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妙理剖析 ?正文重點、難點解說(6)

金剛經

何為成熟/就是比昨天

更能承受卑賤/更能承受委屈

十六、忍波羅密多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是說「法忍」。世人把自我和自己的五蘊之身以及屬於自己的一切都當成實實在在的東西,愛戀不舍。一旦悟到無我,即悟到自我是一個虛構,自己的五蘊之身和一切屬於自己的家庭財產、名利地位都成幻覺,像海市蜃樓一樣,像肥皂泡一樣,突然消失和失去時,就會產生像失去依靠、掉入無底深淵似的失落感和恐懼感。

人在清醒狀態下死亡時,也會有這樣的失落感和恐懼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時就會感覺到一切都空空如也,連自己也永遠消失了,不可挽回了,對自己一生的過錯抱著悔恨的心情,看自己的親人和仇人最後一眼,當此時刻才能與世無爭地善言相別。

學佛的人如在此時此刻能產生皈依之心和投生人天的願心,就是一個乘願上升的良機。密法中的中陰身成佛就是利用這個良機,改變業力,獲得自由。顯宗佛經中也介紹死亡的過程和死時如何皈依之法,因為人到此時才會產生真正純潔的皈依之心。在悟到「無我」和面臨死亡時,能不驚、不怖、不畏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信解諸法無常、無我的究竟真理,打消一切執著虛妄的念頭,從夢幻中覺醒,從無為的恩怨糾纏中脫身,事事用空理觀照,清醒、主動、自覺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只有平時怕死,到死時才不怕死;平時不怕死,死時就怕死。平時怕死就會以佛法做到問心無愧,不做壞事,到死時心地坦然,沒有負罪感,沒有悔恨,這樣就可坦然死去。只有真正修佛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要悟到本無所得,哪有所失;生死本是虛幻,何必貪生怕死。這是一個獲得真智慧的超凡境界。因此,經中說:聞此空理,「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多」就是說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慧般若是第一波羅蜜多——就是第一超世法。法忍是忍波羅蜜中的一種。忍波羅蜜共分三類,即忍辱、忍苦、向善堅忍(見《菩提道次第廣論》)。

「忍」是一種最高貴的品質。宗喀巴大師說:

忍是英雄人物的最高品德,

是遏制煩惱的第一法寶,

是制服嗔怒毒蛇的金翅鳥,

是惡言刀槍不入的盔甲。

月稱《入中論》中說「無數世行善積德的功德成就,會被一時之嗔怒的烈火燒成灰燼。」因此,沒有比嗔怒更大的惡行。嗔怒是下界的煩惱。色界和無色界天,有禪無嗔。要想獲得世間禪也要首先消除嗔心,養成心平氣和。人世上很多罪業都和嗔心既憤怒仇恨心理有關。「一忍制百煩」一切煩惱不安,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矛盾、仇恨都是不忍引起的。吵嘴、打架、殺人、自殺等不忍惡和罪惡行為皆由怒嗔之情所致,如果人人都能遏制憤怒,重視忍德,世界就會平靜,社會家庭就會安寧和睦。所以,修佛法的人要重視忍德。忍辱就是對別人的侮辱、打罵、諷刺、嘲笑、欺壓、凌辱、傷害、冤枉等不計較、不生氣、不報復、不記仇的菩薩德行。這是很難做到的,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菩薩的主要原因在此。

忍辱之辦法有三種:一種是把侮辱、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親人,為他們的愚昧無知和五毒所困憂、所驅使的造罪行為產生諒解和憐憫,檢查自己的缺點錯誤,責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過錯的報應;二是把侮辱傷害看成無心無意的自然災害,沒有事件的製造者、責任者,就像水災、火災颳風下雨的受害或無意的事故,不生氣,不追究責任;三是把侮辱傷害之類的事情看成是別人提供給自己修忍辱波羅的良好條件,若不發生這類受辱受害之事,如何修鍊忍德?因此不但不能生氣、計較、記仇,反而應該感激對方——這也是煩惱化菩提的一個事例。佛經上說,我們這個地球上(南贍部洲)苦深是修佛的優越條件,不是壞事;欲界和色界天不能直接進入佛教,因為苦少,想不到要出世,滿足於眼前的生活,從底層苦深的地方進入佛門才能逐步上升。

苦是使人清醒的良藥,有了苦才能認識苦,才能使人想法改變苦。俗話說「退一步天地寬,退十步成聖賢」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能做到忍辱,在善德的培養上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

