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江蘇沛縣宗教活動場所概略
作者:劉洪川 按《徐州府志》載,清末沛縣境東西寬約90里,南北長約80里。東至絡房村50里,與滕縣接壤;西至楊明集40里與豐縣接壤;南至孟家集圩40里與銅山縣接壤;北至運河界牌口40里與魚台接壤並與滕縣接壤;東南至張家集30里與銅山縣接壤;西南至黃庄集40里與豐縣接壤;東北至夏鎮40里;西北至邱家集55里,與豐縣、魚台縣接壤。 根據1920年沛縣紳士趙晉三先生所主編的《沛縣誌》記載,是時沛縣全境一市六鄉(沛城市、夏陽鄉、湖陵鄉、泗亭鄉、千秋鄉、棲山鄉、漢台鄉)共有廟寺院堂宮殿觀閣庵祠310處。 其中佛教有釋迦寺,在縣西南27里棲山鄉。彌陀寺有二:一在縣西20里高房集;一在縣東北55里。觀音寺有二:一在縣東20里;一在縣東南15里上沽頭。華嚴寺有二:一在縣東南8里;一在縣東北20里西小房。崇勝寺,在夏鎮城裡。有唐天寶八年心經碑。《光緒志稿》。又雲,有宋崇寧元年、明景泰七年、天啟三年等碑。又,邑人朱崇仁重修崇勝寺金剛殿,並增加諸佛像,見明天啟三年碑。卧佛寺有二,一在高房集南;一在夏鎮北,僧圓融建,有明閻爾梅碑。按閻爾梅記為僧無疆建。無疆本名壽,舊志有誤。四面佛寺,在廟道口。大覺寺有二:一在縣西30里桑子村;一在縣東北25里丁村。禪國寺,在縣東南25里。佛爺廟,在棲山。白衣觀音堂,有六處:一在縣西門;一在縣東南一里,明萬曆年間建;一是在縣東南10里;一在縣西10里;一在縣東南陶閣;一在縣東南5里,又名五里廟。觀音堂,有十一處:一在縣西南護城堤內;一在縣北12里張家莊;一在廟道口;一在縣西18里鴨子嘴;一在縣東北李集,有萬曆年間碑記;一在藺樓西北李集;一在張家窪寨;一在上沽頭村;一在草廟寨南;一在寨北;一在三河口寨西南,有明成化年間碑記。地藏王閻王廟,在歡城集。光緒十三年間建。廣福禪院,在縣東北高村,有金大定五年碑記。功德禪院,在留城西。觀音閣,地址待考。毗盧閣,在縣治東12里。地藏堂,夏鎮運河東一里,有乾隆時重修碑。廣度寺,在夏鎮新河東岸,康阜樓內。明萬曆年間主事余繼善建,一名茶棚庵,在縣北,萬曆間,有幻休和尚曾住此,大概是得道高僧,名流奇士與之交往,庵中藏有他的畫像一軸,多名士贊墨跡。廣度觀、貯佛經,一藏寺僧大千募置。普照庵,在縣西20里。僧會寺,居龍泉寺。 道教主要有玉皇廟,共有九處:一在縣西門外,萬曆年間建,現屬張寨鎮;一在縣東北曲房集;一在縣東25里,明嘉靖年間建;一在縣東南賈家閣;一在廟道口;一在朱梅閘;一在傅廟寨西;一在縣西北一里;一在姚家橋寨。玉清觀,譚家寨南2里。青墩寺,舊名玉皇廟,在唐樓西南5里。老君堂,在張仙林村後。三清觀,共六處:一在縣東關玉虛宮右;一在呂家冢西南;一在四堡北,有郝繼隆記;一在張仙林北;一在新河口。火神廟,共七處:一在廟道口;一在袁家堂;一在歡城集;一在袁集;一在藺樓西北李集;一在棲山寨內;一在孟家橋南。水廟,在縣治南。水火廟,在三孔橋東,運河南岸,有明崇禎元年碑記,泰山廟,共12處,一在朱梅閘上,明嘉靖年間建;一在田家集;一在邵玉集;一在匯子村;一在歡城;一在徐家村;一在縣治東南二十里鋪;一在楊閘東岸;一在閻家寨南;一在楊明集;一在棲山寨;一在里仁集。