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關注孩子心理成長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注質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我想借今天的學習時間,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問題。主要圍繞: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今天的孩子為什麼難教?難在哪兒?如何教育?怎樣做合格的父母?三個大問題跟大家一起探討。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調查顯示,82%的小學生喜歡與人交往,不喜歡交往的佔10%。22.5%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人際溝通方面需要改進。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孤僻性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裡做長輩的對其他孩子的拒絕。調查結果,34%的家長不鼓勵孩子帶小朋友到家裡來,也不讓孩子到同學家去。 有53%的孩子存在偶爾不聽家長話的傾向,還有13%孩子經常自說自話。62%的小學生承認作業遇到困難就問人,34%的學生堅持自己思考解決,僅有4%的直接去找參考資料。富有意味的是,通過調查發現,遇到不開心的事,15%的小學生不願告訴父母,45%的有時說、有時瞞。至於不願跟家長說的原因則是:怕挨罵的佔15%,怕聽嘮叨的佔16%,22%認為大人不理解、講了白講。 二,今天的孩子為什麼難教?難在哪兒?如何教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家長與孩子的成長不同步,即:孩子不斷成長,家長原地踏步。儘管古人有「師不必賢於弟子」之說,但是,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就如同黑夜中行進之人,難免會迷路。不了解孩子,就無法成為孩子的朋友,不了解孩子,就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目標,不了解孩子,就無法真正靠近孩子。沒有溝通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徒勞的教育。要想走進孩子心裡,必須了解孩子的世界,學會俯下身子向孩子學習,放平心態跟孩子交流。原因之二:給孩子的愛過分飽和正如花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養料一樣,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父母的真誠關愛。如今的孩子,並非缺少關愛,而是時間被愛包圍著,他們被愛「燒」壞了,被「愛」麻木了,被「愛」淹沒了。他們掉進蜜缸里太久了,味覺已經遲鈍,嘗不出愛的甜蜜了。有的甚至公開拒絕來自父母的「愛」。原因之三:教育缺少理性,隨意性過大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少長遠規劃,「走一點看一步」的心理比較明顯,他們對孩子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教育問題缺乏足夠的、科學的認識,教育孩子時隨意性較大,也可以說,家長高興時,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如果家長不開心,孩子做什麼都不行。原因之四,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虛偽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較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不注重自己的言行,這也給家長的家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三,怎樣做合格的父母?1,要做稱職父母,必須學會學習。有人曾經對90名超常兒童,成長的主要因素進行過較全面的調查。受父母教育影響的居大多數,這說明家長的教育,對孩子成才的影響是很大的。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裡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有人曾說過,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就是把課堂里所學的知識全部忘光了,還剩下的東西。這句話很經典,很值得我們玩味。做人是最大的教育!有一位老農民,沒有進過學校,斗大的字不識半個,然而,他把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其中一個還取得了博士學位。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我沒有什麼經驗,連老師布置的、在孩子的作業本上檢查、簽字的任務也不能完成。但是,我會每天問孩子一個問題:今天上課你舉手提問、發言了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的母親,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您是怎麼培養您的兒子的?這位母親說,我每天都會過問孩子的學習——但不問學習內容,而總是問:「你今天有沒有提一個好問題?」 一個優秀的孩子身後,一定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有智慧的父母,和諧的家庭。家長的教育心態,教育素養,教育方法,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2,要學會運用教育智慧。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提升的藝術。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應該給家長提供學習的機會,滿足家長「提高自我」的強烈願望。這個工作需要國家的重視,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當然了,家長通過自學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這就是有名的四顆糖的故事,顯示出博大的教育胸懷和教育智慧。