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半廟僧:楞嚴摸脈筆記(2)

從古到今,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們都在積極探尋世界最初是怎樣形成的命題,各說紛紜,似乎一直都沒有另人心悅誠服的答案。然而,早在2500多年前,釋迦摩尼佛就通過自己的實際修證,在楞嚴法會上縱橫交錯的詳細宣說了世界形成過程。

為了挑揀出與現在科學研究相關的命題觀點,我們先暫時放開經文,關注此段珍貴資料中,佛陀透露給我們的四個觀點:

1-世界不是由某種元物質而形成,而是由心中認取一念的無明而輾轉而生。

2-世界形成並沒有個確定的生起時間,因為時間本身就是個虛幻的認識,世界的形成是時時進行、相續不間斷的。即便是現在也仍然在形成中,而且不斷變化不斷消亡。

3-世界不是先有山河、再有物種這樣先後形成的,而是同時輾轉,一時形成國土相、眾生相、業果相。這三種業相是同時相續的。

4-世界不是有個原始的形成空間,或者固定的生起方位,因為空間和方位的本身就已經是國土相中的粗相。

至於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也是太不簡單的。提問者正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見思煩惱斷盡的四果阿羅漢——富樓那尊者。他與佛陀共彈共唱,縱橫交錯,揭開了世界形成的神秘面紗。

現在回到經文本身的詳細闡述。

富樓那提出問題之後,佛陀就為他從縱向橫向分別解釋了世界的形成。從縱向看,世界是由無明、三細、六粗這樣同時俱足的一時形成的。

1-最初無明的生起是無根的。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就是說,有所覺是功用,所以無明不是能指出來的相。如果無所覺就沒有功用,連明的本質都沒有,更不可能是無 明。另外,無明是妄動,也不可能是湛然的自性。所以,既然「無明」非相、非空、非自性,從這樣一處無明的地基生起的世界萬物萬象流轉遷變,又能是真實的或 虛幻的嗎?他本身就是沒有根的!所以佛陀總結無明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自性的本有功能妄動,妄認本有的覺,叫做無明。

2-無明不覺生三細。

微細的業相:「覺非所明,因明立所」。由自性妄動之上,又為動確立了方所。有了所,就有了單邊的,還沒被自心接受的最微細的業相。

微細的轉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有所就有能與之相對。能所相對就像兩隻共同生長的交蘆,共同確定了相的顯現。從業相到境相之間的轉化,由「能」實現。也屬於惑。

最初的顯相:「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因為有能有所,相得以確立。有了相,自性本具的覺就同時顯現功用,在微細一念中標識出相的差異。

3-境界為緣長六粗。

智相:同和異互相擾亂,區別對待,勞動自性個個識別。這裡屬於識陰相。

相續相:自性識別的勞動是相續不斷的。就像從高處細細流淌而下的水注,前前後後相續不斷。這裡屬於行陰相。

執取相:識別久了,就執取相為實有的,而把塵相記錄在心裡。就像一件衣服穿久了,就以為自己就是這件衣服的形象一樣,把衣服的形象固化在自己心裡。這裡屬於想陰相。

計名字相:在前塵上假立名字。自相渾濁,名字相讓心又多一層渾濁。這裡還是想陰相。

起業相:由相的同異,與自己相同的就想方設法去獲得抓取,不同的就千方百計的扭轉排斥。從而引起塵勞煩惱。這裡屬於受陰相。

業系苦相:對相的執取和排斥的起業都是動。由於起業的動,形成了千姿百態的世界。反之,當起業之動的消亡,就是靜,由靜形成了虛空。這樣的世界與虛空,在依報和正報世界都存在。虛空的同,世界的異,以及能夠認識同、異、無同、無異的眾生。都是有為法。

從橫向看,世界是由國土、眾生、業果這三種相續毫無方位間隔的一時展開的。

1-國土世界相續

國土世界由四大組成,從自性本具能量的分隔而起。最初覺明空昧,由空的本具力量而妄認形成「風」;由堅固認明、由明的障礙之力而顯「土」;流動的風與堅固的土相磨而生髮出「火」;堅固的明性,被火蒸,表面潤澤出「水」。

火性往上升,水性往下降,交叉衝突之處就形成堅固的土。土的部分,濕的就是海,乾的就是陸地。所以大海中常有火光(水多火少)、陸地上常有江河(火多水 少)。從水火最初形成的順序看,水性劣於火,所以擊打石頭能出火焰(易生火),融化石頭就變成水(不易生水)。土又是由水火形成,在性質上又劣於水,所以 燃燒樹木成為土(不易生土),掐扭樹枝就出水(易生水)。

所有這些國土世界相的發生,都是虛妄交織,各自互相為因的。就是這樣虛妄的更替變遷,讓我們看到國土世界綿綿相續的景象。

2-眾生相續

顯相的眾生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從自性本具功能的隔閡而起。四類眾生,雖然各各顯現不同相狀,其實在每個眾生心裡都含有這四種眾生的潛因,引發的因緣不同,就投生為不同的眾生。

從真起妄的過錯,就是因為覺的妄動。由於形成了「所覺」立了「所」,就有了方位的隔閡。耳聽超不出聲,眼見超不出色,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塵分別建立,從而把本有的功能分成了見聞覺知的局限功能。

受胎時,如果自己與父母的業相同,就投生為卵生胎生。如果單由自己的業因、不由父母緣,就投生為濕生化生。

我們在人道中陰身投胎時,只在父母有緣處,見到有一點明色,立即就乘光前往。在父母處,我們的中陰身生起欲想。對男女雙方,不是與自己淫慾相投的,比如女 見女,就成異見的憎想。與自己淫慾相投的,比如女見男,就產生同見的愛想。這一念的愛就是受胎的種子因,由想而接納交媾中的父精母血為緣,因緣和合成胎。

卵生因為混亂的思維念想而生,胎生因為愛戀之情而有,濕生因為貪著色香味觸的欲塵外緣感應生成,化生因為「厭惡和欽仰」的強烈對比而產生「離與合」,由於離合之想的吸引排斥應化而生。

胎卵濕化,就是這樣情想合離的互相變易著形成的:輕的業習飛升上界,重的業習下沉下界,我們就這樣一世又一世相續不斷的變換著自己的眾生外殼。

3-業果相續

自性本具的明相,一念無明立了「識」之後,五陰其他四陰的「色受想行」就一時顯現了。這裡面,只要有想,就一定有愛。也就是十二因緣中常常作為起點的重要 一環「愛」。愛什麼呢?欲。貪慾。他包括了:殺貪、盜貪、淫貪。形成三種業果相續。這其實是在本具自性中嚴重迷妄的取相之力——業習,形成業果。

殺貪:眾生都貪愛自己的身體,永不停止的要去滋養他,所以弱肉強食。以殺來滋養自己的身體,沒有止盡沒有停歇。

盜貪:你把我殺了,欠我一條命,我必然記著要你還命。這樣生生世世常在互相啖食的輪轉中不能出離。其實都是盜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只是以生命為例,眾生盜取之物範圍很廣。

淫貪:你愛我真心,我愛你美色。以此英雄美色的因緣常在輪迴纏縛,淫習相續沒有間斷。只要淫習還在,就不得不再次投胎,造各種業因,受各種業果。不能脫離生死。

世界的形成,縱橫分解,圓滿展現。念念間的世界,念念顯相。只因虛妄的亂動,無法停歇,終而復始。既然世界是這樣形成的,而且就在這個當下還在形成中,對於這個虛幻的世界、虛幻的眾生、虛幻的業習,我們還留戀或感慨個什麼呢?嚴格的念念反觀修心才是通達真相的,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對於富樓那樣的四果阿羅漢來說,回歸到清凈的涅槃,不正是修行的最終目標嗎?可是,對於一個不僅僅為自己求解脫的行者、一個需要在任何因緣下都給予眾生庇 佑的行者,僅僅知道回歸清凈之路還是不夠的。因為,入世是隨緣的,有哪個境界顯相的本身是清凈的呢?如果總是用力去抵制外境,自己是獨善其身了,但在他人 的修行之緣還未成熟時,就無法接引了。所以,這樣的解脫還是不夠圓滿的。

經過對世界形成的體悟。富樓那知道了自己所證不圓,但卻誤解了:難道圓滿的自性,是在真空中,又生出了山河大地嗎?這其實也是小乘修行者對大乘圓法的主要誤解所在。於是佛陀舉了幾個比喻告訴富樓那:

1-迷方喻

比如有一個人走到一個村子裡,迷失了方向,把南方當成北方。他的迷失,是因為現在的迷而有,還是因為以後的悟而生?這裡,迷比喻自性妄動,悟比喻如如不 動。正確的南北方比喻明,錯誤的南北方比喻無明。富樓那清晰的回答到:迷就迷了,哪裡有生起的原因呢?佛陀接著說:如果忽然有人指示給他正確的南北方向, 他還迷嗎?自然就不再迷了。

佛說:十方如來也是這樣,自性妄動的迷是沒有生起之根的,本來就沒有迷與不迷,似乎有迷的感覺。一旦覺悟了就不會再迷了。就是肯定了富樓那已經證悟的真性並沒有迷失。

2-空花更生喻

比如一個得眼病的人,看到空中有花。如果眼病治好了,花自然就不見了。但是這個人也真是愚昧,偏偏要在現在所見的朗然晴空中等待以前那個花再次生起。你說 他是笨還是聰明呢?這裡,眼病比喻自性妄動,無病比喻如如不動。晴空比喻明,空中花比喻無明。富樓那清晰的回答到:空中本來就沒有花,花的生與滅都是顛 倒,還要讓花再次出現,那就真是狂痴了。

佛說: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要問真空妙覺中怎麼會又生出山河大地呢?就是肯定了富樓那已經了脫的虛幻生滅不會再出現。並不是如來藏中又生出世界。

3-煉金不雜喻

比如金礦,經過冶煉,提取出純金。已經提取出的純金就不會再參雜入泥沙了。

比如木頭,燒成白灰。白灰就不會再變成木頭了。

就是肯定了富樓那所證悟的不會退轉。

既然阿羅漢所證悟的都得到肯定,那麼由四大和合的山河大地又是如何都在自性中顯現呢?

4-空中諸相喻

比如天地空間里:太陽出來就光明、陰雲密布就黑暗、風起就動、下過雨就清新、氣團凝結就濁、沙土飛揚就陰霾、在水中就映現倒影。你認為光明等這些現象是因 空間而生,還是因太陽等緣而生?如果是太陽生出光明,十方世界都應該是一個光明之相,為什麼在天空中還有一輪圓日?如果是空間產生光明,有空就明,為什麼 黑夜起霧時沒有光耀?所以應該知道光明不等同於太陽和空間,也並非與太陽和空間不同。光明的相,本就是無可指成的。就像希望空花結果一樣。既然都是空花,怎麼又再去辯駁地水火風互相排斥的原由呢?

這裡空間比喻明,明暗動等相比喻無明而起的種種世界相。

5-二人觀日喻

比如水中顯現太陽的倒影。兩個人同時看到水中的太陽,一個向東走,一個向西走。他們看到的水中太陽也各自隨著他們向東或向西走。我們總不能質疑說:為什麼一個太陽卻會有兩種不同的行走方向呢?為什麼有時兩個倒影,有時一個倒影?