《入菩薩行論》講了一個道理,即「世人很愚蠢,想把世界上的道路修得平平的,這是永遠辦不到的。但你可以穿一雙打好了皮掌子的鞋襪,就等於把路修平了」這就是說自己的德行修養很重要,忍苦,就是忍耐人生道路上的各種艱難困苦,克服困難,養成吃苦耐勞的堅強性格。人的一生苦多樂少,不順心的事太多,如果缺乏忍心,年齡不老,也會愁老。

要認識人世的本質和眾生的苦難。佛經中說,人身本生就是苦海。世人有三種苦:一種是苦中苦,如人的生老病死苦、飢餓、貧窮,這是人人都能意識到的苦;一種是變化苦,由樂變苦,形似樂,實際是苦,開始樂,結果是苦,人生無常,人的名譽、地位、錢財都是變化的,是變異苦;還有一種苦本身是中性的,但本質上是苦,如人的身體本身是中性的,無苦或樂,但從本質上來說,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隨著來了。佛經說胎中十月像坐黑牢一樣,一生下來哇的第一聲哭就道出了你的苦,然後是吃、喝、住、行等生活的苦,直到死才算結束,誰也無法擺脫。

《俱舍論》中說:上界的色界天和欲界天人以上的死期是預先知道的,五天前(最下界的欲界天,一天等於人世間50年)身上就有死氣了,就有五種徵兆,朋友走得遠遠的,身上出現一種難聞的氣味,這時很愁,是愁死的。

我們講空法、智慧、不要執著,就是這個道理。想通了,不想了,不斤斤計較了,用智慧消除思想上的苦根,和最苦的人比較,放棄非分之想,淡化物慾,對生活知足,化苦為樂,就能做到忍苦。化苦為樂的智慧是不容易做到的,若能化苦為樂,世界就是天堂。對菩薩來說世界就是天堂,對人來說是苦海。

小乘經中講:十八層地獄在地下42000公里以下。大乘經中說:自己的地獄是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在某一個地方。也許你現在就在地獄裡,你的苦境就是你的地獄,地獄、天堂都是自己創造的,而不是上帝創造的。學佛就是化苦為樂的一種辦法。

密法上的觀想把整個世界想成佛國,把眾生觀想成佛,這就是化苦為樂,這樣就能做到忍苦。

「向善堅忍」就是樹立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克服向善修行中的種種不利因素和困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永不退轉。這就是說修法的人需要法忍、向善的忍性。

上坡路不好走,想舒舒坦坦修成佛是不可能的。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發「度不完苦海眾生當首裂千瓣」菩提心,這是觀世音在他的師父阿彌陀佛前發的願。但在度眾很長的時間後,眾生還未減少,最後他有些灰心,這樣一來,誓願就應了,整個身體粉身碎骨,裂成千瓣。他請師父來拯救,師父來一加持變成了千手千眼觀音。

像釋迦牟尼在前世為普度眾生髮願投生火地獄、以獄卒的身份替別人拉車那樣為眾生受苦,只有這種精神,才能圓滿忍波羅大行,進入菩薩的行列。

藏傳佛教中的米拉日巴,小時候他的家庭很富,父親去世時,把他和他的母親託付給他叔父照顧。他的叔叔很壞,把家產歸為己有,把米拉日巴的母親當奴僕對待,不給吃穿,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米拉日巴十幾歲時,有一次親戚家請客,米拉日巴喝了一些灑,就又唱又跳,他母親很生氣,說:「你還能唱,我哭還哭不出來呢,我們的家產全給你叔父吞併了,而且我們當牛當馬,吃不飽、穿不暖,你一個男孩,長大後就要報這個仇。

「報仇有三種辦法,一種是打架,但我們是孤兒寡母,打不過別人;第二種是打官司,但我們無錢打官司;再一種辦法就是放咒。」後來米拉日巴到後藏去學咒語,法術很厲害,到秋天快收莊稼時,親戚們來到叔父家慶賀豐收過節時,全家十五口人,三十多匹馬,幾百隻羊,都被他放咒下的冰塊給打死了。師父說:「你是否要消滅你的叔叔和嬸嬸?」他說:「不能讓他們死,否則他們就嘗不到窮苦的味道了。」這樣師父從咒語中把他叔叔和嬸嬸的名字取掉,他們才幸免於難。後來,米拉日巴到瑪爾巴大師那裡學真法時,大師就不收他,說佛門不要你這樣的劊子手。說他罪孽深重,不讓他修法,他硬要求修法。

