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共興衰的歷史軌

「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愛列寧山,讓我們迎接黎明的曙光,從高高山上我們遙望四方,莫斯科的風光多明亮,工廠的煙囪高高插入雲霄,克里姆林宮頂紅星照耀,世界的希望,俄羅斯的心臟,我們的首都,莫斯科……」 凡是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都會熟悉這首令人懷想而又憧憬的旋律,也會熟悉這座曾經深刻影響過中俄兩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標誌性建築。這裡,是列寧和十月革命的故鄉,也曾經是我們無數革命先輩浴血奮鬥建立新社會的榜樣。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儘管中蘇兩黨之間曾經有過嚴重分歧,甚至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但是,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心中,都始終牽埋著對列寧和十月革命故鄉深深的情結。 蘇聯共產黨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無產階級政黨,創建於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歷史轉折時期。 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明斯克秘密召開。代表大會宣告了黨的成立,這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和革命宣傳的作用。但這次大會沒有制定黨綱,被選出的三名中央委員中的二名不久即被逮捕,實際上黨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1] 為了創建無產階級的新型革命政黨,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等人於1900年創辦了《火星報》,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制定了一份綱領草案。 1903年7至8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先後在布魯塞爾和倫敦舉行,會上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列寧用多達上百次的發言,闡述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列寧及其支持者取得了多數。於是擁護列寧主張的人便被稱為「多數派」,俄文為「布爾什維克」;而反對列寧主張的人則被稱為「少數派」,俄文為「孟什維克」。 黨的二大通過了體現馬克思主義革命路線的黨綱,明確提出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選出了以列寧為首的執行革命路線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領導機構,從而揭開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列寧是這一新型革命政黨的主要締造者。 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在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的積极參与和領導下,俄國人民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但是,革命的果實卻落到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 這,就是第二屆臨時聯合政府總理克倫斯基。由於這個政府對外堅持參與帝國主義戰爭、對內繼續鎮壓革命群眾而很快陷入了嚴重的危機。 列寧對形勢做出了準確判斷,及時提出了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號召,並領導布爾什維克黨果斷地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彼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 20萬工人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參加了起義。 列寧在起義者的歡呼聲中走向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主席台,宣告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 世界上第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誕生了。 面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國內外反動勢力發動了武裝進攻,企圖把它扼殺在搖籃里。 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英勇的蘇俄人民和剛剛組建的紅軍粉碎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瘋狂反撲,擊敗了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武裝叛亂,擊退了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14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的武裝干涉,捍衛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成果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22年底正式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簡稱蘇聯。 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先後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對如何在俄國這樣的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在創立無產階級政權的艱苦歲月中,列寧積勞成疾,特別是加上國內反動勢力行刺的槍傷,1924年1月21日,這位年僅54歲的偉大領袖,在開始探索如何鞏固紅色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關鍵時刻,過早地離開了他無限熱愛的人民和土地。 斯大林接過了繼續探索鞏固新生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重任。 蘇聯共產黨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1929年至1937年,蘇聯工業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向前發展,蘇聯1937年的工業總產值比1913年增長了7倍,而同期資本主義國家只增長0.3%。通過第一、第二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總產值從歐洲的第四位,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在短時期內奇蹟般地變成了舉世公認、雄視世界的社會主義工業強國。 1939年,希特勒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悍然向蘇聯發動了進攻。在戰爭初期,蘇軍遭受了重大損失。 但是,蘇聯人民在蘇共和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依靠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迅速轉入戰時體制,調動和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同德國法西斯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鬥爭。 1941年10月14日,德軍突進到距莫斯科僅幾十公里的地方。在首都面臨威脅的最危急最嚴峻的時刻,斯大林和國防委員會仍然堅守在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冒著敵機輪番狂轟的危險,盛大的節日慶典和紅場的閱兵式照常在莫斯科舉行。這一切,極大地鼓舞了首都居民和蘇聯人民,他們一致發出了「誓與祖國共存亡」的誓言。 蘇聯紅軍的後備師一邊整編,一邊進行閱兵訓練,在通過紅場檢閱後,這些威武之師以視死如歸的英姿和無堅不摧的信念,直接開赴前線! 在整個衛國戰爭中,先後累計有300多萬名蘇共黨員前仆後繼,在戰鬥中光榮犧牲,或在戰爭年代的艱難環境中獻身。 