這都是因為你用色和空在如來藏中互相計較。就是說,天上太陽(空)和水中倒影(色)都各自在如來藏中顯現,如果將天上太陽與水中日影的兩種不同性質進行強行的關聯,就會產生這種沒有解的混亂問題。

其實,如來藏是隨著色與空周遍法界的。所以日出就明、黑月則暗、風起則動、雨過澄霽。只是因為眾生背覺合塵,時時在塵相上計較,所以才有明暗動澄這些世間相。就是說,計較於相,如來藏隨色而顯;計較於空,如來藏就隨空而顯。

通過佛陀這五個比喻的引導,富樓那這才終於解除疑惑,安心於色空不二、一乘圓法的合如來藏之中。

迷與悟之間的分隔,從開始修行時的鮮明取捨,到中間,迷得原來越淺、悟的越來越深,到了末後迷妄消融殆盡時,也就是抹去迷悟邊界的時候。這時,迷與悟之間,就像隔著一層薄紗,一捅就破。這就是無明與明的共通之處,也是世界從此變成一法一心之時。

富樓那從覺明的這一邊出發,阿難從無明的那一邊出發。兩個人,小乘和大乘兩種不同修法,都在佛陀的不同開導下,共同走向真與俗的邊緣。阿難,前三卷結束 後,終於悟入了合如來藏。富樓那,也在五個比喻之後,從寂靜涅槃走入圓滿法界。這層迷與悟、真與俗、一與二之間的薄紗,就這樣從空有兩邊各自圓滿的揭開 了。

真俗迷悟融通之後是什麼樣子?佛陀稱性極談,為大眾一一脫粘番顯,宛而獨立的顯出至尊圓融的合如來藏。

佛陀說:我現在為你們開示的是不生不滅的合如來藏,也正是如來藏本具的覺明性能,始終就朗然的圓照法界。就是說,現在開示的合如來藏,不是說真空、說假有 的兩邊歸途,而是當下朗然的境界。之前都還沒有宣說過如來藏的果境相貌,現在宣說的因緣到了,所以這裡就裡的法味就與華嚴很相近。在佛陀本懷的合如來藏中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沒有正反對立的分別。對立消除,自性光明通達。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沒有性質差別的分別。差別消除,自性光明通達。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沒有方位確立的分別。方位消除,自性光明通達。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沒有我人世界的分別。人我消除,自性光明通達。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意識分別消除殆盡,自性光明朗然遍照,萬事萬物都在各自的因緣顯相軌跡上,自然萬事萬物都是正法的化身。

而佛陀對於每一步的修行之路會有什麼正反作用和現象了解得太透徹了。他很清晰的警醒著,對於富樓那和阿難這樣剛剛證得合如來藏的修行者來說,覺悟的力量還 是很弱的。原有的法執慣性還非常強,僅僅肯定並揭示如來藏的相貌還不夠,因為對於初悟來說,還會由於過去法執的慣性而對悟境搖搖擺擺。所以,佛陀又針對空 有兩條路進入的行者,趁熱打鐵、再次清洗法塵:

現在證悟的合如來藏圓滿境界,正是通過「滅塵合覺」的修證,而發顯出「真如妙覺明性」。而發顯出來的本圓明妙的如來藏性,需要去除有的法相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十八界七大。只是引導之法,需要滅去這些法塵。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十二因緣。只是引導之法,需要滅去這些法塵。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四諦法。只是引導之法,需要滅去這些法塵。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菩薩法。只是引導之法,需要滅去這些法塵。

「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凈。」——如來法。只是引導之法,需要滅去這些法塵。

同時需要去除空的法相: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十八界七大。時時與自性本覺在一起,就是顯出真法。念念透出自性光明,才是圓滿的十八界七大。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十二因緣。時時與自性本覺在一起,就是顯出真法。念念透出自性光明,才是圓滿的十二因緣。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四諦法。時時與自性本覺在一起,就是顯出真法。念念透出自性光明,才是圓滿的四諦法。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刺若、即波羅密多。」菩薩法。時時與自性本覺在一起,就是顯出真法。念念透出自性光明,才是圓滿的菩薩法。

「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即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凈。」——如來法。時時與自性本覺在一起,就是顯出真法。念念透出自性光明,才是圓滿的如來法。

佛陀在果境上開顯的合如來藏,即便是用語言描繪出來,又有幾個人能體悟到真境呢?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以及出世間的聲聞緣覺取涅槃者,多多少少都是以自己的所知心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試圖通過如來宣說的世間語言入佛知見。

佛陀知道富樓那和阿難各自存有「自性空」和「因緣有」的法執,就先提醒他們,你們都是把佛的語言當成佛的知見了。佛陀前瞻性的說:「如我按指,海印放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這裡承接了上下文的法執:佛陀宣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句句都是正覺智的顯現,其實沒有小乘大乘、權法實法之分,處處應緣而說,處處海印放光。然而,聽法的人,在自己的世界裡,處處執著語言,妄下意識,即使是圓滿的法音也被聽法人的心認定成自己的意識,變成了處處紛起的塵勞。所以,各各本具的圓滿佛法,就像在心中閑置的古琴,雖然本具有絕妙的音律,但是因為證不到撥琴的手指(沒有二元對立的一心),所以彈唱不出本具的圓滿佛曲。

1、富樓那從空出有,在有中也能站穩腳跟。

佛陀對富樓那說:你現在所證的涅槃只是一座化城。你不精進的求證無上菩提,只是愛戀涅槃,這是得少為足啊。因為富樓那對涅槃寂靜的體悟很深刻,已經串習成一股強大的去妄歸真的解脫空習。而對剛剛接觸的真俗不二的合如來藏的體證力量還很弱。就是說,一股強大的寂滅的法執力讓他還不習慣妙有。

他果真提問了:寂靜的真心中為什麼還會妄動、生起妄習呢?

佛陀說了演若達多尋頭的故事:就在這座城裡,有個人叫演若達多。一天早上起床,他忽然對著鏡子細細的看自己的臉,邊看邊 感慨到,原來我的臉長的還蠻好看嘛。可是,這麼好看的臉怎麼會跑到鏡子裡面去了?怪不得我看不見我自己的臉。不好不好,我的頭被偷走了,我的頭沒了,我的 頭呢,我的頭呢……於是他就瘋了。

佛問富樓那:他為什麼瘋了呢?富樓那說:因為他的心狂亂,不是鏡子等其他原因。

佛陀說:正是這樣啊,既然稱為妄,就沒有原因,如果有一個生起妄的原因,那就不叫妄了。人們正是這樣從妄到妄,妄與妄之間輾轉著互成因果,所以累劫以來, 即便聽到佛法,也不能返妄歸真。不明白妄是沒有依靠之處的,連妄的生起之處都無,自然不用刻意去滅他了。真得菩提的人,就像醒著的人說夢中事一樣,你說有 什麼因緣可以讓我們取到夢中的物品呢?更何況妄的因也是本無所有的。

就像演若達多,是什麼因緣讓他以為自己沒頭了呢?沒有嘛。忽然狂亂停歇了,頭也不是從外面找到的。即便還在外面瘋狂的找頭,他的頭也一直都沒有遺失啊。

妄也是這樣,你只要不隨著世間、業果、眾生的三種相續,斷去三種相續的緣,不生三種相續的因,那麼你心中的演若達多,狂性就自然停歇了。歇即菩提。本就圓滿周遍法界的真心,不是從外人、從別處得到的。既然真心不是從外得的,就不要誤解了,能有什麼法,順著法的路線精進修證到最後就能得到真心。那不都是向外求、向外找嗎?那跟演若達多在外面找頭有什麼區別呢?

這就是在叮囑富樓那,所有心的亂動,都是狂。想要追求一個妄的原因,那本身也是狂。從真空出妙有,不是反而讓我們去妄動。而是要認清,即便是我們周遍那些 狂亂的人,他們的頭也都從來不曾失去過,他們其實跟我們一樣,只是一個醒了,一個還在做夢。進入合如來藏的行持,也是在破我們之前修行的法執。因為並不是 說你修行了這麼久,就比他沒修行的更接近真心。真心並不是系在修行之路終點的一個東西,那都是向外求的誤會。就比如,我們每個人的衣服里都系了如意寶珠卻 不知道,在外乞討度日。只要有一天,在智者指示下顯出了如意寶珠,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從貧窮變成大富饒,因為如意珠不是從外得到的。

2、阿難從有入空,在空中終於站穩腳跟。

另一面,阿難是從有入空的悟入合如來藏的。他多聞第一,對佛陀反覆宣說的因緣法音的思維、辨析、執著都很深,已經串習成一股強大的對法的知解習氣。而對剛 接觸的真俗不二的體證力量還很弱。所以,這場戲裡,阿難和富樓那就像佛陀說法的左右方兩位助手,一個從空問,一個從有問。佛陀對富樓那的開示剛結束,阿難 就站出來請法了。

因為前面是從空對有講,阿難是從有入空的根機。所以阿難誤解了佛陀對富樓那的說法:「佛陀啊,您說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我是從因緣法開悟的,為什麼您又把因緣捨棄,這不是與自然外道拘舍黎的論斷一樣嗎?」

佛陀說,比如這個瘋狂找頭的演若達多,我的意思是,他的心狂亂的因緣如果滅除了,不狂的正常心就自然顯現了。就是說,不是在討論到底頭是因緣生的還是自然生的。這裡頭比作真心。

頭就是頭,如果頭是自然的,就是由因緣生起了狂性。如果頭不是自然就在那裡,那麼因緣一起就真的丟失了頭。頭本來就沒有失去,哪裡需要藉助外在因緣才發起狂亂?如果本來就是狂亂的,沒發狂時,本來的狂潛藏在哪裡?就是說,佛陀指的自然是針對因緣而說,不是針對頭的本體而說。

其實,同時排斥因緣和自然二法,在第三卷合如來藏重重展開時,佛陀已經宣說了,阿難也已經涕淚悲泣的證得了。但是在這裡,阿難作為佛對富樓那說法的旁聽 時,只聽到佛陀對因緣的派遣,而阿難內心仍然帶有強烈的因緣法執,由於強大法執力的作用,在潛意識裡直接排斥了非因緣對因緣的破斥力,而拐向認為非因緣就 是指真心是自然的。

如果沒有狂亂髮生,那就是正常而自然的情形,頭本身是沒有狂妄的。如果悟到了本有的頭,知道自己在外狂走,那麼因緣、自然兩種說法都是戲論。

所以,我才說「三緣斷除」:1、發菩提心,願斷世緣。2、菩提心生,生滅心滅。3、生滅俱盡,入無功用。這才是入如來藏斷外緣的真正途徑,而不是用戲論的因緣、自然來斷除外緣。

如果你說有自然,不是就變成:1、發自然心,願斷世緣。2、自然心生,生滅心滅。但是到了第三緣,自然心本身就是生滅的,所以同樣也是要滅去自然心。無生滅的,才名為真正的自然。

這就像雜和成一體(比如水泥)的性質稱和合(因緣),單純獨立(比如水和泥)的性質稱本然(自然)。都是指他們的性質,自然性並非就是水和泥本身,因緣性 也並非水泥本身,離開本然和因緣,還要去除離與合,這才是真正的無戲論法。因為,自然和因緣都是對外在性質的討論;水泥、水和泥是對粗相的討論;對構成水 泥的四大假合的非因緣非自然剖析是對細相的討論。不管是粗相、細相、性質,都需要離開,還要不執著於離合,才能真正顯出真心本性。

至此,阿難、富樓那以及與他們修證程度相同的大眾,才終於在自己初顯的如來藏中站穩腳跟,不再被原有的法執牽跑。

楞嚴經的請法因緣就是阿難誤入摩登伽女的淫舍。他們倆是宿世的夫妻因緣,所以舊習難捨。他們兩人一起被文殊師利菩薩帶到佛陀的講堂,一直都是阿難在積極請法,摩登伽女只是在一旁靜靜的聽著。

楞嚴經里每場戲都演得很圓滿。阿難和摩登伽女,一個累劫聽聞佛法,勇猛修證。一個根本就沒聽過佛法,宿世淫女更不用說什麼修證。但是,他們卻都得到了證 悟。而且讓許多人跌破眼鏡的是,按照斷惑品位來看,摩登伽女的斷惑程度居然還比阿難更快更徹底。我們不要把他們看作是跟自己無關的菩薩表演,其實這裡摩登伽女的角色,正代表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惡劣習氣的那一面。因為習氣的本質是無根的,斷惑也並沒有絕對的快慢、沒有絕對的步驟。只要被正覺的智慧光明照到,什麼樣的下劣習氣都會在瞬間灰飛煙滅。要對佛法有信心。

由於阿難法執深重,佛陀批評阿難:你雖然多聞第一,完整無誤的記住所有的佛經,卻只增益戲論。要不是佛頂神咒,讓摩登伽女淫火頓歇,愛欲乾枯,得到阿那含 果,你怎麼能得到解脫呢。就是說,這時摩登伽女已經證得三果阿羅漢——斷盡欲界九品煩惱,而阿難的斷惑實證還處於初果阿羅漢——對本性已經體證透徹,但輕 重不同的貪嗔痴煩惱還未斷除。

佛陀對阿難說:你雖然累劫以來一直無誤的記住持守著微妙佛法,還不如摩登伽女一天真正修無漏業,實實在在的遠離了世間的憎、愛之苦。摩 登伽女以往的宿世是淫女,都可以借著佛頂楞嚴咒的神力,愛欲消除,成為現在法會中的性比丘尼。她跟耶輸陀羅一樣悟到了累世以來,就是因為貪戀愛欲而承受了 無盡痛苦,受苦受夠了。所以在這堅定求解脫的一念中,專精熏修無漏的真正善業。她們或者出離世間纏縛而解脫了,或者蒙佛授記未來作佛。而你呢,一直跟在佛 身邊,卻以多聞自欺,心中留存著這麼多聽聞知見。

歷經了這麼長的重重解惑,阿難終於疑惑消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這裡的心悟實相與第三卷末的開悟自知獲本妙心是沒有兩樣的。只是,第三卷是身 心蕩然得無掛礙。這裡是身意輕安得未曾有。就是說,基於法執的疑惑已斷,這時的阿難已經能夠安穩的住於如來藏的解悟不退了。對應大乘別教階位中,在之前唱 出妙湛總持不動尊的贊偈時,屬於初住位——信心住。雖然解不退,但還不能時時住在覺悟上,總會被以前的法執和疑惑拉下來。而現在,法執消除,因為沒有疑惑 了,所以身意輕安,這樣的輕安是未曾有的。應屬於六住位——不退心住。

這裡沒有說摩登伽女在悟上的深度,不能對應她在別教菩薩階位中是否達到住位。但這不重要,因為她與阿難的證悟本就不是拿來相互比較的。而是用摩登伽的故事來反襯和補充實修斷惑的重要。