別的弟子聽法時,師父便打發他去幹活,背石頭、背土,白天黑夜都勞動。但他不灰心,以洗罪、懺悔的心去勞動,消罪十二年,這才給他傳了真法。又修了十八年,吃的是草,他的膚色都變成了綠色,這樣才修成。

現在的人下不了這樣大的決心,所以也得不到那樣大的成就。

佛說:「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一段是說佛在未成佛前修了500世忍辱仙人,其中一個是在歌利王時代。有一天忍辱仙人在山上修行,歌利王帶領他的宮女、嬪妃、武士到山上玩。宮女、嬪妃在後面走,走不動了,看見一個老者(忍辱仙人)在修行,就圍坐在他周圍聽他講法。聽了半日,歌利王打獵回來,嬪妃、宮女不見了,他就到處找,找到山洞裡看見她們在聽法。歌利王很生氣,說忍辱仙人調戲了宮女。忍辱仙人說:「我是修忍辱般若的,雖有美色,我也不會有邪念。」歌利王說:「我不相信,試一試你能不能忍。」一刀就把他的耳朵割下來了。忍辱仙人雖然流著血,但不動。第二次又一刀把鼻子割了,忍辱仙人仍然不生氣。歌利王說:「你明明心裡生氣,裝著不生氣,你是個偽君子。」又兩刀把胳臂砍掉,看能不能忍,他仍然能忍。歌利王更生氣,又把腿砍了,忍辱仙人身上流著血仍然不動。

這種忍辱勝德,感動了天神,這時,下起大雨,颳起大風,天搖地動,這下歌利王急了,說:「你不生氣,為什麼天生氣?你若不生氣你就治一下。」這時忍辱仙人說:「如果我果真沒有生氣,會感動天神,身上的肢體都會恢復原樣。」說完後,手、足、耳、鼻等立刻就長好了。這一下子歌利王就怕了,趕緊磕頭,請求原諒說:「你的法真了不起,請給我講法。」最後歌利王和下屬百姓都皈依了佛法。這是歌利王時代的一個忍辱般若的故事。

因為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完全空,所以他沒有痛苦,也不會生氣。這一段經文說,發菩提心修施捨波羅、忍波羅,都不能有任何執著念頭,要無所為而為之,以成就無為之悲智功德。

十七、無二見慧目

「二見」是兩極對立、主客觀分離的世俗智見的特點。兩極對立就是有無、常斷、主客觀二見的對立。任何事物的有無的確是離不開時間和空間的。如某一種事物過去有,不一定現在有;現在沒有的,不一定將來也沒有。又如一個地方有,不一定別的地方也有;這個地方沒有的,不一定另外一個地方也沒有。因此,離開時空條件,無法確定有無。

同時,某一種事物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是根據人們的認識和經驗確定的,即按覺察到了沒有,發現了沒有,認識到了沒有來確定有無,例如化學元素、物質微粒子、遺傳基因、地下礦藏、外星人之類。但人類藉以認識事物的感覺器官的功能和藉以利用的各種認識方法和手段都是非常有限的,未被認識、未被發現的領域是無限的。即使認識和發現了的事物,性質的確定也未必絕對準確。

再從事物本身來說,它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被人們認定的那種本質?各種事物既然都處在性質、狀態、成分的不斷變化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離開時空條件怎能確定它的性質呢?過去說佛法是唯心論,這是非常冤枉的。小乘經論派、毗婆沙派、中觀應承派、自證經論派都承認客觀世界是第一的。有了客觀才有直觀的認識,沒有客觀事物的存在,就不會有主觀上的認識。認識是主客觀的統一,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例如來了一個人,眼睛才看見了。主觀和客觀事物有則具有,空則俱空,事相俱有,自性俱空。

「無二」智之主客觀無二,空有無二。但這「空有無二」是從中觀智見的角度上說的,在世俗智見中色和空始終是對立的,見色不見空,見空不見色。

聖道的定境中只有空相,沒有色相、物相。出定後的智境,觀察事物,便見幻相、虛像。佛地的無二智境中才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礙空,空不礙色。無二智境中所見的色相,和世俗分別智所見色相完全不一樣;無二智境的空相也和世俗分別智的空相不一樣。

如果佛地無二智所見色相於世俗分別智所見色相沒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麼佛智和俗智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說凡人都成了佛了。如果是那樣的話,理諦和事諦的區別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佛說的緣起性空也就毫無道理了。

