一篇,談談我所收集到的,粵語日常用字的正確寫法。

不過在此之前必須先作些說明。首先,除了粵語之外,許多方言也都有自己的用字。舉出粵語用字的正確寫法,只是作為一種有趣的知識來推廣而已,並無高下判別。要知道,網路上有傳「民國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的說法,後經查詢,原來全國各地都有當地方言差一點選上民國國語的傳說,這些說法是一種地方優越主義的迷思(實際上民國的國語選定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戲劇性,這一點連維基百科都有闢謠)。因此如果有人拿這篇文章來說明某地文化比其他地方來得優越,恐怕有違本人原意。

其次,雖然這篇說的是粵語日常用字的正確本來寫法,但說實話,本人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每一個字都是所謂的「正確」。因為語言在傳承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改變和混淆,很有可能我所考據出來的在未來會被推翻。我所列舉的,不過是在現今資料中可查到的、比較有可能的那個字。若有錯誤或另說者不妨指教,在此本人先行拜謝。

好了,閑話休提,我們開始進入正題吧。

翼日

「翼日」者,翌日也,即明天。翼乃翌之古字。《康熙字典》云:

《書·武成》越翼曰。《傳》翼,明也。

「翼日」在今人的粵語中寫作「聽日」,乃是借同音的誤寫。至於「翼」字為何會變音成「聽」,本人不是語音學專家,暫時還無法考究。

既然有了「明天」,那就有「昨天」。粵語中將「昨天」喚作「尋日」,這一次今人卻沒有寫錯。「尋」字,有「重複」之意。《康熙字典》云:

又借作溫燖。《左傳·哀十二年》吳使人請尋盟。子貢曰:若可尋也,亦可寒也。《註》尋,重也,溫也,前盟巳寒,更溫之使熱。與燖義同。

有了明天,也有了昨天,也必然有後天。後天的字並無不妥,唯獨後天的明天在粵語中常寫作「大後日」,實則為「外後日」。在這裡「外」發「大」的音。至於為何變音理由不明。

除此之外,還有今人所寫作的「第日」,其正字應為「遞日」。「遞」今通「遞」,意為變更、改動、遞進。因此在這裡就是指未來的某一天。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來表示以後找機會進行某事。比如「我地遞日再傾過」(我們改天再聊)。

渠等忌

古代中文的人稱其實非常豐富,比如眾所周知的「伊」是女性的第三人稱。有詞為證: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而「渠」這個字,恰也是個第三人稱,相當於今天的「他」。文史和辭書學學者,江蘇教育出版社前社長兼總編輯趙所生先生考據云:

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句,某教輔注「渠」為渠水,不當。古時「渠」常指第三人稱,此處作「它」解,指前述的「半畝方塘」。此義源自浙方言,元《平江記事》:「嘉定…自稱曰我儂,他稱曰渠儂」。長期生活在浙江的文人如唐代寒山、清人洪昇、近人魯迅,都常用「渠」作第三人稱。

趙先生說「此義源自浙方言」,本人認為不完全正確,因為粵語中也有此意。當然,也有可能是起源於江浙,傳至廣東後一併保留下來。但更有可能的是,在更古之時,「渠」即有此意,江浙和廣東不過是因緣際會繼承下來罷了。

「等」字在意思上不用多做說明,就是名詞的複數形式,即今天的「們」。只是在粵語中,今人多以音借作「地」。常喚作「我地」(我們)「人地」(別人)。其「地」字正寫應為「等」。因此「渠等」在今人粵語中常作「佢地」。比如「佢地唔系一班好人」(他們不是一群好人)。

至於「忌」字,在這句話中並無具體意思,只是個助詞,相當於今日之「的」意。《康熙字典》云:

又《集韻》居利切《正韻》吉器切,從音懻。語助辭。《詩·鄭風》叔善射忌。

在今人粵語中,常寫作「嘅」。此乃誤用。「嘅」是嘆詞,古同「概」。與助詞用法相去甚遠。

屋裏人

這三個字光字面看還挺有文學感的。「裏」字,今作「里」,指裡面,內部。因此「屋裏人」即是「屋裡的人」,也就是「家人」的意思了。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裏」字在這個粵語詞中不能直讀。今人粵語常把「家」念作「屋企」,其中的「企」正寫即是「裏」字。因此「屋裏人」在今天常寫作「屋企人」。

