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煙直:中國父母必須覺醒(14)

  聲明:本文為筆者《父母態度決定孩子高度——培養幸福的孩子》書稿內容,任何媒體或平台轉載均須註明原文出處及作者和來自搜狐教育孤煙直的自媒體,圖片來源網路。

  2004年,上海公布了一項少兒心理調查。結果顯示,學習壓力過大及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不快樂的主要原因。孩子們不快樂的主要原因是外在壓力增大。41%的孩子認為壓力來自老師,31%的孩子認為來自父母,還有28%的孩子會自我施壓。

  孩子們在問卷中寫下的不快樂原因五花八門,其中包括:作業多、老師批評、上課沒勁、數學題目不會做、父母不讓看電視動畫片、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丟東西等等。

  在父母給孩子提供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大的生活空間的今天,孩子們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快樂卻越來越少,有話不跟父母講,有問題不向父母請教。這是因為百分之七十九的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名次有著嚴格的要求!

  對於低年級組孩子來說,令其快樂的前4個因素由高到低依次為:有好朋友、玩、考得好、放假;令其不快樂的前4個因素依次為:沒考好、被批評、沒朋友、作業多。中、高年級孩子,令其快樂的前4個因素由高到低依次為:考得好、有好朋友、受表揚、放假或收到禮物;令其不快樂的前4個因素則是:沒考好、被批評、爸媽吵架、沒朋友。

  從中不難看出,考試、朋友、受表揚、被批評、家庭矛盾等這幾個因素,在孩子童年的成長經歷中佔據重要席位。

  2006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向社會發布了《2005年國內五城市未成年人發展聯合調查中學階段青少年發展狀況報告》。這項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昆明、汕頭等城市5875名初一到高二中學生的調查有一個重要發現: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在諸多方面呈現出一種不容樂觀的趨勢:

  視力水平大幅下降——調查顯示,隨著中學生年級的增高,視力良好者的比例從26.2%下降到15.0%,患輕度近視的比例也從42.8%下降到30.5%。與此同時,中度近視和重度近視比例卻分別從22.9%和8.3%上升至36.8%和17.8%。與這一結果互為佐證的是,去年教育部和衛生部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的近視率達34.6%,高中生近視率達70%,近視發病人數位列世界第一,發病率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睡眠時間減少——1994年國家教委發布的《關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保證初中生9小時以上的睡眠,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本次調查顯示,從初一到高二,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從8.1小時下降到7.1小時,均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健康標準。

  體質下降——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中學生患感冒的頻率明顯上升。調查中隨著年級的上升,極少感冒的人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

  身體素質的下降帶來了心理素質的降低和思維能力的鈍化。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性),創造性思維能力隨年齡的增長一路遞減。與此同時,孩子們的心情也變得越來越差:積極情緒得分從平均3.70分下降到3.40分,消極情緒的平均分則從2.59分提高到2.93分。

  《中國新聞周刊》在2006年3月份的相關報道中提到,中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問題似乎還不止這些。調查發現,中學生對各種讀物(如科幻小說、偵探破案、中外名著等)的閱讀興趣都在下降,能吸引他們興趣的只有一種書——言情小說。

  隨著年級的增長,參與各種家務勞動的人數比例大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初一的學生中,尚有53.1%的人能「在父親或母親生病時照顧他們」,而到了高二,自信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37.3%了。至於其他的課外活動,除了「看電視」這項基本持平外,絕大多數活動的比例都在減少。惟一增加的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想「多睡一會兒覺」。

  更令人擔心的是,調查發現,考試作弊行為的影響範圍從初一時的69%增長到高二時的92%。還有校園暴力,影響範圍從40%增長到63%。

  所有這些都是追求分數第一的功利化教育造成的,而孩子不快樂的根源也就在這裡。對於學校教育而言,一切都是為了考試而教育,與中考、高考無關的課程不開。對於家庭教育而言,一切都是為了取得高分的學習成績,成績好一切都好。在功利化教育的桎梏中,孩子沒有了快樂,沒有了理想,沒有了興趣。孩子完全變成了學習的機器,永遠為學習而不停運轉。

  陶宏開曾撰文分析說,現在國內的中小學分重點與非重點,重點學校還有重點班,重點班又分奧賽班尖子班火箭班,班內還要排個一二三四五,孩子怎麼能受得了?孩子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受到歧視與嘲諷,於是孩子就要另外尋找一個發泄得途徑。現行的學校教育仍是一種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模式,一切為了成績,一切追求分數,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學習,還是學習,生活太單調,枯燥無味。操場成了擺設,誰去打籃球誰就得受罰。早自習、晚自習甚至還有午自習,每天除了考試就是做題,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各個領域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的學校卻越來越封閉,學校成了真正的圍城。所有的寄宿學校幾乎都實行了嚴格的封閉式管理,學生從周日下午一進入學校,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籠中鳥」,不到周末出不了校門。教師則成了這種教育模式的「幫凶」,從每天早上到晚上,便把「配製」好的各種東西往學生腦袋裡灌。為了檢查督促學生,很多學校天天有練習,周周有測驗,月月有考試。現在的教育普遍缺少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和磨難教育。

  一次,陶宏開教授在大學講課時問學生有什麼樣的理想。本來很活躍的課堂突然安靜下來,竟然沒有一個學生回答。他再三追問,才有一個女生站起來說,她四五歲時曾經有一個想當畫家的理想。他說,這很好啊,為何不堅持下來呢?這個女生說,怎麼堅持,上學後有做不完的作業,星期天還要上奧賽班培優課,哪裡有我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她的話道出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孩子就像小毛驢一樣,老師揪著兩隻耳朵往前拉,家長在後面往前推,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方向,徹底失去了自我,慢慢就會產生厭學情緒,這樣很容易就被網路遊戲拉走。

  教育專家認為,功利化教育必將帶來中國教育的共同災難。所謂「共同災難」就是說,在一個社會中,如果人們只顧個人的眼前利益,不顧及長遠發展的情況,盲目跟風,最終將不得不一起吞食惡果,這便是社會的「共同災難」。如果教育者和家長只想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不去考慮孩子本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考慮今天的「拔苗助長」是否真的有利於他們一生的發展,甚至不去考慮他們是否會跑不到終點就提前退出比賽,最後就有可能導致「共同災難」。 他還介紹說,國外早已有研究者指出,這種「適得其反」的教育是不該發生的,一旦發生,必將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們的孩子不快樂,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很多父母仍置孩子的感受於不顧,逼迫孩子參加這樣或者那樣的補習班、特長班、興趣班、培優班,一點點把孩子的快樂偷走,把孩子的天性扼殺,把孩子的自由剝奪,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痛苦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快樂與否,這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關係到孩子未來的大事情,關係到民族未來的大事情。試想一下,在不快樂的生活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會健康嗎?人格會健全嗎?精神會完善嗎?這樣的孩子能夠給別人帶去快樂嗎?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左右不了學校教育,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把握孩子在家裡的教育生活,讓家庭成為孩子快樂成長的天地。

  中國父母應該醒醒了,究竟是健康的生命寶貴還是高高的分數重要,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們一定要把追求高分的功利化教育拋棄,把快樂還給孩子。(孤煙直 長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閱讀:

瞧瞧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有多狠心
從Father到Daddy 各國父親角色發生巨變
飯桌上的中國父母和外國父母,值得大家思考!-鳳凰新聞
【國父

TAG:中國 | 父母 | 中國父母 | 覺醒 | 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