還有一個成功的例子:一個5年級的孩子,寫作業老是坐不住,焦急的媽媽請了一位心理學碩士來指導。碩士讓媽媽先觀察。孩子寫作業時,媽媽就悄悄地坐在暗處看著,發現一個小時里,孩子站起來7次,一會兒翻翻床上,一會兒拉拉冰箱……接下來媽媽開始引導。她跟孩子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只要認真學習,一定很有前途。但我剛才看了你寫作業,一小時就站起來7次。這樣吧,媽媽覺得你如果做一小時作業只站起來3次那就不錯了。如果你不超過3次,以後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你看。但如果你超過3次了,就不能看了。「母子協議講定後,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孩子有3天做到了,大搖大擺地去看動畫片;沒做到的那兩天,媽媽說什麼也不給他看電視。就這樣,一個月後,孩子做作業基本上不站起來了。3,懂得教育藝術。皇上不急太監急,這是當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孩子的作業沒完成,這本該是孩子最著急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家長先著急起來了。他們擔心的不是孩子的習慣不好,今後該怎麼辦,而是擔心孩子寫作業太晚了,影響身體成長,擔心作業沒完成,第二天孩子會被老師批評。有的家長甘願犧牲自己,陪著孩子「熬夜」,有的家長則乾脆替孩子代筆,讓孩子「多睡一會兒」。於是乎,孩子的作業成了家長的作業,孩子的「責任」也就順理成章地轉嫁到了家長頭上。長此下去,我們的孩子還會有責任感嗎?我們的孩子還懂得對自己負責,對老師負責,對父母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嗎?據媒體報道,一位正在讀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濤濤)放學回家,看到爸爸趴在床上痛苦地呻吟著,但濤濤竟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抱起足球就要出去踢球,就在他將要出門時,爸爸用微弱的聲音叫住他說:「濤濤,你給我倒杯水吧。」濤濤說:」你自己不會倒呀?」爸爸又說:「你快去把你媽媽叫回來」。濤濤剛才回來時,看到媽媽就在菜園裡除草,只有兩分鐘的路程,但濤濤急著出去踢球,就邊往出跑邊說:「你自己不會叫呀。」隨後抱著球就衝出了家門。天黑了,濤濤抱著球興高采烈地回到家,爸爸已經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而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醫生說,要是早半個小時送到醫院也許可以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如日中天的生命就這樣離去了;一個家庭倒下了一座山。4,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在家庭教育諮詢中,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的埋怨:孩子太懶了,啥事都懶得做,房間里亂得跟豬窩一樣,拌倒了油瓶都不會拾。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生活環境,你就會發現:並非孩子太懶,並非孩子啥事都不願意干,而是家長太勤快了,把孩子給慣懶了。在好多家庭里,做媽媽的最看不慣孩子丟三落四,胡亂擺放東西,他們會習慣性地替孩子整理好房間。當他們實在看不過眼,想要求孩子「做好自己的小事」時,孩子也習慣了被媽媽伺候的日子,不願意動手了。就這樣,一個勤快媽媽,培養出了一個懶孩子。聰明的父母應該在孩子面前變得懶惰一些,給孩子表現或鍛煉的機會。5,教育不能缺少理性。有時候,教育是無痕的,潤物無聲的教育,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種無聲的教育,讓小和尚刻骨銘心,終身難忘。6,時常鼓勵孩子。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後來被人詮釋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相信我們當中的許多家長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其實,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家裡經常受到負面評價,在學校里再找不到成功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自己:很笨,很差,一點希望都沒有了。許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太笨了」「長著豬腦子」。「皮格馬利翁效應」提醒我們: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決條件,所以,不管是家長、老師、管理者,都應該切記:不要視別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為兒戲,因為要想讓一個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壞一個人的自信心要難上多少倍。卡耐基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一個女人。繼母剛進家門的那天,父親指著卡耐基向妻子介紹說:「以後你可千萬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說不定哪天你就會被這個倒霉蛋害得頭疼不已。」卡耐基本來就打算不接受這個繼母,在他心中,一直覺得繼母這個名詞會給他帶來霉運。但繼母的舉動卻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著走到卡耐基面前,摸著卡耐基的頭,然後笑著責怪丈夫:「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看哪,他怎麼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繼母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卡耐基,從來沒有人對他說過這種話啊,即使母親在世時也沒有。就憑著繼母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還有一位父親的故事也值得人們借鑒。