摩登伽女的修行之路是小乘路線,由悟到苦而求出離,在苦境中,借著楞嚴咒力斷惑,跳過了初果二果,直接獲得三果。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之後,又達到四果阿羅漢。也可見楞嚴咒力在除習斷惑上的巨大功效。

阿難的修行之路是典型的大乘路線。他不斷的發願,自己雖未得度,願度末世一切眾生。悟得很透很快,而斷惑就顯得很慢了。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之後,達到二果 阿羅漢。直到佛陀入滅,阿難都沒有證得四果,直到大迦葉結集經典時,不讓阿難這個沒證阿羅漢果的人進入,阿難這才一著急,由願力推動而證入四果阿羅漢。

兩條路徑,一條由苦而入,一條由願而入,就看每個人自己的根機因緣了。自己知道自己走在哪條路上。好好堅定的走下去,專一精進,戰勝自己這條路上必經的困難險阻,自然會一步步收穫相應的果證。

阿難作為楞嚴經的請法主角,到這時已經可以穩定不疑的安住於透徹的解悟中。他非常感恩佛陀的開示教誨,又一次悲從心生,忍不住流淚。這是楞嚴會上阿難第五 次哭,與前四次不同,以前基本上是悔恨的淚、自責的淚、強烈祈求的淚。而這次則是透徹領悟之後,大欣喜大悲悔的感恩之淚。也正是這樣一處身心狀態的標誌性 轉變,讓他正式從修行的解門進入到行門。

阿難長跪合掌,禮佛謝恩:無上大悲清凈寶王,善開我心。能用這樣種種因緣,方便施設讓這麼多沉淪的眾生出離苦海。然而,我雖然解悟了如來藏普遍含育十方,但從前只顧多聞,修習不深入不得力,我現在就像是漂泊在自家門外的旅行之人,雖然蒙受佛陀賜予華麗的房屋,已經獲得大宅(已經證獲本具的圓滿自性,但還未通身進入),還要因門而入(要通過實際修行,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融入本性)。還請您不舍大悲,為我們這些沒有證得四果阿羅漢的有學之人,開示如何才能攝伏長久依賴習慣的攀緣,得佛心地、入佛知見。

既然想要身口意三業完全入於本性之門,就要先知道「門」長得什麼樣子。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並非到處都是門,不要盲闖瞎撞。通入本性的路,是後面二十五聖各述圓通概括出的二十五類歸途。通入本性的門,就是這裡說的發心的二種決定義,他概括了任何道路上通向自性的大門。

佛陀於是先開示了真修行初發心的二種決定義。

第一決定義: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修行初發心因地不生不滅,才能得到佛果的不生不滅。

第二決定義:要從煩惱習氣當下的根本無明之處解開,才能真正消除煩惱習氣,才能棄捨有為,取佛果位。

現在,阿難、富樓那等解悟的腳跟已經站穩。這裡的修行,是圓修圓證,無功用道之修。不是禪定功夫漸次加深的、在三界之內往上界提升的有功用道之修。

從此以下的行門之法,全部都基於悟得的這個不生不滅本性的基礎之上:

1、二十五聖修證所述的初證圓通之處,都相當於第三卷末阿難證得合如來藏開悟時的初住位。就是說修行的起點、中間和終點都應是不生不滅的。

2、修行的點滴進展都是一邊熏習不生不滅之因,一邊解開當下的煩惱習氣之解。

3、證得圓通的25種方法,是證初住之前有為行的方法,也是初住之後無為修的方法,直至妙覺位,行相上的方法可以不變。

4、堅持的重點在於:每一步的行持落腳點都是對圓滿妙明本性的開採。從十住位:分破無明、分證三德。到十行位:十番智斷、令三德十倍增明。到十迴向位:更成十番智斷、更令三德十倍增明。到十地位:更成十番智斷、更令三德十倍增明,猶如大地荷負一切,普入三世諸佛智地。

這裡的自性三德指:(1)因理心發而「正」——法身德。(2)因慧心發而「了」——般若德。(3)因善心發而「緣」——解脫德。自性是如如不動不變的,而自性本具的三德卻是越來越光明。因為自性的性德顯現在行為功用上就是:身口意之行越來越正、對事相越來越了脫、因緣上純善而無惡緣。隨著修行的不斷穩固和深入,自性的性德光明越來越圓滿。

修行過程中所作的任何行持都是方法、手段和借用的形相,修證了義的菩薩萬行,終歸本意在於在心地上智斷無明,增明自性三德光明。修行階位的對照,在圓成佛道的因果同時裡面,正是心地的因。

因地修行,是本性三德的不斷增明。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各種方便的圓通修法,讓心地經歷:與佛同住、與佛同行、與佛同向、與佛同地。這樣在心地上番番提升,流露出來的言、行、一舉一動自然就越來越與佛契合,從而真正進入自性的大華屋,成為真正駕馭房屋的主人。

解行並進的修行中:解決定了修行的點點因,行顯現了修行的顆顆果。從大乘行的解與行的聯繫之處,可以先簡單看看修行中解與行之間的關聯:

阿難請求佛陀指出門在何處。如何通身進入自性大宅。他已經發心「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所以懇請佛陀開示在大乘修行中,什麼樣初發心的修行,才能獲得與如來一樣的無餘涅槃、擁有像佛陀這樣的佛知見,廣渡眾生。

佛陀憐憫著在會的聲聞緣覺、以及像阿難這樣大乘菩提心還沒有究竟自在的修行人。同時,佛陀也觀察到,在他滅度後的濁惡的末法世界裡,也必然有許多眾生會為了度脫苦難眾生而發菩提心,求取佛果。但他們都去佛久遠,還是很需要為開示通向佛果的真修行路。

真正行門的第一步,就在於決定初發心。

佛陀對阿難說:你們如果想修菩薩道入佛知見,那麼佛果正覺就是你們要達到的「果」。因果不爽的規律你是知道的,你應該先仔細觀察「因地發心」和「果地正覺」是同是異。阿難,如果以生滅之心為修行的因,想要證取不生不滅的佛果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你應該觀察這個世間可做的事情,哪一個不會變?哪一個不會滅?哪一個不會壞?所有的有為之法,都是生滅的。可誰都沒聽說過虛空會爛、會壞。為什麼呢,因為虛空沒有最初作的生起,所以就沒有最終的壞滅。

現在先來觀察自己修行的生滅之心在哪裡。從淺近處觀察自己的身體:堅硬的肌肉筋骨屬於地大、潤濕的津液精血屬於水大、暖 觸的燥熱溫度屬於火大、動搖的氣息運轉屬於風大。這四大,互相纏繞,將你清澈湛然的圓明本性,分割為看、聽、嗅嘗觸覺、分別觀察。從識陰開始,重疊生成行 陰、想陰、受陰、色陰。五層重疊,形成了生生滅滅的渾濁之相。

自性本具的不生不滅清凈之體為什麼會變得渾濁了呢?總的來說,這種渾濁就像在清水中投入了泥沙。原本的清水就變得渾濁不清了。你把自己清凈不生滅的本性,變成渾濁的生滅世界,也是這樣:在自性的清水中,重重疊疊投入五重陰蘊,他們攪和在一起,就變成了五濁惡世。

1、劫濁——根塵相對的交織:色陰。

在自性第二月的見精之空里,影現出山河大地的世界萬有。空與有,遍十方界。這都屬於前塵。然而,前塵妄境卻與六根妄能一一相對,不能分開。因為眾生硬是要 把塵境認明到自己心裡,所以:一方面,「空有」的前塵,就必須用眼見等根性的功能去認明、覺察他。另一方面,「見聞覺知」的功能,也必須配合空有的前塵去 實現他。從而導致根塵相對,前塵境界與根性功能,互相交織在一起,虛妄的形成了第一重:劫濁。

佛法中通常用「劫」來表示時間,這也是非常科學的。如果超越了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範疇,其實是沒有虛幻時間概念的。而時間 用認取色陰境的劫來表示,也正揭示了時間的相對性。就是說,對於不同的眾生而言,有什麼樣的根性功能,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時間相。比如:很多人都有體會,打 坐入定時,很長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因為定中的心識不動或動得很慢,給時間做參照的根性功能的單位標準也就相應的延長。

這樣同時也能理解,為什麼說天上一天地上十年;或者受地獄苦百千萬劫不得出離;或者一念空凈阿僧祇重業一時消滅;或者得宿命通者能見來世前生。這都是因為 我們的根性功能起了變化,所以改變了相對的時間相。這也告訴我們,不要在神秘處著眼,徹底凈化自己心性,開發根性本具的性能,才能得究竟的大自在。

2、見濁——功能分隔的交織:受陰。

如果只是單純的六根對六塵,那不過就是見聞覺知性的受陰境而已,只是一層渾濁。但是,人們在實際處境中,一般很難把事相細分成色聲香味觸法這樣來看,而是 習慣於把他們看作一個實有的整體。就演繹成了一個看似真實的外境。所以世界相的構成,又被認定為微細元素「地水火風」。內在的見聞覺知性,同時對應地、對 應水、對應火、對應風,每一大,都有四種覺受予以綜合的對應,這樣四四相疊,互相交織在一起,虛妄的形成了第二重:見濁。

3、煩惱濁——意識覺性的交織:想陰。

阿難,比如你曾經讀誦學習過的這些法音,你一直記憶在心裡不忘。這樣六塵的境界又被意識納入,這樣從意識中就容現了虛幻的六塵。成為見、聞、嗅、嘗、覺、 知六識妄想。這樣的六識妄想,如果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的六種前塵,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相貌;同時,如果離開意識的分別覺知,根本也不可能形成知見。只是這樣由 「分別覺知」和「塵境相狀」互相交織在一起,虛妄的形成了第三重:煩惱濁。

4、眾生濁——別業同業的交織:行陰。

阿難,比如你每天從早到晚,念念生滅不停,身邊的萬事萬物也都在生滅的發展延續之中。然而,雖然我們都知道有生就有滅,但是,我們卻用生滅之心鞏固著內在的身心世界和外在的山河大地。

一方面,從別業妄見來看:我們潛在的知見總是欲求著能更長久的保持自己的身體、更長久的擁有自己所愛的人事物、更長久的延續生命。長久再長久,最好是永續 不滅。另一方面,從同分妄見來看:眾生共同的貪嗔痴慢疑的業習,造就了這個國土世間。然而貪嗔痴的習氣,卻總是像流水一樣不停不歇的汩汩流淌在每個人的心 中,不停不歇的汩汩遷流於造作著這個國土。

正是因為生滅之心維持著內在的身心世界、維持著業習幻化而生的外在國土,導致每個不同眾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世界的樣子都不一樣。「別業眾生相」和「同業國土相」互相交織在一起,虛妄的形成了第四重:眾生濁。

5、命濁——同體異用的交織:識陰。

在清靜湛然的自性中,本來是沒有什麼異同的。只是因為六根、六塵、六識各自隔閡、互相逾越,無端標明了根塵之間的各自差別。

從清凈自性上說,這些根塵識都是自性的顯現。他們在本體上是相同的,在功用上是各異的。因為有了同異的分隔,讓惟一湛圓的自性,各立門戶,分隔成六大功用、十八種相用,功用與相用互相重疊,虛妄的形成了第五重:命濁。

也就是說,自性的最初妄動,形成被認知的見性、聞性、嗅性、嘗性、知性、覺性,就是六大功能、十八相用的安身立命之處。由這六種性能產生的功用和相用的重疊作用,形成了眾生所謂的生命。

繼續說初發心的二種決定義。第一決定義是修行之因要符合所得之果的不生不滅:五濁都是生滅,需要念念熏修不生滅性才是真修。第二決定義是面對煩惱習氣要從根結解開:轉移打結之處不是真解,根中解結才是真修。這兩種決定義之後都跟著說明了修行之法。一個是依真,一個是除妄,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進入修行正道。然而,在楞嚴經法會上,因為阿難從妄歸真的因緣,妄習深重。所以佛陀對根中解結的除妄之法,從六解一亡、25聖圓通、文殊選根,洋洋洒洒說了兩卷多。而對於依真之法,只是在此用了六七句簡略帶過。其實這兩種修法,互為隱顯,25種圓通法門,其實每個都隱含了這裡所說的依真之法。這兩類修法是同樣重要的。

阿難,你現在想令見聞覺知,遠遠契合於佛果的常樂我凈。應當首先選擇生死根本,依著不生滅性,漸漸圓滿湛然,性德成就。

見聞覺知,是我們用來修行的工具,而不要誤解為我們修行的因地。修行初發心的因,是依著時時圓滿的不生滅性。當我們還不能夠時時刻刻不生滅時,就需要使用 見聞覺知的工具,實際執行一種具體的行門,以便念念熏修這不生滅的因。因就像花,花開放了足夠長的時間,歷經風吹雨打都能不衰敗,就自然會結果,那就是常 樂我凈的佛果。而這裡的重點就在於「依不生滅」。