「屋企」在今人粵語中多指「家」這個概念。但從其正寫看來,「屋企」(屋裏)其實是指家庭內部的空間結構。可能在語言的使用上逐漸混淆和省略變化,家的內部擴展到外部,並統一成「家」的全部概念。今人粵語言「屋企」,已不只是指家的內部了,只有在「屋企人」這個稱呼上才保留了「家庭內部」的含義。

恁住

在今人粵語的書寫中,常常把「想」寫作「諗」。比如「佢諗住讀完書就去做嘢」(他想讀完書了就去工作)。實際上這是錯用。「諗」字,本意為勸諫。後引申為「思念」。《康熙字典》云:

《說文》深諫也。《爾雅·釋言》念也。《註》相思念也。《廣韻》謀也,告也。《左傳·閔二年》昔辛伯諗周桓公。

雖然「思念」和「思考」「想」等行為很類似,但畢竟還是兩碼事。其正字應為「恁」。

又思也,念也。《班固·典引》勤恁旅力。

至於為何「恁」字會被錯寫為「諗」,除了兩個字的意思很接近外,恐怕就是因為「恁」的讀法和「念」有那麼一點接近吧。

值得一提的是,「恁」在粵語中還有另一個讀法。其今人寫法作「咁」,在此讀音時意思為「這樣,那」。在明清小說中,「恁」的出現頗多,都作「這樣,那」的意思。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水滸傳》里經常出現的「恁地」。

「恁住」中的「住」是動詞的補語,比如說「站住」。因此連起來的意思即是「想這樣,打算這樣,準備這樣」。

焉道

「焉」這個字在諸位的學生時期估計打交道甚多。我們都知道,如果文言文中出現「焉」這個字,大多數都是一個疑問字,表示「什麼」「怎麼」「為何」「嗎」。比如「殺雞焉用牛刀」。

今人粵語表達疑問時,會以「邊」來指代。比如「你系邊啊?」(你在哪兒?)。其「邊」字當然是錯用,正字寫法正是文言文中的「焉」。想來粵語也頗為古雅,想像一下,無論貧富,也無論學識,使用粵語者在交流時其實暗含各種「之乎者也」,倒也頗為有趣。只可惜今人大多已經不認得本字,反以為粵語多粗俗,實在失禮。

如上所述,「焉道」即是「邊道」,但今人常寫作「邊度」,意思是「哪裡」。「道」和「度」二者在粵語同音,而且意思似乎都說得過去,因此歷來兩者都有各自的支持說法。我在這裡選用「道」作為正字,主要是認為,粵語完善於廣東的市井,而廣東的城市道路在以前多以「某某道」作為名稱。如果要詢問別人的所在地,用街道來指代最合適不過。「某某道」的命名現在還體現在香港的道路名稱中,比如「佐敦道」「廣東道」「軒尼詩道」等等。

至此,恐怕粵語使用者都知道標題的那一行字該如何念出吧?如果用今人的粵語寫法,標題就應該寫作「聽日佢地嘅屋企人諗住去邊度玩」了。可惜是的,今人一不知道本字是哪個,二就算知道也因為輸入麻煩而情願用借用字。有心去考據的人恐怕越來越少了。念及至此,我想能寫一點就一點吧。

下面再多介紹幾個粵語常用字的正確寫法。

「唔」字,正寫應為「不」。至於為何會發生變音,目前還不明確。「唔」字原本為象聲字,無具體的意思。

今人粵語中謂「何事」為「咩事」。「什麼東西」喚作「咩嘢」。今年(2015)為羊年,廣東某電視台便以這個發音為創意,在宣傳廣告中模仿羊叫聲念「要咩有咩」(要什麼有什麼)。又廣州有「羊城」之稱,網路上有人調侃因此廣州人每個有羊屬性,說話總是帶個「咩」。