東嶽廟,共五處:一在縣東半里泗河北岸,元朝至正年間建:一在縣西北孟庄;一在縣西北沙河鎮;一在縣南5里,明朝嘉靖年間建;一在楊庄閘西岸。 三皇廟(即天皇、地皇、太皇)共六處:一在鴨子村;一在高房集東南;一在千秋鄉;一在南秦村;一在傅家廟寨西北;一在縣治西。玄帝廟,共八處:一在縣治河東岸半里,明正統年間建(現屬胡寨鎮);一在北門子城內,明朝萬曆年間建,一在縣南漢台鄉;一在縣北廟道口;一在縣西北徐家集;一在縣西高房集;一在縣東歡城集;一在縣南 河南岸;一在城內;一在大張寨北;一在河口寨西南;一在柳明集;一在藺樓西北李集;一在棲山寨東門外。混元廟,在縣治西南堡白衣觀後。南極堂,在里仁集北。相山廟,又稱相山神廟,在縣西部。三元宮,共十八處:在東門外,明萬曆年間建;一在西門外古城址上;一在南關油房口,明萬曆年間建;一在三里河南岸,田裴家堂;一在射箭台上;一在城東15里, 秦家廟;一在二十里鋪,曰朱家閣;一在城北八里屯;一在官莊;一在廟道口,舊運河東岸;一在雞鳴台上;一在揚名集;一在棲山集;一在房家營;一在戚城東門外;一在南庄;一在傅家集;一在朱梅集。真君廟,全名為昭慧靈顯真君廟,在縣北泗亭鄉,元朝延佑七年邑人杜珍建。紫陽宮,在夏鎮城中,新安商民建,祀仙人品岩(呂洞賓),舊名呂岩廟。馬神廟,共二處,一在東郭內;一在縣治左。福神祠,地址待考。文昌觀,有三:一入壇廟各文昌祠;一在夏鎮,三八集東北;一在蔡家集。洪濟廟,夏鎮新河西岸,已廢。祀金龍四大王,有時崇禎五年工部員外郎趙士履所勒,姚希孟祭祠詞與記。 城隍廟,有二:一在七山(戚山、棲山):一在縣西南,明永樂四年(1406)知縣常瓘建,正統六年(1441)知縣王清重修,弘治三年(1490)主簿吳本重建。嘉靖十三年(1534)知縣楊政繼修。三十七年知縣羅見麟修,隆慶二年(1568)知縣李時重修。萬曆九年知縣周治升修。三十一年毀於水。三十六年知州李汝讓重修。光緒十六年(1889)知縣朱公純在縣署東新建城隍廟正殿三間,卷檐三間,左右廂房各五間,垣牆一周,規模初具。光緒二十五年,知縣馬光勛重修。大王廟,有四:一在縣南泗水河北岸,明萬曆年間建;一在縣西南小龍盤村,明嘉靖年間建;一在下沽頭;一在縣東北三河口,明嘉靖年間建。 以上所列,供奉對象為中國原始宗教、中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神或仙。 供奉帝王聖賢、英烈的有:黃帝祠,公元前209年,漢高祖立為沛公,祠黃帝,同時祠 尤。 漢高原廟,乾隆舊志載在沛宮故地。漢孝惠帝時,以沛宮為原廟。後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劉秀幸沛祠高祖原廟,即指此處。唐柳宗元有碑記。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8月,詔歷代帝王肇基的地方未有祠宗的,各置一廟,沛縣漢高祖廟以張良、蕭何為配(《唐書。玄宗記》)。 留侯廟,廟在留城。戴延之《西征記》載,留城中有張良廟,舊志:從留城將廟遷於里仁集。元代陳孚有詩:"子房王佐才,其風凜冰雪。