1、修行方法: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提起真心的湛然心光,只照清凈自性,不緣外在世界。從而,五濁重疊的虛妄生滅就慢慢由強而弱、由動而靜。旋字提示了修 行的下手方法,就是改變原有的方向,從攀緣外相變為皈依真性。這樣,生滅起起伏伏的力量就逐漸減小,慢慢的匍匐下來,歸於清凈。亂動的本性從而還原為本有 的覺性。

「得元明覺」——得到無生滅的元明覺性。未得之前,旋其虛妄。得到之後,念念保任。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念念都要回歸於初住位所證的圓滿本性,才是真修的因地之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不斷的熏習、鍛煉,才能圓證佛果。

這裡標示了前後兩段具體的方法:(1)旋:改變原有方向。(2)因:明確依不生滅為修行之因。

2、修行過程: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妄動的身心世界比作濁水,要想歸於清澈自性,首先要斷除亂動的外緣,把水放在不動的器皿中。第一步:止戒。

「靜深不動」——器皿不動,濁水還不靜。要持續的保持不動的狀態,才能得到深靜。第二步:止定。

「沙土自沉」——靜久了,沙土慢慢下沉,清水漸漸浮起。身心世界的境界都相應的發生轉變,五種神通也隨之而來。第三步:境界現前。

「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水看似清凈了,沙土看似沒有了。其實只是把前塵境界和內在煩惱,暫時伏住,定力退去後煩惱還會顯現。此時見到清水,真正相信了佛陀所說。第四步:信位伏惑。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把沉澱的泥撈掉,就只剩下清水。撈掉泥沙,就是斷無明,斷一分無明煩惱,得一分清凈法身。第五步:初住起修。

3、證果之相: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直到把泥打撈乾凈,不管器皿怎麼搖動,都不會再渾濁了。這時,水清澈透明,可以映現並照澈外在的一切,再不會起無明煩惱,一舉一動都符合清凈涅槃之德。

阿難,你發菩提心,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必定要下定決心棄捨有為之相。這些有為的煩惱,發起、生長,到底是誰在發起,誰在承受?初發心修行,第二決定義,就是需要觀察虛妄根塵是何處顛倒。這就像解結的人,如果連結在哪裡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說知道怎麼解了。

如果是虛空,沒有形相,就沒有結需要解。因為就在你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像六個盜賊、六個媒人,時時向外傳媒並竊取著主人的自性大寶。由於自性大寶被分散的竊取出來,紛紛各置賊所,從而形成了無始以來眾生和世界的重重纏繞,使眾生不能超越器世間。

重重纏繞的「世界」相來看:「世」表示時間的遷流、「界」表示方位的邊界。界 有十方: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世有三數:過去現在未來。自性本具的圓滿功德,被時間與方位交織的劃分開來。一切眾生,從劫濁到命濁的五濁重疊, 同時在內部身體和外在世界遷流相涉。東南西北與過現未來交織為第一重12份,每份又各有十方交織為第二重120份,每份又有十世交織為1200份。流變三疊,從遷流的時間和相對的方位,將圓滿的自性功德相應的分隔為1200份。(如圖)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功能,其實本身就是自心本性的作用。只不過我們的妄動把他們分開了。即便是分開了的六根,根性的功能也是周遍圓滿的。然而,由於綿綿密 密的遷流,有個現在的時間相,形成相對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由於前後左右的交涉,有個當下的處所,形成相對的東南西北的方位。時間和方位交涉,又把圓滿 自性的功能分隔了。而六根的功能,同時由於根相的局限,又有了圓滿根或不圓滿根。

眼:見前方和兩邊,不見後方。具自性的(2/3)800功德。不圓根。

耳:十方周聽,遠近無礙。具自性的全部1200功德。圓根。

鼻:出息、入息,中間有停缺。具自性的(2/3)800功德。不圓根。

舌:言語義理無窮無缺。具自性的全部1200功德。圓根。

身:合時兩方都觸知,離時不知。具自性的(2/3)800功德。不圓根。

意:意想沉默,聖凡全都包容,沒有缺憾。具自性的全部1200功德。圓根。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指的是六根的本具功德,其中功德指功能和正大光明的性德。然而,對普通人而言是不可能具備800或1200功德的。例如,因為時間遷流、相對方位的障礙,把原本圓滿的可以見到十方、十世的「眼根」功能局限在小小的方寸之間。而誤認為較寬廣的所見就是天眼神通。其實,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五種神通只是對比現有的局限功能而言是超越的開闊的。但相比自性的1200功德,很多神通者其實都還不圓滿的。也就是說,仍然在世界的纏縛之內。

而佛陀這裡從根處下手的功夫,意在直達究竟的漏盡通。就是說從六根處解結,直接就解開各個根相對應的世界的所有纏縛。沒有纏縛,自性不再虛妄的向外奔流,變成如如的覺照,自性功德的外漏就盡了、生死的奔流就斷了、煩惱習氣的結就解了。

到這裡為止,是在說明行門第二決定義,除妄需解結的內在道理。

所以阿難,你想逆生死欲流、從生滅到達不生滅,就應該反觀這六個向外生滅奔流的根,誰深誰淺?哪個圓滿?如果能夠選擇一個圓滿的根修行,比選擇不圓滿的根,解結返流修行的效果和速度就是一天和一劫的差距那麼大了。

從根中除妄的修行,佛陀已經把六根的各自優劣暗示得很清楚,接下來就需要阿難自己選擇了。因為根、塵、識都是圓滿自性的展現,從十八界一一修行都可以圓滿 菩提之果。在平等的佛果里,行門之路沒有優劣。但是,因為阿難聽聞這麼多佛法、修行這麼長時間都還一直不能圓滿智慧,所以佛陀讓阿難從七大十八界中選擇一 門深入,只要一門通達無妄了,六根就會一時清凈而圓滿佛慧。

當我們實際體會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修行時,絕大部分人都會把六根當作六個獨立的通道。其實,當我們認真的放下來、定下來,就會發現,他們不 過都是因緣而起的功能,根相是虛幻的,六種功能中間也沒有隔閡的邊界。此處第二決定義,是進入行門的有相實修。這裡阿難代我們提問,與佛陀一起帶著我們邁 過行門的重要關卡:認清六根真實的面貌。

1、六根非一亦非六

阿難問:為什麼六根衍生出來的25門,只要深入一門,就可以讓六根同時清凈?

佛陀先告訴阿難:你只斷了見惑,還沒有斷除根中虛習,所以不能觀察到分別意識的微細生住異滅之相。就是說,如果能觀察到其中微細生滅的相,就不會分一分六。所以這時,佛陀從相上對阿難開示:

你觀察一下,現在六根,是一體還是六個?如果六根是一體的,為什麼耳不能見,眼不能聽?如果是六個,你怎麼接受我現在的開示?如果只是用耳朵聽,耳朵聽到 就到此為止了,口怎麼知道要提問,身怎麼知道要行禮?所以,並非從一起而最終形成六根,也不是從六根起而最終合成一,更不是本來是一、本來是六。應該知 道,六根不是一也不是六。這些一六妄想,都是因為無始以來的顛倒沉淪、生死交替。你雖然已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但還沒有除去涅槃的執著。這就像虛空里放置 著各種不同器具,而這些器具中的空,並沒有同或不同,更沒有一與非一。六根也是這樣在真空妙圓中幻現的:

(1) 由於明暗相對,妙圓的自性妄動,湛然之明黏著發見。見性中映攝了色相,攘色相結成見性中的勝義眼根,就是眼根本元內的極其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肉眼不能 見。即有了內勝義根,外浮塵根就顯現,形成了像葡萄一樣的眼睛。而通過這樣由粗重四大形成的浮塵眼根,讓自性的作用向外流溢賓士於色。迷真成妄。

(2) 由於動靜相對,妙圓的自性妄動,湛然之明黏著發聽。聽聞性中映攝了聲相,攘聲相結成聽聞性中的勝義耳根,就是耳根本元內的極其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肉眼不 能見。即有了內勝義根,外浮塵根就顯現,形成了像新卷葉子一樣的耳朵。而通過這樣由粗重四大形成的浮塵耳根,讓自性的作用向外流溢賓士於聲。迷真成妄。

(3) 由於通塞相對,妙圓的自性妄動,湛然之明黏著發嗅。嗅聞性中映攝了香味,攘香味結成聽聞性中的勝義鼻根,就是鼻根本元內的極其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肉眼不 能見。即有了內勝義根,外浮塵根就顯現,形成了像勾起的兩隻手指一樣的鼻子。而通過這樣由粗重四大形成的浮塵鼻根,讓自性的作用向外流溢賓士於香。迷真成 妄。

(4) 由於有味無味相對,妙圓的自性妄動,湛然之明黏著發嘗。嘗性中映攝了味道,攘味道結成嘗性中的勝義舌根,就是舌根本元內的極其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肉眼不 能見。即有了內勝義根,外浮塵根就顯現,形成了像新月一樣的舌頭。而通過這樣由粗重四大形成的浮塵舌根,讓自性的作用向外流溢賓士於味。迷真成妄。

(5) 由於離合相對,妙圓的自性妄動,湛然之明黏著發覺。覺性中映攝了觸感,攘觸感結成覺性中的勝義身根,就是身根本元內的極其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肉眼不能 見。即有了內勝義根,外浮塵根就顯現,形成了像腰鼓一樣的身體。而通過這樣由粗重四大形成的浮塵身根,讓自性的作用向外流溢賓士於觸。迷真成妄。

(6) 由於生滅相對,妙圓的自性妄動,湛然之明黏著發知。知覺性中映攝了法相,攘法相結成嘗性中的勝義意根,就是意根本元內的極其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肉眼不能 見。即有了內勝義根,外浮塵根就顯現,形成了像在幽暗室中見一樣的意識思想。而通過這樣由粗重四大形成的浮塵意根,讓自性的作用向外流溢賓士於法。迷真成 妄。

2、六根功能不依根

阿難,這樣的六根,都是由自性本覺妄動認明,而有了認明的明覺。失去了精純本性,黏著妄塵作用發光。所以,沒有明暗就沒有見、沒有動靜就沒有聽、沒有通塞就沒有嗅、沒有淡味就沒有嘗、沒有離合就沒有觸、沒有生滅就沒有覺知。

你只要不隨著明暗、動靜、通塞、淡味、離合、生滅這十二種相流轉,拔除一根,脫去這些相,伏歸自性,就能開發本有明耀。自性明耀發明,其餘五根隨應而脫。

不跟著前塵而起知見,自性的本明功能就不會依循根而外泄。只是寄著根的門口,透顯自性本有的朗然光明,從而六根互相為用。就 像現在法會上,阿那律無眼能見、跋難陀龍無耳能聽、殑伽神女無鼻聞香、驕梵缽提不用舌能知味、舜若多神沒有身體也能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不因心念也能 圓明了知一切。所以,阿難,如果你六根圓滿撥除,內在自性就瑩滿發光。這樣浮塵根與器世間這些變化相,在光中就像熱湯銷冰,蕩然無存,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這就像人們總以為是眼才能見到。比如兩個人對面站,有一個人突然把眼閉上,用手摸另一個人的頭和腳。其實原先是要通過眼見來分辨對方的頭腳,現在閉眼見到 暗,頭和腳在暗中不能分別。但用手摸後,心中能分辨對方頭和腳的知覺,跟用眼見後在心中的知覺是一樣的。你想想,只是除去明相,還沒有除去暗相,都可以通 過另一根做出同樣的判斷知覺,更何況把明暗二相的前塵、把眼耳鼻舌等六根全部削除,怎麼可能不回歸到圓妙的覺明呢?

3、分清功能與外境

阿難聽說要脫離明暗、動靜等相,就誤以為自性是斷滅空,所以又發問:如果以斷滅空為修行之因,怎麼可能獲得如來清凈圓滿、常住不壞的果位呢?