1945年4月,蘇軍攻入德國,5月2日攻克柏林,終於取得了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 蘇聯的國民經濟在戰爭期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在戰爭中,德軍破壞了1700多座城鎮和7萬多個村莊,摧毀了32000座工廠,65000公里鐵路,1135口礦井,2700萬軍民死於戰爭。 戰爭勝利後,蘇聯共產黨立即領導蘇聯人民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1946年,蘇聯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四個五年計劃。 1949年,蘇聯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到1950年,蘇聯工業已恢復和超過了戰前的水平。這一年蘇聯的工農業總產值比戰前增長73%。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歲。毛澤東親自到蘇聯駐華使館弔唁,並失聲痛哭。 從1923年4月到1953年3月,斯大林擔任蘇共總書記和國家主要領導職務長達30年。這是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歷史進程中一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1953年與1913年相比,蘇聯的國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同期美國只增加2.03倍,英國增加0.71倍,法國增加0.54倍。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就是這樣向全世界宣示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新生事物的無比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的。 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對手,以這樣敬畏的口吻評價著斯大林:當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是手扶木犁的國家;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 親身經歷過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人民,充分肯定著斯大林偉大的歷史功勛,但也親身感受了他在肅反擴大化,以及他在工作作風方面不夠民主甚至作風粗暴所犯錯誤而造成的苦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拂去歷史的塵土,人們更加感到,斯大林的錯誤,決不應當影響他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史地位。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逐漸掌握了蘇聯黨、政、軍大權。 1956年2月14日,蘇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閉幕的當天深夜,代表們卻又被突然召集到克里姆林宮,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作了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 在秘密報告中,赫魯曉夫將斯大林的錯誤無限擴大化,開展了對斯大林的尖銳批判。 蘇共二十大後,蘇聯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批判斯大林的運動。 赫魯曉夫在1961年召開的蘇共二十二大上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大會決定將斯大林的遺體遷出列寧墓。全蘇各地都出現了拆毀斯大林的紀念碑和紀念像的不正常情況。 在赫魯曉夫執政的11年中,大反斯大林導致否定斯大林時期黨和國家的歷史,導致否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則,這就必然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後果。 正如毛澤東所說,從此蘇共丟掉了斯大林這把刀子。 蘇共黨內一批不熟悉黨的革命傳統、對社會主義缺乏堅定信念的青年人,正是在蘇共二十大和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思想影響下開始成長起來。他們後來被稱作「二十大的產兒」。正是這其中的一些人,成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瓦解蘇共、埋葬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骨幹。 1964年10月,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大部分主席團成員密謀推翻了赫魯曉夫。它標誌著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完結和長達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開始。 勃列日涅夫執政以後,蘇共調整了某些政策,糾正了赫魯曉夫時期一些草率改革的措施,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符合當時蘇聯國情的正確改革舉措,使蘇聯在世界成了可以與美國相匹敵的工業、科技、軍事超級大國。 但是,這時的蘇共領導人也因襲著赫魯曉夫時期的一些原則錯誤,並因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而自滿自大起來。他們對內維持現狀,對外擴張爭霸。這種情況在70年代中期以後顯得尤為突出。這也使得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一步陷於僵化和停滯。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此後的蘇共兩任總書記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在總共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相繼去世。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1986年2月,蘇共召開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這是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召開的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此後不久,戈爾巴喬夫即正式提出了「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的口號,並以此作為其「打開改革阻礙機制的突破口」。 當時,人民希望改革,擺脫停滯,但是還沒有弄清楚甚至尚未來得及思考戈爾巴喬夫在改革的名義下提出這些口號的真正含義。 1988年6月,蘇共舉行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 戈爾巴喬夫在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自白,他說:蘇聯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方針不僅是倡導「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的問題,而是要放棄蘇共是蘇聯政治體制核心的問題,是要把國家權力中心從共產黨手中向蘇維埃轉移的問題。 1990年7月,蘇共舉行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這是蘇聯解體前蘇共歷史上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性聲明和其他一些決議。 從此,多黨制和議會民主制以及意識形態多元化也正式成為黨的指導方針。 各種反共組織乘機大批建立和發展壯大,用各種方式向蘇共展開鬥爭。 據俄共中央副主席庫普佐夫在1991年2月28日說,修改憲法僅僅一年,聯盟一級的政黨就有約20個,共和國一級的政黨就有5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成為最終促使蘇共下台和解散的政治力量。 在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公開性」和多黨制方針的鼓動下,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地方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狹隘民族離心傾向日趨嚴重,各加盟共和國黨組織也日益脫離中央。 