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名人墓
北京部分名人墓
漢·蒯徹墓 在廣渠門外八里庄南坡,古墓高四尺,墓前有井,三十年代尚存。 蒯徹,即蒯通,漢初范陽(今河北固安)人,著名謀士。陳勝起義後,派武臣進取趙地,蒯徹說范陽令歸降,使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餘城。後說韓信取齊地,並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漢惠帝時,曾作過丞相曹參的幕賓。曾著有《雋永》八十一篇,《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蒯子》五篇,俱早失。 晉·張華墓 在大興縣西南60 里,臨桑乾河。當地有村名張華村。 張華(232—300),是西晉大臣、著名文學家。晉初曾任中書令等職,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晉統一後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晉惠帝時,歷任侍中、中書監、司空。後被趙王司馬倫和孫秀所殺。其詩委婉妍麗,後人輯為《張司空集》。另著有《博物志》。 唐·史思明墓 位於丰台區林家墳村。1966 年發現,1981 年發掘,為北京地區大型唐墓。漢白玉砌築,雙室,南北向。 史思明,寧夷州突厥人,與安祿山同鄉。唐玄宗賜名思明。因戰功,官至平盧兵馬使。安祿山叛亂後,任其為范陽節度使。安慶緒殺安祿山後,史思明一度降唐,被封為歸義王,後復叛。乾元二年(759年)攻佔魏州,稱大聖燕王。後殺安慶緒,返范陽稱帝,國號大燕。後被其子史朝義所殺。 唐·賈島墓 在今房山區石樓鎮二站村南。原有墓、祠、碑,明朝李東陽曾樹一碑,清乾隆時已不存,惟祠得以重修。1949 年前,墓、祠、碑均已毀,1958 年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時清理遺迹,僅存殘碑。 賈島(779—843),唐朝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房山區)人。自幼家庭貧寒,一度出家為僧,法名無本。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經舉薦曾任長江(今四川遂寧)主簿,人稱賈長江。工詩文,「推敲」典故即出自他的詩句「僧敲月下門」,有《長江集》存世。賈島死於四川,歸葬故里房山。 遼·靜琬墓塔 原在雲居寺北水頭村溪流旁。為八角形三層檐石塔。正面刻「琬公之塔」,自遼代通理大師為移葬靜琬大師遺骨所建佛塔,為北京地區遼代最大的佛塔。現在雲居寺藥師殿月台前。 靜琬為北齊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弟子,一生致力於刻造和保存石經。他是房山石刻佛教《大藏經》的創始人。 元·耶律楚材墓 在今頤和園內仁壽殿南,知春亭東。元末明初,其墓遭到破壞,祠堂被拆毀,墳墓被剷平,墓前供器、碑、翁仲被砸壞。清乾隆時期建造清漪園,曾於原處重修祠堂,恢復墓地,並立碑記其沿革、褒彰耶律楚材功績。民國初,祠毀,曾重修。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晚年號玉泉老人,佛號湛然居士,契丹族,是蒙古國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大臣,著名政治家。曾輔佐成吉思汗、窩闊台父子三十餘年,官至中書令,元代立國規模多由其奠定。死後追封廣寧王,謚文正。有《湛然居士集》傳世。耶律楚材逝世於蒙古高原,遵其遺願歸葬燕京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濱。 元·太保劉秉忠墓 其墓在盧溝橋北,民國時期墓前石獸還殘存。墓曾於明嘉靖年間被盜而毀。今墓已不存。 劉秉忠(1216—1274),是元大都(即今北京)設計師,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人(今河北邢台)。早年為僧(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後由海雲和尚薦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僚,備受信任。還俗,賜名秉忠。至元元年(1264年)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知樞密院事等職。至元三年(1266 年),主持設計元大都城。至元八年(1271年)他請建國號大元,定朝儀官制。著有《藏春集》、《玉尺經》。死後贈常山王,謚文止。 元·萬松老人墓塔 今在西城磚塔衚衕東口。 據《舊都文物略》載:「在西四牌樓南路西,雜民居,無廟宇,為元朝間萬松老人的瘞骨處。老人於元初居燕京從容庵。元相耶律楚材見參學三年,老人以湛然目之,楚材因以自號。嘗語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一時傳為名言。此塔在明時草復其頂,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僧樂庵入居守,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敕加修,加合塔尖。舊有萬松老人石額,今原石尚存。民國十六年(1927年),葉恭綽鳩工重修,並辟一門於丁家街西,題元萬松老人塔。」塔平面呈八角形,上七層疊出檐,高約六米(磚砌九級密檐式)。塔身第一層四正面辟假券門,四側面辟正方形假窗,是北京地區元塔中小巧而精微者。現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明·姚廣孝墓塔 在房山區崇各庄鄉常樂寺村東。 姚廣孝(1335—1418),蘇州長洲(今江蘇吳縣)人,14 歲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明初,為燕王朱棣幕賓,助其奪得王位。後奉命還俗,賜名廣孝,受太子少師,曾參與重修《太祖實錄》、編撰《永樂大典》。工詩文,著有《姚少師集》。姚廣孝去世後,按照僧禮賜葬房山。其墓塔為磚石結構,高33米,為八角形九級密檐式,坐北朝南,塔門上方刻「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塔腰雕刻壽字及花卉。再上為塔檐,每角各掛銅鈴。塔頂為一鐵鑄塔剎,高約3米。整個墓塔高聳入雲,氣勢不凡。塔南道旁有高達4米的神道碑。1980年和1985年有關部門對此塔進行了修繕,將被盜的墓穴填平,以磚砌基座加以保護。1984 年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李東陽墓 在城西畏吾村,即今西直門外白石橋以北之魏公村。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今屬湖南)人。