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美女老師:「朋友是沒用的,我從來不把功利至上的人脈關係,和抱頭取暖的社交方式稱為交朋友。」

2017年高考的前一天,復旦大學「美女老師」陳果的思修(《思想道德修養和

法律基礎》)結課,這一講的主題是「愛情與激情」,陳果老師的觀點是「激情點燃愛情,但愛情遠大於激情」。她在講台上來回踱步,一隻手插進褲兜,另一隻隨意比劃著,顯得帥氣隨性。

台下的學生看起來都很享受她的課。

教室里有對小情侶,被問到「一學期下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兩個人相視一笑,略帶羞澀地說:「學會怎樣去愛。」後排坐著一個即將畢業、忙著找工作的研究生,是來蹭課的。他說,離開母校前要再聽一堂陳果老師的課,以此為本碩7年的復旦生活畫上句號。而在教室另一角,坐著一位穿西褲皮鞋的先生,在課堂上認認真真做著筆記,他是一位復旦教授,特地來跟陳果「取經」的。

一學期下來,這間「三教401」成了復旦「上座率」最高的教室;以往「老師不愛講,學生不愛聽」的思修課,竟被評選為「我最喜歡的復旦課程」之一。而在校門外,陳果也有著眾多追隨者。

她在喜馬拉雅電台上的課程《人生果然不同》,播放超過百萬次 ;最近出版新書《好的孤獨》,在書中談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也備受追捧。不了解的人忍不住會想,這些看起來「雞湯滿滿」的大道理,怎麼就一下子戳中了年輕學子的心?

視頻火了——不是雞湯,是哲學

2008年6月,陳果開始擔任復旦大學思修課的老師,主要面對大一、大二的學生。兩年後,有個學生偷偷地把她的授課視頻發到網上。「復旦學老師」和「哲學美女教授」,這兩個關鍵詞足以讓一條短片有了噱頭。

拋開這些噱頭,更多網友關注的,是陳果的授課內容。在她的課上,不乏標新立異的觀點,引起最大爭議的是她提出的「朋友無用論」,她說:「朋友是沒用的,我從來不把功利至上的人脈關係,和抱頭取暖的社交方式稱為交朋友。我喜歡電影《阿凡達》中的一句台詞 『I See You』,將它譯成『我看見你』,不如譯成『我懂你』。朋友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懂你,讓你感受到精神上的默契。所以,我們交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而是為了分享內心。」

視頻截圖

陳果拿自己舉例。她的朋友不多,只有兩三個,都很少開口找彼此幫忙,但會一起喝咖啡聊天。即使同在上海,大家見面的次數卻寥寥可數。

「有一次,一個不常聯絡的朋友大半夜給我打電話,電話那頭,她說自己站在窗邊,看著黑漆漆的世界,思考著未來。我們從工作中的挫折,聊到人生的困惑,我說:「我會一直陪著你,與你同在。很多時候,傾吐並不是想要得到什麼答案,只是希望有人懂你。而朋友帶來的就是這種感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治癒。」

感性地聊一聊自己的人生感悟,大道理中穿插著簡單的故事,這是陳果上課的一貫風格。這一套很管用。很多人覺得,「真是說到心坎兒里了,真正的朋友太難遇到,畢竟很多人動不動就說『唉,你幫我一下』『唉,麻煩你一下』。」

反對者也不少。

「好的朋友不是無用的,而是亦師亦友的。」「我最好的朋友都可以坦然麻煩他們。」

陳果並不偏執於自己的觀點,她說 :「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都不一樣,而哲學從來不鼓勵『你的觀點只能是全世界的唯一』。」

開放、包容,是陳果思修課的風格,也是她想傳遞給年輕人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她鼓勵學生時刻擁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站高一點,看遠一點。

今年4月,她出版了新書《好的孤獨》,其中有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朋友無用論」,還有關於愛情、自由、道德與人生等話題。

新書的評價依然兩邊倒,批評者的聲音是,「雞湯味太濃。道理好像都對,看的時候感同身受,隔天仔細想想,卻又不痛不癢的」。

陳果坦然回應,她說:「答疑解惑、生活哲思並不是『雞湯』,而是哲學。把『雞湯』當哲學,是因為不了解哲學。人們總把哲人想得太懸乎、太奇葩,其實哲學特別接地氣、特別有意思,能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陳果曾經有個學生因為壓力太大,想出家。他來找陳果聊自己的想法,陳果的建議是:「如果帶著一顆焦慮的心,無論逃到哪兒,都不能從焦慮中鬆綁。」「更好的做法是直視生活,與困難對峙,熱愛才是解決的辦法」。

現代人對道德總有誤解,認為道德旨在「利他」,排斥「利己」,所以不敢和道德靠得太近,怕被束縛,怕「吃虧」。陳果卻認為,真正的道德「利他」又「利己」。人的得失有兩個層面,物質和精神,用物質上的損失換精神上的滿足,釋放內心的善念與誠意,這也是一種「得」。

