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調節

進入21世紀,我國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迎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與時同時,我國也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到目前為止,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近1.6億,佔總人口的12%。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期。

為了讓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快樂、幸福,筆者認為社會要關心兩個方面的事情:一是關心老年人的健康;二是要讓老年人生充實,活得快樂。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這是生活幸福的基礎。很多老年人往往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老年人有50%—80%的疾病是屬於心理疾病。因此,一方面,社會應多關心理解老年人,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慰籍;另一方面,老年人應該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調適好自己的心理,使自己生活過得更充實,更快樂,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一、老年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

1、失落心理。有些老年人離開領導崗位或工作崗位後,賦閑在家,少了昔日的「前呼後擁」,說話少了份量,辦事多了難度,有時感到「人走茶涼」,產生「無可耐何落花去」的失落感。

2、自卑心理。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了,而產生自卑心理,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懷舊心理。退休後,老年人清閑下來,總是喜歡回憶過去,對過去的事情感到美好難忘,而對一些新的思想、觀念感到難以接受,常常因一些新生事情困惑不解,甚至大動肝火。

  4、無價值感。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5、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交往,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6、老年性精神障礙。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癔症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病率略高於其他年齡段。

7、老年性精神病。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於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等。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十條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密切接觸提供了條件。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6、保持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繫是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係中,有正性積極的關係,也有負性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即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既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10、個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在法律與道德的規範下,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為最佳的選擇。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調節方法

1、熱愛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現代社會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終身學習」。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老年人雖然已經退出工作崗位,但是還要繼續生活,因此,必須有知識作為精神依託,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生活的需要,適時地學習有關知識,以使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有方向,健康有保證。老年人可以去老年大學學習,也可以在家自學,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更高。

2、尋找生活寄託,使生活充實。離退休老人首先面臨的是極度的空虛感。離開了熟悉的工作,熟悉的集體,沒什麼事可做,整天會感到空蕩蕩的。這時就必須立刻尋找精神寄託,做自己愛好的事,使自己過得有充實感,如寫作、練書法、繪畫、烹調、攝影、旅遊、養花、養鳥、下棋、跳舞、釣魚、扭秧歌、學唱歌、照顧孫輩等,從而使自己晚年的生活豐富多彩,就不會感到空慮了。

3、擴大社會交往,結識良師益友。老年人離退休後,離開了原先的集體,往往將自己關閉於家庭的小天地里,特別是現在的都市住房都是獨門獨戶,使老年人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面對這種情況,老年人就應該主動地走出家庭的小圈,擴大社會交往,去開拓離退休後的新天地。比如,老年人可以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重新聯繫過去的一些朋友,多結識一些新的朋友,大家在一起,互相聊聊天,玩兒一玩兒,樂一樂,或外出郊遊、旅遊,使單調的生活驟然間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若遇到一些悲傷愁苦的事,還可以找朋友傾訴,並得朋友的安慰和勸解,使情感得到發泄,心情得以舒暢,這是一個多麼好的事情!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年人的生活應該有規律,一日三餐運動健身做自己喜歡的事,甚至睡眠都應有規律。不是特殊情況,不要隨意打破這種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晚年有一個較好的身體,從而有一個較好的心情。老年人離退休後,有足夠的時間來保證這樣的事情,不像上班時那樣需要服從單位的作息時間。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有規律的生活是身體健康的保證。

5、充分發揮餘熱。老年人閱歷深、工作經驗豐富,可積極發揮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術特長,既使自己有事可做,又為社會貢獻了力量。比如,積极參加社區、街道開展的「老年志願者」活動,義務維護社區治安,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家庭糾紛,還可以到中小學擔任校外輔導員。老年人可利用大量的閑暇時間,通過參加夜大、上老年大學等,不斷學習知識。與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可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家務活,從中尋找樂趣。

6、適度運動。社會調查表明:長壽老人都具有參加體力活動、家務勞動和體育運動的特點,是值得我們仿效的。現在社區老人活動中心,老人活動室相繼建立,既有文娛活動,又有體育鍛煉場地。老人應積极參加,自選適宜自身的運動,如氣功、太極拳、散步等。


推薦閱讀: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是種怎樣的體驗?
雙向情感障礙患者的女友,如何調節自己?
「離婚」心理變化過程分析
別人說你好帥的時候該怎麼辦,怎麼回答?
心理諮詢個案報告怎麼寫? | 內參

TAG:心理 | 老年人 | 老年 | 問題 | 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