天遣鶴髮翁,圮上受寶決。博浪沙中千尺鐵,祖龍未死膽已裂,說此暗啞扛鼎夫,不值秋風一劍血。談笑帷幄間,六合雌雄決。卯金四百年,只在三寸舌。但恨漢德非堯虞,不得身為古稷節。酌泉採菊往奠之,回首芒碭山月。"樊噲廟,又作樊將軍廟,在縣南胡庄。有邑人朱翰卿詩:"荒祠楊柳綠如綢,軍馬殘陽弔古丘。半世雕早慚寄旅,一肩生彘祭君侯。從龍事業先屠狗,懷古閑情暫依樓。我本歌風台畔咨,向雲猶是漢時秋。慷慨鴻門擁盾過,將軍手挽漢山河,指揮劉項分成敗,談笑英雄脫網羅,此日威靈摧亞父,他年劍履讓蕭河,英雄最是關心事,十萬橫行刀來磨。驅馳草昧識英雄,鄉里親交氣概同。百戰整軍歸灞上,片言排闥到宮中。幾番義烈披肝膽,一代群臣竟始終。西望長陵滿豐草,破樓鍾打夕陽紅。" 三司廟,在上沽頭,元至正三年間建。相傳祭關羽、張飛、包拯。華祖廟,共有四處,祭漢神醫華佗。一在山川壇之左;一在城西22里;一在七(戚、棲)山堤南;一在葦子園。夏鎮運河東岸有華祖閣,光緒間重修。三結義廟,有二處:一在縣南門內偏舊射戟台上,明永樂年間建,主將王勛重修。萬曆間知州李汝讓重修;一在夏鎮南門外。關帝廟,在縣署東南泗河南岸。道士王鳳建,萬曆中毀於火,十五年重建。雍正八年(1730)奉旨改為武廟,每年祭祀三次,每次帑銀二十兩,廟在縣署東南護城堤。乾隆辛卯(1771)群眾興修殿宇、廊廡、山門、垣牆、看戲台,四年完成。嘉慶丙辰(1796)秋季被大水淹沒。道光辛已年(1821)依原來規模,又建大殿,重整山門、圍牆、禪房,規模簡略,不如以前宏敞了。洪廟,舊志引《漕渠志》,廟在馬家閘南,建祀漢壽亭候。後被水浸,移置康阜樓上,清華緒中葉,樓壞像落,居民重修,不知祭祠何神,如事者妄言舊奉蒼頡,遂易像祀蒼帝。 先賢閔子祠,在城西北閔家堤口,為閔氏家祠。先賢卜子祠,在微湖東卜家寨。宋五先生祠,在夏鎮義學之右,祭溏溪,二程、張、朱五先生,康熙丁亥廢。雍正八年(1730)奉旨乞討為武廟。關君廟,在封黃庄寨北2里,又名王家廟。鐵關帝廟,在夏鎮三也橋河西岸。武廟,共十二處:一在縣東北50里北絡房村;一在縣西北12里張家莊;一在縣北廟道口;一在南關堤內;一在邵玉集;一在邑東南漢台鄉;一在卜家圩北;一在邑南2里;一在邑東30里;一在雞鳴台左;一在縣治東南朱家閣;一在縣治南陸朱庄。微子祠,明萬曆二十五年,春修學宮(知縣羅士學)夏四月,修縣誌,立微子祠,八月修顏公禮祀。人祖廟,有二處:一在縣南25里;一在縣東北45里邢家堂,有明天啟間筆記。伏羲廟,在縣南25里,明萬曆年間建。三教寺,共三處:一在縣西南3里;一在縣東北20里卜家村;一在縣東北歡城集。劉將軍廟,在故城南護堤內,祭祀劉琦。劉琦,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時,官淮南、江東、浙江制置使,景定四年(1263年)封為楊武侯天曹猛將天神,清雍正十三年奉旨祭祀。封敕內省「飛蝗犯禁,日夜憂慮,賴爾神力,掃蕩無餘」等句。 其它不詳祭祀對象的有英會寺,在留城,金大定三年(1163)建。昭慶寺,《徐州府志》:縣東北35里高村,有金大定年賜牒碑,又有明萬曆塑像碑。舊志:寺在縣東北20里,殿里有明嘉靖年間碑祀,光緒十四年重修,有邑人崔思九記。新興寺,舊志:寺在縣東20。