佛陀對阿難說:你啊,真是只知道多聞,習漏未盡。只是知道迷真執妄是顛倒的道理,到了真的顛倒出現,卻不認識了。這裡,阿難只是一概混同,直接用意識上的「空」去套用佛陀所說的離相,沒有微細觀察到這個空的意識本身就是一種顛倒的認知。

於是佛陀就讓羅侯羅敲鐘。借著敲鐘,分別問阿難,有聞嗎?有聲嗎?阿難都回答有。佛陀告訴阿難,你把聲音和聽聞性搞混在一起了。鐘聲自己有生有滅,不是鐘聲令你的聽聞性有生滅。

你把外在的聲音迷惑成內在的聽聞性,同樣也把外在塵相的消滅迷惑成內在自性的斷滅。就是說,聽聞性是自性功能,聲音是外相境界。六根是指著功能說的,如果把功能和外相混在一起,就無法進入真正行門了。

為了再次分明功能與外相,佛陀又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有個人熟睡時,家裡人在舂米。這個人就在夢中把舂聲當作鼓聲,醒來才知道,原來夢裡是如此錯亂迷惑。就是說,我們也是這樣,把聲音當成能聽之性,其實聲相只是由自心的認知變現出來的。

對於因生滅之心而起的斷滅想,佛陀再次開示說:阿難,人睡著了,聞性也不會滅去,即使是身體死了,自性的功能也不會隨身體滅去。只是眾生無始以來都是追逐 念頭流轉,不能悟到妙常凈性。所以生生世世流轉生死。如果棄捨生滅之相,守於真常之性,自性之光現前,根塵識心就應時銷落了。湛想的微細法塵、愛法的微細 情識,正是意識根與微細法塵相對的結垢,這兩個微細粘執都遠離,則你的法眼就清明了,怎麼可能不成就無上知覺呢。

進入第五卷,就正式進入看得見摸得著的行門。阿難明白了修行要從六根觀照,返妄歸真的起修,但對於除妄解結,如何把生死流轉的根結解開,還不清楚。所以請 佛開示解結之法。這時,佛陀憐憫著撫摸阿難的頭頂,同時,十方如來異口同聲的告訴阿難:「讓你流轉生死的根結就是六根,沒有其他了。」可是阿難不滿足於只 是個結論,心裡還認為六根和解結的概念是實有,所以還想知道為什麼輪迴生死的根結就是六根。

1、入一乘圓法而修

佛陀先概括的回答到: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要想知道為什麼被纏縛於生死之中,其實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知道,解脫和纏縛都是虛妄的,在空有不二的一乘圓法中,沒有一個真實的纏縛之處。正是因為纏縛之識是虛妄的,所以一旦透徹觀察到他了,就像空中花一樣,不需要刻意去解,結就散開、不存在了。而不管六根還是所對的六塵,都是由這個虛妄的識性幻現出來的,同源於虛妄之識。

「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猶如交蘆。」——被我們認為真實的「結」,其實都是一隱一顯的兩邊組成一對而互相因對方的緣而生的。就像兩隻交纏在一起 生長的蘆葦,哪一根斷了,兩根都會同時跌落。概括來說,就是「塵」對「知」、「相」對「根」。因為兩個是互為緣起,所以沒有自己生起的自性。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其實一顯一隱對應著的兩個事物,他們本來就是湛然自性的印現,本來就有覺的功能。但我們的自性卻妄動,在此之上又立了一個認知,把認知與對應的所知,收歸為自己。這個「立」,就是無明的本元。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如果想要解開生死流轉之結,其實就是把自己在六根門頭顯現的自性功能,一一收歸,去掉捏造,朗然知見而無我見,朗然知聞而無我聞,如是類推。沒有見聞覺知諸漏,就沒有色聲香味諸礙,當下就是真凈涅槃。涅槃中怎麼可能還有未解開的結?

這段內容很重要,其實就是隨後25行門處處返妄歸真、步步圓修圓證的主脈。所以佛陀隨後又以偈頌重複。這段偈頌不僅在語言上非常美,而且強調了入於圓修的幾個重要之處: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1)空有、真妄、見相、都是像交蘆一樣互為生起因緣,所以各自無自性。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具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2)解脫與纏縛,看似兩條相反路線,其實都是自性顯現。本因都立在妙有自性上。凡夫流轉自性不失,聖人安立宛然動作。在一乘的圓滿正法中,沒有二的戲論。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3)在無二的圓法中修行,仍然有先後次第。選擇圓通之根,入於自性正流,最終成就正覺。六根門頭都奔流著強大我執的行陰微細識,像暴流一樣源源不斷翻滾出洶湧的習氣,這正是我們需要停止、逆流並導正的修行對象。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4)因為我執的存在,如果直接講真和非真的道理,大部分人不會用來對照自心,而會用暴流中的我執去認知真和非真。其實真幻都是心意識取著出來的。所以這個道理一般不對大眾公開演說。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5)這就是彈指一念間超過有學無學之位的妙圓修因。也是十方如來共同成就的最究竟的成佛之道。

2、綰巾作結示解

阿難明白了圓滿佛法中的無二圓修,心目開明,滿心歡喜。既然就要入於圓修,阿難就請求佛陀進一步開示六解一亡的依次修行順序。

於是佛陀拿起桌上的華麗絹巾,一個挨一個的,依次打了六個結。每個結打好了,阿難都會回答一聲這個叫做結。華巾的體是相同的,而結不同。而且,第一個結到第六個結,順序已定,不可能改變。六根的異同也是這樣,自性畢竟同中,顯現六根畢竟異,不會雜亂。

現在,你一定嫌這六個結不好,希望返源為一巾。如果這六個結都解除了,就一個結也沒有了。一的名字也沒有,怎麼還會有六呢。六解一亡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解呢?

佛陀把結握在左手,顯示一段沒有結的華巾給阿難,問這樣解開了嗎?阿難說沒有。又把結握在右手,問阿難,同樣回答說沒有。只有把結從結心中間解開才算。——就是說,沒入空性之前,都沒辦法真正解除習氣,只是暫時的埋藏、忽略、不理他們而已。

佛說:佛法從因緣生,不取世間和合而成的這些粗重相。所有這些相,在佛法中都明了根本的原由。所以,隨你選擇六根衍生出的哪一門,根結如果解了,塵相自然就消除,從而真心自性就朗然現前。——就像兩根交蘆,一根抽離,另一根就自然倒下。這樣一根一塵得以解除,入三摩地。

那麼,六個結能不能一下子同時解開呢?不能,他們是依次結起來的,就需要依次解開。——已經有解除一根的經驗,就知道如何解除其餘根結。從而一一解開。

六根解除也是這樣,此根初解,先得入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第一步:通過修法,根相皆空。第二步:空力漸增,法執即破。第三步:法執斷盡,空亦不生。

這裡,第一步初解入空,是六根的橫向解結,還不是很透徹。直到第三步,才是根門的縱向透徹的解結。就是說,從一根初解,到俱空不生,仍然是精進的深入修行 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執著此根彼根,在未圓滿的空中,其餘諸根漸漸脫粘。而真正透徹的解結,只有達到俱空不生才算。那時,自性的光明才會朗然顯發,從而徹 底的照破所有根相,徹底無漏,得無生忍。

聽了佛陀六根的開示,阿難明白了根、塵、識都是圓滿法界的幻現,深入一門都能通達圓滿本性。同異消除,得無生忍,自在而住,邁入行位。阿難法喜充滿,身心 皎然。繼續請佛陀開示,應該選擇哪種通達圓通的修行本根。這時,佛就請在會的無漏大阿羅漢和大菩薩們,各自宣說自己修證中的圓通之根。

接下來就像上演一台大戲,佛陀導演,文殊監製,25位聖者共彈共唱,共同鋪設了從凡夫通往佛果的大道。這25條路,藏通別圓都有、聲聞緣覺菩薩法門同開、大乘小乘共演、適合利鈍不同的各種根性修學人,最終統統歸入圓滿的佛果。而且,這些行門並不是非要到證悟圓解後才能真正起修,而是從凡夫位到菩薩位一直都適用的方法。

25聖述說的行門方法,從前到後分為:六塵、五根、六識、七大。六根中的耳根被放在最後詳細描述。六塵中的聲塵被提在色塵之前最先宣說。從而前後呼應,從聲塵到耳根,把十方三世佛的所有行門全都統括在這25門之內。在圓滿湛然的佛果世界裡,這就像25道各色寶光,接引著從凡夫位到菩薩位的九界眾生,步步登極佛果。

1、聞佛音聲的喬陳如

喬陳如尊者是最初聞佛音聲成道的尊者。他和五比丘一起,追隨守護修道中的佛陀,並成為了佛陀在人間最先度脫的阿羅漢。

他是聽到佛陀宣說「四諦法」而成道的,也就是佛法最初創時著名的三轉四諦法輪。佛陀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是苦汝當知、此是集汝當 斷、此是滅汝當證、此是道汝當修」;「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其實,這精闢無暇的「苦集滅道」已經將世間輪迴、出世 解脫的真理全部都容納在內了。是佛陀正覺智慧對世界萬象的極高度濃縮。後續說的三藏十二部的佛法,其實也可以說是「苦集滅道」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層面、 不同階段的展開演繹。所以這裡請喬陳如最先說法,一面拉開25行門的序幕,一面也帶我們進入佛陀正覺智慧演繹的浩浩蕩蕩一代說教。

喬陳如說,我於佛音聲悟明四諦。這是第一步:透過佛音聲,自己實際在萬事萬物中真正體察到四諦,隨悟隨放。

隨後,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這是第二步:苦滅集斷,安住道滅,名稱實解,開悟深信。也因此因緣,佛陀賜於得阿若多的名號。意思是最初解,成了法的化身。

最後,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這是第三步:萬事萬物全都變成佛陀音聲的化現。不僅僅是佛的音聲,九界眾生的音聲,有情無情的音聲,都變成圓滿妙明的真性所現。得無漏大阿羅漢果,超出輪迴。

從佛音聲而悟道是聲聞根性。最初把四諦看做絕對的苦集滅道是藏教修法;隨後安住道滅、緣集即苦,是通教修法;最後,妙音密圓,性聲真空即如來藏是圓教修法。

作為總結,喬陳如說:佛問圓通法門,以我親身所證,從音聲進入修行是最上的圓滿之法。

2、觀身不凈的優波

優波尼沙陀也是最初跟隨佛陀學道的尊者之一。他知道佛陀最初成道時用了觀不凈相的方法,於是跟隨佛陀學習觀身不凈的修法。

最初,觀不凈相,生大厭離。這是第一步:從觀想身死、身體膨脹、屍體青瘀、屍體膿爛、屍體變壞,屍體血塗,肉被蟲啖,剩下骨鎖,骨肉分散這樣的九種想,從而對自身及因自身而起的一切世間貪慾生起極大的厭離,使貪慾的心停住下來。屬於有為的對治之法,隨觀隨放。

隨後,從不凈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無二,成無學道。這是第二步:身內十二物(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身外十二物(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臟腑十二物(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隨著觀察的深入,析入極細的微塵,最後歸於虛空。就穩定的站在空性之中,悟到空色不二,開悟深信,成無 學道。也因此因緣,佛陀賜於尼沙陀的名號。意思是色性空,成了法的化身。

最後,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這是第三步:色塵消盡,圓滿妙明的真性中顯現所有妙色,得無漏大阿羅漢果,超出輪迴。

從佛陀教導的觀不凈相悟道也是聲聞根性。最初厭離色身塵境是藏教修法;隨後析入虛空、空色無二,是通教修法;最後,妙色密圓,性色真空即如來藏是圓教修法。

作為總結,優波尼沙陀說:佛問圓通法門,以我親身所證,從色相進入修行是最上的圓滿之法。

3、聞香解脫的香嚴童子

香嚴童子宿世承佛教導,觀有為相。因緣讓他隨緣諦觀了其他比丘所燒的沉水香而入道。

最初,我昔辭佛,宴晦清齋。香氣寂然,來入鼻中。這是第一步:萬緣放下、獨居獨坐,只剩下鼻根與香塵。深入禪定。

隨後,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這是第二步:定功深入,觀察微細的生滅緣起。粗相消去,細相尚存。定到細念也消,無漏之性自然顯現,從而開悟深信。也因此因緣,佛陀賜於得香嚴的名號,成了法的化身。

最後,塵氣脩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這是第三步:香塵消盡,圓滿妙明的真性中顯現所有妙香,得無漏大阿羅漢果,超出輪迴。

辭佛獨修,觀香緣起,是緣覺根性。開始,觀塵境的虛幻和合、觀微細生滅的緣起性空,屬於通教修法;最後妙香密圓,性香真空即如來藏是圓教修法。

作為總結,香嚴童子說:佛問圓通法門,以我親身所證,從香塵進入修行是最上的圓滿之法。

接下來的三位聖者,全部帶著眷屬,都可以算是在行菩薩道,其中兩位登菩薩位。他們都是無始以來從古佛處學道,現在化現在釋迦摩尼佛的佛世中修行,助佛宣化的。

菩薩道在修行的入道之初顯得與聲聞、緣覺有著不同的偏重。菩薩道行者,也同樣是走在佛路上的修行人。只是,遵循的入道之法是六波羅蜜,六種通達解脫彼岸的 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法,任取一法,同時都包含了其他五法,在實際修行時是同時並行的。菩薩道修行人,遵循這六種方法,隨著變 化的外緣而顯法,就在外相行門上形成了菩薩萬行。而自己內觀的具體行門,則隨順各自的不同法緣,都包含在25行門裡。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從廣義上,也可以說聲聞人是菩薩聲聞,25行 門一一都是隨緣應現的菩薩行法。然而,由於菩薩行可以隨緣萬變,所以在外相上沒有一個絕對的依循標準,容易給後人產生誤解而導致偏差。所以釋迦摩尼佛選擇 了以聲聞僧團為基點的戒法,以維持正法久住。所以以下涉及到菩薩行門的,基本都是在心性觀照上下功夫,在外相行持上很少有一致的標準。