人生選擇——換個角度去思考

在當哲學老師之前,陳果一直在復旦讀書,從本科讀到了博士。

1999年,她考入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那個時候,文基班是大文科,文史哲三門都得學。回憶起來,陳果記得有位講魏晉玄學的駱玉明老師,特別有魏晉風度,從來不備課,不按部就班念教材。講竹林七賢,他說著說著就悲傷了起來,陳果坐在台下跟著揪心。還有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過世,很多老師停了一周正課,在課堂上講起這位老先生生前的故事,以此悼念,滿懷深情。

相比起歷史與文學的感性世界,陳果更喜歡哲學。「尼采、老莊、黑格爾,這世上居然能有人對生命有這樣的洞見,太了不起了。越讀哲學書就越著迷,因為它們能讓我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審視幸福的時候,哲人們認為,幸福來自於內心。有些人覺得,樓下賣早點的夫婦每天充實又快樂,羨慕無比。「但拿他們的生活方式跟你的換,換嗎?不換吧。幸福不是每天看著別人,而是如實地看待自己擁有的東西。」

不順心的時候,陳果也會覺得自己渺小無助。但轉而一想,這麼渺小的自己,遇到再大的困難,困難也就跟著渺小了起來。

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陳果的生活哲理則是:盡人事,聽天命。「失敗了會懊惱,會不甘心,但是換個角度,努力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另一種成功。」

「所以事實上,人生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哲學給了你換個角度看世界、做選擇的方法。」

博士畢業後,陳果選擇哲學作為自己的職業。這段經歷,也是個充滿「哲思」的故事。

當時,陳果在溫哥華做訪問學者,回國前迷茫了好一陣子。

她給復旦哲學系導師張慶熊寫了一封長長的郵件:「我不知道畢業後該幹什麼,不知道到底想要怎樣的人生……」

導師的回復只有一句話,而且看上去是跟問題完全不搭邊的一句話:「『道』貫穿於宇宙萬物之中。」

陳果收到這樣一封郵件,怔怔想了好幾天,最後她豁然開朗:「道」指真相、真理,而她自己是宇宙萬物之一,道貫穿於宇宙萬物中,那麼真理也在於她自己。張慶熊老師的意思是: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不應該來問我,而是問問你的內心。

換了個角度,從自己出發,陳果想明白了,「哲學才是我喜歡的東西」,於是她回到了大學。那時,復旦鼓勵老師們用自己的專業講思修,陳果就做了一名講「哲學思修」的老師。

哲學之外——經營入世的生活

和記者聊天,陳果用到最多的句式是「哲學能幫你……」「哲學能幫你直面困難」「哲學能幫你做出選擇」「哲學能幫你看透人生」……

「沒什麼是哲學解決不了的吧?」

「當然有了,哲學不能幫我買到房子。不過,哲學使不能買房子這件事也影響不了我的幸福。」說完陳果笑了起來。

陳果把哲學視為自己快樂的源泉。

她喜歡參加各種讀書分享會。最初參加的讀書小組,是由她身邊一對學哲學的夫婦發起的,兩人找到一家僻靜雅緻的小書店,沏上一壺茶,邊看邊聊邊做筆記。

慢慢地,參加的人越來越多,陳果也常去交流在書中讀到的哲學感悟。後來,陳果和一個朋友成立了「雙人讀書會」,每周一次,雷打不動。

「我們會一起逛書店,挑一本好書,選個特定時間,逐字逐段地讀,沒狀態的時候聊一個小時,狀態好的時候,聊到吃飯也不肯停。」

陳果喜歡兒童文學,因為「能從簡單的故事裡看到整個世界」。她最愛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書中講述了小王子的冒險經歷,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盲目與空虛。「人應該活得純潔本真一點,正如莊子提到的『回歸孩提時代』,放鬆、心安、信任、不設防」。

發獃閑逛也是陳果的「業餘愛好」。

她的學生告訴記者 :「講台上手舞足蹈的陳老師,下課後就不太一樣了。每次在學校里撞見,她總是一個人戴著耳機,安靜地閑逛神遊。」

在《好的孤獨》里,陳果這樣理解「一個人的獨處」:孤獨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我享受一個人不被干擾的狀態,因為這個時候靈感迸發,適合思考。一個人看蟲子搬家,植物生長,塑料袋被風吹起,都覺得充滿了詩意。」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很少管我。讀書太用功的時候,他們還會把我拉到鄉下走一圈,采點赤豆,拔個蘿蔔。到現在,我仍嚮往老莊式的生活。」

「你好像不會被現實羈絆,活得真洒脫。」聽她說了這麼多,記者不由感喟了一句。

陳果一聽,直擺手,「生活有兩面,我努力掙錢,經營入世的生活。回到內心世界找幸福的時候,哲學就是我的精神樂園。」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毛予菲


推薦閱讀:

人的社交基本禮儀,看看吧,保你學會不少東西
教你幾招,讓你在社交,職場上人人對你刮目相看
教你27招,在社交,職場上讓人對你刮目相看
得了吧,你那些自欺欺人的社交
Facebook推出VR社交平台Spaces,VR社交會不會成為趨勢?

TAG:美女 | 朋友 | 方式 | 人脈 | 關係 | 交朋友 | 功利 | 取暖 | 社交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