由進士歷任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官至明正德年間文淵閣大學士,人稱李閣老,「立朝五十餘年,棲國十有八年」。其詩文典雅流麗,是茶陵詩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懷麓堂集》。他去世後不久,墓即逐漸荒敗。明嘉靖時,村中掘土,曾發現李氏墓誌。清翁方綱等曾為李氏墓建祠立碑。至民國初年已是野草漫冢,僅存一石碑。現李氏墓已不存。 明·李贄墓 位於通州區城內西海子公園城牆遺址處。 李贄(1527—1602),原名林載贄。字卓吾,號宏甫,又號溫陵居士、龍湖叟。泉州晉江人(今屬福建)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曾任國子監博士、南京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辭官後隱居著書講學,以反對儒家禮教之學著名,喜佛教禪宗,著作言詞激烈,有《焚書》、《續焚書》、《藏書》、《李溫陵集》等著作。因觸怒權貴,屢遭迫害,終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 的罪名被捕入獄,以剃髮刀自殺。友人馬經倫為其收葬於通州城北迎福寺側(今馬廠村),冢高一丈,環植白楊百餘株。1953年李贄墓遷到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南。1983年再遷至此地。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0米、東西寬12米,墓前建有碑樓,立有明代萬曆四十年(1612年)詹軫光所立青石碑,東西兩側立有初遷碑和重移碑。二碑之前立有周揚題詞「一代宗師」 碑。 明·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墓 位於阜成門三里外馬家溝嘉興觀之西(今北京市委黨校院內)。 三人墓是一個小墓園,植有柏樹,四周圍以透花磚牆,南牆正中有兩扇灰色鐵花欞門。園裡並排豎立著三通漢白玉石碑,中間的碑高2.7米,寬0.94米,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 年)立,碑身正中刻有「耶穌會士利公之墓」。石碑後面是灰身黑頂圓拱式的長方形磚砌墳墓,墓高1.5米、長2.4米、寬1.3米。利瑪竇墓東側為南懷仁墓,西側為湯若望墓。 利瑪竇,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他於萬曆十年(1582年)奉派來華傳教。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來京,次年向明神宗進貢萬國圖志、自鳴鐘等,自此定居北京傳教。曾寫有《經天該》、《乾坤體義》,與人合譯《渾益通憲圖說》等天文學著作,和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介紹傳播天文、地理、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病逝於北京。萬曆皇帝破例准奏,親賜北京西郊「二里溝佛寺,房屋三十八間,地基二十畝,畀葬利子」。 湯若望,日耳曼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天啟二年(1622年) 來華,崇禎三年(1630年)進京,修訂曆法。入清朝後曾任欽天監監正,康熙五年(1666年)在北京病逝。 南懷仁,比利時人,耶穌會傳教士。順治十六年(1659年) 來華,次年到京,為湯若望重要助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病逝於北京。利瑪竇等三人墓地,三百年來屢遭毀廢。197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按照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葺的樣式予以重新修復,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袁崇煥墓 位於崇文區廣渠門內東花市斜街52 號後院。此處原稱佘家彎,後稱佘家館,因看守袁崇煥墓的義士佘某而得名,墓址原為佘家館1 號。舊為廣東義園。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是明朝軍事家,抗清名將。築寧遠(今遼寧興城)城,屢次擊退後金的軍事進攻,曾大敗努爾哈赤於寧遠城下,後又敗皇太極獲寧錦大捷。官至兵部尚書。明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帝中反間計,以為袁與後金有密約,旋將袁處死。其佘姓隨從冒死將其頭顱偷出,葬廣渠門內,並囑佘姓後代世代相守。1952年人民政府對袁崇煥墓進行修葺。墓前院有豎立欄杆式紅漆大門,對開兩扇。門內左右各有屋3間,迎面正房5間。其後即是袁墓,圓形,高出地面約兩米,塗成白色。墓前立有石碑,為「有明袁大將軍墓」,碑前有石桌。墓地四周栽有松柏,紅磚砌的矮花牆圍之。袁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清·納蘭性德墓 位於海淀區上庄鄉皂甲屯(又作皂莢屯)。 納蘭性德(1654—1685),姓納蘭(又作納臘、納喇),原名成德,後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隸滿洲正黃旗。清朝著名詞人,有《飲水詞》、《祿水亭雜識》存世。死後葬於皂甲屯納蘭代家族墓地。文化大革命中其墓遭掘,棺材挖出時可見早年被盜痕迹,貴重殉葬品已被盜走多年。掘後,納蘭代墓地被夷平,成為耕地。掘出納蘭性德夫婦墓志銘曾一度充作生產大隊隊部的階石,發現後收由文物部門保管。其墓志銘和墓碑為徐乾學撰寫。 清·郎世寧墓 位於阜成門外滕公柵欄葡萄牙墓地。 郎世寧,義大利人,27歲來華,以繪畫供奉內廷,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京去世。今葡萄牙墓地已不存。 清·朱圭墓 在西山呂村二老莊。 朱圭,順天大興人,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乾隆進士,嘉慶帝師傅。累官至兩廣總督,歷兵部、吏部、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任過實錄館、國史館、會典館總裁。史載其為官50年,始終保持儒者之風,家境清寒,為世人所重。 清·肅順墓 位於海淀區小煤廠村。 肅順(1816—1861),字雨亭,鑲藍旗人,清皇室著名大臣。官累至戶部尚書、御前大臣,敢於任事,受咸豐帝重用。曾嚴詞拒絕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要求。