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對他很欣賞,可張學良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罪人

當我們上歷史課或者談談中國近代史時,都不會脫離國共兩黨;為了研究國共兩黨史,就離不開西安事變,因它是兩黨關係的轉折點;張學良是西安事變的重要角色,他活到101歲,就是不肯說出事變內幕,直到2001年10月14日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帶進了墳墓。這樣一來,我們始終無法了解真想到底是啥?

這樣就出現了兩種對張的評說,其一是認為他是民族英雄,其二則認為他是歷史罪人。那麼他到底屬於哪類呢?

歷史罪人

張學良為什麼在日本侵略東北不進行抵抗呢?

對於日本入侵東三省,東北軍不予抵抗,世間廣泛流傳是因為蔣介石曾有一手諭給張學良,不讓其抵抗。有人問張學良「到底有沒有這個手諭呢?」而張學良明確回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可能要佔領全中國,我想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借口擴大戰事。我們採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最後不能『殺不出血』。殺到全中國來了,我們只能拚死一搏。」

1990年12月9日,張學良在台灣軟禁幾十年後首次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道當時採取不抵抗政策是他的誤估,但當時林森為老大,他也不得不聽從。

除了所謂「錯估局勢」,張學良可能還有不願直說的原因,那就是東北軍根本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如果抵抗就是全軍覆沒。包括張學良在內的中國軍閥們,都是靠部隊多少而存在的,沒有了東北軍,就沒有了張學良的地位。東北深山老林多,盛產土匪。張作霖的東北軍其實就是最大宗的土匪,在小股土匪眼裡它是「正規軍」,但碰上裝備精良受過訓練的日本關東軍,東北軍就是紙老虎。

在9.18事變時,汪精衛曾經多次給張學良發電報,催促他出兵抵抗,責備張學良「去歲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但張學良總是推諉說糧餉不足,拒不行動,並還暗指汪精衛無權指揮東北軍,結果氣得汪精衛辭職出洋,認為這個行政院長沒法幹了。

熱河戰役的慘敗,張學良罪責難逃。當時進攻東北的日本軍隊只有幾萬人,而僅張學良的東北軍就有30萬部隊,但熱河就這樣輕易失守,對此胡適非常悲憤,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全國震驚之後」一文,認為熱河失守,張學良罪責難逃。胡適毫不客氣地指出:「張學良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

雖然張學良在紐約聚談時澄清,當時沒有蔣介石「不予抵抗」的一紙手諭,但從整個抗戰背景來看,蔣介石對張學良在東北不抵抗基本是持某種默許態度的,主要原因是蔣對當時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懸殊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傾向於忍讓、不擴大事端,以爭取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學良採取不抵抗,在策略上也不完全是錯,它可以為國民政府保存一定軍事實力,以後從長計議。因此可以說,東北不抵抗是張、蔣兩人的共識。史學家爭論到底是張不抵抗,還是蔣下手諭,並無實質意義。

熱河失守後,全國輿論沸騰,責罵政府無能、不抗日。據中國大陸作家王朝柱的《張學良和蔣介石》一書中引用的張學良秘書王卓然當年的日記,熱河失守後,蔣介石曾和張學良密談,蔣說,現在全國群情沸騰,我們兩人(指蔣張)同乘一條小船,現在風浪太大,必須下去一人,否則船沉;將來局勢平穩,下船的人再上來。張學良表示:「我身體不好,精神萎靡,東北失守……這次熱河失守,我更是責無旁貸。願引咎辭職。」隨後張學良下野,去歐洲「考察」。

從此張學良被人罵為「不抵抗將軍」,連他的弟弟都因此被人羞辱。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曾任解放軍海軍參謀長,文革時被紅衛兵批鬥迫害致死。據1996年6月1日上海《文匯讀書周刊》發表的劉永路整理張學思檔案發現的材料,918後張學思的內衣曾被同學用墨汁塗寫「不抵抗將軍之弟」,張學思感到羞辱難忍,闖進張學良所在的北平順承王府,拿著那件內衣,面責大哥為什麼不抗日。本來是張、蔣的共識——為避免擴大事端而不抵抗,最後責任落在張學良一個人身上。張學良的痛苦、壓力可想而知。

