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韜光養晦足以應對美國圍堵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0日發表題為《韜光養晦足以應對圍堵企圖》文章

1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首都華盛頓發表國情咨文。美國總統奧巴馬25日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指出,世界已發生深刻變革,美國正在同其他國家競爭,為此美國需為創造就業崗位和刺激經濟增長付出更多努力。 新華社發

  自國際政治學開門立派以來,現實主義向為主流,近數十年更發展為所謂「結構現實主義」,並有所謂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之說。然而,大國之間的結構衝突固然難免,但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導致結構快速變遷的卻不是戰爭,而是源自大國自身的錯誤政經決策。

  最戲劇性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動,是蘇聯的瓦解。蘇聯瓦解的大背景是經濟政策長期偏重軍工產業,近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激進改革,但如果不是蘇聯底下三大斯拉夫族裔國家的政治經濟精英企圖分肥自利,蘇聯也不至於分崩離析。美國的政經體質遠優於蘇聯,但在越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也耗費了大量國力,前者加速了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成功,以及朝鮮戰爭後冰凍20年的美中關係和解,後者轉移了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企圖,總之也都是損己利人。

  過去一年,美國強化了中國周邊除俄羅斯外的其他幾個大國的關係,似乎有向亞洲版北約發展的態勢,從而引起輿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蘇聯不是因為北約而瓦解,美國軍事外交政策恐怕也未必總能盡如其所願。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防範心態提高,但這種防範與中國快速崛起相呼應,而後者意謂著中國的外交籌碼也快速增加,與歐洲外交的提升即是顯例。

  為「平衡」中國,美國希望印度與日本在亞洲扮演更重要角色,但格局的演變最終更多取決於各國能否「辦好自己的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統計,中國政府的一般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兩成,印度為七成,美國為十成,日本則為2.3倍。中國的韜光養晦使其軍事外交支出較低,財政上的謹慎,意謂著中國在未來有著採納各項政策的餘裕;相對來說,日本政壇「抗中」的浮躁情緒,卻沒有相應的財政基礎。

  印度的財政狀況似乎相對穩健,但是如同美國《新聞周刊》跨年專刊一篇文章提到的,印度前十大富豪的財富,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2%,而中國的相應數字是1%,巴西是5%,俄國是9%。若說印度豪富之家利用各種關係巧取豪奪的程度,比中國嚴重十倍,應不為過。在此現實下,印度一般商人不顧西方國家對印度高速增長的揄揚稱道,將10%以上的盈餘轉移國外。由於內部的各種阻礙,印度在略有發展之後,即可能重蹈菲律賓、泰國等的覆轍;她能否辦好自己的事,才是其政治經濟前景的關鍵。對印度而言,「圍堵中國」也只能當成口號,不能太過認真。

  「圍堵」這類外交政策,對推動的大國來說,需要在軍事上進行大量投資,得在盟邦關係中給予大量好處,還得警惕盟邦的「背信棄義」,更得考慮眾多不配合國家如何在其中漁利,實屬下策。而對於體質本就不具備優勢的國家,此種政策意謂對投資與福利的資源轉移,甚至可能在對抗當中增添國家分崩離析的風險。由此來看,倘若圍堵果真被採納,是財政健全、出口暢旺的中國先陷入內亂,或者美國消費者先走上街頭,或者日本財政先崩潰,或者印度地方游擊武裝更大張旗鼓使之左支右絀?就像俄羅斯在1917年陷入革命,退出一次大戰一樣,誰會先退出下一場冷戰?

  各個國家都得專註辦好自己的事,其次是為其他國家辦好事;零和遊戲的對抗思維,只會導致負收益,對誰都沒有好處。許多人說美國的軟實力如何誘人,但若美國真的採取對華圍堵策略,其衝擊遠甚於美伊戰爭,軟實力自然也要受到損害。韜光養晦的中國,在世界各地投資基礎建設,利人利己,倒是累積軟硬實力的下盤硬功夫,能化戾氣為祥和。(作者是台北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加大河濱分校全球研究學程訪問學者 包淳亮)


推薦閱讀:

阿薩德家族的最後一戰
卡爾?文森號航母增援亞太,美國在下一盤什麼棋?這與中國有關!
川普勝選演講 VS 希拉里敗選演說 VS 美國新總統川普女兒演講,人美還優秀,純...
生完美國孩子,辦理中國旅行證的新政策一定要看啦,別白跑腿!
純乾貨 —— 三隻海龜背後的演算法與邏輯

TAG:中國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