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 培根
! c6 N6 S7 P" v+ h: S: ~7 o( b* k2 u5 _$ U9 u 四、《張猛龍碑》的字法5 M8 @8 lx" E1 M3 d, n) X 《張猛龍碑》為包世臣推為:「正體變態之宗,」此碑的姿態就突出在「變」字,於正的前提下短俯仰,各隨其體,極盡變化。康有為對此碑的字法有過精彩的評述,康言:「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個因其體,分間布白自致其妙,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與方正之內,皆極精彩,作字功夫,斯為第一」,下面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其結構規律進行分析。 (一)重心左移,峻拔一角。縱觀全碑會有一種精神飛動的感覺,這種飛動之勢是由其中心向左傾移,斜畫緊接,峻拔其右上角造成的,這種結字法著力點在左上部,橫畫多向右上斜出呈放射之狀,豎向筆畫又多向右下斜出以平衡偏左的中心,崎側生姿。如「老」,橫畫向右上傾斜,再加上短撇和長撇左下的峻拔拉力致使整個字勢向左傾斜,卧鉤整個上移,再將小人嵌於靠右的位置來平衡左邊的失重,是書家的匠心安排,顯得渾然一體、精神飛動。 (二)計白當黑、疏密誇張。《張猛龍碑》的結字既有大膽而巧妙的留白,又能使茂密處更加攢聚,從而增強了疏密布白上的強烈對比,使虛實之處交相輝映、趣味十足。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作字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之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換處。」既能放縱,又能攢聚也是《張猛龍碑》結體取勢的一大特點。如「食」,以具開張之勢、用筆厚實的長撇做為主筆為左邊打開大的留白,而相應弱化捺筆,既顯得收放有度,又為下面良的斂勢作了準備,使良字緊結且趨右,與左邊長撇寫的大片留白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使整個字放中有收,虛實相生。 (三)參差錯落,讓就巧妙。魏碑的結字錯落、讓就都是其主要手段,也因此顯得閑散、天真 、爛漫,而《張猛龍碑》的體勢雖崎側但其同一性很強,錯落而不凌亂、穿插而不打架,顯得錯落有致,讓就而有禮節,多以位置的移動和收放為手段。這是一種有序中的無序,細細品味,會有另一番情趣。如「堅」,「臣」部平穩莊重,用筆也沉實,「又」部卻很峻拔,特別是捺筆成飛揚之勢,顯得靈活,作者將整個又向右上移緊貼在臣的上端,為「土」部向右上移位留足了位置,將土恰到好處的緊嵌於下面,似乎與臣混為一體,同時又有一種向上的載力,擠得「又」部欲飛卻又不能,這是一種矛盾中的和諧,平衡中的不平衡,是平正中的奇崛 。 , w" n2 C8 U. r8 b" vS4 E (四)變副為主、異態反結。往往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會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欣賞感受,《張猛龍碑》也不乏出乎意料的字法,或變副為主,或變主為副,或異態反結,總給人一種逆反的視覺感受。如「儕」,在楷書中單人旁撇畫當為輔筆,豎才應該是主筆,而此碑卻誇大撇畫弱化了豎畫,並且整個單人旁在橫向上幾乎不佔什麼空間,再看「齊」部,按上緊下松的結字理論上不應小於下部,至少也因該大小不差上下,而此碑卻超出常人的思維誇大上部縮小下部,下部所佔的空間三分之一的比例都不到,簡直不可思議(相對於常規楷書的構字法來說),這些特點在筆者的筆下卻相鋪相承,一點也不突兀,反而意趣橫生,新奇天真。 + j+ A, az3 R6 z9 e. i( _ 五、《張猛龍碑》的章法 一幅作品均是有筆法、字法、章法三大要素組成的,筆法影響字的結構,字得結體取勢也與章法的構成密切相關,楷書的章法相對來說表較簡單,大多都豎有列、橫成行,但不是簡單機械的布算,而是條例之中有變化,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有顧盼、有呼應,消息相通、氣脈相連。《張猛龍碑》的結字中宮緊收,點畫外向舒展,結字茂密,因此採用了疏朗的章法,與其茂密的字法形成對比,也為舒展的筆畫提供了較為寬鬆的空間,此碑的章法和其他楷書一樣橫成行豎有列,字距和行距幾乎相等,不過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間距相對疏朗,而顏體楷書卻與此章法恰恰相反,顏楷結字外緊內松,每字的外部輪廓均往外張,多呈木桶狀,顏平原聰明的採用了密集的章法與其疏鬆字法去相匹配,既相互制約、對比強烈,又相鋪相成,渾然一體。不防把顏楷和張猛龍的章法做一下對比,對把握張猛龍碑的章法會大有幫助。 在明了了此碑的筆法、字法和章法後就須有一定量的練習,通過實踐去學習去掌握它,初習此碑的時候可適當的誇大其特點不斷的強化以加強記憶,在大量練習的同時不可忽視讀帖的功夫,不斷地把自己的臨作與原帖進行對比,找出不足不斷去改進,同時要不斷思考領悟以達其神髓。
|
張猛龍碑
《張猛龍清頌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有額有陰,碑文記頌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功績,碑陰為題名,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楷書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碑文書法用筆方圓並用,結字長方,筆畫雖屬橫平豎直,但不乏變化,自然合度,妍麗多姿。碑文中的「冬溫夏清」四字被認為是鑒別有關張猛龍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據。據說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後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點或留下某種印記,使後人之拓永遠不能與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說偽造作假了,可見古人用心之良苦。 匯品: 清 包世臣:正書《張猛龍》足繼大令,《龍藏寺》足繼右軍。(《藝舟雙楫》) 清 楊守敬:書法瀟麗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平碑記》) 清 康有為:後世稱碑之盛者,莫若有唐,名家傑出,諸體並立。然自吾觀之,未若魏世也。唐人最講結構,然向背往來伸縮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楊翚》、《賈思伯》、《張猛龍》也!其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期分批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采。作字工夫,斯為第一,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張猛龍》為正體變態之宗。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張猛龍碑》結構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吾於正書取《張猛龍》,各極其變化也。(《廣藝舟雙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