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可以不讀小說,但一定要讀這本書

小河:今天的內容是關於如何學會提問,學會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學會獨立思考的。內容很長,但很實用。希望你看到最後。

---------

如今我們每天拿著手機刷刷刷,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可是停下來一想,刷出什麼真知灼見了嗎?

並沒有。

大部分訊息都是被動接受的,一條接著一條,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消化。大腦成了一個廣場,你來跳跳廣場舞,他來放放風箏,一番熱鬧之後,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人們熱衷於站隊,熱衷於互相攻擊,熱衷於看到自己想看的。唯獨放棄了獨立思考和判斷。

在今天的媒體環境里,到處都是虛張聲勢,到處都是偏激刻薄,還有真真假假的陰謀論。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觀點的垃圾場,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

當然,獨立思考並不是天生的。今天就推薦一本書,也許能有所幫助

——《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

這本書有好幾個版本,也有翻譯為《學會提問》。

這本書的內容是引導讀者學會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對讀到聽到的信息和觀點進行提問,從而進行獨立判斷。

下面我以筆記的形式來分享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前天,我寫了一篇關於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評論,主要觀點是:這個電影並不好。

當你看完了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

在這裡,可以引入書中提到的兩種思維模式:

一)海綿式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像海綿一樣,遇水則全部吸收。這樣的思維方式,當然有好處,畢竟它在不斷的汲取,但也存在巨大的缺陷:它無法提供方法讓我們確定哪些信息和見解是可信的,哪些需要反對。

二)淘金式思維。顧名思義,這樣的思維方式,並不會全盤接受所有信息和觀點,而是會通過提問-思考,去淘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並對它們進行判斷。

海綿式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對我的那篇文章,全盤照收。而淘金式的思維方式,則會對文章中的各個部分進行審視,來評價那篇文章是否可信。

批判性的思維(淘金式),也就是能夠主動評價所有的主張和想法(包括自己的)。唯如此,才不會盲目,才能夠真正的從別人的信息和觀點中獲得營養。

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如何提問,如何訓練自己的批評性思維。

凡事問一問這10個問題

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對下面這十個問題的分解和梳理,如果在面對所有的信息和觀點時,能夠運用這些問題去審核,那麼,便不那麼容易被帶跑偏了。

一)論題與結論是什麼?

二)理由是什麼?

三)哪些詞句的意義有歧義?

四)什麼是價值觀假設與描述性假設?

五)推理中是否存在謬誤?

六)證據的可靠性有多大?

七)是否存在競爭性原因?

八)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九)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十)還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先過一遍,接下來,我們具體進入這些問題。

01 論題與結論是什麼?

面對一篇文章,或一個演講,先找到它的論題。

論題分兩類: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

什麼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這是描述性論題,它的答案是描述這個世界曾經、現在、未來的狀態。

是否應該廢除死刑?這是規定性論題,它是針對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以及何者正確與錯誤、好與壞的問題。

找到論題,然後找到結論,這樣我們才能發現作者到底在講什麼,進行評價才有的放矢。

還是以我那篇文章為例。

論題是:《我不是潘金蓮》是不是好電影?

結論是:不是。

02 理由是什麼?

理由包括信念、證據、比喻、類比及其他旨在證明或支持論點的陳述,有了理由的支持,結論才具備可靠性。

當你找到論題和結論之後,則要審視它的理由。當作者想要你接受某個結論時,必須要擺出理由來讓你相信他的觀點是正確的,並說明為什麼正確。

請記住:未找出理由時,不可判斷結論的價值。

理由+結論=論證。

那麼我的那篇關於《我不是潘金蓮》的文章,提出了哪些理由?

1.故事失真,為了荒誕而荒誕。

2.形式與內容割裂。

3.人物不動人。

4.范冰冰表演不佳。

03 有沒有有歧義的語言?

確定了作者的論證,試試看找一找推理中可能具有歧義的關鍵詞語或句子,如果句子當中出現有歧義的詞語,就要釐清它的含義。

越是抽象的辭彙,越容易出現歧義,比如左派、右派、女性主義、傻逼、屌絲、毛左、民族主義者這樣的詞語,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面對這樣的詞語一定要留意,防止被它矇混。

04 找出隱藏的假設(重要)

要理解一個論證,必須要找出其中暗含的把戲——也就是那些未言明的觀點。

這些觀點(假設)分為兩種: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就是指作者對某些價值觀更偏好,他沒有在論證中提出來,但隱藏在論證之中。比如說一個人認為電影審查是錯誤的,那麼他隱含的價值觀肯定偏向於言論自由。

當你找到了價值觀假設,就要想一想,你是否接受隱含在論證中的價值觀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作者對世界過去、將來、現在存在方式的看法。比如說,廣告詞: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它隱含了描述性假設:1.上火可以通過藥物預防或治療。2.王老吉有這種藥效。如果你要分析「怕上火就喝王老吉」這個結論,那麼就要對這兩個假設進行甄別。

在我那篇關於《我不是潘金蓮》的文章中,也存在假設,其中一個是:故事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影的好壞。如果你不同意這一假設,那麼我說那麼多故事失真的問題,對你來說也就沒有說服力了。

05 推理中是否出現了謬誤?