咸豐死後,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在慈禧發動的「祺祥政變」 中被殺。肅順墓地,只有一座土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被盜發,今已無存。 清·榮祿墓 位於朝陽區朝陽門外高碑店鄉西花營村榮家塋地。 榮祿(1836—1903),字仲華,滿洲正白旗人。《清史稿》有傳,為清代後期重臣。榮家塋地面積30餘畝,四周築圍牆,榮祿墓居中,墓室上築有高7米的夯土寶頂,墓內4棺1槨,葬有榮祿及妻、妾3人。棺中隨葬有大批金、銀、玉器珍品。 詹天佑墓 在八達嶺長城下京張鐵路關溝段青龍橋車站的詹天佑紀念館內。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界先驅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原籍安徽獒源縣。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作為留美第一批幼童之一赴美國學習。光緒七年(1881年)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回國,任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任命詹天佑為京張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不僱傭外國工程師,而由中國人自己修築和管理。從青龍橋到八達嶺頂,他創造性地設計了「人」 字形鐵路。民國八年(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積勞成疾在漢口病逝。民國十年(1921年),根據其遺願,將靈柩遷到北京,安葬在西郊萬泉庄小南庄村一處高坡上。民國十一年(1922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和京綏鐵路同人會等組織為紀念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在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修建一座3 米高的詹天佑全身銅像。民國十五年(1926年)其夫人譚菊珍去世後與詹天佑合葬於萬泉庄。1982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北京鐵路局和中國鐵道學會等單位將詹天佑及其夫人墓遷往居庸關下詹天佑銅像後新建墓地,並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新墓坐北朝南,由石階、墓台、墓碑、墓寶等組成。登上銅像後面的47級花崗岩台階,有墓碑,上面鐫刻著「詹天佑先生之墓」7個漆金漢黎大字為書法家徐謙手書。碑後墓冢由9塊花崗岩和漢白玉雕琢而成,呈半月形。墓室長1.62米、寬1.4米、高0.77米。墓冢後是高1.4米、寬2.6米的卧碑,花崗石鑲邊的黑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500餘字的詹天佑生平事迹。 四烈士墓 在今北京動物園熊貓館後面,今墓已無存。 四烈士即清末反清志士彭家珍、楊禹昌、黃芝萌、張先培四烈士。 彭家珍(1888—1912) 四川金堂人,字席儒。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成都武備學堂炮科學習,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考察軍事,立志革命。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四川新軍哨長,宣統元年(1909年)升任隊官。宣統二年(1910年)任奉天講武堂講師。次年為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武昌起義後響應革命,策劃灤州起義。京津同盟會成立後,被推為軍事部長。民國元年(1912年)1月26日在北京炸斃宗社黨首領、阻止清帝退位的良弼,自己也當場犧牲。 楊禹昌(1885—1912)四川資州(今資陽)人,字敏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保定陸軍師範學堂文科,畢業後充清河陸軍中學堂教習,宣傳革命。武昌起義後去上海,加入同盟會。 黃芝萌(1887—1912) 貴州貴定人,字季明、繼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到貴陽入樂群學校,未及畢業,即充新軍營。宣統二年(1910年)到北京考入陸軍測繪學堂,畢業後被派入軍咨府測地局。武昌起義後到天津參加京津同盟會,在暗殺部工作。 張先培(1888—1912) 字竹坪,貴州貴陽人。曾入北京陸軍貴胄學堂,畢業後在軍咨府測繪局。宣統元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到天津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民國元年(1912年)1月16日,楊、黃、張三人和嚴伯勛在北京丁字街炸袁世凱未遂,嚴伯勛得脫,其餘三人被捕,英勇不屈,不久遇難。2月,南京臨時政府褒揚4人的革命業績,追贈彭家珍為大將軍,並為四烈士在西郊農事試驗場(俗稱萬牲園,即今動物園)營建墓地,並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在墓地建成之前,彭家珍的遺體已由其親屬運回原籍安葬,墓地建成後入葬的是他的衣冠。楊、黃、張三烈士原葬北京北郊,墓地建成後遷入。整個墓地用艾葉青石建成,底呈正八角形,距地面約1米,正中立約8米的紀念碑,碑上刻「彭、楊、黃、張四烈士墓」。底座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級台階通向紀念碑。四烈士即安葬於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記錄烈士事迹。「文化大革命」中,這裡被夷為平地,烈士墓均已無存。1990年8月,在此建立「四烈士墓紀念遺址」。紀念碑現藏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孫中山衣冠冢 在香山東麓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龕內。