從1989年開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等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提出脫離或獨立於蘇共的要求。立陶宛共產黨不顧蘇共的勸阻和反對,於1989年12月20日在立陶宛共產黨二十大上通過了《立陶宛共產黨宣言》和《關於立陶宛共產黨地位的決定》,宣布立陶宛共產黨脫離蘇共,與蘇共保持「平等的夥伴關係」。戈爾巴喬夫對此節節退讓,蘇共出現聯邦化傾向。 黨內所謂「民主派」利用這一形勢,與黨外民族分離主義相互呼應、緊密配合,進行分裂蘇共、解體蘇聯的活動。 1991年3月17日,蘇聯舉行了全蘇人民公決。其中贊成保留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票數佔76.4%,反對的佔21.7%。但喬治亞、立陶宛、摩爾達維亞、拉脫維亞、亞美尼亞和愛沙尼亞6個加盟共和國拒絕進行公投。 1991年4月23日,戈爾巴喬夫繞過蘇共中央和最高蘇維埃,與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等九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舉行會晤,發表了《「9+1」聲明》,提出要儘快簽訂新的聯盟條約,新建的聯盟將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更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取消了「社會主義」幾個字樣,但這就從法律上破壞了國家統一,特別是改變了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發展的方向。 此時,作為聯盟中最大的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的葉利欽,為奪取最高權力,已不惜瓦解蘇聯了。 8月20日,是蘇聯新的聯盟條約簽署的日子。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一批蘇聯黨政軍高級領導人,為了保留社會主義蘇聯,同時阻止所謂的「民主派」上台,於8月19日,宣布在國內一些地方實行為期六個月的「緊急狀態」,並成立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緊急狀態委員會」,這就是震驚蘇聯國內外的「8?19」事件。這是蘇共內部一些力圖挽救社會主義蘇聯的領導人,為避免國家走向災難深淵所作的最後嘗試。但他們既沒有明確而又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在實際鬥爭中又缺乏堅強的政治意志,這是導致其失敗的根本緣由。在外地休假的戈爾巴喬夫對這一行動,採取的先是騎牆、後是背叛的態度,也加快了這一事件的失敗進程。 「8?19」事件以失敗而告終。蘇共中央在戈爾巴喬夫的逼迫下自行解散。蘇共的4228座辦公大樓、180個社會政治中心、16個社會政治研究所等設施都被俄羅斯當局查封和沒收。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俄羅斯各地區的共產黨組織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組織,很快被解散,或被禁止活動。 一個有著將近2000萬黨員的大黨,就這樣在執政74年之後丟掉了執政地位,整個黨也隨之潰散。迄今為止,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地方的歷史檔案中,人們都沒有發現在敵對勢力取締共產黨時遇到來自黨的各級組織進行抵抗的記載,沒有發現蘇共黨員們有組織地集合起來為保衛自己的區委、市委或州委而舉行任何大規模抗議活動的記載,也沒有發現人民群眾為支持、聲援蘇共而採取任何有組織行動的記載。當然,在飽嘗了蘇聯解體十多年悲劇性的苦果之後,他們中的不少人對此開始了反思。 亡黨必然亡國。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總統的最後一天,也是蘇聯存在的最後一天。 上午10時,戈爾巴喬夫來到克里姆林宮總統府,「精心」準備他將於當晚宣讀的辭職書。 晚19時,戈爾巴喬夫通過架在總統辦公室的蘇聯中央電視台和美國有線新聞電視台的攝像機,同時向蘇聯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告人民書。戈爾巴喬夫宣布,他懷著「不安的心情辭職」,並「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 19時32分,克里姆林宮頂上那面為蘇聯幾代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懷有深情的鐮刀鐵鎚圖案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悄然下落…… 19時45分,一面俄羅斯聯邦的三色旗取而代之。 1991年12月26日上午,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會場空空蕩蕩,冷冷清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國院主席阿利姆扎諾夫一人。代表們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一項宣言,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從此,蘇聯共產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兩個曾經輝煌了幾十年的名字,就這樣黯然退出了歷史舞台。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按照美國人設計的「休克療法」,在經濟領域強制實行私有化改革,結果,很快導致嚴重的經濟蕭條和衰退。 國家急劇貧困,社會陷於混亂,犯罪大量湧現。據俄羅斯內務部的材料:全國出現了8000多個有組織的大型犯罪團伙。葉利欽在他1996年的國情咨文中也承認:現今的俄羅斯己超過了義大利,成為國際社會最大的黑手黨王國。 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世紀末,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了52%,而1941年至1945年戰爭期間僅僅下降了22%;同期工業生產減少64.5%,農業生產減少60.4%,盧布貶值,物價飛漲五千多倍。從1992年起,俄羅斯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1990年全俄羅斯人均預期壽命為69.2歲,而2001年為65.3歲,幾乎下降了4歲,而一些地區男性人均壽命降低了整整10歲。 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遠遠不是這些數字和情況所能表達的! 200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痛心地慨嘆:「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講,它是一場真正的悲劇」。 很多俄羅斯學者也得出這樣的結論:蘇共垮台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倒退了幾十年。 一個由列寧親手創建的黨;一個曾經領導俄國工人階級推翻沙俄反動統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黨;一個抵禦了14國武裝干涉,勝利地捍衛了革命成果的黨;一個在偉大衛國戰爭中戰勝了德國法西斯,並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黨;一個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輝煌成就,並率先把人造衛星送上天的黨,為什麼在執政的74年之後竟喪失了執政地位? 蘇聯共產黨在擁有20萬多名黨員的時候,領導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在擁有35萬多名萬名黨員的時候,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執掌了全國政權; 在擁有554萬多名黨員的時候,領導人民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為結束二次世界大戰立下了不朽功勛。 而在擁有近2000萬名黨員的時候,卻喪失了執政地位,亡黨亡國。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就出在蘇聯共產黨黨內。 [1]波諾馬遼夫主編:《蘇聯共產黨歷史》,莫斯科1960年版,第41頁;波斯別洛夫主編:《蘇聯共產黨歷史》,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9頁。
推薦閱讀:

SEGA的NDS版《每日新聞1000大事件》中關於南京大屠殺和東京審判的報道
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有哪些?
從毛澤東最高興的事感受他始終不變的初心
歷史上的明朝到底有多強?
李蓮英死因成謎:全身竟然沒有一塊骨頭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