剛剛已經說過,我們去評判一個結論,要去看它的理由。而理由中還隱藏了一些假設,要進行甄別。另外,用理由證明的過程中,是否出現了謬誤也很關鍵。

這裡例舉了一些謬誤:

1.人生攻擊謬誤。不直接對應某人的理由,而是對這個人進行攻擊或侮辱。前天文章留言區第一條就犯了人生攻擊謬誤,他沒有去應對我對於《我不是潘金蓮》不好而給出的理由,而直接訴諸我厚顏無恥。

2.滑坡謬誤。明明有相關程序可以阻止一系列令人不快的不可控事件,卻仍要假設某人所建議的措施一定會引發這種局面。比如說,有人認為,一旦允許性交易合法化,那麼天下就全是妓女了。

3.尋求完美方案謬誤。錯誤的假設,如果一個方案不能完美的解決所有問題,就不應該採用。

4.歧義謬誤。偷換概念。

5.訴諸公眾謬誤。認為只要是大家都支持的,就一定是對的。

6.訴諸虛假權威謬誤。引用某個權威的意見,但該權威缺乏與論題相關的專業知識。比如說引用白岩松的話來說明未來科技走向。

7.稻草人謬誤。歪曲對方的觀點,然後進行攻擊。

8.訴諸情緒謬誤。訴諸恐懼、希望、愛國精神、同情等情緒,而不進行理性論證。這個套路演講家們都很懂。

9.非此即彼謬誤。明明不止兩種選擇,卻假設只有兩種選擇。你媽和你妻子掉水裡,你救誰?

10.一廂情願謬誤。錯誤的假設,由於我們希望X為真或為假,那麼X就為真或為假。比如這句:我等不及過暑假了,這樣我就能把這學年沒有來得及看的書看完了。

11.扣帽子解釋謬誤。也就是貼標籤。為什麼他會口出惡言呢?因為他是傻逼。這就是扣帽子,拒絕具體分析和思考。

……

這樣的謬誤還有很多,可以多看一些邏輯方面的書了解。

如果你能在推理中找到謬誤,那麼這個理由就不那麼可靠了。

06 證據的可靠性有多大?

證據包括:直覺、個人經驗、證言、權威、個人觀察、研究、案例以及類比等。

如果一個人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證據不可靠,那麼這個論證本身也就很可能不可靠了。對於那些證據,一定要進行審查。即使是權威數據,那些看起來很值得相信的「據研究」,「據報道」也未必就要盲目相信。

07 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這也屬於對證據可靠性的考察。

08 是否存在競爭性原因?

作者對某一件事發生的原因可能只提出了一種解釋,但其他解釋也許也說得通。如果你可以找到其他的解釋,那麼就要進行判斷是否要相信作者的解釋,還是其他解釋。

比如說,有一項研究稱「冰淇淋會導致犯罪」,研究者對全國10大城市過去五年的冰淇淋銷量和犯罪率進行了研究,發現冰淇淋銷量上升,犯罪率也會上升。

你會發現,關於犯罪率上升,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酷暑。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

09 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當作者在試圖說服你相信某件事的時候,常常會遺漏一些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在你評價作者的結論時往往很有用。

10 還可能得到哪些合理的結論?

在判斷應該接受還是否決作者的結論時,你應該確定作者是否已經得出了最合理的結論。當你覺得作者給出的結論不夠合理時,你就要去尋找其他合理的結論。然後進行判斷,是否接受作者的結論。

主要的問題就是上面這些了。基本步驟可以簡化一下:

一 找到論題和結論。

二 找到作者給出的理由。

三 對理由進行審視,是否使用了有歧義的文字,是否在推理過程中出現謬誤,是否使用了不準確的證據,是否遺漏了重要信息等等。

四 通過一番審視後,對作者的結論進行判斷。

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更傾向於只聆聽那些與我們價值觀相近的人的觀點,但我們必須抵抗這種傾向,唯如此,才能更好的吸收和進步。

進行批判性的思維,一定需要:自主、好奇、謙遜、尊重好推理,不論它的出處是什麼。

然後,一定要在心底提醒自己:我是否有可能是錯的?

我們做出每一個決定,都受到大量個人因素的影響——如經驗、夢想、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習慣等等。如果你想要獨立思考,就要儘可能排除它們的影響。

不盲從,不偏激,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共勉。

小河說:

昨天把朋友圈關掉了。看看我能堅持幾天?

- 不止讀書-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


推薦閱讀:

婦科腫瘤逼近年輕女性
「年青」與「年輕」切勿混用
17張鮑勃·迪倫與瓊·貝茲的罕見合照,年輕的戀人是如此可愛
??堅持一個月讓你的膝蓋年輕10歲
李彥宏校園語錄——給年輕人的最好禮物

TAG:小說 | 年輕人 | 年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