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後便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他聯合各方革命力量組成中國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 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各地聚集革命力量,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孫中山於次年1月1日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二年3月(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孫中山憤而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民國六年(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過國民會議,他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準備北伐。俄國十月革命後,孫中山接受中國共產黨、蘇俄共產黨和列寧的幫助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依據三大政策將舊三民主義重新加以解釋成為革命的新三民主義。該年除夕,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商討和主持解決時局問題。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北京。4月2日,將其遺體暫厝於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內,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又移梓南下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移靈前遺體改穿中式長袍馬褂,將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裝殮在原用的楠木玻璃蓋棺內,封存於寶塔石龕,即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冢」。衣冠冢前是一小院,正中廳堂門楣上懸掛著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紀念堂」 的匾額,紅底金字。廳堂正中是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南北牆上鑲嵌著大理石匾,鐫刻著孫中山臨終前《致蘇聯遺書》全文。廳內北側停放著蘇聯政府贈送的玻璃蓋鋼棺(因鋼棺送到北京時,遺體已入殮,故未用),南側陳列著孫中山的遺著和遺墨。南北廂房為介紹先生生平事迹的展覽室。1954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孫中山紀念堂。1957年,紀念堂衣冠冢和碧雲寺一同被確定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梁啟超家族墓 位於京西香山卧佛寺東麓。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滄江、哀時客等,廣東新令縣茶坑村人。他是近代維新運動中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並對近代以來中國的學術界有重大影響。民國十三年(1924年)梁夫人病逝後,梁啟超即在今香山卧佛寺東邊山坡上選購了一塊墓地。民國十八年(1929年)1 月19 日,梁啟超去世後,也合葬於此。墓園佔地30餘畝,由梁啟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建造。北牆內正中磚砌平台上為梁啟超和夫人李惠仙合葬墓,前面豎立著「凸」字型墓碑,碑高2.8米、寬1.67米、厚0.7米。平台下的柏林中,左側有其弟梁其雄墓,右側有梁啟超子女梁思忠、梁思庄墓。梁啟超墓地產權由其後人於1978年正式交與北京植物園管理,現已列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半農、劉天華兄弟墓 在香山玉皇頂南坡的木蘭坨。 劉半農(1891—1934) 名復,字半農,號曲庵,江蘇省江陰縣人。五四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國六年(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預科教員。後赴歐洲留學,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民國十四年(1925年)秋回國,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及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北京師範大學講師、中法大學國文系主任、輔仁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主任等職。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赴平綏線(今京包線)進行考古和方言調查時感染回歸熱症,回北平後去世,次年5月葬於此。劉半農墓坐西面東,墓基為石砌方台,北端有一方形大理石石柱,柱南面鑲嵌劉半農遺像。原來墓前有兩塊墓碑,一為周作人撰寫的墓誌、魏建功書寫、馬衡篆刻;一為吳敬恆題碑、蔡元培撰寫碑文、章太炎篆額、錢玄同書寫。「文化大革命」中,墓遭破壞,兩通石碑被砸碎。1982年,劉半農墓由其後人修復。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著名民樂家和琵琶、二胡演奏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月,在北平天橋搜集民間樂曲時染猩紅熱病,同年6月去世。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29日與兄劉半農的靈柩一同安葬,兩墓相距30米左右。 熊希齡墓 位於京西香山靜宜園門外三里的北上坡村。 熊希齡(1870—1937),北洋政府官員,慈善教育家。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後士,湖南省鳳凰縣人。清末進士,維新運動興起時,參與籌辦南學會及時務學堂,力倡新政和新學。戊戌變法後被革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隨端方出洋考察憲政。辛亥革命後,任袁世凱政府財政總長、熱河都統、內閣總理、參議院參政等職。民國九年(1920年)前後,致力於社會慈善事業,以創辦北京香山慈幼院最為著名。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任國民黨政府賑務委員、中華教育改進社社長、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其一生先以官為本,後以慈善教育為懷,力主救濟孤兒、扶助貧寒、街頭教育。