但在這種情況下,從歐洲考察回來後,張學良不僅沒有被派去抗日,反而被委任為西北剿共副總司令,負責攻打紅軍。張學良本想通過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污名,現在不僅無法實現,而且東北軍和紅軍交手兩次,兩次大敗,張的兩個師被殲滅。蔣介石不但不給兵員補充,還把兩個師的建製取消了。這使張學良疑心,蔣可能在一箭雙鵰:剿匪成了,紅軍被消滅;不成的話,東北軍被削弱,而蔣的中央軍則保全實力,因此更對「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抵觸。

張學良是在父親被暗殺後匆促繼承父業,成為東北軍最高長官。他從小不愛讀書,喜歡的是毒品、女人,他的知識水平,可能都不如那些上街遊行空喊抗日的學生,更談不上對中國當時的國情認知到胡適那種水平;而且他對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根本不知情(後來看到蔣的日記醒悟,說明原來他並不了解蔣不僅要抗日,有周密國防計劃,而且還要重用他)。

除此之外,張學良還有一個隱秘的動機,那就是利用兵諫逼蔣抗日之後,他就可以在西北聯合紅軍和西北軍而割據,不僅洗刷不抗日的污名,而且可與蔣分庭抗禮。

事變之後張向蔣提出的條件,不僅有停止剿共立即抗日,還有成立西北聯軍和西北抗日聯合政府等政治要求。張學良所以提出這樣的條款,是因為他在共產黨人周恩來等秘密接觸談判中,周已表示要在西北建立以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主、西北軍和紅軍為首的「三位一體」的西北聯軍,成立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西北抗日聯合政府」。(近年中國大陸也有學者研究認定,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不是為了抗日,而是要建立以他為首的「西北聯合政府」。這樣他這個失去「東北王」地位的軍閥,又可當上「西北王」。他的抗日是借口,要當「西北王」才是目的。)

據中國大陸新公布的史料,張學良在首次和周恩來密談時,就給了「見面禮」兩萬大洋和20萬法幣,完全是按照土匪之間的規矩做的,顯示張學良對共產黨根本缺乏了解,他把紅軍當成西北軍一樣的地方武裝;而周恩來對張學良彬彬有禮,一口一個「張將軍」地推崇,也使張學良產生紅軍和西北軍都要推舉他為「西北王」的幻想。

張學良當時已經看到回東北無望,因此聯合紅軍和西北軍建成「西北聯軍」,並成立以他為首的「西北抗日聯合政府」,就可以得到蘇聯和斯大林的軍事援助,而在西北割據和稱王。當時東北軍有近20萬部隊,西北軍3萬人,再加上經過長征剩下的2萬紅軍,這支25萬人的「西北聯軍」是蔣介石難以對付的。

因此紐約州羅徹斯特理工大學中國歷史教授朱永德在提交給西安的「西安事變60周年研討會」論文中就置疑說,「張學良事先真的仍準備一旦蔣答應終止內戰一同抗日就會將蔣釋放?從今日的資料來看,當時的計劃是在組織西北聯軍,發動西北大聯合,籌劃西北抗日聯合政府。」

但張學良即使有這樣的認知局限和隱秘動機,如果沒有另兩個條件,西安事變也不會發生:一個是他權傾一時。張學良從他的軍閥父親張作霖的所謂軍事學校「講武堂」一畢業,就被任命為旅長,那年他才19歲;而當年底就被晉陞為陸軍少將(全世界哪有這麼個軍事升級法的)。發動西安事變那年張學良才36歲,就已晉陞為陸軍一級上將,是除了蔣之外,全中國最高軍事領袖;

另一

個是他的東北人性格,在紐約見到張學良聚談那次,他描述自己說,「東北人有優點,但毛病也很多,魯莽,好衝動,捅婁子,我正是這種性格,而且人家讓我捅一個婁子,我一定捅倆。」這樣的知識水平,這麼大的軍權,又加上這樣的魯莽性格,不出西安事變才怪了。

民族英雄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至少減少了內戰,其實自己人打自己人真的是巨大損失,都是外國人受益。還有就是暗地裡幫助過共產黨,和共產黨合作。等等,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罪人?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定論。


推薦閱讀:

英雄掛劍千載去長使信字留人間
「復聯英雄」為什麼必須死?
為什麼沒有中國超級英雄電影?好萊塢華人形象百年流變
項羽算不上治世安邦的英雄,一個大力士而已
美貌與智慧的女人都是俠士和英雄的追求

TAG:民族 | 張學良 | 英雄 | 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