這三位聖者,分別從味塵、觸塵、法塵得到的究竟解脫。

4、行醫的藥王葯上菩薩

藥王葯上兩位菩薩,帶著五百梵天眷屬,一起向佛陀頂禮並宣說圓通本門。

過去琉璃光佛,有日藏比丘宣說正法。星宿光長者供養各種妙藥給日藏僧眾,他的弟弟電光明以美味醍醐之葯供養僧眾。兩人在古世時就分別被立名為藥王、葯上。五百梵天都是他們的同行眷屬。

藥王葯上菩薩,無始以來,都是良醫。外在以行醫的方式廣度眾生,內在以觀味的途經契合本性。以此修行菩薩道。

從本有的行跡來看,他們口中嘗遍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各類藥物,十萬八千多種,一一遍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而且各種藥物和合之後的變化、冷熱性、有無毒全部知曉。也以各種藥物供養承事如來。從此積功累德,隨緣而修菩薩萬行。

從內觀行門來看,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由於長劫累積的大功德力,內觀行門一旦悟道就進入深證。不由相上派遣,而是直接從極微細的空有、離合之處斷盡味因,從而識破證入法身。

在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這裡法王子之位,在等覺菩薩。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親身所證,從味因進入修行是最上的圓滿之法。

啟示:藥王葯上菩薩,為世間所有獻身於為他人服務的人做了修行的表率。就在服務的當下,專一契入特定的一塵,也可以就在塵世中,先累積有相功德,後直接入菩薩位,從而證極佛果。

5、悟後淪墮的跋陀菩薩

跋陀婆羅帶著同伴眷屬共十六人,都稱為開悟之士,都處於菩薩位。一起向佛陀頂禮並宣說圓通本門。

過去威音王佛時,十六人一起出家。當時半月洗浴時,跋陀悟到所觸的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從而根塵脫落,最初開悟。這樣由觸因而初悟的宿習,深深紮根心田,無數輪迴而不忘失。這是本有行跡。

然而,這時的開悟只是見到空性,還沒有大開圓解。在威音王佛的像法時代,跋陀遇見了常不輕菩薩。因為自己的高傲,誹謗謾罵了常不輕菩薩,而長久墮於地獄之中受苦。

常不輕菩薩經過精進修行,成為了娑婆世界的釋迦摩尼佛。而跋陀,痛苦受盡,由於宿世的因緣作用,他來到釋迦摩尼佛身邊出家繼續修道。這是消業行門。

由於跋陀在威音古佛時就已經根塵脫落見性,業障又已在受苦中消盡,所以這世修行很快就得到無學之位。承接了以前從觸因入道的因緣,這世深深證入妙觸宣明,大開圓解、習障全脫,成佛子住。位登等覺菩薩。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親身所證,從觸因進入修行是最上的圓滿之法。

啟示:跋陀婆羅菩薩,為悟後迷的行人做了修行的表率。世間因果真實不虛,修行略有所得的人,最怕的就是貢高我慢。出世因果真實不虛,種下證悟之因,遲早證極佛果。

6、空寂頭陀大迦葉

尊者大迦葉,與紫金光比丘尼一起,向佛陀頂禮並宣說圓通本門。紫金光比丘尼在過去世曾與大迦葉結為俗世夫妻,而由於真實修行,將俗緣轉化成了法緣,共同拋棄俗欲,生生世世成法眷屬。

過去日月燈佛時,我親近佛陀聞法修學。佛滅度後,我和紫金光比丘尼一起同時發心,供養佛陀舍利、佛前燃燈、以珍貴的紫色純金塗佛形象。從那以後,我們生生世世的身體常有紫金光聚。這是本有行跡,做的是有相供養。

隨後的累劫修行中,我常觀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終將變壞,不值得取著。所以惟獨以空寂修於滅盡之定。這是內觀行門,斷意識中由前五塵綜合而成的法塵,時時處於滅盡定中。

由於最初發心的殊勝有相功德,與修行內觀的滅盡空寂功夫,一有一空,相互去除偏執,從而身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獲大神通,以空法成阿羅漢。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親身所證,從法因進入修行是最上的圓滿之法。

啟示:大迦葉和紫金光比丘尼,為有俗世眷屬的行人做了修行的表率。有相的功德,配合著無相的安住,能夠轉俗家眷屬為法眷屬,從而共同證極佛果。

六塵入道行門之後,聖者們接著宣說六根入道之法。六根中的耳根被提到最後,由觀世音菩薩宣說耳根圓通,作為壓軸大戲。這裡就剩下五根:眼、鼻、舌、身、意。分別由五個阿羅漢,通過各自的親證而說。

7、失明得天眼的阿那律

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阿那律是佛陀堂弟,因過去劫以飯供養辟支佛,感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如意得樂。

阿那律頂禮佛足說:我剛出家時,很喜歡睡覺,常在聽法時睡著。如來呵責我將墮入畜生類。我聽到佛陀的責備,非常慚愧,天天哭泣自責,強忍住七天不睡,結果雙目失明。

這時世尊憐憫我,因病與葯,教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從此,我不用眼睛,卻能夠觀見十方。因為自性的能見功能本就圓滿,現在沒有眼根的分別,不必使用眼 根,反而學會了將原本外緣的見性,脫粘內伏,發起本性功能。見到的十方比用眼睛見到的境界更加開闊寬廣,得到天眼通。這裡,就在人們擔心沒有眼根不見色塵 時,佛陀教導旋見亡塵,不必見塵。當人們又擔心眼根壞滅不能起用時,佛陀教導循元脫根,不必用根。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從開闊的眼根功能,進一步證得自性真精的洞然印現,見精即是圓滿的如來藏。所以印現十方,如觀掌果,得阿羅漢果。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反轉向外之見,成為依真之元,是最上第一之法。

8、愚笨的周利槃特迦

在迦葉佛時,周利槃特迦為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但因吝惜法義不肯教導,所以感得愚鈍果報。

周利槃特頂禮佛足說:我記憶力很差,聽聞的法音自己卻誦持不了。剛出家時,佛陀教的一句偈頌「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我花了一百天的時間,都記不住。佛陀看我這麼愚笨,就教我安居觀察出入呼息。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第一步:呼息離風、氣、喘三種粗重病相,變成微細的幽棉自在。

生住異滅,諸行剎那。第二步:功夫純熟,心念越來越微細,呼吸背後的心念剎那生、剎那滅。

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第三步:心念洞開,不久所有的習漏消盡,得無漏阿羅漢果。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反轉向外的嗅息,成為依循性空,是最上第一之法。

9、口犯牛司的憍梵缽提

憍梵缽提在過去劫,見一個沒牙齒的老比丘吃東西,笑他如牛吃草。由於老比丘已證阿羅漢果,憍梵缽提輕弄沙門,懺悔已晚,生生世世口如牛一般的虛嚼。

憍梵缽提頂禮佛足說:我因為有口業,口犯牛司病。佛陀應病與葯,開示我「一味清凈心地法門」。我得以滅心入三摩地。第一步:舌根所知的所有味道都歸於能嘗到味道的清凈之心,對味塵的分別消滅,入於一心之定。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第二步:進一步觀察舌根的知味功能,非本性、非外物,也是真心妄動產物,根塵識心脫落,安住真心,從而超出世間諸有習漏。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凈,成阿羅漢。第三步:內外消融;欲界色界無色界習漏斷盡;出五陰籠、破識圓融、法眼清凈;法垢塵相消盡,成阿羅漢。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反轉向外的舌根味知功能,是最上第一之法。

10、毒刺傷足的畢陵伽婆磋

畢陵伽婆磋的翻譯意思是余習。過恆河時,呼河神小婢斷流,河神雖照辦,卻不滿意被喊小婢,向佛告狀。佛令他向河神道歉,他道歉時卻說:小婢莫嗔!大家都笑了。佛說:他其實沒有我慢心,因河神過去五百世是他的婢女,這是他的余習。

畢陵伽婆磋頂禮佛足說:我開始隨佛出家修道,總是聽到佛說世間種種不可樂的事。我只顧專心的思維著種種苦,到城中乞食。腳底被毒刺扎傷也沒察覺。等到毒性發起,全身疼痛時,越發真切的思維「諸受是苦」的法義。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覺清凈心,無痛痛覺。第一步:不隨身痛而轉,能知痛的覺是清凈的。沒有所覺的痛,也沒有能覺痛的覺。

我又思維,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第二步:能所雙亡,無二對立,攝念無住,根塵脫落。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第三步:習漏消除,究竟解脫,證阿羅漢果。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純一身根本覺,超越身觸對待,是最上第一之法。

11、空生的須菩提

須菩提翻譯過來就是空生。他初生時,家裡寶藏忽然全部空無,不久寶藏又復現。

須菩提頂禮佛足說:我長劫以來,心念空寂無礙,能憶自己無數受生,得宿命通。還在母胎中,就知本是空寂。乃至十方世界都成空寂,也讓眾生,證得空性。第一步:須菩提尊者長劫以來就已悟入空性,並穩定的處於根塵脫落的人法二空之中。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第二步:須菩提原有知見與佛知見,本就只有一步之遙。聽了前面佛陀開示的合如來藏,從不舍空性,到舍空。證到全空全性,空性的圓明之相本來就是如來藏的顯相。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第三步:不住於空,不被空縛。同佛知見,證入不住空性、空有雙運的回心大阿羅漢。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首先在意根的分別性中對治,用否定的「非」排遣各類法相;然後意根無分別,進而去除能所相對;從而將虛妄生滅的法相回歸到本源自性,是最上第一之法。

塵和根的法門介紹完之後,接下來宣說六識法門。從識入手的修行,其實對初機修行人是並不容易的。因為入手之處就是穩定的觀察識性,這已經就不執著在任何外相和某個根的功能上。一旦破顯,就能直接成片的進入圓滿法界之中,並且廣顯妙用。

前三位聖者,兩個是倒駕慈航的大菩薩,一個是乘悟並銷、證道當下就被佛授菩提記的大阿羅漢。從方法來看,兩個隱,一個顯。他們的修行路線,都可謂是權巧化現,慈悲接引眾生的。同時,也由於他們的聖道化現,使得各路圓通法門完全開顯,透顯了圓滿的佛頂功德。

這裡還需要注意的是普賢菩薩。六塵中的聲塵被提在最前引出25聖登場。六根中的耳根被斷在最後壓軸圓通之路。而六識中的耳識,就是聞性,恰恰是由普賢菩薩宣說。在華嚴經、法華經三經里,普賢菩薩都是在最後說法,以佛長子的身份教導菩薩圓滿所行,證佛全身。而在佛頂楞嚴里,純粹顯現佛陀的頂髻,沒有詳說行法。普賢法門被並列的放在25行門之中,也正體現了經題所述的「菩薩萬行」:不僅是普賢深行,即便是淺位阿羅漢的行門,也都包含在菩薩萬行之內。

12、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里智慧第一的尊者。他見佛陀以後,七日通達佛法,半月證得聖果。也有經上說,舍利弗過去已成金龍如來,在釋迦摩尼佛世中現身大弟子,是倒駕慈航。舍利弗也被稱為佛的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舍利弗頂禮佛足說:我長劫以來,就已經心見清凈。這樣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第一步:久遠之前已經證到心見清凈。就是眼識,不染色塵,叫做清凈。從而在生死中,四聖六凡,種種變化之相,一見就瞭然明白,不需要經過意識分別。

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第二步:聽到究竟的因緣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從而識心脫落,身心雙亡,悟得實相。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第三步:見覺明圓,通達實相的見覺,透徹的圓滿法界。從而得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權顯為小乘阿羅漢。

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以見性成就無障礙智,進而徹佛知見,是最上第一之法。

13、行願第一的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恆常教導淺位菩薩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普賢行願是華嚴經的結束曲,含義極其深廣,是構建佛國凈土的核心主因。這裡不說行門之相,只就因地觀門而言。

普賢菩薩頂禮佛足說: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第一步:修行的基礎直接建立在:教導大乘菩薩根器的修行者十大行願。有這樣廣大普遍的教導需求,引發了自性的內觀力量調動。而能教導普賢行願,本身就已經進入毗盧性海。

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 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第二步:深入圓滿法界,由自性聞性的無礙圓滿分別之力,直接透顯神通,眾生一有願心之動,就直接映現分身,從而普顯佛 事。

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發明耳識聞性,自在普照群機,是最上第一之法。

14、端嚴第一的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難陀是佛的親弟弟,也具三十二相,身也金色,只是短佛四指。如有不認識的,會以為他是佛。孫陀羅難陀出家前有個極其美艷的妻子,他們感情很好。佛陀用神通向他顯示了三界輪迴的因果,他終於斷愛出家。他是佛陀弟子中端嚴第一的阿羅漢,同時也是修行21天就開悟並同時證得極果的聖人。

孫陀羅難陀頂禮佛足說: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第一步:對於心念散動的人,開示觀鼻端白的方便門。就是:兩眼注視鼻端,專註呼吸,從而攝心專一。

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煙相漸銷,鼻息成白。第二步:功夫深入、停心專一之後,見鼻中氣先「出入如煙」。煙是煩惱熱火所致。隨後,煩惱漸消,煙相也漸消。出入鼻息,化成白相。