著有《香山集》二卷,後人編有《熊希齡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病逝於香港。1992年遷葬北京香山熊氏墓園。該園佔地約6畝,始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園中植有松柏200餘株,楊、榆100餘株。民國時期,熊希齡的母親吳太夫人、前妻朱其慧及子熊泉先後埋葬在此。民國二十年(1931年)熊希齡為自己修建了生壙。墓園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1991年香山慈幼院校友會受熊希齡夫人委託,對墓園進行了整修。 魯瑞和朱安墓 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鄉板井村。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魯迅的母親魯瑞在北平病故,由周作人(魯迅二弟)將其葬入此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29日,魯迅原配夫人朱安去世,遵其生前願望葬入魯瑞墓地。文化大革命中,墓地遭破壞,墳頭被平,樹木被伐,土地被占。但棺木仍保存完好。 齊白石墓 在海淀區白石橋北側魏公村小區內。 齊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自幼家貧,12歲學木工,兼學繪畫、詩文、雕刻等。後遍游全國,創作了大量山水畫。民國八年(1919年)定居北京,以篆刻、作畫為生,擅長花卉、蟲鳥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 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 年度國際和平獎。其作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為中國之國寶。1957年9月16日病逝於北京。其靈柩為生前自己設計製作,用湖南杉木料。去世當日移靈當時的嘉興寺殯儀館。北京各界前往祭奠者絡繹不絕。22 日舉行公祭,周恩來、陳毅、林伯渠、董必武、陳叔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人士約400 餘人參加了公祭。旋即移靈西郊湖南義園,入葬生壙中。早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7日,繼室夫人胡寶珠難產去世後,齊白石將其葬入西直門外魏公村村南的湖南義園(湖南公墓),並建有自己的生壙。整個墓地佔地110平方米,坐北朝南,周圍松柏環列,有松牆一道,松牆內並列兩個花崗岩石碑,左為「湘潭齊白石墓」,右為「繼室寶珠之墓」,為白石老人自書。原碑在「文革」中被推倒毀成兩半,因為墓室深且堅固,才幸免於難。現有的這兩塊碑是「文革」結束後由齊白石先生的學生、著名畫家李芳祥先生書寫的。今周圍有一圈鐵欄杆。1981年立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要在湖南公墓原址上修建魏公村小區,後經國務院批示,將本來應與二號樓是一條直線的一號樓向東挪了半棟,硬是留下了齊白石先生的墓。 梅蘭芳墓 在京西香山卧佛寺東萬花山。 香山東面有一座小山,叫萬花山。晚清時,山上有一座娘娘廟,供著一尊萬花肉胎娘娘,民國之初此處香火鼎盛,逐漸成為香山一帶民間信仰的中心,萬花山的名字才漸漸流傳開來。是1929年梅蘭芳大師在香山小住,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明華天津病危,梅蘭芳當即為王氏尋找墓地。看了好幾個地方,最後他買下碧雲寺東面萬花山的7個山頭17畝山坡地。因萬花山與梅蘭芳的字「畹華」同音,大師對此地情有獨鍾。當年梅蘭芳親自僱人平整,又差人在四周栽植松柏圍牆,南邊正中栽了兩棵倒垂槐(又稱龍爪槐),還在旁邊起屋蓋房,房子取名「雨香館別墅」,早年這裡是梅躲避世俗紛擾修身養性之地。第一個入住的是梅的大夫人王明華。大夫人膝下無兒女,福芝芳遂過繼三歲的葆琛由管家劉德君抱著到天津去接靈柩,算是有後進孝了,並用名貴的金絲楠木棺材裝殮葬入這塊墓地。 1961年8月8日4時45分,梅蘭芳逝世,享年67歲。《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大幅訃告。8月10日上午,北京首都劇場舉行梅蘭芳追悼大會,陳毅副總理主持,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致悼詞,高度稱頌梅蘭芳大師的一生。齊燕銘召集治喪委員會開會,傳達周總理的意見,打算將梅大師安葬在八寶山瞿秋白墓旁。但梅夫人福芝芳提出兩點要求,一是不解剖,二是不火化,葬在萬花山自家墳地,與王氏夫人並葬。治喪委員會主任周恩來立即建議將存放在故宮博物院的一口楠木棺材給梅蘭芳安息之用。這口楠木棺材是過去為孫中山先生準備的,後來孫中山用的是蘇聯送來的一口水晶棺材,故而這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就一直存放在故宮博物院內。不過,周恩來表示白送違反制度,建議福芝芳作價買回去。福芝芳當即花了4千元「巨款」將這口楠木棺材買了下來,將大師安葬在此。 第三個入住的當然是福芝芳啦,她去世的時候是80年代了,原則上要求火化來的,當時就是想土葬連棺槨也不知道向哪裡買去。最後呢,還是有福,子女四處尋購,找到民間存留的一口棺木,二夫人福芝芳終於入殮,和大夫人,梅蘭芳合葬在大梅花下。據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一天,梅與福芝芳游於萬花山。梅突然說:「我想我死後最好就下葬在這裡吧。」福芝芳以為丈夫隨便一說,便介面道:「您老百年後還不是被請進八寶山革命公墓。」梅不無擔憂地說:「我如進了八寶山,你怎麼辦呢?」一聽此言,福芝芳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她這才知道梅蘭芳是為了能和她永久在一起,才有如此想法的。梅蘭芳墓園由畢業於復旦大學理工學院的梅蘭芳長子梅苞紳設計。墓地以梅花為基調,墓園、甬道、墓基和主墓都是由梅花構成。墓地甬道的墓基上都是梅花圖案,漢白玉墓碑上鐫刻梅蘭芳終生秘書許姬傳手書的「梅蘭芳之墓」和梅蘭芳的生卒年「1894-1961」。墓地中央是一個水泥澆注的巨型梅花,梅花下合葬著梅和他的兩位夫人(王明華和福芝芳)。墓地的後半部分,葬著梅巧玲(梅蘭芳的祖父)、梅竹芬(梅蘭芳的父親)、梅雨田(梅蘭芳的伯父,胡琴聖手)等梅氏族人。 文革時期,京劇大師馬連良受到殘酷迫害,不幸身亡。馬連良去世後,福芝芳將馬夫人接到梅家,與自己同吃同住整六載。後馬夫人病逝,且馬連良生前沒有預購墓地,福芝芳毅然將馬連良和原配夫人及陳慧璉三人,合葬於萬花山下。