這位父親用存了很久的錢,買了一部新車,他非常愛惜這部車,每天都精心地清洗它。他5歲的兒子,總是跟著父親一起清洗,父親也為有這麼一個體貼的兒子而備感欣慰。有一天,父親忘了清洗這部新車,兒子知道父親很累了,便想背著父親一個人把車洗完。但他怎麼也找不到抹布。他想到了母親平時刷鍋用的鋼絲刷子,於是走進了廚房。但當他刷完以後,發現車子上面出現了很多花紋,他忙去找來父親,邊哭著邊向父親道歉,父親看見自己的新車被兒子刷成這樣,心痛得不得了,但他也很愛他的兒子。於是他氣得走進了房間,跪在地上禱告:「上帝啊,我該怎麼做?那是我新買的車,我該怎麼懲罰我的兒子呢?」一會兒,父親走出房間,把正坐在地上哭泣的兒子擁到懷裡:「傻孩子,謝謝你幫爸爸洗車,爸爸愛車,但更愛你。」7,讓孩子在幸福中成長。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被老師公認的「差生」在期中考試時,語文只得了59分。當時這個孩子十分著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怎麼辦呢?他找到語文老師:「老師,請給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 求您啦!」老師沉吟了一會兒,說:「可以。不過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師借給你的。分數可不是隨便借的,這次借一,下次還十,再下次甚至還百,不然就不借。」這個孩子遲疑了一下,終於鼓足勇氣答應下來。老師熱情地握住了他的小手。期末考試,這個孩子語文實際分數是81分,老師的判分是71+10分,在10分的後面有一個括弧,裡邊寫著:精神嘉獎分。這個孩子得了全班獨一無二的精神嘉獎分,還特別受到老師的表揚。之後這個孩子拚命地學習,第二年期中考試語文實際分數98分,老師的判分是98+ 100分。這次得了全班最高的精神嘉獎分,該生學習勁頭更足了。第二年期末考試,他的語文考了100分,老師的判分是100+100。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從小嬌生慣養,形成了粗野刁蠻、滿嘴髒話的不良習氣。她要是撒起潑來,甚至會躺倒在地上打滾,誰的話都不聽。小女孩家的對門住了一 位退休的女教授。一天,女教授出人意料地送給小女孩一條漂亮的連衣裙。當時小女孩剛從樓下的草皮上摘花回來,她看到素雅的連衣裙,兩隻眼睛就離不開它。連衣裙像一件奇妙的魔衣,泛著迷人的光芒,可愛極了。女教授笑著問小女孩:「喜歡這裙子嗎?」小女孩點點頭。女教授又說:「把它送給你,你要嗎?」小女孩使 勁點點頭。「送你可以,但你必須答應我不能把它弄髒、弄破,好好愛惜它,不然我就把裙子收回來。」小女孩穿上這條裙子,果然十分美麗。為了愛護好這條裙子,她不再耍混撒潑、上竄下跳,更不躺在地上打滾了。她怕美麗的裙子變破變髒,女教授把裙子收回去。小女孩慢慢變得斯文、乾淨、可愛起來。8,營建好的親子關係。「問題孩子」出自「問題教育」,「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這是經過多年家庭教育實踐得出的結論,有了好的親子關係,任何教育問題都可以輕鬆解決。美國職業演講人馬文-馬歇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種下的花沒有我們預期的長得那麼好時,我們不會責怪花,而是探尋花為什麼沒有長好的原因。可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卻總是責怪他們,而且夾帶著批評和嘮叨。」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很多家長都犯過類似的錯誤。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12歲娃下藥,竟想毒死自己的母親。看到這個標題,我的心猛一下抽緊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孩子,為什麼有如此惡毒的想法。小孩提出「毒死我媽有五個理由」:「一是,從小我媽就對我不好,不給我買好吃的,即使買,也是很少,連衣服也是過年才買一次,她不捨得花錢;二是,我媽管我太嚴了,連看電視都控制著,一出門就把電視鎖上,不讓我出去玩;三是,只要我做事不如她意時,就罵我,打我,還有在外面出事後,回來就教訓我,經常對我進行懲罰,一旦不聽話,就不讓我吃飯,有次我都快餓死了,她也沒心疼我;四是,我媽為了控制我出去,經常用鐵鏈子把我鎖在床頭,我一個人在家很難受;最不能容忍的是第五個理由,我媽說了很多次,說我不成器,養老不靠我,準備和我爸離婚把錢拿走,然後讓我和爸爸一起生活。如果我媽將錢拿走,我和爸咋辦?還有一次說要把我送給別人,我聽了很難過,所以我想毒死她。」看完全文,除了透骨的寒心外,我更多的是在思索:怎樣的「管」才是孩子願意接受的呢? 中國的父母是最愛孩子的,也是世上最愛「管」孩子的父母。他們認為管教孩子是自已的天職,大到理想、職業選擇、婚姻,小到個人愛好、穿著、髮式、吃喝拉撒睡,甚至孩子交啥樣的朋友,與誰玩耍,都得依家長的意願行事,聽從家長的安排。在家庭教育諮詢中,我聽媽媽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對孩子的不滿,她們嘴裡念叨的,全是孩子的毛病,自己的苦惱,希望我給給她們解救孩子的秘方。有位家長的孩子考上了大學,這本來是件高興事,她的朋友前去祝賀,可她一臉的不高興:好什麼好,又沒考上北大清華……」在這位母親的眼裡,孩子完全是母親願望的實施者。只要考不上北大清華,即使進入孩子再喜歡的大學,母親心裡也不會開心。給這樣的母親做子女,真的不容易。家庭教育是個很大的教課話題,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無法觸及到太多的內容,如果我們的講座能夠起到一些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夠使大家有所感想,那麼,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我們時刻關注的話題,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我們期望的成功教育,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我們一起努力,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長的幸福陽光吧。
推薦閱讀:

關注第二反抗期
高血壓患者除了監測血壓水平,您關注您的心率了嗎?
金正日逝世兩周年儀式引關注 新二號人物將揭曉
關注危重病人的營養
關注睡眠

TAG:孩子 | 心理 | 成長 |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