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日一字】鄉:離不開的是故鄉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讀余光中的《鄉愁》,難以理解其中的深意,也難以感受到其中埋藏的情感。長大了,離開父母、離開家鄉,就突然意識到那種隱秘的情感,乃至於文化的記憶,越來越想念父母,越來越懷念家鄉的山水、飲食、生活。那山那水那人成為記憶里永不能抹去的烙印。

  鄉,繁體寫作鄉,其甲骨文字形中間是一個盛滿了事物的食器,好像兩個人相對而食,看起來和我們所說之鄉沒有什麼聯繫。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所用的鄉的意思,是其引申義。在甲骨文中的這個鄉,是「饗(饗)」的初文,只不過鄉(鄉)後來漸漸用作別的意思,本義就加上「食」寫作「饗」來表示,與鄉(鄉)的表意區分開來。

  鄉的金文寫作

,也就是今天的「卿」。卿和鄉其實同源,不過在字形演變之中被分化了。在文字演變到小篆的過程中,兩個相對的人的形象訛變為了兩個相對的邑,隸變之後就寫作了鄉。所以《說文解字》對其的解釋就變為了「國離邑民所封鄉也」,這也就是作為行政區域名的鄉,即鄉的引申義。

  鄉作為行政區域名,從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周代時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五百家為一黨,《論語》中說鄉黨,指的就是家鄉,孔子在家鄉是怎麼樣的?恂恂如也,與家鄉的這些故舊一起的時候,溫和而恭敬。秦漢時期百戶為一里,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唐代之時則是五里為鄉。時代不同,鄉所管轄的具體範圍當然也會有所不同,但是概念卻是一致的。由此鄉也就引申為家鄉、故鄉等等意思。

  提起故鄉,內心充滿愛意。身在家鄉的時候,沒有深刻意識到家鄉的可親可愛,離開之後,才發現那是自己內心的依歸。一個人,總是懷念著自己的鄉土,異鄉羈旅,總是朝思暮想、食不知味。從來遊子思故鄉,故鄉安可忘!但愛太沉重,說不明,道不清,只知道故鄉讓人眷戀、讓人心安。屈原詩里說「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鳥兒飛得再遠,也總想要回到自己的故鄉,狐狸將要死亡,也一定將頭朝著自己生長的那座山丘。漢樂府里唱「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胡馬從北方走來,眷戀著同樣從北方吹來的風,越鳥從南邊飛來,築巢在向南的枝丫之上。對故鄉的依戀是本能,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正因為如此,古人從不吝嗇筆墨,他們有那麼多鄉心、鄉思、鄉念、鄉愁需要抒寫,有那麼飽滿的情感亟待吐露。「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思念沉甸而綿延不絕,一遍一遍碾壓著我的心。「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無論是駐守邊關的士卒,還是羈旅他鄉的遊子,都眷戀著故鄉、想念著回家的路。「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蒼茫月色之下天地寂靜,朔風陣陣,忽聞蘆管之聲,多少徵人鄉愁齊起,思念如洪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哪怕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在我眼裡,故鄉的月亮最明。

  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鄉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已經化為一個文化上、精神上的字。唯有鄉才是內心的依歸,唯有鄉才是靈魂的居所,精神的困頓與痛苦,唯有回到鄉方可解乏。當我們用腳步丈量自己的人生,用目光記錄路途的風景,也唯有鄉才能給我們最溫柔的安慰、最有力的支撐。

  很多人都說,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古時候,家鄉回不去,是空間上的距離,路途遙遠,徒步、車馬、郵件,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遠在異鄉的人,將一封思念寄回家,也要很久以後才能拆封。所幸思念保質期很長,幾個月後拆封,依然讓人熱淚盈眶。可慢慢的,故鄉變成了心理上的距離,離不開,回不去。

  艾青說,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不止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還有這些育我愛我的人。當我們翻閱過厚厚的文化史冊,發現鄉這個字,是人與物的交織,是地域與文化的交織,還是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她有著穿越千年縱向而來的歷史感,沉重而恢弘,又有著跨越千山萬水橫向蔓延的地域感,遼闊而蒼茫。而就在這縱橫交錯之間,鄉愁兩個字,蔓延出我們身處異鄉所感受到的現實感,悲愴而慨嘆。

  離不開的,是故鄉。有時間,多回家看看。(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推薦閱讀:

薦文 | 割不斷的鄉愁,回不去的故鄉
中秋,月是故鄉明
情系故鄉的圖書館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日久他鄉成故鄉

TAG: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