從此,這裡由梅家墓地變為梨園冥地,這裡安葬的還有王小樓、言少朋、周和桐(沙家浜里的胡司令)等京劇名家,同時胡琴聖手梅雨田(梅的大伯)和徐蘭沅也葬於此,生、旦、凈、丑又相聚一起,大家九泉之下也可以繼續切磋交流了。 埃德加·斯諾墓 位於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慈恩寺遺址處。 埃德加·斯諾(1905—1972),美國人,著名的新聞記者,以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而聞名。新中國建立後,數次來華,報道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1972年2月15日病逝於瑞士。一生著述主要是關於中國革命的採訪手記等,如《紅星照耀中國》(即中譯本《西行漫記》)、《活的中國》、《為亞洲而戰》、《人民在我們一邊》、《紅色中國雜記》、《今日紅色中國》、《漫長的革命》等,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斯諾生前希望自己的一部分能留在中國,因其曾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任教燕京大學新聞系,所以1973年斯諾夫人和孩子帶著斯諾的一部分骨灰來到中國,於10月19日將之葬在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參加安葬儀式的有周恩來、郭沫若、廖承志、鄧穎超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白色大理石碑上刻有葉劍英題寫的「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墓地松柏環繞,幽靜肅穆。 趙德均墓 位於丰台區西馬場洋橋村,(該村座落在永定門外海慧寺西一公里處)墓主為遼盧龍軍節度使、太師中書令、北平王贈齊王趙德均及其妻種氏。該墓1956年發掘,1960年清理,是北京地區發掘的遼代墓葬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年代最早的一座。墓為溝紋磚砌築的大型多室墓,坐西朝東,分前、中、後三進,每進主室兩側各有一耳室,共9室。各墓室平面均呈圓形,室內方磚鋪地,仿木結構,牆壁上刷有白粉,上繪反映墓主夫婦生前生活各種場面的壁畫。墓右前室為廚房,中室陳列棺槨,此室直徑4.12米,右後室為錢庫。墓早期被盜,尚余墓誌一方、部分陶瓷及7000多枚歷代銅錢。西道口車站旁邊就是趙登禹將軍墓北大未名湖畔有埃德加.斯諾墓--------------------------------------------------------------------------------------------------
北京香山腳下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文化景觀,這就是名人墓群。在方圓只有十幾平方公里的香山一帶,長眠著百餘位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著一定重要影響的仁人志士。如此密集的名人墓會聚在一處,在全國也實屬少有。萬安公墓是名人墓最多的地方,這裡安葬著50餘位歷史名人。
在萬安公墓蒼松翠柏間有一座青磚圍砌的小園,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烈士就長眠於此。1927年4月28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殘酷地殺害。1933年4月才被安葬在萬安公墓,1983年3月其靈柩移葬於新建的陵園中。在陵園正中矗立著一尊漢白玉的烈士全身雕像,昂首挺立,雄視前方,表現出一位革命者的浩然正氣。出陵園不遠安葬著與李大釗一起被奉系軍閥殺害的鄧文輝和路友於兩位革命烈士,他們和李大釗一樣,面對敵人的絞刑架,毫無懼色,英勇就義。
抗日名將馬占山將軍的墓地坐西朝東,墓蓋為漢白玉雕制而成,四周刻有精美的紋飾。墓碑的碑額和碑身兩側共有四處鋸齒形的雕飾,古樸而美觀,墓碑上鐫刻著鎏金大字。墓後翠柏成林,象徵著馬將軍的抗日愛國精神萬年常青。「九一八」事變後,馬將軍在東北奮起抗日,血戰江橋,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蜚聲中外。
萬安公墓里還有一處墓地,青石的墓表,綠色水刷石的墓碑,顯得十分簡樸,這裡長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他的散文被世人所熟悉和欣賞,其中《荷塘月色》、《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膾炙人口。距該墓不遠長眠著現代文學家戴望舒,他是新月派代表詩人,一首《雨巷》,使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名聲大振。
此外著名作家曹禺、李廣田、蕭軍、陳白塵,哲學家馮友蘭,史學家朱家,書法家啟功,畫家王雪濤,兒童教育家、「故事爺爺」孫敬修,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二胡宗師蔣風之,武林高手、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中國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等也長眠在萬安公墓的蒼松翠柏間。
香山北麓的萬花山墓園,安葬的多是文化界名人,其中京劇名家就有多位,故有「梨園墓地」之稱。
在一個蒼松翠柏環繞的平台,長眠的是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他的墓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墓地中央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巨型梅花,花心中長眠著梅大師及夫人,墓後岩壁間鑲嵌著兩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書「梅蘭芳之墓」五個端莊秀麗的行書大字。梅大師所塑造的楊貴妃、穆桂英、虞姬等舞台藝術形象使人記憶猶新,而他那獨具一格的韻味,更使人回味無窮。可巧的是距此不遠,還長眠著多位京劇界名人,其中有馬連良、王小樓、言少朋、周和桐(京劇《沙家浜》胡傳魁的扮演者)等,同時胡琴聖手梅雨田和徐蘭沅也葬於此,生、旦、凈、丑同聚香山腳下,彷彿在為人們演出一台永不消失的好戲。