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凈,猶如琉璃。這是第二步功夫到位之後,身心世界洞然開朗,內外明澈猶如琉璃,孫陀羅難陀修行21天就證悟的情景。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第三步:乘著徹悟之力,馬上消盡所有習漏,鼻息之觀化為全體光明,成大阿羅漢。佛陀授記未來成佛。

佛問圓通法門,以我所證,不取聞、嗅、鼻識,做觀息之功,息也銷盡,融入法界光明智慧,從而圓滅諸漏,是最上第一之法。

六識法門的後三門,舌識、身識、意識,所對應的:說法、持戒、神通,也是我們一般修行人需要特別關注的行門。

這三個行門,尤其是說法、持戒兩個行門,除了可以圓修圓證之外,還擔當了傳承佛陀身語意的重要任務,是非常重要的行門。不管修行者自身的修為是否圓滿,只要照做,都會有利於修行順利進展,並得到不可思議的特殊加被。

然而,作為識心入手的行門,若進入真行,起點就是離相的。離法相而說法、離戒相而持戒、離變相顯神通。我們普通的修行人,在修行路上基本都要歷經並實踐這三種行門。為什麼我們在這三種行門裡通常持得都不圓滿?大多數是因為我們都在相上給自己劃框框:比如說法師講了幾部經了,還有多少部經沒講;持戒人持守了幾條戒了,還有多少戒條沒法做到;神通者有多少神通了,還有多少能力沒有開發。

如果修行者存有這三種求取圓滿的想法,就恰恰說明還沒有掌握到這幾個行門的精髓:因為還只是在相上打轉。而且,這三種行門的顯相都特別龐雜,很容易陷在相 里出不來。如果真想從此門突破,就更應該依循著經典中聖者的一步步教誨,以相的對照為引導,步步深入到相應的識性之處徹底打開。否則,長時間耽擱在相上, 寶貴修行時間就會被空度。這時,對於執著紛繁法相難放的行者,說法、持戒、神通就不應作為主修行門,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行持對照與保護。而主修行門不如換 選一種在相上單純的、一步步看得到心性進展效果的行門,專一精進實修。等真正弄通了、圓除習漏了,自然說法圓滿、持戒圓滿、神通圓滿。

接下來,三位大士權顯聲聞相,不僅僅顯示了相應的心識法門,同時也是在給修行中的行人做了一個行為模範,告訴我們這些後學,我們還有多大的差距需要繼續精進努力。

15、說法第一的富樓那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與佛陀同日出生,佛陀證道之前,與三十人在雪山苦行,修得仙人五種神通。辯才無礙,是說法第一的阿羅漢。他不僅在釋迦摩尼佛世說法第一, 在過去九十億佛所,都是說法第一的弟子。生生世世恆常不斷的助佛轉法輪。法華經上佛陀授記他未來將在此娑婆世界成佛,佛號法明如來。

富樓那頂禮佛足說:我曠劫以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謂。第一步:深達實相,真實徹證自性,融匯自己的親證,因病與葯,代佛陀廣為宣說「苦、空、無常、無我」的無戲論法印。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獅子吼,成阿羅漢。第二步:由於廣宣佛法,常轉法輪,功德光明圓滿,照破黑暗習漏,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法門,我以法音降伏三界諸魔,五陰怨賊,銷滅結使,自他習漏雙斷。我以舌識入修的行門,為最上第一之法。

16、持戒第一的優波離

優波離是佛陀的侍衛,跟著佛陀一起逃出王宮出家。是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阿羅漢。

優波離頂禮佛足說: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慾諸漏。第一步:深信佛法的出世功德。佛陀出家雪山六年苦修,忍受難行苦行。成佛之後,外道嫉妒,屢次以毒飯、醉象試圖害佛,都被佛以正道降伏。因為親觀苦行、親見降伏外道,深深信仰出世功德,深深體會世間無常,貪慾為本。所以對於各各有漏之處,真正從內心厭離、自然不著。

承佛教戒。第二步:秉承小乘教戒,二百五十條比丘戒,制身不動。身識寂然。這時只留有微細的寂然識心,諸根都不動了。

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凈身心寂滅,成阿羅漢。第三步:增進行持大乘菩薩戒法,三千威儀:行、住、坐、卧四威儀,各250條。 分別配以三聚凈戒: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度一切眾生,成為三千威儀。八萬微細:以三千威儀,搭配戒除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七支,就是二萬一 千,再各自搭配戒除貪、嗔、痴、慢,就是八萬四千細行。這些全部做到,從而身心清凈,意識也滅,制心成就,慧光圓發,成阿羅漢。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持戒對於僧團的維繫來說,至關重要。眾人共推優波離作為僧團中的綱紀,就是讓他統領大眾、維持紀律。優波離受到佛陀親自印證,是僧眾中持戒第一的尊者。

佛問圓通法門,我以先執身,令身識不起,不受違順所轉;後執心,使心得通達,去除能所雙待;最後身心通利,得入圓通。我以身識入修的行門,為最上第一之法。

17、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

大目犍連最初與舍利弗一起同修外道法,在遇到佛陀之前,就精通教學,帶領了一百個徒弟。但是他和舍利弗仍然覺得不究竟,心有不安。直到遇見佛,才真正皈依修學。法華經上佛陀授記他未來成佛,佛號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大目犍連頂禮佛足說: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第一步:聞因緣深法,實際領悟「緣起性空」的佛法核心。

我頓發心,得大通達。第二步:頓發心指真心頓顯,意識脫落,徹悟本來,全識即性。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第三步:顯比丘相。最活躍的「意識」藏性被顯發,從而於十方去住無礙,漸漸自性澄光通達圓滿,成阿羅漢。

寧惟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凈,自在無畏。這裡,不僅在釋迦摩尼佛所被稱為神通第一。在十方佛世,都受到如來對其自在神通力的稱讚。

佛問圓通法門,我用旋轉湛然無相的分別意識,使本性的心光宣發,從而顯現神通。就像澄清妄識分別的濁流,久久成為清瑩心水。我以意識入修的行門,為最上第一之法。

根塵識的行門開顯之後,就是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其中根大是前三卷解中獨有特開的一支,也作為前24聖圓通的最後壓軸。這七大行門的宣說者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菩薩,長劫以來在諸佛世中精進修行,從而繼承了許多過去佛的特有法門。

接下來先看前四大。根據第四卷世界相續中的排列順序:從外到內依次為地、水、火、風。這裡講述時,由於烏芻瑟摩顯護法身,而25聖的排定順序又隱含有越往後越深越妙的暗示,所以宣說行門時的順序是:火、地、水、風。這四種行門都是久遠前的古佛在當時的因緣下傳授的,現在又由四位大菩薩以身示法,帶到釋迦摩尼佛世,以圓滿佛頂行門。

18、淫火化作智慧火的烏瑟摩

烏芻瑟摩是火頭的意思,諸佛都稱他火頭金剛。正法念經上記錄,長遠劫前有國王,第一夫人生一千個兒子,皆願成佛,依次授記為賢劫千佛,釋迦摩尼佛第四;第二夫人生二子,一個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一個願為密跡金剛神王,護持一千個哥哥的佛法。烏芻瑟摩作為金剛神王,現在權居護法位,護持釋迦摩尼佛的正法。烏芻瑟摩在空王佛時發心護持諸佛,而法華經中釋迦摩尼佛也說過,我和阿難同在空王佛所發心修行。可見楞嚴經的這兩段因緣都來自久遠劫前的空王佛所。

烏芻瑟摩頂禮佛足說:我在久遠劫前,多淫慾。那時空王佛出世,說多淫人,成猛火聚。第一步:透徹認識淫慾,性質屬於火。生為淫火、死為業火,燒壞善根、燒滅智種。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第二步:專心修觀,四肢全身骨節,在欲心未動之前本是清冷,欲心萌動之後全身暖熱,以此觀察火性之相。

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第三步:將向外欲動的火性轉為向內凝結,圓滿自性的功能由放逸的多淫,直接轉為濯濯靈動的智慧。不斷增進得成正定,以智慧之火的火光三昧圓滿,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第四步:心發大願,護持諸佛。雖顯護法身,實登妙覺位。

佛問圓通法門,我從觀察身心暖觸中無礙流通的火性,消盡習漏,發生本性大寶焰,位登無上覺。以我所證,從火大入修的行門,是最上第一之法。

19、平地待佛的持地菩薩

持地菩薩從普光佛所最初發心修道。普光佛是53佛中第一尊佛,當時持地菩薩是普光佛世的一位平凡而勤勞的比丘。到了毗舍世佛時,佛陀教他心地法門而證道。

持地菩薩頂禮佛足說:我在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時,是一個比丘,常常在一切車馬經過的路口、田地險礙的地方,或取土填平或搭建橋樑。中間經歷無量佛世,我幫人 搬運,不取分文。到了毗舍世佛出世時,世上饑荒,我為人搬運不論遠近只取一錢,也常義務幫人推車。第一步:長劫以來積功累德,並且自己非常惜福。

在國王設齋請佛時,我仔仔細細的把毗舍世佛要經過的一路上都填平清整。佛陀見到我,為我摩頂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當下心得開悟,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第二步:身心世界一如,徹見本性。

微細塵相與圓明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也觸及傷害不了。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第三步:地大圓融,實證色空不二,透徹顯現於諸事。成大阿羅漢。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第四步:入等覺大菩薩位,齊佛知見。

佛問圓通法門,我從諦觀身心世界等無差別,地大虛妄本如來藏,塵銷智圓,成無上道。以我所證,從地大入修的行門,是最上第一之法。

20、身心化水的月光童子

月光童子從水天佛所最初發心。水天佛是35佛之一,當時月光童子與其他菩薩一起修習水觀。又于山海自在通王佛所,預菩薩會,圓滿菩提。月光童子與藥師佛身邊的月光菩薩不是一個人,他們有著不同的證道因緣。

月光童子頂禮佛足說:我在水天佛所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身中水性無異: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身中水與世界外浮 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第一步:止觀深入,身心世界一體純水,除水之外,諸漏全盡,以水為身剩最後一個微 細相。此時見思二惑諸漏全盡,後句自述已得阿羅漢果,相當於六信位。

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惟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 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 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月光童子的止觀定果是很深的。較淺的定境只能自己看到,而烏芻的火觀、持地菩薩的地觀刀兵不入,月光的水觀,都是別人可以看得到的。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第二步:經過無數佛世深入水觀修習。直至打破末後身識,性合真空。預入大菩薩海會。

佛問圓通法門,我從身心世界的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法忍、圓滿菩提。以我所證,從水大入修的行門,是最上第一之法。

21、觀世群動的琉璃光法王子

琉璃光法王子常放青色光明,就是涅槃經中所述琉璃光菩薩。他的從久遠劫前的無量聲佛開始修行。後於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

琉璃光法王子頂禮佛足說:我記得恆河沙劫之前,無量聲佛出世。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在當時,觀界安立,觀世動 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第一步:直接全面的觀察身、心、世、界的風大起動之相。十方方位的安立之相、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遷變之相、 身的行住坐卧相、心的生住異滅相,都是風大在最初起動,等無差別。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第二步:風動之性虛妄,證徹本性。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第三步:證得圓明本性通透三千大千世界,通透各類眾生。觀三千世界就像觀一容器中容納的無數亂飛的蚊蟲。深證圓通的無生法忍。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第四步:由於觀動的因緣與東方機緣契合,證悟當下直接成為不動佛身邊的法王子。就相當於釋迦摩尼佛世中,文殊師利菩薩位置的上首大菩薩。同時承事十方如來,身心通透的顯發出自性光明,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法門,我從觀察風力無依,當體即空,妄緣所轉。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以我所證,從風大入修的行門,是最上第一之法。

二十五個行門,越往後面越重要、越殊勝。大乘佛法中,即便是說法菩薩的排列順序,都是很深的境界,蘊涵了很深的教理。倒數的這四個行門,也正是現在流傳實踐得最廣的行門。從前往後依次是:空法、唯識、都攝六根、耳根圓通。

按照七大的順序,應該是空、根、識。而現在把根大放在七大最後,不僅突顯了楞嚴開示根門的重要特點,也將前三卷的開慧、第四卷的解門中處處強調根門的重要性,全部融入對都攝六根的根大行門的烘托。

先看七大中的空大和識大。這兩個行門放在一起看,更加微妙至極。他正好是圓滿合如來藏的空有兩面。而這個空和有,又恰就是由自性最最初發的那一個無明顯現 的正反兩面。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唐朝以後,國內佛教就以萬法皆空的禪宗為頂梁之柱;而取經之初,以論部著稱的大乘行門,長期又尊萬法唯識的法相宗為 法義主導。一個從空出有,一個從有入空。他們其實早就在佛頂楞嚴的行門中給予了正式的依據,而且還被排在重要的靠後位置。