實際上,「咩」的正字應為「耶」。沒錯,就是文言文中那個我們熟悉的「耶」。不過文言文中的「耶」多用在句末,而粵語中的「耶」並不限於句末。在習慣上反而多用在句首,如「咩野嚟噶?」(這是什麼東西?)。

今人粵語中謂「一點點」若「啲」。比如「一啲啲」(一點點),「呢啲」(這些)。有時為了輸入方便,還會直接用英文的「D」,兩者讀音相似。然而「啲」的正字應為「尐」。

「尐」字意思有兩個。一是少許,一點點;二是數量詞,表示若干。在粵語中也繼承了這兩層意思。

不過現代人認識這個字多數應該是因為火星文。一些火星文喜歡用這個字來代替「小」字……

今人粵語說「怎樣」作「點樣」,實際上正寫就是「怎樣」。至於「怎」字為何會變成「點」,目前我還沒有完備的資料。

今人粵語將「看」這個動作寫作「睇」。實則「睇」這個字的意思是斜視。《說文解字》中解釋:

雲旁視曰睇……睇,傾視也。

也就是說,「睇」這個字只是「看」的某種形式,並非「看」這個動作本身。因此粵語中念作「睇」的另有正字。其正確寫法為:睼。《說文解字》云:

題,視也。按題者,睼之假借。

不過「睇」字用來借用「睼」似乎由來已久。《康熙字典》中有「又坐見也,或作睇」的說法,因此今人寫作「睇」未必算錯。或者說,「睇」字作為「睼」的寫法已經約定俗成,很難說他是錯的了。

「咗」這個字的正寫比較特別,在常用中文字型檔里並沒有這個字,所以如果直接粘貼上來估計也無法顯示,因此只能以圖片顯示:

「咗」的本字

今人粵語說「佢食咗飯了」(他已經吃過飯了)中「咗」,意思即是動作的完成時態。跟現代漢語中的「已經」通用。

《說文》疎也。又才布切,音祚。且往也。

上文的意思就是說,只要完成了的狀態就稱呼為「咗」。只是因為語法上的差異,使用時必須是「動詞+『咗』」,不像「已經」那樣是必須放在動詞前面。

本文中所作的考據基本來自《廣州語本字》一書,詹憲慈撰,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的話:

其實本人所收集的粵語本字還有不少,但一來篇幅會過長,二來也沒信心能把其他的寫好。因為文字研究其實挺枯燥的,而且限於學識,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發現極難寫得好看,因為引用太多,描述太少,就像是課本一樣。但問題是,不這樣的話似乎也沒什麼好說。

文字的典故難寫,在於難以把握知識和趣味的平衡。這一篇算是一種實驗吧,以後若有機會,應再搜集多一點關於文字的典故資料,興許會寫得平易近人。

本人只是業餘愛好研究下文字,無法擔保所有考據都非常準確,如果有顯眼錯誤的地方請輕拍。(也歡迎來站內和作者討論—— 十五言AI 留)

另,對粵語字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這本書看看,只是這本書約等於枕頭厚度,我至今也還沒完整看完……


作者簡介:

東方未明(微博@地球防衛大佐 ),一個夢想能靠版稅養活自己的苦逼動畫編劇

*關於十五言:

知識的文藝范兒。我們愛推敲,細節,歷史,道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歡迎所有對這個世界懷有推敲興趣的人,留下屬於你的思想細節。

主題下最新文章:

- 明信片從哪裡來的?

- 蒙古騎兵何以天下無敵?

- UFO為何與外星人有關?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主題暢讀。若想訂閱或者投稿,回復「邀請碼」獲得申請鏈接。


推薦閱讀:

粵語裡面嘅詞語,千祈唔好用普通話亂講,因為......
這些粵語歌,你會唱幾首?
@@@香港粵語流行曲歌@@@曲精選35首@@@
關公大戰穆罕默德
年少不懂粵語歌,長大方知句句情

TAG:粵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