離此不遠,長眠著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兩位著名人物:劉半農和劉天華。劉半農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也是著名詩人,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傳唱至今。他的墓地位於碧雲寺東側,其墓基是一個石砌的大方台,墓表在方台之上,墓表北側又矗立著一座大理石石柱,上面鑲嵌著劉先生的遺像,墓前有一塊斷開的碑文,上面的文字及碑額,均出自大家之手。碑文是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蔡元培所撰,碑額是國學大師章炳麟篆書,碑文書丹則是著名文學家錢玄同的手筆。一塊墓碑閃爍著我國現代史上四位著名人物的才華、思想的光輝,可以說是一件難得的文物和藝術品。劉天華是著名音樂大師、二胡演奏家,其代表作《光明行》《良宵》被譽為現代音樂經典之作。他的青石墓碑高不到1米,寬不足1.5米,500字的碑文記錄著大師為中華民族文化所作的巨大貢獻。
福田公墓在香山南路,安葬在這裡的社會名流人士有:末代皇帝溥儀的先父、清王朝最後一位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文學理論家錢玄同,現代著名文學家、紅學家俞平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郝壽臣、余叔岩、楊寶森、趙筱樓,著名山東快書表演大師高元鈞,曲藝表演藝術家馬增芬,中國裝甲兵之父許光達大將,現代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先生等。
許光達將軍墓地建築的獨具特色,其墓表和墓碑均為褐色,顯得莊重而簡樸,墓碑為軍旗造型,墓表上的浮雕精緻而肅穆。他曾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為中國裝甲兵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稱為「中國裝甲兵之父」。
金山陵園也在香山南麓,著名「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就長眠於此,其墓地背靠青山,遠眺京城,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和墓表,設計的古樸而典雅。墓表上鐫刻著600餘字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墓志銘》,記錄著老人家坎坷的一生。在墓碑背面刻有老人家手書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樂譜,字跡剛毅而洒脫,整個墓地顯得肅靜、莊重而獨具匠心。此外國畫大師田世光和以塑造「小人物」而見長的「平民笑星」傅彪等也長眠在金山陵園。
此外,在香山腳下還安葬著十餘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有抗日名將佟麟閣,戊戌變法的主導者梁啟超,北洋軍閥時期內閣總理、著名慈善家熊希齡等。
----------------------------------------------------------------------------------------------
袁崇煥祠墓
經過文物部門的修繕,原來的袁崇煥墓現在已經成了一座獨立的祠堂。在正廳內,供奉著袁崇煥將軍的畫像。正廳的後面則是袁崇煥將軍的墓碑。近4個世紀過去了,他依然在保衛著這片土地。
在袁崇煥墓旁有一座小墓,葬的是袁將軍生前一位姓佘的謀士。在380年前,袁崇煥因被誣「通番賣國」在京城被凌遲處死,這位謀士冒死偷出其頭顱埋葬在此。現在,就連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都不記得祖先的名字了。如果可以的話,請您在拜祭袁將軍時,也別忘了獻一束花給這座小墓。
服務信息
乘車路線:23、57、715路等廣渠門站下車北行,崇文區東花市斜街52號東花市小區內
車位:只能將車停在小區周邊地區
門票:成人票2元,學生票1元
開門時間:9時—15時,周一休息
利瑪竇墓
位於北京車公庄大街北京行政學院院內,墓地平時不開放。如果想參觀,要先打電話到北京行政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進行諮詢與預約。清明節前後,有專門的值班工作人員負責接待工作,但市民也需提前電話聯繫。
利瑪竇(1552-1610),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士、學者。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明萬曆十年(1582)來華傳教。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今年是利瑪竇逝世400周年。利瑪竇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同時,他也向西方介紹了中國文化,其著述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服務信息
開放時間:8時30分—17時
聯繫電話:68007011,68007279
門票收費:10元/人
交通路線:可乘685、19、392、701、特4、107、118到三塔寺站,或坐地鐵2號線到車公庄站下車向西走150米
老舍墓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墓區,最靠東面的一個角落裡,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就安息在這裡。老舍、胡絜青夫婦墓,由其子舒乙設計,墨綠色花崗岩鋪地為座,墓座的左下角是老舍的浮雕頭像,一圈圈白色波瀾由此散開。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鬚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讚譽。「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老舍的作品是以表現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與願望,特別是表現北京的城市貧民而著稱,可以說他把老北京給寫活了。1966年,老舍先生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享年67歲。
服務信息
門票:無
地址: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墓區
乘車路線:地鐵1號線八寶山站下車;公交728、450、941、373、337路等八寶山站下車
提醒:革命公墓內有約500個車位
姜傑祥
1990年,姜傑祥去世。遵照他的遺囑,家人將他的骨灰分別撒在了先農壇體育場和工人體育場內。按他的話說,他要用這樣的方式看著中國足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曾有人戲稱,中國隊不是11人在場上踢球,而是12個人,姜傑祥的靈魂永遠與他最愛的足球在一起。