佛說「此法無實無虛」,就是說一切法、一切事物從理諦角度上說是「無實」,即空;從事相角度上說是「無虛」,即有。這是從兩個角度來說,並不是模稜兩可的意思。而很多人講佛經解釋這兩句話時,都錯誤地講成模稜兩可的了。這也是佛經上最深刻、最難懂的兩句話,從月稱大師到宗巴大師就是這樣解釋的,籠統地說就是「無實無虛」。

世人從事物的表面現象看事物,從眾緣中割裂開來,單一孤立的看待事物,夾雜上自己的習慣、立場、觀點、愛憎感情等濃厚的主觀色彩看事物,其結果就會完全走樣、變形。

就像哈哈鏡中的人像,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處於這種情況下的眾生,無論發菩提心,修波羅善行,都無法超脫世俗的心理和知見,「如人入暗」-----就像人進入漆黑的屋子,「則無所見」-----什麼也看不見。

有般若真智的菩薩則不然,對待發心、住心、行施捨般若、忍般若等善行,都以慧眼相看。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因為菩薩設有自私自利的思想雜念,沒有功利慾望,心如虛空,無相無邊,慧如日光,自然遍照。

這種大智慧出自般若經,因此,若有人能受持、信解,誦讀此《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獲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如來佛慧所見,絕無虛假。

十八、大機勝法

佛法是應機之法,是根據不同的思想層次、智力層次、追求層次的機緣進行開示引渡的,就是「對症下藥」。對小機之人講善惡報應之法,旨在堵塞下墮之道,轉生人天善道;對中機之人講輪迴之苦,旨在引渡出世;對大機之人講大智、大悲和大心(利眾思想),旨在引渡成佛。「三乘」是方便對機之法,萬流歸海,三乘歸一才是終極之法。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明講甚深般若性空大理,暗示廣行般若大悲發心,舍、戒、忍、精進、禪定智慧等菩薩行事法。因此法是如來為發大乘菩提心者說的,是為最上乘真理髮心者說的,反反覆復講空理,旨在開慧、破執。因其對象是利根大機菩薩弟子,廣行般若事法在字裡行間只需暗示便通,不需要詳細陳述。就像大學裡講數學不需要講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規律一樣,般若部明講理法、暗示事法,有沒有理論根據呢?有根據。其根據就是彌勒《般若現觀莊嚴論》和《大乘經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在這些大乘經論中詳細地闡述了廣行般若根、道、果事法。

讀了《金剛經》以為此經只講開悟見性智慧,不講善行功德,因而不修舍、戒、忍等善行,只修定慧,妄圖「開悟」,就像一隻翅膀的鳥兒想飛一樣,只能在地上跳跳,永遠飛不起來。

佛家講「性空」,是在肯定緣起的前提下講的,也就是說在「有」的基礎上講「空」。如果說「空」是指並不存在的事物的話,這種空人人都知道,何必費心學修般若法?《金剛經》中先講「住心」,然後講「無所住心」;先講「應滅度一切眾生」,然後講「無有眾生可滅度者」;先說「如來說第一波羅密」,然後又說「非第一波羅密」。如此等等,都是先從肯定的角度提出事法,然後又從否定的角度顯示理法,以事明道,以理破執,事中有理,理中有事,色空不二,理事統一-----這就是《金剛經》這部經典的精神實質。

從章節文字的角度上說,以上對《金剛經》只講了一半,還沒有講完;但從這部經典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的角度看,既可以說講完了,也可以說沒有講完。說講完了是因為這部經典的精神實質是破執斷惑。用什麼來斷?如何斷?已經講得夠多了,用前面講的事、理二諦義,舉一反三地閱讀後面的經文,不會遇到什麼問題。

說沒有講完是因為般若法廣如大海,《金剛經》只是般若經典中的一小部分,光靠《金剛經》難以掌握深廣般若法的全部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般若法永遠講不完,講不透。

古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如果真正理解了,別說半部《金剛經》,就連其中那首著名的寶珠般閃光的「四句偈」也能驅散眾生心中無邊的黑暗。這四句偈是: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是指有生有滅,因緣所生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這四句偈是《金剛經》的觀修心法。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願你能成為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堅定,堅強,上師一直在看護和注視你,你感覺到力量了嗎?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推薦閱讀:

《金剛經》讀書筆記
顧偉康《在電腦上讀金剛經》「四句偈」何所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宋 道川禪師頌
推薦瞭然居士《金剛經的秘密》
【浦江佛塔】《太平報恩寺 佛指舍利塔》(120米高金剛寶塔)

TAG:解說 | 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