草堂寺,縣東30里。崇慶寺,縣東北40里夏鎮。汲冢寺,縣西25里。陶陽寺,縣東北30里。龍興寺,縣南40里大盤龍村。秦村寺,縣南20里。臨(林)堤寺,縣南8里。永寧寺,縣東北35里歡城集。有明碑記。無兒寺,縣西南20里。《光緒志稿》作30里,青龍桂籍山顛碑亦曰「悟 寺」。根清乾隆年間所修縣誌載,青龍桂山籍在縣南稍西30里。上有石池,相傳是蕭何飲馬處。《州志》:「山下有無兒寺。有人說蕭何為求子建此山,上有亂石」。栗子寺,縣西南20里,《光緒志稿》作30里。黃龍寺,縣南10里。石樓寺,縣東北12里。永寺,縣西北40里。祥國寺,縣東南20里。曉明寺,縣西10里。興隆寺,縣北40里。《光緒志稿》作西南30里。白雲寺,縣西20里。龍崗寺,縣西北20里。楊名寺,縣西20里。泰安寺,縣西45里。延壽寺,夏鎮城東一里。小房寺,廟道口北湖中,又其西有邢家寺。丁庄寺,廟道口西。洪福寺,賀堌集以東。清涼寺,縣西南40里,孟寨東4里。水心寺,縣西北38里。和聖寺,在夏鎮東北3里。舊志作老和尚寺。原為祭魯柳下惠的。茶棚寺,縣東南10里。貫堂寺,縣西北。桑梓寺,縣西南20里。耶娘廟,《光緒志稿》廟在三河口集北三里,有明成化二十二年生修碑記。城子廟,縣北50里雞鳴台。一名三官廟,光緒十年,湖團東民重修。雙廟,在縣城南。姜家廟,縣西南25里。白楊廟,在縣城南。蔡家廟,縣西南20里,黃廟,縣西30里。燕廟,縣西。斜廟,縣治西南。吳家廟,縣西北。鋼叉廟,縣西南25里,孟家廟,縣西南30里。南陳廟,縣南30里。胡家廟,在縣西。家堂廟,朱寨西北。北陳廟,縣西南15里。李家廟,失考。邵家廟,縣西。張家廟,邑南20餘里。甄家廟。縣西15里。高家廟,未詳。龍泉寺,縣治運河東岸,明歷萬年間知縣羅士學遷建。白水寺,縣東北20里。丁村寺,縣東20里。昭陽寺,縣東北20里。殿里有嘉靖年間碑祀,光緒十四年重修,有邑人崔思九記。鴻溝堂,縣東8里。三聖堂,孟家橋堤口內,其東又有一堂名白衣觀。五聖堂,有二:一在五堡,一在東閆興集,又東南鄉有二堂。七聖堂,有二:一在西門外劉家園,其後為觀音閣;一在谷里村,也在觀音閣;一在安家口。無生堂,夏鎮延慶門外。百子堂,在珠梅集。皇經堂,夏鎮城北,運河西岸。吳天宮,在夏鎮城裡。生生閣,夏鎮康阜樓文度寺內,高五丈。白雲閣,縣東南25里外家夾河。許家閣,縣西北。廣生殿,縣東南15里,《光緒志稿》作30里。節孝祠,縣學大門內,雍正七年建。忠義祠,縣學大門內,雍正七年建。忠孝祠,縣西南里許,祭明靖難時死節知縣顏瓌父子及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嘉靖時主事顏德倫建,後倒於水。萬曆元年,知縣倪民望,二十二年知縣羅士學先生重修。顏公祠,即忠孝祠,又名四賢祠。義烈祠,在東部外,明天啟二年知縣林汝翥建,祭祀鄉民抵禦妖賊陣亡的。昭惠祠,在東河岸,祭春秋時伍侯員。明嘉靖六年,河決,運道淤塞,都御史章拯屢次禱告,都應驗。請於朝廷,命有司重修。歲時致祭。十三年,副史何鰲令知縣楊政更新。三十八年,工部主事陸夢韓修葺。四十四年倒於水,萬曆十年,周治升遷建於小北門外平城集南。朱公祠,在夏鎮,即鎮山書院,祭故工部尚書萬安朱公衡。