對於球迷來說,先農壇體育場和工體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緊緊將這兩片草地聯繫在一起的,除了北京國安隊外,還有一個年輕球迷並不太熟悉的名字——姜傑祥,這個中國第一代國腳的骨灰就分別撒在這兩處。那時,我們的國家窮,我們的足球隊更窮,姜傑祥是新中國第一代國足隊員,也是當時國內最出色的左後衛。由於當時比賽還是在黃土地上進行,姜傑祥每次鏟球時都會弄得傷痕纍纍,因此,當年的球迷管他叫「拚命三郎」。然而,退役時,他留給自己的卻只有一雙滿是補丁的球鞋和一身的病痛。如果你是一個球迷,應該來這裡看看,這裡沒有墓志銘,因為任何的歌頌都是累贅的。
服務信息
地址:工人體育場和先農壇體育場足球場內主、客隊半場的左後衛位置
乘車路線:110、120、673、823路等工人體育場或工人體育館下車即到;17、53、122路等先農壇下車即到
車位:工人體育場內部停車場約有車位600個
提醒:工體和先農壇只有在有比賽、訓練或演出時才對外開放,平時一律不對外開放
齊白石墓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魏公村小區1號樓邊
齊白石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
乘車路線:運通103、849路,地鐵4號線
周邊停車位:可將車停在魏公村路邊停車位
林徽因墓
地址:八寶山革命公墓(無門票)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作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中國古代建築領域的開拓者。在文學方面,林徽因的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一是參與國徽的設計;二是搶救瀕臨失傳的景泰藍工藝;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1955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在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中與世長辭,年僅51歲。
乘車路線:373、389、620、728、941、運通120、地鐵1號線八寶山站
停車位:周六日稍緊張,平時可將車停在院里
梁啟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
位於北京植物園內的銀杏松柏區,墓地總面積1.8公頃,分東、西兩部分。墓園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寬約90米,南北長約100米,面積4300平方米。四周環圍矮石牆,墓園內栽滿松柏。墓園內北牆正中平台上是梁啟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他早年追隨康有為變法維新;中年仰慕共和,反對復辟;晚年專心治學,成績斐然。在其傳奇的一生中,隨歲月的流逝,國勢的變化,主張也不斷更新,但唯一不變的,正是那顆滾燙的愛國心。梁啟超在1900年寫下的《少年中國說》,激勵著一代代中國青年奮發圖強。
服務信息
北京植物園門票:5元
乘車路線: 714、360、698路植物園站下車;331、634、505路北京植物園南門下車即到
停車:北京植物園車位約800個
詹天佑墓
詹天佑銅像及墓地坐落在京張鐵路青龍橋火車站內,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橋火車站現仍有列車經過,但不能上下乘客。該站現成為鐵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車站工作人員介紹,每年都會有人來此祭拜詹公。
詹天佑出生於1861年3月17日,於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歲。號稱「中國鐵路之父」。詹公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鐵路工程,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
服務信息
自駕路線:從市區出發,走八達嶺高速從水關出口出來,按交通指示牌行至八達嶺陵園,詹公墓所在的青龍橋火車站與陵園相鄰。
停車:周圍無固定車位,可將車停至墓地周邊
乘車:沒有公交車可直達,祭掃者可搭乘八達嶺陵園的班車前往
李大釗墓
李大釗烈士陵園坐落在萬安公墓蒼松柏翠間,一座肅穆莊嚴的庭院里。
陵園由李大釗烈士全身雕像、李大釗烈士及夫人墓、紀念碑、生平事迹陳列室組成。紀念碑正面由鄧小平題詞,背面為以中共中央名義撰寫的碑文,陳列室由彭真題名。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犧牲於反動軍閥的絞架之下,1933年4月23日,北方地下黨和北京各界群眾將烈士公葬於萬安公墓。
服務信息
地址:萬安公墓李大釗烈士陵園
乘車路線:360、714、630、698路萬安公墓站下車,北行1500米
自駕路線:四環香山萬泉路方向出口,經北塢村路、閔庄路、旱河路即到
停車位:200餘個
收費情況:每車2元不限時
梅蘭芳墓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墓地坐落於北京植物園西門附近的山林之中——香山碧雲寺東北的萬花山。梅蘭芳生前對萬花山情有獨鍾,把墓地安於此就是他自己定的。墓地隨處可見梅花圖案,右側安葬著前夫人王明華的棺木,左側是福芝芳的墓地。梅蘭芳先生在舞台上度過了近60個春秋,生前究竟演出過多少劇目,很難說出精確數字。梅蘭芳的表演藝術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他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徵,是我國人民的驕傲與光榮。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在促進我國與國際的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
服務信息
門票:無
地址:北京植物園西側萬花山上
乘車路線:318、331、360、360快、 634、696、698、714路香山站下車
提醒:北京植物園車位約800個
作者:佛道儒俠
推薦閱讀:
※北京哪個月哪裡最美?最新景點日曆,珍藏版!
※又到萬物復甦時,時鮮香椿吐嫩芽
※風向|北京2017秋拍十件億元拍品誕生!
※2015年北京的住房公積金提取新政怎麼走流程,有人成功提取過嗎?
※北京人的冬天為什麼要買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