22、手執寶珠的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身,又名無邊身。他在定光佛所得到無邊身,在集會中,虛空藏菩薩來時,純現虛空相。這個虛空,不是斷滅空、頑空,而是不執著於一切法而又融於一切法的大空。這裡「無邊身」也是瀟洒自在的禪宗行人修行中所追求的第一個目標:徹悟真空。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為虛空。這裡手執四大寶珠是修證之心堅固到極點時的外在顯相。因為穩固的處在自性的圓明空相之中,以空慧手,執四 大珠寶珠,將地水火風四大,融入圓滿空慧寶珠,以空慧照明十方,變四大而成的世界,成十方微塵清凈佛剎。這裡「化為虛空」也是禪宗修行人追求的第二個目 標:保任圓滿。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現大圓鏡智,轉識成智。圓境中的十種微妙寶光即一切智,知一切法,即一切智,這裡應對應法華經 里敘述一切智時的法界十如: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這十個要素,圓滿概括了佛智、佛境中緣起性空、因果不虛的圓滿靈動的構架。 這樣的一切智寶光流灌十方。十方的東生西落站在十個方位所見都由立足點而不同,各自都是主伴圓融的心念而顯相,從而成為一切智中圓滿的十方。同時,流灌十 方之相是念念生住異滅的十方、是因緣果報成住壞空的十方、是別業同分交纏作用的十方。如此智光圓顯,虛空也盡,成就妙圓佛果。這裡「大圓境寶光流灌十方」 正是禪宗修行人追求的第三個目標:究竟成佛。

有了這樣大圓鏡寶光的圓滿流灌,就顯現出了法界光光相攝的圓滿境界: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這裡分身無量、廣作佛事,也正是得佛果而顯大菩薩身的事事無礙的等覺妙覺之位。

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在修行的修觀次第中,1、先明白四大構成的身心世界不過都是依妄想生滅,所以自性本空。2、破除空識,證悟自性本空的「空」不是與「有」對立的二個,而是原本不二的佛國。3、由不對立的佛國正智光明,照破一切習漏,得無生忍。其實同時也於證得無生忍的當下,直接超越至分身無量廣作佛事的大菩薩位。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得到妙力圓明。以空大入修的行門,為最上第一之法。

23、次補佛處的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是釋迦摩尼佛授記的賢劫第五尊佛。就像釋迦摩尼佛度化前任迦葉佛處種過善根的弟子一樣。彌勒菩薩也將度化在釋迦摩尼佛世未能究竟解脫的佛子,所謂 龍華三會。就是說,只要我們在釋迦佛的佛世中聽聞過法音,但還沒有徹底解脫,都會由法緣的冥冥安排在將來接受彌勒菩薩的教導。可想而知,彌勒菩薩法門的重 要程度。

彌勒菩薩在過去日月燈明佛時出家修道,但看重世間名利,喜歡遊走結交有權有勢的人。當時日月燈明佛因病與葯,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這時的彌勒菩 薩,因為攀著於世間的「有」放不下,所以直接從有入手而修。貪取有的心念背後,層層剝離下去,最終是由剝離開我相的最後一念極微細的「識」的認取而生的。 把一切心念,都匯歸到末後的識,就入於正定三摩地。這是第一步:諦觀唯識。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這裡提到的唯識三性,其實就是從相過渡到性的抽象表達。1、遍計執性是攀取執相的最外面一層,就是凡夫處處有,處處執心裡。2、依他起性是生起外相的內在因緣。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3、圓成實性是離相顯性的性。就是妙有圓明的自性。但還存有對性的一念認取識心。需要三性全部透過,才能深達唯識本意。

接著: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這是第二步:由此法緣一門深入在恆沙佛所深入修行,把求名心為代表的所有「有」的習漏全部消盡。

到了燃燈佛出現於世時,彌勒菩薩得到無上妙圓識心三昧。這是第三步:打破末後識心,入識心三昧,證入無二妙圓。

乃至虛空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由於歷劫修行功深,證得事事無礙的等覺妙覺之位。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此處,在他的國土世界中,無量如來交相呼應,都由最初的識心圓通之修所至。因緣聚會,在釋迦摩尼佛的法運熄滅後,在此娑婆世界次補佛處為賢劫第五佛。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我以觀察虛空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及執,得無生忍。以識大入修的行門,為最上第一之法。

根大圓通法門被放在倒數第二個,甚至在彌勒之後,作為前面24個行門的結尾曲,由阿彌陀佛身邊的法王子大勢至菩薩宣說。

一直以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被歷代高僧重視。雖然他的文字很少,但他的位置很重要。縱看楞嚴經的結構,楞嚴經從一開始的線索就是根大中的耳根、眼 根。阿難是個多聞第一的年輕比丘,他耳根很利,聽聞佛法記憶不忘,但卻只是誠懇的向外尋求無上佛果。從阿難一開始被文殊師利菩薩帶回之後,求佛陀開示得大 定之法,佛陀就應病與葯,對這個迷戀於佛陀美好色相的比丘七處征心。阿難的向外找尋處處是錯,再聰明的辯才也無濟於事,他終於被折服了。由著佛陀的引導一 點一點的向內找尋,終於由眼根而開悟。到了第四卷,佛陀更是舉出六解一亦亡的例子,很明顯的把六根非一非六的事實展示在大家眼前,這都是楞嚴經處處鋪墊, 眾緣聚合,開示適合末法眾生的特別方法:根門。

至於在根門中六根上的詳細選擇,那是下一步的事。六根獨選耳根,其實也是建立在根門的基礎之上。至於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法門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其實是兩個可以結合使用的行門。勢至攝根念佛,是楞嚴經的重點烘托的末法行門。觀音耳根圓通,是針對娑婆眾生耳根利的特點,在根門中特別開顯的一門主要推薦行門。兩者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持名念佛。這也是末法時代能接引眾生的最保險、最徹底、最易實踐的方法。

大勢至菩薩是在阿彌陀佛身邊的次補佛處大菩薩。阿彌陀佛涅槃後,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次補佛處,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觀世音菩薩涅槃之後,大勢至菩薩候補作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大勢至菩薩投足之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

隨著大勢至菩薩而來的是同倫的五十二個菩薩,他們共同表法,使根大行門普被萬機。在甚深的大乘佛法境界里,其實這正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的顯化之相。凈土觀 經里九品度眾生,是站在眾生根機這一面而說。這裡的五十二個菩薩,是站在對機顯法這一面而說。正是大勢至菩薩功德圓滿,才化現出圓滿普攝各類眾生根機的、由不同階位菩薩承擔的接引法門。這五十二個菩薩各自開出形式各異的都攝六根念佛法門,用不同的方便法接引眾生念佛。比如:持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般舟念佛、常坐念佛、半坐半行念佛、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等等。這些都是根大行門之下開演出來的,適合各種根機眾生的種種分支行門。

在恆河沙劫之前的無量光佛出世時,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十二如來的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佛佛道同、光光相承。成佛聖者,早就通透於十世法隔的時間相,一切印顯,法運昭昭。只是對我們這些眾生的境界里說法,必須用時間來表示。佛果境中的演說之法不可思議。念佛法門,是直接與佛的果地境界連接的特殊法門。從 語言相上看,有些佛世中只有一佛、有些多佛相繼同名、有些多佛相繼不同名、有些無佛。這一切都不是戲論,都需要回歸到自心中向內參究。佛境中用佛表法、菩 薩境中用菩薩表法。不管是佛、菩薩、還是眾生,從外在的色相上見,都不能得見真相。凈土、穢土、佛世,同樣都是相,同樣都不應被色相上的形容所迷障。這些 都是不同心力、不同功德力之下的表法顯相。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十二如來在大彌陀經上分別稱名。其實表示的就是十二因緣法: 無量光佛(最初無明為無量)、無邊光佛(行無邊)、無礙光佛(識無礙)、無對光佛(名色無相對)、炎王光佛(六入如炎)、清凈光佛(觸本清凈)、歡喜光佛 (苦受化歡喜)、智慧光佛(大愛是智慧)、不斷光佛(取為不斷)、難思光佛(妙有難思議)、無稱光佛(生無名相)、超日月光佛(老死日月落)。在圓滿佛果境中,十二因緣的流轉本身就是一真法界中的如如緣起因果,就是真實的圓滿佛境。念佛法門,正是在佛的果地境界中,傳承演唱原始佛陀教典中十二因緣法的、適合末法眾生的重要大乘佛法。是普遍適合於大乘小乘學者、適合基於緣起性空而演化出來的所有教派行者的統一圓滿行門。最後佛教我念佛三昧,正是在說念佛法門、或者說就是最後的一句阿彌陀佛,必然會在法運中支持著末法直到滅去。念佛行門,正是如此匹配並烘託了楞嚴經,是共同支持著末世正法住世的極重要行門。

念佛三昧怎麼念?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念佛,重在憶念、心念。心裡真的想要與佛重逢。發了這個初發因心,就是從忘到憶。這是第一步:明確目標。念佛,不念自己,不念神天仙畜。信和願都在這一個堅定的「憶念」階段中成就。因為每個人對佛了解的差距很大,所以念的人心底的佛到底是什麼樣子,就會分顯出不同的凈土果地位置。

重複憶念久了,就變成了在心底深深的思念,從而就像形影不離那樣。第二步:做功夫。實行。綿綿密密的老實念去,真念佛,就沒有了自己的虛幻習漏。自己的心,就像憶念的佛的影子,從不舍離。功夫的程度,同樣也影響了最終獲得果地目標的層次。

如來就像母親,念佛人就像孩子。母親一直慈悲憫念著孩子,只要孩子真的全心憶念母親,就一定能重逢相見。第三步:接引。由佛大願力,普遍接引,其中念佛之人必然得益,超出生死。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第四步:見到真佛。不管最初對佛的認識有多麼粗淺幼稚,都會真實見佛,在佛光徹照下,明心見性。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是相對於其他23個法門而言,敘述念佛法門的橫向影響。就像每種葯都有藥效、還處在服藥過程中時都會有負作用一樣。念佛法門的法葯的副作用是最小的。只要真念佛,真正做好前兩步,不管我們自己現在的見地、功夫的差距有多大,都染了佛香,都透顯莊嚴。真的這樣做了,不偏執、不苟且。就會成為一個平平凡凡,人見人敬的和順之人。對自己、對周邊的人、對社會,都散發出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這是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位同倫菩薩的因地修證成佛之路,並由此發願,化現萬相,接引念佛人歸於凈土。除了佛親自接引外,還有觀音、勢至和同倫52菩薩,以及其他的許許多多菩薩都在共同接引,是非常安全保穩的方法。

所以佛問圓通法門,我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為最上第一之法。

其中,「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根大行門的修行核心,是究竟處的根門修法。其他由此究竟的行法而開出的各類菩薩方便法門,在「都攝六根」和「凈念相繼」的程度上就有許許多多適合不同見地、不同功夫、不同習障的修行人的行門層次。

六根的真實相貌,已經在之前認清六根中細細說明。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六個真獨立分開的、或共同一體的東西。他非一非六、是自性本具功能的外在顯現。所以六根可以同時統攝;見聞覺知功能的向外攀緣之力,可以同時減弱乃至湛然內伏。

從究竟的行門上看,都攝六根,正是轉自性本具功能所變現的見聞覺知黏著妄動之力,成為對出世殊勝功德的念力。因有所取著 把自性的功能局限在一定範圍之內,無法解脫,與佛同體。所以都攝,就是攝住六根的攀取功能,眼見而無見、耳聽而無聞、鼻嗅而無嗅,乃至意了瞭然而無取知。 根門的自性功能不外漏了,自然就內伏於真心本性,去除了念外面的貪嗔痴,就變成了純粹的念佛,念清凈佛。念佛之心清凈不漏,就是凈念相繼,從而得三摩地。

這裡的「凈念」不一定都是徹見本性,每個人所念的佛不同。有的人念實相佛、有的念空相佛、有的念色相佛,有的念名字佛。都可以。只要是在念佛,無世間的雜念,都符合凈念的標準。這裡的「相繼」也是有不同功夫程度差別的。一次相繼,見一次佛。一次相繼不了,被六根功能牽跑了,就有一次不念佛不見佛。就是說只要習漏不顯。不管是真的習漏消盡,還是暫伏習漏,都可以。同時,這裡「都攝」的用功方法,也是從有為到無為都有。但那都是屬於法執的塵垢,只要能攝住世間相的貪取,法執是被開許的。所以,念佛法門具有殊勝的普遍適用性就在這裡:可以帶法塵、可以帶不徹底的見地、甚至可以帶上只是暫時伏獲的習漏。

以大勢至菩薩歷劫所證,六根門頭,統統不再向外奔逸,轉妄動之力為出世念力。一心念佛,得到凈念,就再沒有自性中認明而同時生髮的一系列妄動,從而與佛同體。所以我以根大入修的行門,為最上第一之法。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958629462_0_1.html
推薦閱讀:

瑜伽筆記 | 往期精講合輯——站立體式篇
按個瞄爪對《長恨歌》的筆記(27)
半廟僧:楞嚴摸脈筆記(1)
【乾貨】練拳筆記
學習六爻筆記3

TAG: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