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要廣修供養?

南無阿彌陀佛!

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得自在

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種表達。

供佛並不是說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回事的。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體現我們對佛陀恩德的報答。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其中有師長恩,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是師長的範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怎麼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都報答不盡佛陀的恩情,我們除了禮敬、稱讚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是要供養世界上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及沒有恩惠的人,我們都要供養他們。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對我們有過幫助的人,我們都要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

佛教中講培植福報有三種福田:

一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佛經裡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孝養父母,報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

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對象,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

三是悲田。是指我們要慈悲的對象:如貧窮生活有困難的人,需要人們幫助時,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幫助他。表面看上去,我們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俗話說: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擔糧。有耕耘,就會有收穫;有付出,就會有回報,我們在生死苦海中若要解脫,則須勤修持,勇猛精進,如果只想投機取巧、自私自利,慳吝鬼一個,還能有福報嗎?明白了這些因果的道理,那麼我們就應該多布施,布施不僅是為自己種世間福田,還是我們獲取出世間利益的重要助緣。

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講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

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我們的慳貪、吝嗇、小氣。供佛,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

有無福報關係到我們的身心是否安樂,學佛修道是否順利,解脫和成佛的資糧是否具足。我們成佛需要福慧二資糧,福資糧就要以發心攝持,長養一切有情,不住涅槃;慧資糧就是要聞思經教、學修空正見,斷除一切煩惱,不住生死。修福報集資糧就要對師長三寶之境,皈依發心而凈罪集資,上供下施,修廣大的供養,集廣大資糧。

《百論》上說:福報滅時,離所樂事。沒有福報,一切安樂都沒了。所以我們要培福惜福,重視修供養集資糧,只有增加自己的福報才能改變命運。

一、世出世間,有福之樂,無福之苦。從世間來說福報,人間五福:

一長壽:壽命直接和福報有關係,沒福就短壽。

二富貴:貧窮還是富貴,和福報有關係。

三康寧:身心是否康寧安樂,和福報有關係,身體經常病,睡不踏實,身心感覺痛苦;內心不安寧,煩惱粗重,這些都是缺乏福報。

四好德:心性仁善,豁達包容。

五善終:在老年或者臨終時特別安寧安樂。

我們此生的顯現,基本就是福報的顯現。

依靠三寶福田,我們種善根培福,慢慢慧力就會增長。我們學修佛法時,「於聽聞不能持文」,聽完記不住,聽過就忘了,思惟不解義。「修習相續不生」,修習一個法類,在內心中相續不了,當天學時有感覺,過後這個法就沒了;佛法的覺受和證量,我們契入不了,這就是福報不夠。

《高僧傳》里,道安法師修行非常精進,但是開悟不了。在夢裡聖僧加持他,說「你的見行超於常人,只是缺少福報。如果沐浴僧眾,你的心愿一定能成辦。」後來他就供養僧眾洗澡,後來得道了。沒有福報,我們修行是很難的。

二、庸俗之田與最勝福田

《廣論》云: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於最勝田,三寶是最勝資糧田。

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我們在世間通過職位、田地或其他方法來得到安樂,這個是庸俗之田。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這就是我們的行相了,此生遇到師長三寶,不知道培福報,把肥沃的良田給荒廢了。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世間的田,尤其在北方,到了冬季會休眠。三寶的良田,一年四季,常恆無間。

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要有信心。我們缺乏福報缺乏修道的資糧,要去耕耘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非常可惜。

所以我們福慧要雙修,基礎是以福養慧。大家要非常重視福報。廣大供養,修集福報,修集我們的法身和報身。

三、上供下施,供因得果,因果不謬

三寶門中好種福.佛世時有位億耳阿羅漢,他對佛塔,供養了一朵花,用心非常殷重,最後感得九十一劫人天福報,而且最後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證阿羅漢果。這是果,因就是他以殷重心供這朵花。

在毗婆尸佛時,有個人非常窮,他見到僧眾,非常歡喜,想供養,沒供養的東西,就采了一些野花野草供養。歡喜心、殷重心供養,也是感得九十一劫裡面貌莊嚴。

四、觀想信解得加持,實物供養生等流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普賢行願品》中,前兩個是實物供養。第三個是法供養,叫正行供養,或無上供養。

實物供養,就是讓我們要擴大心胸,突破我們凡夫的想像力,要觀想禮敬諸佛,以普賢菩薩行願力量,起深信解。我們起了信解,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就大,我們做廣大供養。

來果禪師開示:供香則身口不臭,供花則相貌端嚴,供燈則心眼光徹,供水則惡病全消,供果則富樂尊榮,供珠則身欽潔貴,供衣則福壽綿長。

五、七種最殊勝的法供養

1、如說修行供養:就是依教奉行,勇於實踐佛法。

2、利益眾生供養:眾生有困難,去幫助眾生。心有困惑,去開導他。

3、攝受眾生供養:佛法里有四攝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4、代眾生苦供養:需要有同體大悲的精神,把眾生和自己看作是一體的。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5、勤修善根供養、每一個善念,都可以供養。每一個善行,都要供養。這亦是最無上的供養。

6、不舍菩薩業供養:發菩提心,行菩薩業,不捨棄利他的菩薩行。

7、不離菩提心供養: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這個非常殊勝,憶念菩提心,經常隨順菩提心。

六、供養和布施的區別

供養:對上報恩、奉獻、修善法、令喜。

布施:對下慈悲、施捨、除慳貪、令養。

對上稱供養,對下叫布施。所以供和施的本質是一樣的,對象不一樣,叫法不一樣。

我們對於三寶的恩德,要有報恩意樂,我們要供養三寶,是報恩心。布施,是慈悲心,報恩是對上的奉獻。對下布施是施捨。報恩財法兩種供養,都是在行善法,修善法。布施是除我們內心的慳貪心,貪心小氣心。供養能夠令師長三寶歡喜,布施能夠令眾生得到滋養。這就是一種心相。

七、現實修法

第一個我們以菩提心為意樂,供養承事師長三寶。而且要隨緣修行利益眾生供養,隨緣很重要。我們不要執著哪一種供養,你當下遇到什麼緣,就隨緣都可以供養。

第二,要養成實物供養的習慣,我們還是需要從實物供養開始,培養供養的意識和等流。用齋不方便時,內心供養,別人不知道。心法是非常微妙的,然後就可以思惟作意。

第三,承事師長三寶供養,承事也是供養。這個所緣境是最大的。

第四,就是如法行持,修習廣大供養,意幻供養。《廣論》里十種供養事,分得非常清楚。把現前、不現前供養等開顯出兩種,總結三種,廣大隨喜、無主物所攝、意幻供養。總共十五種。十種供養事: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正行供養。

我們學到了,就要依法而行。無論是從現世果報,還是從修法的角度,你虔誠供養,福報定會增長。供養同樣也是凈罪的一種方式,積累菩提資糧的方式。

推薦閱讀:

方海權:「修持法」與「供養法」的利益和妙用
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私記(大正藏2220部)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供養篇
頂禮供養皈依南無阿彌陀佛
七支供養——(三)廣修供養

TAG:供養 |