大德祠,泗河東岸,祭明吏部尚書吳鵬。折檻祠,在胡庄,祭漢槐里令朱雲,即朱家廟。茅公祠,在夏鎮分司署中,明萬曆三十五年,工部郎中茅國縉卒於官,人稱其德,立祠祭之,有董其昌記。練公祠,在東郭外,明天啟三年,邑人為知縣練國事建。陸公祠,在夏鎮小水門北,天啟中,鎮民為工部郎中陸化 建。趙公祠,在夏鎮南,運河西岸。明崇禎中,為工部郎中趙士履建,後改為戶部分司署。七聖祠,有三:一在縣東北安家口;一在縣西門護城堤外;一在縣西北五里小蟲坡。邑人潘懷德、甄章等建。三賢祠,在北郭處,明崇禎間,邑人為兵臬徐標建生祠,並祭伍侯員、顏令瓌,故稱三賢。康熙年間倒塌,魏瓌改建准堤庵。駶、戴二公祠,夏鎮洪濟門內,康熙十二年,鎮民為刑部郎中駶漢、戴錫綸建。節婦祠,縣治東關豬市街。隆慶四年,知縣白涇建,以祀陳恕妻張氏、張化隆妻胡氏。清風烈女祠,夏鎮運河西岸,萬曆二十四年間,祀皮工妻女者,西蜀楊為棟記。樂道庵,夏鎮城內,順治初年創建。宋家庵,待考。仙林庵,縣西20里明崇禎間建。青雲庵,縣北堤外。准堤庵,北門外舊三賢祠基。三大士庵,有二:一在南關帽鋪西首;一在七堡,叫袁家堂。碧霞庵,城鄉皆有之,凡30處;其在東部內者,萬曆元年建;在南郭下者,康熙十四年,監生魏鎮建;在歇馬亭者,萬曆十六年鄉民鍾世卿建。余多改名為泰山行宮、灑凈閣,在顏公祠後。清涼院,縣南關,又名清涼庵。福勝院,縣西北40里灌城村。三官廟,有八處:一在縣西南古城址;一在縣東關油坊口;一在縣東射戟台;一在縣東南22里,一在高房集;一在縣治南劉庄;一在朱樓寨南張李庄;一在大閘寨。聖德廟,在廟道口集東北。 另有天妃行宮十處:一在縣治東關護城河內,明萬曆初建。一在縣東5里射箭台上;一在縣東20里,明成化初建;一在縣北3里呂母冢,明萬曆初建;一在縣西北25里劉八店集,一在夏鎮新河西岸,明隆慶初建;一在縣西南七山北數十步,明萬曆間知縣羅士學重修;一在縣東南15里,一在縣東南30里仁集,一在縣北30里廟道口。馬家寺,廟道口東胡口。 天主教(基督教)堂一處,「光緒十四年,法國人來設教堂,在城外西關。《光緒志稿》,拳匪仇教,圍攻教堂。知縣馬光勛擊之,匪勢漸弱。」 從以上所列來看,沛縣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亦屬中國宗教歷史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屬多神崇拜,釋、道、儒皆祀。並尚德重賢、尊宗敬祖,有貞節烈女祠,偶有世賢生祠。除極少數屬國家、政府斥資建設外,絕大多數為民間自行建設。 從歷史年代上看,沛縣有宗教活動場所也是很久的,如黃帝祠,至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無情,陳跡幾何!一切羅列,皆在史卷中搜尋。思古觀今,滄海桑田。無限感慨中,更有欣欣向榮滿目。
推薦閱讀:
※生活禮儀—使用電話,公共場所使用手機
※人員密集場所通告
※室內公共場所今起全面禁煙 官員嘆執法取證難
※公共場所幽默告示
※中國多地公共場所禁煙令遇執行難 成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